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2课时课 题 第一章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声波的概念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特点,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主动探究声音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养成严谨求实的实验习惯。态度责任:学会科学保护耳,理解听力损伤的不可逆性,形成主动防护意识,关注听障人群需求并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声波的形成与传播条件;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理解听觉损伤的不可逆性教学方式 讲授式、类比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动态图片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组织同学们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手指轻敲桌板。让同学们实际感受到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提出提问: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讲解: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提问: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讲解:所以地震被压埋后,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1.形成: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讲解: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声波;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讲解: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②听觉器官损伤讲解: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提问:耳朵还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讲解:耳朵还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互动探究:塞住一只耳朵,只用一只耳朵听。提问:一直耳朵听也能辨别距离和方向吗 讲解:双耳效应:人的耳朵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可以利用两个耳朵接收声音时的强弱差别和时间差别,判断出发声物的方位和距离。【演示PPT22】课堂小结。【演示PPT23-24】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此章节的知识点强化。【演示PPT25】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回答观察、记录、思考听讲、记录、思考分析探索、思考、回答听讲、记录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回答互动、思考 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切入,思考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类比推理,声波类似水波;学生发现声波的存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展示图片和联系自然现象的方式来加深对声音传递的形式(声波)以及介质振动传递声波的理解。通过探索实践和结果展示,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以及生活技能。展示了耳的结构图片,学生深入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觉的形成。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影响听觉的因素。通过讨论引发听觉障碍的原因,树立学生们保护听觉器官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听觉的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更深入地了解耳的作用。通过互动探究,学生理解双耳效益的概念,同时提高课堂趣味性。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与听觉 第2课时一、声波1.形成: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2.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固体>液体>气体;温度越高越快二、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2、影响听觉的因素①年龄②听觉器官损伤(共25张PPT)第2课时新课标·新教材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观念:知道声波的概念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特点,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主动探究声音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养成严谨求实的实验习惯;态度责任:学会科学保护耳,理解听力损伤的不可逆性,形成主动防护意识,关注听障人群需求并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用一支铅笔点击水面后,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发出波纹,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引起软木塞上下浮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使蜡烛烛焰左右晃动。①铅笔不断轻触水面②喇叭带动空气振动水波木塞上下运动蜡烛左右晃动声波类比法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喇叭疏部密部空气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这种波叫声波。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其实它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声波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雷电发生处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2)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空气水钢材声音在不同介质(25℃)中每秒传播的距离346m1500m5200m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两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所以地震被压埋后,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听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内含听小骨(1)外耳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音播放音乐,然后将两个耳郭折叠起来,感受音量的变化。鼓室鼓膜产生振动咽鼓管听小骨振动并放大声波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2)中耳前庭耳蜗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液体产生振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刺激(神经冲动)(3)内耳声波听神经外耳道鼓膜振动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大脑听小骨放大声波耳蜗(形成听觉)听觉的形成郭(1)年龄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影响听觉的因素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这类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2)听觉器官损伤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耳朵还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保持身体平衡塞住一只耳朵,只用一只耳朵听也能辨别距离和方向吗 双耳效应:人的耳朵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可以利用两个耳朵接收声音时的强弱差别和时间差别,判断出发声物的方位和距离。一只耳朵聆听无法对声源进行定位声波、听觉的形成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声音传播的快慢耳的结构影响听觉的因素听觉的形成固体>液体>气体介质温度温度越高,传播越快外耳中耳内耳年龄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小标题文字框1 镲是一种中国打击乐器,敲击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镲发声时( )A.只有镲周围空气在振动B.只有镲在振动C.镲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D.镲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当镲被敲击时,它肯定会振动发出声音,它的振动同时也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外传播;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C2 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鼓膜内没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 和半规管;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乘坐飞机时,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 击穿鼓膜。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声与听觉 第2课时 教案.doc 1.2 声与听觉 第2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