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积雪草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积雪草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积雪草散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蒿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剔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1.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4.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完成下面小题。
苔花如米努力开
积雪草
①是在山里,与那些苔米花猝然相逢的。
②夏天里,最贪恋的便是那一丝清凉,手编的竹席,芭蕉叶子的蒲扇,五颜六色的冰激凌,犹不能解去心中腾腾的署气,一狠心,丢掉了手中杂七杂八的事情,斩断了那些杂乱无章的牵绊,和烟火尘事小别,跟随朋友去山中小住几日。
③山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阴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小草,随风尽情摇曳。那么久了,一直被那些烦心琐事纠缠不休,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在一瞬间松弛下来,坍塌下来,说不出的好,说不出的舒爽。
④阴凉浓郁,那不是一棵树所能给予我们的,那是大片大片的树木叠在一起,绿意涛涛,浓阴蔽日,有一股清凉兜头盖脸地铺下来,心中满满的都是清静与安宁。茫然四顾,都是惊喜。
⑤心安。神凝。
⑥顺着石阶慢慢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上长满了青绿的苔藓,脚下一滑,险些摔倒,有人抢着来扶我,我笑,我又不是林妹妹,没那么娇气。再看旁边,石头上、树木上阶上,很多阴暗潮湿的地方,都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那种绿,有翠嫩的绿,也有浓郁的绿。
⑦真的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石苔花,在路边,在溪旁,在南方悠长悠长的小巷里,也曾在青石板路上遇到过这种绿色的苔藓,湿、滑,一不小心,便会让人摔一跤。灰瓦粉墙的屋子,院墙上爬满了藤萝植物,偶尔有裸露出来的地方便生满这种青苔。
⑧从来没有觉得这种苔花有多美,它们小如米粒,小到让人漠视它们的存在。此刻,在山里,我盯着那些铺满石头、长满树干的苔米花,小小的,绿色的,连片的,分不清彼此,却都是一派生机盎然。
⑨说是苔花如米小,也没有种子,可是它们一样是子孙满堂,处处青苔处处花。清代散文家袁枚,不知在什么情景之下,兴致盎然地赋了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前两句,说的是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后两句,笔锋一转,自然就有了励志的范儿,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
⑩牡丹富责,自不用说,花瓣层层,堆叠如云,乃是花中之王;梅花孤傲,冰骨玉肌香魂一缕,傲雪盛开;兰花清幽,有花中君子的美名,守得寂寞,享得孤单,淡定雅致。这世间,还有很多花儿,比如玫瑰的幽香,菊花的淡定,百合的大方,好看的花儿比比皆是,苔花算什么呢?它能算是花吗?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选择的。花有花语,人有人言,这花儿其实也和人一样。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存在过,努力过,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难道我还不如一朵小小的苔米花吗?活得开心、快乐、尽情,才是最重要的事。
站在清幽的山里,闭上眼睛,在这天然的氧吧里,深深地吸一口气,悠然,怡然。
听说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偶有人来。
有苔米花在庙宇的背阴处,向阴而生。
向阴而生,这是它的命,也是它不能选择的选择。
6.阅读全文,说说苔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7.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含蓄隽永,以第③段划线句为例,加以赏析。
山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阴凉。
8.选文第⑩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9.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春
积雪草
①冬天在睡意朦胧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之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转过来。是的,春天来了!在冬天最后的惆怅里,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
②春天像一首欢快的圆舞曲,悠扬的音符穿透冬的沉寂,奏响春的序曲,晨曦中,沉睡了一冬的山川河流树木房屋渐渐苏醒过来,春风抚过之处暖意流动,花儿草儿,燕子小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③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一滴一滴,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儿,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冷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在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照射和暖意之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与坚硬,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④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春天的风虽然张致,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涛涛,花朵盛开。
⑤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
⑥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醒转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开化;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⑦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清愁,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⑧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儿,那事儿,那花儿,那草儿,想着因了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想着想着,不觉昏昏睡去。听雨这事儿,本该是雅人的乐趣,伤春怜秋,吟曲写词,煎茶抚琴,感怀身世,再落几滴缠绵悱恻的泪,那才刚刚好,才够味。想自己这样一个俗人,粗枝大叶,不过是正巧半宿无眠,滥竿充数听了一回春雨,不由失笑。
⑨春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用心倾听,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10.本文思路清晰,从四个方面写了听春,请结合文章内容,仿照例句,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语句。
让你听到了 ;忌惮、张致的脚步声;听到了 ;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情话声。
11.第③段加点词语“迫不及待”有何表达效果?
12.读到第⑧段中“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这一句时,不由地让我们想到志南和尚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朗读者
积雪草
①冬天在睡意朦胧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之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地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抚过之处暖意流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滴答!滴答!一滴一滴,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儿,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霸道和暖意之后,也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心事,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不像秋天那般冰凉蚀骨,也不像冬天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不似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顷刻间绿意涛涛,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信息,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究难逃凋谢的命运,但是,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弥漫的春天,用心灵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它们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醒转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开化;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淅沥,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含苞杏花,也该盛开了;想着那素雅梨花,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儿,那事儿,那花儿,那草儿,想着因了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宜春日报》2019年3月24日)
13.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阅读文章第②~⑤段,概括作者描绘了哪些朗读春天的声音。
示例:第②段:滴水的声音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14.阅读文章第③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春风的什么特点?(任写一种)
15.结合选文,说说标题“春天的朗读者”有何作用。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滴答!滴答!一滴一滴”连用两个“滴答”构成反复,突出了廊檐下有滴水声音的生硬。
B.第⑦段“想着因了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这一句的意思是:因为这春雨,很多人都十分高兴。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在春风中摇摆的妩媚情态,表现了柳枝对春天来临的喜悦.
D.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迫不及待”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离巢的急切,表现了它们欢快的心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岗上的秃树
积雪草
①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桠桠伸向天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②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彰显,凹凸,浮雕一样,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③没法儿不心动,没法儿不震撼,为一种生命力,即使凋落,即便颓败,仍然孜孜以求,向上是它不朽的生命力。
④没有一片叶子去装饰的树,像一个脱掉了华衣丽服的女人,裸露出来的,是无法掩饰的虚弱与丑陋。可是这棵秃树,我一点都没觉得它丑,它姿态从容优雅,一幅经风见雨,处变不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也是光秃秃的,枝桠上没有一片叶子,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它一直都是这样光秃秃,但是,它却一直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着的,它树干里新鲜的养分和水分就足以见证。
⑤如果树记得自己的年龄,它一定是很老了,老到沧桑,老到连一片叶子,都承载不起。当然,它也曾有过灿烂年华,浓荫如盖,蔽日遮天。它也曾有过繁花似锦,蜂蝶萦绕,郁郁葱葱。我曾在它尚且美好的年华里遇到过它,也曾在它硕大的树冠下,乘凉,奔跑,嬉戏,也曾在它的满树繁花下,忧伤,郁闷,思索。它记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它记得我们曾经的欢乐与悲伤,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冰冻霜寒,初衷不改地守护在老屋旁边。
⑥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个大雨之夜的早晨,那株苍老的秃树,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它的枝杆满是皱褶,四分五裂地倒在地上,被摔成几截,腐朽不堪。它有多少年没有长过叶子?难道它已经老朽得承载不起一个鸟窝?它是老得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挺立了吗?
⑦秃树不在了,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墩,那些鸟儿搬家了,我也迁徙了,远离了秃树,远离了老屋,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那棵树,没有一片叶子的秃树,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
⑧车子越过山岗,飞驰而去,那棵站在山岗上的秃树,转瞬便被落下很远。我回头,这棵站立在冬天里,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
⑨丑陋吗?其实也不见得,丑不丑,在人心。记得看过一幅漫画,说一个人 的思想就像底裤,你不能逢人就把自己剖开来,告诉人家你多有思想,也就是说, 你不能遇到人就脱掉自己的衣服,露出底裤。
⑩秃树也是一样,树有树的内涵,树有树的心灵,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 悟。秃树自有秃树的风韵和意味,懂得的人自然会体味它的好与妙,就像人生的 每一个年龄段,童年有童年的纯真和烂漫,华年有华年的美丽与憧憬,老年有老 年的芬芳和韵味,不经历,怎么知道其中的曼妙?
站在冬天里的秃树,装饰别人的风景,也装饰自己的梦。有梦的人不会苍老,而有梦的树四季常青。
(选自《青年文摘》)
17.赏析下面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
18.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那棵树,没有一片叶子的秃树,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
19.分析文章 段的作用。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山岗看到的那株树,虽然颓败、独自站立在寒风中,但令人心生敬意。
B.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光秃秃的,虽没有树叶,但自始至终依旧傲然挺立在老屋前,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
C.老树也曾有过灿烂的年华,正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童真和韵味。
D.山岗上没有一片叶子装饰的老树,却在“我”心中姿态从容优雅,让“我”想起了老家的那棵秃树。
21.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这句 话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材料链接:卡西莫多,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但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行当
积雪草
①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会记得那一声响亮的喊声,那喊声拐着弯儿拖着长长的尾声:锔锅,锔碗,锔瓷器……
②锔活也分粗和细,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干的自然都是粗活。那些专门修补古董瓷器的匠人,干的自然是细活儿。母亲没有什么古董瓷器,甚至没有一只像样的花瓶,母亲有一只已碎成两瓣的蓝花粗碗,她一直没有舍得丢掉,就是等着锔碗的手艺人来了,帮她修补好。她小心翼翼地找出碗来,捧在手心里,捧到锔碗的手艺人那里,看着他用锔子把碗钉补好。补好后的碗,盛上水,居然是滴水不漏。
③乡村最常见的手艺人,还有磨剪子戗菜刀的,当然也能听到那声长长的、带着尾音的,而且响亮非凡的“磨剪子戗菜刀了”,谁家的剪子菜刀不快了,自然就会奔出来。
④那时候,最常见的是一个老人家,慈眉善目,见有人来,就放下个长条凳子,凳子上放一块磨石,在磨石上淋上水,然后就“哗哗”地磨起来,一下一下,不是十分用力,但很认真。那个苍老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有沧桑的诗意。剪子或者是刀磨好后,会在一块布条上试一下,轻松地铰下来一块布,就说明手艺人的手艺很到家。
⑤第一次看到人家绞脸,还是村里的一个姑娘出嫁。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是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姑娘出嫁这样的喜事儿,自然是跑在最前面,也好看个真切,于是看到一个有了些年纪的女人给一个即将出嫁的姑娘绞脸。
⑥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也叫开脸,是一个女孩子的成人礼。大多是有了年纪的女人,用一根结实的丝线,一端咬在嘴里,另外两端绕在手指上,只见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功夫,就把脸上的汗毛全部拔光了。被开过脸的姑娘,会变得白皙美丽,容光焕发。可是那时节,我看不到姑娘漂亮与否,我心里一直担心的是,那些汗毛被绞掉了,会不会很疼 据说疼与不疼,完全要看开脸的手艺人手上的功夫。
⑦时光如流水一样,带走很多东西,那些记忆里的符号,大多已消失在光阴里,偶尔会被提及,却再也不会出现在生活里。比如走街串巷的货郎,那是外祖母的最爱,只要听到一声长长的吆喝,外祖母便会踮着一双小脚,去买她的针头线脑。比如吹糖人的师傅,那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最爱,只要吹糖人的手艺人一来,不用吆喝,隔老远,闻着糖稀甜丝丝的气味,便围拢过去,看着糖人师傅用一双巧手做出各种造型的糖人,那种时刻,比过节还快乐。
⑧时光不会老,天地恒久远,但是人会老,传统的行当也会老,而且最终老到消失,仿佛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然后渐渐被人们淡忘,心中除了遗憾,真的别无他法。那些老行当,现在的孩子们连见都没有见过,我们怎样要求他们去记住 像钟表匠,掌萝匠,剃头匠,修钢笔的师傅等等,很多都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且愈走愈远,最终渺不可见。
⑨想起那些消失在时光里的记忆符号,心中总会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很多东西都留不住。不管你多么迫切地想,那种时刻,会觉得自己的两只手,竟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母亲锔一个已碎成两瓣的蓝花粗碗,是为了重点表现母亲对蓝花粗碗的喜爱。
B.第④段“那个苍老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有沧桑的诗意”中“苍老”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C.选文材料安排得当,详写钟表匠,掌萝匠,剃头匠,略写走街串巷的货郎、吹糖人的师傅。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抒发感情的方式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23.品析语言。
(1)当然也能听到那声长长的、带着尾音的,而且响亮非凡的“磨剪子戗菜刀了”。(加点词的角度)
(2)多是有了年纪的女人,用一根结实的丝线,一端咬在嘴里,另外两端绕在手指上,只见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功夫,就把脸上的汗毛全部拔光了。(描写方法的角度)
24.文章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25.第⑧段中“那些老行当,现在的孩子们连见都没有见过,我们怎样要求他们去记住 ”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26.文章以“老行当”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
1.①《诗经·王风·采葛》中的艾蒿,能驱蚊止痒;②《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花,能增添村庄的诗情画意;③《诗经·王风·黍离》中的黄米,可以酿酒、做年糕、包粽子;④《诗经·周南·芣苢》中的车前草,可以用来喂猪.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桃树的密、多)。 3.(1)“疯”字写出艾蒿的生长速度之快,突出了它的“皮实”(生命力强)。
(2)“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作者肚子饿时的声音,突出作者的饥饿程度,引出下文打猪草的原因。 4.引出所写的植物,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5.可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等方面阐述。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要依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从文中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②到⑨段;第三,针对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文中提到四种植物,分别是艾蒿、桃花、黄米、车前草,题干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了,只要答出作用,分条表述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对其进行分析。夸张的作用是突出强调。“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这句话中“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
3.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1)句中“疯”是修饰“长”的,这里“疯”是疯狂的意思,写出了艾蒿长得快,突出它很皮实。(2)句中“咕噜咕噜”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肚子饿的程度,所以,就有了下文解释打猪草的原因,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4.此题考查引用的表达效果。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和题目呼应,使文章清晰严谨;内容上,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信息是自然与人的和谐。据此,可以结合实际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环境;城乡如何更协调地发展等。
【点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6.生活在不起眼的地方,随处可见;花小如米粒,无花无种;生命力旺盛,从容自信。 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夏天山中绿树成荫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惬意和对夏日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8.运用对比。突出苔花的卑微,凸显了苔花面对恶劣的生长环境时毫无怨言、顽强生长的精神品质。 9.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勇敢面对现实,坦然面对困境,全力以赴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好的选择。面对向阴而生这一命中注定的困境,苔花毫不卑微,努力地盛开,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果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将会永无出路。只有像苔花那样,勇于面对现实,努力开拓进取,才会使人生充满生机与活力。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⑦段“真的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石苔花,在路边,在溪旁,在南方悠长悠长的小巷里,也曾在青石板路上遇到过这种绿色的苔藓,湿、滑,一不小心,便会让人摔一跤。灰瓦粉墙的屋子,院墙上爬满了藤萝植物,偶尔有裸露出来的地方便生满这种青苔”,第⑩段“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可知,苔花能生长在路上、溪旁、小巷里、石板路上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无人问津,可概括为:生活在不起眼的地方,随处可见;
根据第⑨段“说是苔花如米小,也没有种子,可是它们一样是子孙满堂,处处青苔处处花”可知,苔花小如米粒,无花无种;
根据第⑨段“前两句,说的是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后两句,笔锋一转,自然就有了励志的范儿,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可知,苔花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旺盛的生命力;苔花虽然微小,但却励志,努力盛开,可概括为:生命力旺盛,从容自信。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唱着”“铺张”原是人的动作,文中赋予了山泉、树木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泉清凌”“树木苍幽”写出夏天山中泉水清澈,绿树成荫的美景;联系第③段“那么久了,一直被那些烦心琐事纠缠不休,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在一瞬间松弛下来,坍塌下来,说不出的好,说不出的舒爽”可知,作者看到此景,心情愉悦舒畅,表达了作者的惬意和对夏日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将苔花的命运与小野花的命运做了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苔花的卑微;“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体现了苔花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第 段“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存在过,努力过,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可知,苔花在糟糕的生长环境中努力生长,体现了苔花乐观向上、顽强生长的精神品质。
9.本题考查段落理解。
联系第 段“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存在过,努力过,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可知,“向阴而生”指的是苔花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这是它的命,也是它不能选择的选择”强调了苔花勇敢面对现实中的不公,坦然面对困境。由物及人,联系现实生活可知,人也应如苔花一样,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全力以赴,勇敢面对,开拓进取,就能像苔花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苔花无法选择生长环境,勇于面对现实,努力生长。我们有时也无法改变某些既定的现实,需要学会接受。即使处于不利的条件下,我们也应像苔花一样,努力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无论环境如何,都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轻易放弃。认识到命运的存在,但不完全受其摆布,尽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
10. 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滴水声; 低吟浅唱的花开的声音。 11.“迫不及待”一词赋予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以人的感情特征,形象地写出它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12.吹面不寒杨柳风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把握。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可以拟写为:禅意幽远、清脆悦耳的滴水声;或: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滴水声。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可以拟写为:低吟浅语(低吟浅唱)的花开的声音。
1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在屋顶、在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照射和暖意之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与坚硬”分析,“迫不及待”一词把“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12.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寒”的书写。
13. 风的脚步声 花开的声音 小鸟的叫声 14.示例一:运用对比的手法,把春风和夏风、秋风、冬风作比较,突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 15.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点明文章描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朗读者”这一说法形象生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6.A
【解析】1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③段中的“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第④段中的“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第⑤段中的“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可概括出答案。
14.考查对手法的把握。“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不像秋天那般冰凉蚀骨,也不像冬天那般粗暴狂躁”运用对比的手法,把春天的风和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及冬天的风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可看出春天的风柔和、温暖等特点。“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顷刻间绿意涛涛,花朵盛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
15.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及文中主旨分析。标题的作用有:①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贯穿全文的线索;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文章中心等。“春天的朗读者”这个题目中,“春天”点明文章主要围绕春天来写,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春天的景色,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其次,“朗读者”的说法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滴答”是拟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用在文中,写出了廊檐下滴水的声音的清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选项中“突出了廊檐下有滴水声音的生硬”这一说法有误;
故选A。
17.“傲然挺立”写出了秃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肃穆安静:写出了严肃而安静,庄严宁谧的品格。 18.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对秃树的敬仰、秃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不舍。 19.总结全文,由树到人,点明“有梦的人不会苍老”主旨。 20.B 21.开放性试题。(1)结合文章和名著内容,答出卡西莫多与秃树的共同点“外表不美但心里美”即可。(2)答出“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的原因。
【解析】17.考查词语的含义。要从对秃树形象的意义角度分析。傲然挺立:形容坚定,不可动摇地站立着。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屹立,像山峰那样高耸而稳固地矗立着。意思是不屈服地直立着。形容秃树意志坚定挺拔,不可动摇的品格。肃穆安静:写出了秃树的严肃安静的特点,使人有凛然之感。
18.欣赏文句。“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图腾”是写对秃树的敬仰;“像支柱”是写秃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是写对秃树的拳拳之心与恋恋不舍。
19.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有梦的人不会苍老”,具体来说就是“童年有童年的纯真和烂漫,华年有华年的美丽与憧憬,老年有老年的芬芳和韵味”。
20.B项“但自始至终依旧傲然挺立在老屋前”错。只能说“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因为第6段原句为“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个大雨之夜的早晨,那株苍老的秃树,一声不吭地倒下了”。
21.题干要求结合所给材料,说说对“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这句话的理解。卡西莫多是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但他却有着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这就像文章中的秃树一样,外表虽然丑陋,但“树有树的内涵,树有树的心灵”,这需要慢慢地去体味和领悟,因为表面的东西往往掩盖真相。
【点睛】综合赏析语段的从语段的内容、手法、侧重点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开头、结尾还是中间,情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22.D 23. 非凡的意思是特别的意思,强调了手艺人声音之大。同时大词小用,显得特别正式,说明乡里人对手艺人的到来的一种期待。表达了作者对农家老行当的喜爱之情。 动作描写,咬,绕,翻,连续的动作,写出绞脸人手艺的高超,字里行间表达一种赞叹之情。 24.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引出下文对老行当消失的议论,表达了对老行当即将消失的遗憾。 25.(1)环境如此,实则无奈;(2)尽管要消失了,但无法割舍;(3)呼吁留住传统文化。 26.既是指曾经流传但又即将失传的一些技术;更是代表的是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解析】2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分析。A项有误,这不仅表现母亲对蓝花粗碗的喜爱,更是为了突出锔碗的手艺人技艺高超;B项有误,这个句子突出了老人磨刀时的画面美,并没有体现出“悲凉”的氛围;C项有误,本文详写的是锔碗的手艺人,“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绞脸的手艺人;略写的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吹糖人的师傅,至于钟表匠、掌萝匠、剃头匠、修钢笔的师傅则一笔带过。故选D。
2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非凡”的意思是“超过一般”,突出了手艺人的吆喝声不同寻常,表达了作者对老行当的喜爱和怀念。(2)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具体详细地展现了手艺人绞脸的全过程,突出其速度之快,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4.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由对老行当的回忆过渡到写自己的感慨;从内容上来看,“偶尔会被提及,却再也不会出现在生活里”表达了作者对老行当不再存在的惋惜之情。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老行当消失的无奈,更体现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
26.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老行当”表面指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各种手艺,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