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彩虹》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彩虹》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 彩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课文中充满童真的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意表达的喜爱。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荡来荡去”等叠词,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奇思妙想。
思维能力:通过品读课文中“如果 …… 就……"等假设句式,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审美创造:通过赏析课文中描绘彩虹的优美语句,提升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尝试用绘画、语言等形式创造心中的彩虹奇境。
◆课前解析
关注题目:这篇文章以自然现象“彩虹”为题,能瞬间引发学生对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的联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题目点明了文章描写的对象,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聚焦彩虹的相关内容,把握文章核心。
关注课文: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个段落结构相似,均以“如果……就……”的假设句式串联起奇特想法,充满童真童趣。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有5个左右结构、2个上下结构、1个全包围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比如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件的宽窄比例。
关注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洒水、 挑水的行为理解“提水、洒水、挑水”;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模仿挑水的动作,加深对“挑”字的理解。同时,积累“荡来荡去”等叠词,感受这类词语在描绘事物动态时的生动性。
教学目标
1.认识“虹、浇”等11个生字,会写“丽、提”等8个字,会写“天上、美丽”等9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充满童趣的语言风格。体会文中“如果……就……”句式的表达效果和叠词积累,并尝试运用。(难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作者神奇大胆的想象,体会小作者对家人的关爱。(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虹、浇”等11个生字,会写“丽、提、吗、圆”4个字,会写“天上、美丽”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1.猜谜语,导入: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则谜语,你们能猜到谜底吗
学生猜谜,教师小结:没错,谜底是彩虹。
2.出示彩虹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快看大屏幕!一道绚丽的彩虹挂在天边,赤橙黄绿青蓝紫,像一座梦幻的桥!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和彩虹之间发生了哪些奇妙的故事。(板书:彩虹)
教师强调“虹”是后鼻音,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说说你对“虹”有哪些了解。
4.了解“虹”。
二、初读感知,集中识字
1.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和彩虹发生故事,会是怎样的呢 快去读读课文,看看小作者有着哪些奇妙的想法!
出示阅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认读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强调后鼻音、平舌音、前鼻音的字,学生试着读一读。
去掉拼音,全班齐读。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4.识字方法。
(1)形声字识字。展示“虹、浇、挑、镜、裙”五个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概念,并讲解。
(2)动作识记。依次展示“提、洒、挑”对应的图片。教师示范动作,边做边强调动作要点,同时让学生跟着做,巩固对生字的记忆。
(3)会意字识记。呈现“拿”字,展示“合手”的图片,教师讲解“拿”字,引出会意字。
(4)组词识记。学生自己小声读词语,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音。开展“组词小能手”活动:请学生快速站起来说出其他词语,说得正确又多的同学给予小奖励。
5.识字游戏。
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提前熟悉生字新词有助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字词,优化识字效果。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自然段,同时让学生用手指跟着教师的朗读在课本上划动。
2.教师提问:同学们,雨停了,“我”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座美丽的桥。
教师追问:“一座美丽的桥”指的是什么呢
预设:彩虹。
3.拓展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彩虹还像什么呢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
四、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4自然段,提出问题:“我” 看到这座美丽的彩虹桥,想为哪些家人做事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4自然段,圈画出相关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回答,明确“我”想为爸爸、妈妈、哥哥做事,并请学生说一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为家人做这些事。
小组内交流讨论,体会“我”对家人的爱,感受家人之间温馨的情感。
4.拓展想象:同学们,如果你在彩虹桥上,你想为家人做些什么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
五、练写生字,课堂演练
1.指导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练写“丽、提、吗、圆”4个字,提示重点笔画和书写要点。学生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课堂演练。
1.会写“哥、秋、挂、啊”4个字。
2.理解反问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体会文中“如果……就……”的句式表达,积累“荡来荡去”等叠词,并尝试运用。
3.培养学生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大转盘游戏,学生开火车读。
2.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提问:看到美丽的彩虹,“我”想为哪些家人做事
指名让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看到美丽的彩虹,“我”想为爸爸做什么事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明确“我”想为爸爸做的事。(板书:到彩虹上洒水浇田)
2.引导学生找出“我”做的动作并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自主圈画“提、走、洒”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动作模仿:让学生根据圈画的动作,在座位上模仿“我”提着水壶、走到桥上、洒水的动作。
3.教师提问:“我”真的提着爸爸浇花用的那把水壶了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引导学生找出“如果”一词。讲解“如果”的意思是假如,说明这是“我”的想象,并非真实发生的事情。
4.对比朗读。
展示对比朗读的两个句子,教师范读,分男女生读,请学生说一说两种句式语气的不同感受,明确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肯定。
5.教师提问:“我”为什么要站在彩虹上洒水
学生自主思考,从文中找到答案。体会“我”对爸爸的关爱。
6.指导朗读:根据节奏停顿朗读,读出问句的语气,语调上扬。
7.开展“朗读小能手”活动,伴着音乐读一读,读好分句间的停顿,读出问句的语气。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看到美丽的彩虹,“我”想为妈妈做什么事
预设:拿着月亮镜照着妈妈梳头。(板书:拿镜子照妈妈梳头)
2.引导学生找出“我”做的动作并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自主圈画“拿、走”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3.教师提问:“我”要拿着妈妈的镜子做什么
预设:照着妈妈梳头。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爱。
4.指导朗读:根据节奏停顿朗读,读出问句的语气。
5.开展“朗读小能手”活动,伴着音乐读一读,读好分句间的停顿,读出问句的语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过渡: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读一读第4自然段,说说“我”想为哥哥做什么事。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板书:在彩虹桥上荡秋千)
2.引导学生找出“我”做的动作并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自主圈画“挂、坐、荡”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3.看图做一做“我”的动作。
4.指导朗读:根据节奏停顿朗读,读出问句的语气。
5.开展“朗读小能手”活动,伴着音乐读一读,读好分句间的停顿,读出问句的语气。
五、拓展探究,指导书写
1.教师提问:学完课文,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纯真烂漫、关爱家人。(板书:纯真烂漫 关爱家人)
教师追问:如果是你,你想到彩虹上做什么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全班交流评价。
2.书写生字。
教师出示“哥、秋、挂、啊”4个字,讲解重点笔画和书写要点。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教学时,我聚焦引导学生感受童真童趣,体会小作者对家人的关爱,通过“读思画说”、对比朗读等多样化活动推进。教学亮点在于以动作模仿等方式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感。但存在不足,拓展探究环节留给学生的表达时间不足,想象力挖掘不充分。今后教学,我将优化问题设计,增强启发性,预留充足的表达空间,预设学生回答,深度思考与想象,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