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朱谷忠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乡,月下的幽静朱谷忠①水乡三月夜,到处缀着露珠,到处浮着雾霭。淡蓝的天幕上,一弯银白的月牙,恍若一个没有封严的酒坛口,汩汩地流淌着不尽的清幽。入夜就潜形的远山,此时又显出浓黛的轮廓,既潇洒多姿,又缥缈空灵。眼前悠然的大江,犹如舒展的飘带,横陈逶迤在一派氤氲之中。水面经月色浸染,已是绿绿酽酽的,酷似醇浓的春酒,撩人心动,惹人微醺。②温馨的夜气中,沉淀着一片幽静。这种幽静不同于深山的静谧,它是水乡大地在喧腾欢闹的白昼过后,到午夜时分坦露出的一种本性:奇妙,神异,深邃、柔和。偶尔,你又会听见鱼跃的声响,啪啦一声,就坠水澌灭;或者听见水鸟踅(xué)入近岸树篱的响声,嗤然一阵,又归于沉寂。声响过后,幽静又更增添了几分。③我披衣出门,来到江边。④诱人的月色!美妙的幽境!此刻,每一口清醇气息的吸入,我的灵魂仿佛已超脱,正和这月下的景物互相绸缪着。至此,平素所有的闲愁俗念,所有的凡庸琐细,都被一一荡涤净尽了!⑤正当我沉浸在这梦幻般的幽静所带给我的不尽至乐和飘然时,隐隐地,我仿佛又听到一种遥远又熟悉的声音。我不觉耳尖一抖,头也微微朝江面侧了过去。那安谧迷蒙的江心,渐渐地,有一缕委婉的桨声正飘逸而来,它是那么轻,又那么柔,如同一个漂荡的音符。要不是屏息宁神的当儿,简直难以觉察。终于,桨声愈飘愈近了!不远处一只船载着一个人影,在银雾轻笼的石堤下悄悄停住了。⑥那不正是童年的伙伴阿喜么?“嗨,是你呀!这么迟还没睡?”阿喜一边利索地从堆着篾篓柳筐的船上搬下一副桨来,一边问我。“这夜景太迷人了!”我兴致勃勃地答道。⑦俄顷,我又诧异起来:“阿喜,你船上机器坏了?”“机器?……没有啊。”阿喜显然莫名其妙。“那你怎么划船回来呢?”“哦,哈哈!”阿喜笑了。只见他低下头,想了想,这才憨憨的向我解释:“不瞒你说。我那船上的机器,开起来可响呐!你看上半夜也快尽了,你想想,我要是再开机回来,嘿,夜深人静的,要不把沿途人都吵醒了才怪哩……这不,到家了!”⑧哦……我不由得一下就沉吟了起来:原来是这样!⑨阿喜见我不说话,把扛在肩上的桨片抖了抖,又接着说:“不早了,回去吧。”可我不知怎么的,只是点了点头,却又站着未动,这使他很有点迷惑。只见他刚往前跨了几步,便回过头来,叮咛道:“当心,会着凉的!”说罢,慢慢地向着泄漏着灯光的村影走去了。⑩我久久伫立,望着阿喜那远去模糊了的身影,我骤然感喟了起来。我不禁喃喃自语:是谁,和这水乡月下的幽静,歆合得更和谐、更亲切、也更自然呢?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写出水乡令人陶醉的夜景。B.文章描绘了水乡的优美夜景,还把水乡的人情之美也展现得淋淋尽至。C.文章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写出水乡月夜图。D.文章结尾深化文章主题,意味深长,引人遐思。2.文章第②段描绘水乡月夜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水乡”正在创建“美丽乡村”,除了本文对水乡的描述,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水乡,请简要概括。4.阅读文章,完成小题。桨声云影艾叶鲜朱谷忠①绣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②清晨,一缕明媚的霞光,照在松软的大地上。刚出门,就闻到一股清新的味道,那是草木和泥土混合的一种舒朗气息。每一家窗台,都堆着鲜嫩舒展的蒲草;每一处门口,都飘着甘甜细腻的粽香;连挂在篱笆的豆荚,那形状、色彩也格外妙曼。③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故乡闽中极富色彩与诗意的日子。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这期间,妇女们早早就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初五一早,人们纷纷上野外,采集“午时草”,如艾草、木香、一点红、木荷……连同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屋外吸纳天光,叫做“晒午时”。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一些人家,至今还保留浴后尝一口雄黄酒的习惯,并将酒喷洒在墙角杀虫;儿童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壮身祛病。这一天,在苔痕斑驳的小巷,或阳光朗照的晒场,多见小孩们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彩色香袋,有的内装鲜桃子和煮熟的黄鸡蛋,有的装上小香丸,兴奋得前后追逐玩耍。④中午刚过,耳边就会听到好几支唢呐同时吹响,高亢激越的音调,声声在催促人们快去溪边为龙舟竞渡助威呐喊。记得那时,妇女们听见唢呐声就赶忙收拾厨下,慌不迭梳头整装。又去邻居招呼同伴,牵孩子出门。一路上,只听人声嘈杂,互为问答:快了吧?快了、快了……待赶到溪边,桥头早已站满了人。于是,有的挤在岸畔,有的下到溪滩,有的索性爬到树上。兴奋中,只见两艘龙舟,正压着溪面轻轻晃荡。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村里的龙舟至今保留着两种最古老的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的龙头,加以彩绘,龙尾则用整木刻上鳞甲,称为“公船”;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用青藤编织,蒙布后描出龙眼,涂上颜色,再抹上厚重的桐油,显得丰满、亮丽,称为“母船”。虽称公船母船,比赛时却互不相让,竞相追逐,成了当地有名的一道奇观。其时,尚未开赛,沿溪蜿蜒的荔枝树,微风稍微一碰,便纷纷垂下枝叶,去抚弄一溪的碧波翠浪。⑤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直吹着的唢呐忽地收声,顿时锣鼓齐鸣,岸上岸下,人头攒动,满溪清波,哗啦扬起;龙舟上,两排木桨在划手整齐的动作中,搅得浪花迸溅,水藻纷飞;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桨声、水声响彻水面。“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未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此时此刻,这些诗句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在你脑海里,融化在眼前的情景里……⑥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4日20版)(1)作者说故乡的端午与别处不同,与别处相比,故乡的端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①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赏析句子)②连挂在篱笆上的豆荚,那形状、色彩也格外曼妙。(赏析加点词语)(3)文章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桨声云影艾叶鲜”中寄托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红团朱谷忠①南方乡村的饮食,春夏秋冬,总是依时而变,这使得许多司空见惯的食材,诸如稻米、麦子、地瓜等,也有了被巧妙运用和充分展示的天地。特别是过年时,传统的习俗、祖先的智慧,在家家户户一代代延绵接续。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真挚的心意烹制食物,那些散发着田园与家的味道的美食,给团聚的游子以地道的滋养和温馨的记忆。②红团,就是这样一种美食。它是我故乡福建莆田的一种民间食品。过去有民谣这样唱道:“红团红丹丹,吃过都平安。”还有“红团绿豆馅,没吃悔三天”的说法。凡婚嫁、寿庆、乔迁等,红团不但是一种佐茶的点心,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特别是春节期间敬天地、祀祖先时,实心有馅的红团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多少年来,圆溜溜的红团,都是父老乡亲眼里一种吉祥的象征。③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人们忙着春新米、筛细粉、做红团,妇女们的笑声伴随着蒸笼的热气在村里升腾。在莆田,红团沿袭的做法是先在米细粉中加入开水和“食用红”揉匀成团,擀饼加馅包好,再用木质的粿印压出各种喜庆图案。最后,放入炊具,慢火蒸熟。出笼时的红团,鲜美红艳,质感甜柔,老幼皆宜。④我的母亲是制作红团的高手,左邻右舍有什么喜事,都要请她过去帮忙。她做的红团总是红中透亮、不黏不滞、柔嫩鲜艳、香甜适中。在我记忆中,许多民间节庆日,母亲都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白天在田里劳作,到了夜间,便在家里赶制红团。记得,母亲会制作三种不同的红团。一种是用晚粳米舂成粉末,经过细筛,加水加红,再用手揉压。约过半小时后,还要在又圆又大的篾箩里,再使劲揉压几遍,才搓分出小球粒,碾成圆片,细心包馅,这才放进木刻印模中按压。另一种是用精制面粉匀揉成团,不干不湿,糯黏适中。这种红团用的馅大都是淡咸味道的,主料有红菇、虾肉、花生、葱花等,香鲜可口,是我儿时的最爱。还有一种是甜馅的,或以绿豆沙为主,加入红糖、茴香、藕粉各一点,刚一翻炒,就香味四溢;或以地瓜干丝碾细为馅,本地蔗糖是它的最佳搭档。⑤当时,我家有三把祖传的木刻印模。一把是龙眼木的,一把荔枝木,还有一把是黄花梨木的,它们都刻有花卉图案,配有财、丁、贵字样。记得那些年,夜间印制红团时,母亲会叫我和姐姐、哥哥、弟弟围在大圆篾箩四周,有的手持印模,学习按压;有的则接过印出的红团,用翠绿的鸡蕉叶垫底,再轻轻置入蒸笼内。这种分工协作,能使每个小孩都在实践中获得一点成就感。当一切都做好了,母亲就会催促我们赶紧回房睡觉。第二天一早,眼睛刚睁开,就闻到红团蒸熟时散发出来的甜香气味。嘴馋的我们纷纷跳下床来,蹦到厨房瞧个究竟。坐在灶口打盹的母亲也睁开双眼,连忙站起,看了看用以计算蒸红团时间的第三炷香已快燃尽,便退了灶膛的火,用双手各捏一块湿过的布帛,打开蒸笼。顿时,红艳艳、热腾腾、香喷喷的红团呈现在眼前。偏偏这时,母亲会催促我们快去漱口。之后,每人便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从笼内各夹了一个红团,用嘴吹了又吹,趁热轻咬一口,软糯滋润、香甜爽口的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最终,留在一生的记忆里。⑥后来我到省城谋生,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先为我泡茶暖暖身子,随即忙去厨房为我温热几个红团端了过来,也不管我年龄不小了,一定要坐下来看我一口口吃,还笑着问:“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糯米咸馅了,你多吃点,味道还行吧?”那些年,我一年才回一次老家,母亲的笑容在这一刻终于灿烂、温暖了起来。⑦故乡的红团,母亲的红团,我永远想念你……5.阅读全文,梳理写作思路,将横线处补充完整。6.本文的详略安排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第④⑤两段详写的好处。7.句中加点词语体现了“我们”此时怎样的心理?偏偏这时,母亲会催促我们快去漱口。8.作者笔下母亲制作的红团美味诱人,请你从词语选择或感官角度赏析下面句子。顿时,红艳艳、热腾腾、香喷喷的红团呈现在眼前。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走在故乡春风里朱谷忠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至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擦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敲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拥在墙洞的绿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桃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人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我与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系于对人的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这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在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⑥当然,入眼舒郞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有删改)9.作者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各种景象,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所至 所见村头 绿意盎然的枝条,在花圃、果棚、菜地劳作的村民(1) 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崭新的楼房和散布的农具新街 高低错落的楼房,富有烟火气息的农贸市场河岸 (2)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1.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12.选文中“我”的故乡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案1.C 2.水乡月夜的幽静,文章第②段通过听觉,写“鱼跃”“鸟”的声响,以闹衬静(以动衬静)写出这一特点。 3.(1)介绍水乡苍翠的远山,领略美景。(2)介绍水乡蜿蜒曲折的大江和星罗棋布河网。(3)介绍水乡形态各异的桥梁。【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根据第①段“一弯银白的月牙,恍若一个没有封严的酒坛口”“悠然的大江,犹如舒展的飘带”“水面经月色浸染,已是绿绿酽酽的,酷似醇浓的春酒”可知,将月牙比作酒坛口、大江比作飘带、水面比作春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②段“它是水乡大地在喧腾欢闹的白昼过后,到午夜时分坦露出的一种本性:奇妙,神异,深邃、柔和”可知,“坦露出本性”是将水乡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未找到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选项中“对偶”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②段“温馨的夜气中,沉淀着一片幽静。这种幽静不同于深山的静谧”“偶尔,你又会听见鱼跃的声响,啪啦一声,就坠水澌灭;或者听见水鸟踅入近岸树篱的响声,嗤然一阵,又归于沉寂。声响过后,幽静又更增添了几分”可知,文章第②段描绘的是水乡月夜的幽静,写“鱼跃的声响”是“啪啦一声”,写“鸟踅入近岸树篱的响声”是“嗤然一阵”,通过听觉描写,以闹衬静(以动衬静),在极静谧的环境中才能凸显出鱼和鸟的声音显得吵闹,渲染出水乡月夜幽静柔和的氛围。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联想与拓展。根据标题“水乡,月下的幽静”及第①段“水乡三月夜,到处缀着露珠,到处浮着雾霭。淡蓝的天幕上,一弯银白的月牙,恍若一个没有封严的酒坛口,汩汩地流淌着不尽的清幽”可知,本文旨在描述水乡月夜的幽静;根据第①段“入夜就潜形的远山,此时又显出浓黛的轮廓,既潇洒多姿,又缥缈空灵”可知,水乡的山也潇洒多姿,还可以介绍水乡苍翠的远山,领略美景;根据第①段“眼前悠然的大江,犹如舒展的飘带,横陈逶迤在一派氤氲之中。水面经月色浸染,已是绿绿酽酽的,酷似醇浓的春酒,撩人心动,惹人微醺”可知,水乡的大江蜿蜒飘渺,还可以介绍水乡蜿蜒曲折的大江和星罗棋布河网。根据第⑤段“那安谧迷蒙的江心,渐渐地,有一缕委婉的桨声正飘逸而来,它是那么轻,又那么柔,如同一个漂荡的音符”可知,水乡有江有船,相对应的也应该有桥供人行走,还可以介绍水乡形态各异的桥梁。4.(1)①故乡的端午时间长,不止一天;②故乡的端午活动丰富,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③故乡的端午使用的龙舟样式古老,龙舟比赛是当地有名的奇观。(2)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端午的可爱、美好,体现了端午到来时人们期待与喜悦的心情。②“曼妙”的本义是(音乐、舞姿等)柔美,这里形容豆荚的形状、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眼中豆荚姿态的美好和端午来临之际愉悦的氛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3)运用叙述、描写、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午后加场赛时,故乡风景如画,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含蓄点明主旨。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4)对故乡的眷恋;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赞美。【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由第③段“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可知,故乡的端午时间长,活动丰富多样,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庆祝端午;由第④段“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村里的龙舟至今保留着两种最古老的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的龙头,加以彩绘,龙尾则用整木刻上鳞甲,称为‘公船’;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用青藤编织,蒙布后描出龙眼,涂上颜色,再抹上厚重的桐油,显得丰满、亮丽,称为‘母船’”可知,故乡的端午使用的龙舟样式古老,龙舟比赛是当地有名的奇观。(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写端午盈盈含笑,赋予了端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端午的可爱,也体现了人们对端午的喜爱与期待。(2)“曼妙”形容音乐、舞姿等柔美,在本句中是形容豆荚形状和颜色柔美,突出了豆荚的姿态美,也突出了人们庆祝端午时的喜悦心情。(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解答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做出分析即可。第⑥段,“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是叙述。“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是景物描写和间接抒情,写出了午后加场赛时,故乡风景如画,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含蓄点明文章主旨。结构上,“龙舟加场赛”“云烟如缕”“汇入桨声云影里”与题目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由第③段“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故乡闽中极富色彩与诗意的日子。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由第③段中孩子们身上挂着端午节特有的物件以及第⑦段“多少年岁,故乡依然保持这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这些美好的影像时常浮现在眼前,永远铭记于心中……”可体会出,作者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热爱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赞美。5.①母亲制作红团的手艺;②孩子们齐做红团并享受美味。 6.第④段突出了母亲手艺的精湛,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第⑤段体现了童年制作并享受红团的美好;两段寄托了对母亲、故乡的思念,突出了文章中心。 7.体现孩子们吃红团的想法被制止后的不情愿和无奈。 8.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三个叠词,富有节奏感,从视觉、触觉、嗅觉三种感官体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团的色、温、香,让人感受到红团的美味。【导语】《故乡的红团》以红团为线索,串起故乡民俗与亲情回忆。从红团的民俗意义,到母亲精湛手艺、童年制作品尝的温馨,再到成年后故乡红团牵起的思念,细腻文字满溢对母亲、故乡的眷恋,民俗底蕴与家常温情交融,让红团成为乡愁的鲜活载体,质朴动人。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④段“我的母亲是制作红团的高手……她做的红团总是红中透亮、不黏不滞、柔嫩鲜艳、香甜适中”以及对母亲制作红团过程等内容可知,这部分围绕母亲制作红团的手艺展开,所以①处填“母亲制作红团的手艺”;结合第⑤段“母亲会叫我和姐姐、哥哥、弟弟围在大圆篾箩四周,有的手持印模,学习按压……每人便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从笼内各夹了一个红团……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最终,留在一生的记忆里”可知,此段讲孩子们一起做红团并品尝美味,所以②处填“孩子们齐做红团并享受美味”。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④段“我的母亲是制作红团的高手,左邻右舍有什么喜事,都要请她过去帮忙。她做的红团总是红中透亮、不黏不滞、柔嫩鲜艳、香甜适中”“母亲会制作三种不同的红团……香鲜可口,是我儿时的最爱”可知,详细写母亲制作红团的精湛手艺、多样做法,展现出母亲勤劳能干;结合第⑤段“母亲会叫我和姐姐、哥哥、弟弟围在大圆篾箩四周……用嘴吹了又吹,趁热轻咬一口,软糯滋润、香甜爽口的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最终,留在一生的记忆里”可知,细致呈现孩子们齐做红团、吃红团的过程,凸显童年制作与品尝红团的美好。这两段通过回忆与红团相关的母亲、童年事,将对母亲的赞、对童年的念与对故乡的思相融合,有力突出“思念母亲、怀念故乡”的中心。7.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结合第⑤段“第二天一早,眼睛刚睁开,就闻到红团蒸熟时散发出来的甜香气味。嘴馋的我们纷纷跳下床来,蹦到厨房瞧个究竟……偏偏这时,母亲会催促我们快去漱口”可知,孩子们一早被红团香气吸引,满心期待吃红团,可母亲却让去漱口,打断了急切想吃的心情,由此体现出孩子们吃红团的想法被制止后的不情愿和无奈。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结合第⑤段“顿时,红艳艳、热腾腾、香喷喷的红团呈现在眼前”可知,句中“红艳艳”从视觉展现红团鲜艳的色泽,“热腾腾”从触觉传递红团的温度,“香喷喷”从嗅觉突出红团的香气。三个叠词连用,读起来富有节奏感,生动形象地从视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角度,展现出红团诱人的色、温、香,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红团的美味,使红团的形象更鲜活可感。9. 村中小巷 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 1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了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 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乡春天的田野间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 12.具体的经济措施使农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重返闽中故乡的春日见闻,通过空间转换(村头、小巷、新街、河岸)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乡村画卷。文章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对农具的朴素情感,又呈现了电商、河长制等时代印记。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善用拟人(“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比喻(“斗笠像彩云”)等修辞,营造出浓郁的乡愁氛围。结尾“书签”的意象尤为精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故乡发展的诗意礼赞。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信息。第一空,结合第③段“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第④段“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可知:我行走在村里的小巷里,看到家乡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由此可知,我所到的地方是村中的小巷。第二空,结合第⑤段“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可知:“我”漫步在河岸,看见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在眼前掠过。由此可知,“我”看到的是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本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把农具比作“老伙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对曾经用过的不起眼农具非常有感情,十分爱惜它们,把它们收藏起来。结合第③段“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可知:虽然现在乡村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但乡亲们还在家收留了许多农具。这些不仅是农具,还是陪伴乡亲们很久的老朋友,与乡亲们的感情深厚。表现乡亲们非常淳朴。1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迎来”运用拟人手法,结合第①段“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第⑥段“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可知:春天到了,田野里到处都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结合第⑥段“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第⑦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可知:过去的田野见证乡亲们在期间从事艰辛的农事,他们曾经为生活而愁苦。现在,时代变化了,乡亲们乘着时代的发展东风,在田间里发展机械化耕种,多样发展,乡亲们因此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生活。“春天”在此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乡亲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富裕。这句话表现乡亲们乘着时代东风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12.本题考查提炼材料和主旨。结合第⑦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可知:家乡的村民创办了许多实业,这些具体的经济措施,为乡亲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人们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结合第⑤段“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可知:故乡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如河流污染的治理,使得生活环境更为宜居;结合第②段“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第④段“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可知,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积极向上,勤劳智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富裕,我们要爱护生态环境,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