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声与听觉 第1课时(课件 20张ppt 1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声与听觉 第1课时(课件 20张ppt 1份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1课时
课 题 第一章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声音产生的物理模型;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不同发声体的振动现象;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声音由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归纳推理能力;探究实践:经历设计和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过程,明确声音的传播特点是需要介质的,认识到真空中不能传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生活中的声音问题,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动态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听到声音逐渐变大直至与抽气前相同。实验结论: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演示PPT13】讲解:若抽出空气后还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生源接触玻璃罩或底座,固体传声;该实验采用理想实验法,实验一般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演示PPT14】知识讲解:(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并明确真空中不能进行交流是因为没有介质。板书:真空不能传声【演示PPT12】探索实践:做个土电话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能听到另一位同学的说话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演示PPT16】课堂小结。【演示PPT17-18】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此章节的知识点强化。【演示PPT19】拓展延伸讲解蝉的发声的特点,给同学们科普相关的内容。 思考、讨论、回答听讲、记录学生动手做听讲、记录、思考听讲、记录、思考学生动手做观察、回答听讲、记录、思考听讲、记录、思考学生动手做实践、观察、回答学生动手做听讲、记录、思考听讲、思考、回答听讲、思考、回答学生动手做思考、回答听讲、思考、回答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去感受声音,从生活走入物理,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通过实验和生活中事例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特点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相关场景,并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是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并以实验。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拓展学生关于声音的认知,并且解决前面留下的关于余音的问题,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联系生活中事例,提出问题,引出声音的传播浙一内容。通过同学们现场的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传播这一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这一结论。实验的设计与学生所做的实验演示作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是同时通过对实际实验的分析,让同学意识到真空条件实现不了,进而引出实验基础上推理。对上面实验的总结与归纳帮助同学更好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重点内容。加深声音通过固液气传播的认。拓展学生关于声音的认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1课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2.真空不能传声(共20张PPT)
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课标·新教材
科学观念:能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声音产生的物理模型;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不同发声体的振动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声音由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经历设计和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过程,明确声音的传播特点是需要介质的,认识到真空中不能传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生活中的声音问题,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生活在
声的世界中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1.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用手拉动橡皮筋,敲击笔套和钢尺,使它们发声。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嘴巴、牙齿、鼻子、关节等都会振动发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
2.声源
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带
余音不止
敲击鼓面发声
敲击装有水的水杯发声
吹含有空气的瓶子发声
声源可以是固体
声源可以是液体
声源可以是气体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蝉是靠腹部的发声器振动发声。
注意:
振动停止,只是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向远处传播。
声音的传播
假如你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能听见敲击声
几乎不能听见敲击声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
液体传声
活动:
2.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能听见敲击声
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那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吗?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听到声音逐渐变小直至几乎听不到。
听到声音逐渐变大直至与抽气前相同。
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注意:
若抽出空气后还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生源接触玻璃罩或底座,固体传声;
该实验采用理想实验法,实验一般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
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太空中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无法传到人的耳朵中;
宇航员在太空中无法直接进行交流。
做个土电话: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2.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能听到另一位同学的说话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1.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我们世界充满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隔墙有耳”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太空中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是通过真空传播声音
C
A选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选项:歌声可以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声音可以在空气传播;
D选项: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故答案为:C。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真空不能传声”是实验直接验证的结论
D.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
A选项: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B选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人不一定能听到;
C选项:“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
D选项: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D。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