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张亚凌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张亚凌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张亚凌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抱抱曾经的自己
张亚凌
①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②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想赶上母亲,可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快点”。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
⑦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
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大门?
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1.本文作者回望走过的路,有哪些往事让她难以忘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品析。
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
3.第⑨段画线句写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4.朗读第 段画线句“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一句时,同学们在“重音”设计上出现了两种意见,请你任意选择一种,阐述理由。
A.小语认为“终于”可以读重音。 B.小文认为“解救”可以读重音。
5.文章第 段“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一句中“欣慰”与“窝火”两词并用,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6.读完全文,我们会发现文中不止一处写道:“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我们兄妹没事,都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散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 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7.通读全文,按要求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
① 母亲鼓励我们制作面食
上小学时 ②
外出求学时 母亲给“我”家门钥匙
③ 庄稼地的向日葵被偷,母亲认为得大于失
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时候 ④
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
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
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的理解。
10.文章以“母亲的浪漫”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藏在时光里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起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样,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儿!你就跟着娃贪玩儿吧,吃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的。”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有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地把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俩没事,都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
⑤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而且是自己包进去的,我们就毫不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想想,吃个苹果都像过年般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被母亲反反复复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摘苹果,母亲每次都要亲力亲为。母亲会站在梯子上,把高处的苹果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碰掉一个苹果。然而,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鸟雀也得吃。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中好歹也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但去送苹果,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的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种味儿。
⑨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了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问:“你把啥忘了?”我想了一会儿,没想起什么。母亲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球。母亲说:“把咱屋里的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
⑩父亲嘴角一撇,不屑道:“就没个大人样儿,娃都上大学了还玩儿呀?我俩还得赶路呢。”
“想自家屋里了,看看钥匙。家门就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出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了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儿就被慢慢地稀释掉了。
我一直觉得,临走给我家门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浪漫的事。
种田时的母亲也是很浪漫的。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可着边儿种,恨不得不留地畔。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儿向日葵。只是图个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囔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连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
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真的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30年前去赶集的事。一毛二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就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母亲却把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家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30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成问题。母亲却给我们买了一份适合少年阅读的杂志。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她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选自《今日文摘》2021年22期,有删改)
11.文章题目是“藏在时光里的浪漫”,参照示例,说说母亲的浪漫具体“藏”在哪些故事里?
母亲按照我的想法把面块切成各种形状→ (1) → (2) →母亲让我外出求学时带上自家钥匙→ (3) → (4)
1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儿向日葵。(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选项中说法或推测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写到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巷子里别的女人”等。“我”发现了母亲的“浪漫”,因此,“我”和母亲都属于浪漫的人。
B.本文提到的“浪漫”都是母亲热爱生活的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处处精致,处处周到。
C.结合“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可知,母亲是个关爱孩子成长的人,为了让“我”吃好、生活好费尽心思。
D.通过“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可知,母亲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自家田边的向日葵被人采摘,她反而安慰父亲。
1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
我一直觉得,临走给我家门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浪漫的事。
1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第 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她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泻在后院的时光
张亚凌
①我常常忆起儿时的后院,那是奶奶的辖区,更是我的天堂。
②一进后院,先是一块不小的空地,奶奶将它打理成菜园:中间是一畦一畦的菜,四周用长长的枯树枝围成高高的篱笆。
③鲜嫩的韭菜先探头探脑,觉得暖和了、能适应了,就伸胳膊蹬腿地舒展开了。辣子纤细的小苗儿挥舞着手臂,日渐粗壮,小辣椒就爬上了枝丫。
④西红柿的苗儿最没正形,不搀扶一把就赖着不周周正正地长。奶奶一边在它们的近旁插树枝儿一边唠叨:“你们这些小东西,不好好管管你们就糟糕了,走没走相,站没站相。”
⑤茄子苗儿长得自有个性:宽大的叶儿随心舒展,整个身子长得无拘无束。茄子们呢,憋足劲长,倒像个没体没形的臃肿女人。不久,茄子的不可一世就被南瓜吞没了。南瓜才是真正的一发不可收——蓬蓬勃勃、声势浩大地推进式生长。记忆里,我家的南瓜王抱得年幼的我都喘不过气来,是我年幼体弱,还是南瓜太大?
⑥其实我最最喜欢的,是那一畦黄花菜。看着是花,状如修长点的喇叭,吃起来却是很软和的菜。在妈妈准备切菜前,我还会拿一朵怒放的黄花踮着脚尖在她的头顶比划着玩。
⑦蔬菜是竭力长得漂亮,篱笆则是被奶奶打扮得漂亮。
⑧一开春,牵牛花的绿藤恣意蔓延,近乎疯狂,四季豆的藤儿也是你追我赶地迅速占领更广阔的空间和高度。这些绿意穿过浓夏,来到秋末,直到满园开始荒芜、沉寂,篱笆才不情不愿地脱了外衣。
⑨过了菜园,靠近后墙的是一排鸡舍。鸡舍旁边是一堆用来点灶火的麦秸垛。我最喜欢的是鸡舍,不,是母鸡。也不对,应该是母鸡下的蛋。
⑩一听到有母鸡“咯咯咯”的叫声,我就飞也似的奔向后院。准会有一只母鸡从鸡舍里钻出来,高傲地伸长脖子昂着头。我弯腰,贴近鸡舍,侧着身子摸进去,圆圆的,暖暖的。
那时,我最喜欢躺在草垛上,先皱着鼻子使劲地闻鸡蛋,而后用两个手指捏着鸡蛋对着太阳举起来,似乎隐隐约约能看到蛋黄呢。其实除了看望病人或是招待金贵的客人,鸡蛋多被奶奶换成钱补贴家用——不能吃到鸡蛋也丝毫不能削弱我捡拾鸡蛋的快乐!
一天,我竟然捡到两个鸡蛋,一手握一个,欢呼雀跃地奔向前院给奶奶报喜。结果过门槛时绊了一跤,摔倒了。是的,鸡蛋破了,一下子还是两个!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任奶奶怎么哄都不停。奶奶喊来妈妈,妈妈保证不骂我也不打我了,可我还是失控般狠哭!
如今想来,那时的我怕是心疼家里失去了俩鸡蛋吧?
常常忆起后院,每每那时,就沉浸在童年暖暖的时光里。
(选自《读者·校园版》,有删改)
16.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后院是“我”儿时的天堂,两篇文章都写了许多童年趣事。请按照示例补写下面的表格。
段落 趣事
⑤ A
⑥ 比划黄花
B
~ 摔鸡蛋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18.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奶奶一边在它们的近旁插树枝儿一边唠叨:“你们这些小东西,不好好管管你们就糟糕了,走没走相,站没站相。”
19.选文第⑧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篱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请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幸福的鸡蛋
张亚凌
①小时候,在乡下,鸡蛋是极稀罕的东西。我们家的鸡蛋就被母亲高高地放在木板上的瓷坛里。
②家里没人时,我常常踩着大凳子上的小凳子,颤悠悠地从高高的木板上搬下那个瓷坛子。打开,鸡蛋们正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躺在里面睡觉呢。椭圆的,白生生的。轻轻推一下坛子,鸡蛋们醒了,我好像听见了它们脆脆的笑声,就像母鸡骄傲的咯咯声。
③于是我就摇一下,再摇一下……欢喜生动起来了,“嘿嘿,嘿嘿”,笑声就在我的脸上绘了朵花。
④好几次,母亲揪着我的小耳朵吓唬我,不要乱搬坛子,鸡蛋撞破了咋办?撞破了就把咱屋里的油盐酱醋撞没了,就把你的花衣服撞没了。
⑤我吐吐舌头,乖乖地把坛子放回木板上。
⑥鸡蛋攒到一定数量,母亲就把它们放进塞满麦秸秆的篮子里,拎到镇上卖。卖的钱就买油盐酱醋,买针线篓里需要添置的东西。攒的钱多了,就买布料准备过年的新衣服。
⑦去鸡窝里捡鸡蛋是我的任务。
⑧每天,一听见母鸡咯咯的叫声,我撒腿就跑向后院。等那只下蛋的母鸡功臣般昂首阔步、骄傲地走出鸡窝了,我立马就冲了上去,鸡蛋摸着还有温热呢。
⑨通常,我并不急于给母亲上缴鸡蛋。坐在后院的柴火堆边,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鸡蛋对着太阳举起来,能隐隐约约看见蛋黄呢。有时我会把鸡蛋放在鼻子前,皱着鼻子使劲闻——我不知道鸡蛋有多香,就是觉得它应该是很香很香的。说来也惭愧,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准确地说出鸡蛋的味儿。
⑩每年生日那天,母亲都会在面条下给我埋个荷包蛋。我会把鸡蛋扒拉来扒拉去,面条吃完了,就是舍不得咬一口鸡蛋。那会儿,哥哥们的眼睛似乎带着钩子,能把鸡蛋从我的碗里钩进他们碗里。我就扭着屁股,把碗端到别处,独自享受美味了。
其实他们过生日时我也一样是干瞪眼,有想法,没办法。
除此之外就是家里来了金贵的客人,才会用一个鸡蛋。去掉蛋壳后,母亲会加些面粉使劲搅拌,炒出来的鸡蛋就是一大盘子。或煮一大锅面条,只打一个鸡蛋,母亲也是快速搅动,于是满锅里都是蛋花,每个碗里都飘满蛋花,看着都很香很香。
儿时的鸡蛋,应该是最幸福的鸡蛋吧。
21.梳理文章情节,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语句。
“我”偷看鸡蛋———母亲卖鸡蛋——— ———生日时吃鸡蛋———
2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我就摇一下,再摇一下……欢喜生动起来了,“嘿嘿,嘿嘿”,笑声就在我的脸上绘了朵花。(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等那只下蛋的母鸡功臣般昂首阔步、骄傲地走出鸡窝了,我立马就冲了上去,鸡蛋摸着还有温热呢。(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3.请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24.儿时的记忆中,你也一定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或物,请与大家分享你的幸福故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继父
张亚凌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蹭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心里就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哈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擦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哈用,还不就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工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得去?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跟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里,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胎,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您?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您特喜欢吃的苗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您胃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
倘若您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您多少啊!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没说起过生父。在我们兄妹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本文有删改)
2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
26.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的心理。
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27.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
28.“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1)我割麦子受伤却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2)我制作碳棒笔在操场学习;(3)我作文写得好却没被表扬;(4)我在大会上朗读自己获奖的作文。 2.围绕“运用动作描写,用‘一划拉’‘揽’‘放’‘挑’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割麦的动作娴熟、快速,为下文我因着急受伤做铺垫”来答,意思贴近即可。 3.围绕“这句话写出了同学对‘我’的轻蔑、看不起;是侧面描写(或从侧面)表现出‘我’当时成绩不好,不受同学们的重视的情形,突出承受的压力之大;也突出了‘我’在压力下能刻苦勤奋读书的决心与信心”来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1:选择A。理由:因为之前“我”作文优等但从没有像其他优等生一样受到老师表扬,“我”很委屈很窝火,今日总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实在是不容易。
参考示例2:选择B。理由:因为之前“我”作文优等但从没有像其他优等生一样受到老师表扬,“我”很委屈很窝火,今日总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如释重负,内心变得轻松。 5.围绕“不矛盾,‘欣慰’指的是我的作文一直在优等里面;‘窝火’指的是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也没被当范文读过”来答,意思贴近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文意即可。参考示例:可以从“照应题目;结构上承接上文,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从全文来看,构成反复,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方面来答,意思贴近,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导语】这篇文章以作者不同成长阶段的经历为叙述主线,通过对儿时割麦子受伤、发明自制碳笔学习、作文比赛获奖等关键事件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在艰困环境中坚持不懈、自我激励的成长历程。文中反复提到“抱抱曾经的自己”这一感慨,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过去奋力拼搏的自己的怀念与感激。在文字间流露出一种珍贵的成长动力,启发读者去珍视与感谢自己所经历的每一段磨砺。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③段中“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可知,在7岁那年夏天,作者跟着母亲去收麦子。尽管她割得慢,被母亲远远甩在后面,并且在割麦子时不小心割伤了脚背,但她没有喊叫,而是自己处理了伤口,并忍着疼痛继续割麦子,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可概括为:我割麦子受伤却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
结合⑦段中“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⑧段中“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⑨段中“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可知,在10岁那年,因为家里贫穷,作者没有足够的钱买学习用具。于是,她想到了用废电池里的碳棒制作笔,在学校的操场上反复练习写字和背诵。尽管受到同学的异样目光,但她不在乎,坚持自己的学习。可概括为:我制作碳棒笔在操场学习;
结合 段中“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段中“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可知,在14岁那年,作者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不错,但语文老师讲评作文时从未点过她的名表扬,作文也从未被当作范文读过。尽管评语和分数与优秀的一样,但作者心里既欣慰又窝火。这段经历让作者感到失落和不解,但也激发了她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动力。可概括为:我作文写得好却没被表扬;
结合 段中“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可知,在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作者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也是学校唯一获奖的。在颁奖回来后,学校召开师生大会,让作者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作者的声音哽咽了,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这一刻,作者终于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获得了认可和自信。可概括为:我在大会上朗读自己获奖的作文。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句子“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割麦时的娴熟与高效。“一划拉”这个动作,描绘了母亲手臂的灵活与力量,她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揽住四行麦子,显示出她在农活上的丰富经验。紧接着,“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这里的“放倒”一词,简洁有力,传达出母亲割麦时动作的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而“脚一挑,就是一堆”,则进一步展现了母亲在收割过程中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她用脚轻轻一挑,就能将割倒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一起。这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割麦时的动作细节,更凸显了她作为农妇的勤劳与能干。同时,这段描写也为下文“我”因着急追赶母亲而受伤做了铺垫。看到母亲如此迅速地割麦,“我”心中自然产生了紧迫感,想要尽快赶上母亲,这种急切的心情导致了“我”在割麦时出现了失误,从而受伤。因此,这段动作描写不仅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⑨段中“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可知,这句话直接写出了同学们对“我”的轻蔑和看不起。通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这样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我”当时处境的嘲讽和不理解,这种轻蔑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我”所面临的压力。其次,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反映了“我”当时成绩不好的事实,以及因此而不受同学们重视的情形。这种侧面描写比直接叙述更能生动地展现出“我”所处的困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的心理状态和所面临的挑战。最后,这句话还突出了“我”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够刻苦勤奋读书的决心与信心。尽管同学们对“我”持轻蔑态度,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学习的决心。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朗读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句话“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结合 段中“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 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可知,这句话是作者在获得作文比赛一等奖后,在大会上朗读自己的获奖作文时的内心感受。它表达了作者长期以来的压抑和束缚终于得到释放,以及获得认可和自信后的喜悦和释然。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意见进行阐述。在阐述理由时,我们可以结合句子的整体情感和语境,以及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考虑朗读时的语气、语调等因素,使理由更加充分和合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认为“终于”可以读重音。理由:在这个句子中,“终于”是一个副词,它强调了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读重音可以突出这种经过长时间努力后终于获得成功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作者内心的激动和释然。
认为“解救”可以读重音。理由:“解救”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它形象地描述了作者从作文讲评课上的沉重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读重音可以强调这种解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作者获得自由和认可后的喜悦和轻松。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 段中“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可知,“欣慰”一词指的是作者的作文本上的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即作者的作文水平一直保持在优等水平。这对于一个努力写作、希望得到认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因此作者会感到欣慰。然而,紧接着出现的“窝火”一词,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另一种情绪。尽管作文水平在优等,但作者却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也没被当作范文读过。这种被忽视和未得到应有认可的感觉,让作者感到不满和憋屈,因此产生了“窝火”的情绪。
综上所述,“欣慰”与“窝火”两词虽然情感色彩相反,但在这里却并行不悖,共同表达了作者对于作文水平得到肯定的同时,又未能得到足够认可和表扬的复杂情感。因此,这两个词语的并用并不矛盾,反而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通过回顾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7岁、10岁、14岁、18岁)的经历,展现了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不懈努力。在7岁时,作者跟随母亲割麦子,即使受伤也坚持不放弃;10岁时,作者因家庭贫困而自创“笔”努力学习,逐渐靠拢优秀生;14岁时,作者的作文虽然未被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但最终在全县作文比赛中获奖,赢得了师生的认可;18岁时,作者勤奋学习,最终顺利考入大学。文章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的句式,表达了对过去每一个努力、坚强、不放弃的自己的感激与认可,强调了成长路上自我扶持和鼓励的重要性。
文章标题为“抱抱曾经的自己”,而文中多次出现的“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正是对标题的直接呼应。这样的表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回顾过去,对曾经的自己表示感激和认可。
结合⑥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可知,这里首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这里既是对前文7岁时割麦子受伤经历的总结,也是作者情感的一次抒发,想要抱抱那个坚强、懂事的小孩。
结合⑩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可知,再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这里是对10岁时自己努力学习的肯定,与上文形成自然的衔接。
结合 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可知,第三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这里是对14岁时自己在写作上取得成绩的鼓励,同样是对上文内容的承接和总结。
结合 段中“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大门”可知,最后一次出现“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这里不仅总结了18岁时的努力,也为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全文来看,这种表述方式构成了反复,每一次出现都是对过去某个阶段自己的肯定和鼓励。这种反复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通过回顾过去,看到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努力和成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自己,也更加感激那些曾经默默付出的日子。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7. 小时候 母亲留苹果给鸟雀,让我们送苹果给邻居 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 母亲让“我”看书,给“我”买文具、订杂志 8.(1)“稀释”一词,通过“我”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钥匙缓解了“我”外出求学时想家时的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体贴的感激。(2)运用动作描写,母亲把“我”拉到书摊前花钱看书而不是吃美食,表现了母亲对“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视,富有教育远见。 9.示例:“今天”,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明天’的风景”,指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物质匮乏的年月,母亲没有匍匐在现实的苦涩中,而是有长远的眼光(或“富有智慧的教育,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10.示例:题目反复出现,是全文的线索;文中所回忆的几件事都是围绕“母亲的浪漫”展开的;诗意地表现了母亲的智慧、宽容等美好品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如制作面食、与邻居分享苹果、送别孩子、种植向日葵等,展现了母亲的浪漫和温柔智慧。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滋养着孩子们,传递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在艰苦生活中对孩子的关爱和培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切体悟和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温暖的感动。
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已知信息“母亲鼓励我们制作面食”对应第②段,根据第②段“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可知,时间应填:小时候。
第二空,已知信息“上小学时”对应第⑦段,根据第⑦段“上小学时……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以及第⑧段“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可知,上小学时,母亲留苹果给鸟雀,让我们送苹果给邻居。
第三空,已知信息“庄稼地的向日葵被偷,母亲认为得大于失”对应第 段,根据第 段“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 ”可知,时间应填: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
第四空,已知信息“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时候”对应第 段,根据第 段“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 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以及第 段“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可知,三十多年前去赶集时,母亲让“我”看书,给“我”买文具、订杂志。
8.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赏析。
(1)第 段“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稀释”本是物理和化学名词,意思是在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低溶液的浓度,本句中指“我”想家的难受心理慢慢得到缓解,心理得到安慰。这个句子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也是“我”的想象,虚写;结合第⑩段中母亲说的“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以及“我”的感受“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可知,这一句描写写出钥匙给“我”带来安慰,缓解了“我”想家时的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给“我”钥匙这一浪漫行为的感激。
(2)第 段中“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上句中“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可知其他家长赶集时花钱让孩子吃踅面,而母亲却花钱“让”我看书。结合 段中“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可见“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表现了母亲富有远见,知道精神食粮远比吃食更能给人营养的道理,对“我”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影响深远。
9.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以及第④段“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写做面食时的民主,可知母亲在艰苦日子里,用充满趣味的方式让孩子享受吃饭过程;根据第⑦段“上小学时……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能看出母亲即使自家不富足,也心怀善意;第 段“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写种向日葵,即便可能被偷,母亲看重的是观赏过程,认为得大于失;第 段“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在大家温饱都成问题时,母亲注重孩子精神滋养。这些都表明,“今天”,指当时如缺衣少食、物质匮乏这般苦难的生活处境。而母亲种种浪漫行为,像鼓励孩子参与做饭、留苹果给鸟雀、种向日葵、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等,都是在为生活添彩,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她用智慧让家人在困境中体会快乐,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即 “明天”的风景。所以说,是浪漫引领着母亲站在艰难现实里,心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1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第⑥段“只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第⑨段“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第 段“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第 段“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第 段“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可知,题目 “母亲的浪漫”反复在文中提及,成为串联全文的关键线索;
根据第②段“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第⑦段“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第 段“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以及第 段“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等内容可知,诸多回忆片段无一不是以母亲的浪漫为核心展开;
根据第⑦段“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写留苹果给鸟雀,可见母亲的宽容善良,第 段“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写父亲的嘟哝与母亲的回应,凸显母亲的生活智慧,这些点滴将母亲的美好品性诗意地展现;
结合第 段“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第 段“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可知,作者通篇讲述母亲的浪漫故事,标题“母亲的浪漫”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1. 母亲让我们随便捏馍馍的形状,并放自己喜欢的豆子在里面 母亲摘苹果时总要留一个给鸟雀吃,并且每家送两个 母亲在地前面种一溜儿向日葵,只图个好看 母亲给我钱买书还带本子、笔或书回来 12.表面上是对母亲种向日葵不合时宜的埋怨,实则是对她在艰难岁月里能够欣赏美(不计得失、重精神轻物质等)的一种肯定和赞赏。 13.B 14.(1)突出强调母亲给我钥匙让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和牵挂,是最浪漫的事。(2)是对第12段的承接(总结上文);(3)与题目、第①⑥段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紧凑) 15.是浪漫让母亲在艰苦(物质贫乏)的岁月里,不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更注重从品格的培养、审美情操的陶冶、知识的教育(三选二)等精神层面,引领我更好成长,让我拥有美好的未来。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而平实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充满浪漫气息的母亲形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几个故事,如切面条、蒸馍馍、摘苹果、送钥匙等,展现了母亲在各种困境中,用浪漫和想象力为家庭带来快乐和温暖。母亲看似简单的行为不仅仅是生活态度的体现,更是对孩子成长的深刻影响。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不尽赞美和怀念,温馨感人,触动心灵。
1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可概括出:母亲让我们随便捏馍馍的形状,并放自己喜欢的豆子在里面;
第二空,可定位到第⑦至⑨段。结合第⑦段句子“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鸟雀也得吃”,第⑧段句子“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可概括出:上小学时,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让我们吃到很多味,还留一只给鸟雀;
第三空,结合第 段句子“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可着边儿种,恨不得不留地畔。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儿向日葵。只是图个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囔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可概括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母亲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图个好看;
第四空,结合第 段“当别的母亲给自家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30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成问题。母亲却给我们买了一份适合少年阅读的杂志”可概括出:母亲给我钱买书还带本子、笔或书回来。
1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联系第 段“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可着边儿种,恨不得不留地畔”可知,“倒好”一词,可以看出母亲在种田时并不计较实际利益,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视觉的美感,彰显了她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的浪漫。作者表面上是对母亲种向日葵不合时宜的埋怨,实则是突显了母亲的洒脱和浪漫之处,体现了她在生活中追求美和情感的独特方式。
1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B.有误。本文提到的“浪漫”是母亲热爱生活的体现,但并不全是精致和周到,而是她以独特的方式让生活充满情趣和温暖,使得平凡的日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母亲的浪漫更多的是一种充满创意和情感的生活态度,例如她让孩子参与切面条、捏馍馍,让平凡的食物变得有趣;留一个苹果给鸟雀,种向日葵在地头等,都是在物质匮乏的生活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使生活变得丰富和有意义。
故选B。
14.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
第 段总结母亲浪漫行为的典型事例,揭示母亲赋予钥匙特殊意义的浪漫情感。在结构上,这一段既总结了前文第 段叙述的内容“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了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儿就被慢慢地稀释掉了”,也为下文描写母亲的浪漫精神做铺垫,引发对母亲浪漫品质的深刻思考。与标题、第①⑥段“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上文中所写的母亲的浪漫事可知,小时候,母亲用各种方式唤起孩子们的食欲,我们吃得有滋有味(②到⑤段内容);上小学时,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让我们吃到很多味,还留一只给鸟雀(⑦到⑨段内容);外出求学时,母亲给“我”家里大门钥匙,化解“我”想家的难受劲(⑩到 段内容);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母亲却在地前面种向日葵,认为图了好看很划算( 段)。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生活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关爱孩子,对子女富有智慧的教育。第 段“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可知,母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愿意花钱让“我”看书学习,表明母亲深知知识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今天”的读书学习能成就孩子“明天”的美好未来,母亲虽然站在“今天”,看到的却是“明天”,有智慧,有见识,目光长远。正是这样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个有学识的“我”,让“我”有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认可、钦佩和感激。
16.A.抱南瓜;B.拾鸡蛋 17.拟人,“探头探脑”“觉得”“伸”等,赋予韭菜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韭菜在春天里从地里面长出来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8.语言和动作描写,形象写出奶奶把西红柿苗当孩子照顾,表现出奶奶打理菜园的细致,以及对菜园的喜爱。 19.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写可以使段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可以让人从不同季节来欣赏后院,显得完整立体。 20.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在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出对童年暖暖的时光怀念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A.结合⑤段“南瓜才是真正的一发不可收——蓬蓬勃勃、声势浩大地推进式生长。记忆里,我家的南瓜王抱得年幼的我都喘不过气来,是我年幼体弱,还是南瓜太大”概括可得:抱南瓜;
B.结合 段“一天,我竟然捡到两个鸡蛋,一手握一个,欢呼雀跃地奔向前院给奶奶报喜。结果过门槛时绊了一跤,摔倒了。是的,鸡蛋破了,一下子还是两个”概括可得:拾鸡蛋。
1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探头探脑”“觉得”“伸”本来是形容人的词语,这里用来形容鲜嫩的韭菜,赋予了其人的情感和姿态。结合“就伸胳膊蹬腿地舒展开了”可知,这里生动写出了韭菜在春天里从地里面长出来的样子。作者用这三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来形容韭菜在春天里的成长,好似它们是可爱的小朋友一般,是那么活泼,流露出对它们的喜爱、亲近之情。
1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结合“你们这些小东西,不好好管管你们就糟糕了,走没走相,站没站相”可知,为语言描写;结合“插树枝儿”可知,为动作描写。据此可知,这句话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写出奶奶把西红柿苗当孩子般看管照顾,表现出奶奶打理菜园的细致认真,以及对菜园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由“一开春”“浓夏”“秋末”可知,第⑧段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这些绿意穿过浓夏,来到秋末,直到满园开始荒芜、沉寂,篱笆才不情不愿地脱了外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从不同的季节来描述后院,令文章内容丰富且更具画面感。
2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1)结构作用。“常常忆起后院”照应了题目,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我常常忆起儿时的后院,那是奶奶的辖区,更是我的天堂”,使文章结构完整。(2)内容作用。“就沉浸在童年暖暖的时光里”这句话用“沉浸”“暖暖”写出了作者对童年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留恋,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21. “我”去鸡窝捡鸡蛋 家里来客母亲做鸡蛋 22.(1)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拿到鸡蛋时欢喜的样子,表达了“我”对鸡蛋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母鸡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母鸡下蛋后的骄傲之态,表现出“我”捡鸡蛋时的欣喜之情。 23.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儿时幸福生活的怀念之情。 24.能扣住主题,描述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或物的相关故事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梳理情节。根据⑦——⑨“去鸡窝里捡鸡蛋是我的任务”概括为:“我”去鸡窝捡鸡蛋;根据 段“除此之外就是家里来了金贵的客人,才会用一个鸡蛋”概括为:家里来客母亲做鸡蛋。
22.(1)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为人物描写方法。“摇一下,再摇一下”动作描写,“笑声就在我的脸上绘了朵花”神态描写。联系上文,这是“我”偷看鸡蛋时的动作和神态,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此时欢喜的样子。表达了“我”对鸡蛋的喜爱之情。
(2)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为修辞方法。“等那只下蛋的母鸡功臣般昂首阔步、骄傲地走出鸡窝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昂首阔步、骄傲”赋予母鸡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母鸡下蛋后走路时骄傲的样子,表现出“我”捡鸡蛋时的急切和欣喜之情。
2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总结全文,“应该是最幸福的鸡蛋吧”照应文题“幸福的鸡蛋”。
内容上:“最幸福的鸡蛋”篇末点题。“最幸福”点明中心,关于儿时的鸡蛋的回忆,充满着幸福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儿时幸福生活的怀念之情。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内容是儿时的记忆中,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或物。示例:幸福的玫瑰花饼。小时候,每到春天,我最期盼的就是奶奶烙的玫瑰花饼。奶奶将玫瑰花瓣用水洗净,捣碎,和进面粉里,放上糖,烙出金黄、甜脆的饼。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能吃上香甜的玫瑰花饼,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25.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旨。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自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 26.“柔柔软软”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 27.“继父”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显得生硬,有距离感,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能更直接地抒发对继父深厚的感情。 28.从继父下班后就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自己能忍受邻里街坊的流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他们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的人。
【解析】25.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从结构上看,开篇点题,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强调了我们对“继父”的印象之深,突出“继父”在我们兄妹心中的地位,抒发了我们对“继父”的敬重和赞美,表达了我们对“继父”的深深的怀念。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6.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中的“柔柔软软”来写“继父”的眼神,结合语境,“笑眯眯”和“继父”给我钱让我去买糖吃,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他看到我时的那种满足、幸福及深爱我们的心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7.考查人称使用在表达上的作用。文章的叙写的主要人物是“继父”,文章用“继父”作题目,表明了叙写对象的身份。但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是我们对“继父”有着深厚的感情,抒发是对“继父”的怀念之情,行文中,用“他”来代替“继父”的称谓,拉近“我们”与“继父”之间的距离,也避免了人们的误解。同时用“爸”“您”等来代替,就更符合文章叙写的内容,更突出地表达了我们对继父深厚的感情。总之,是文章情感表达的需要。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8.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身材矮小、黑瘦的乡下人;从“继父”下班后还要去摆摊修车配钥匙,直到去世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叙写“继父”会修理各种电器的内容看,他又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菜让给“我们”,生活上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疼爱孩子、生活俭朴的人;从继父笑对邻里街坊的流言风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隐忍的人;从面对爷爷奶奶等家人的脸色,自己不计较,还“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心胸宽宏、大度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