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小切口·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戏剧表演形式。1937年,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其剧幕内容见下表。据此推断,该话剧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 第二幕:卢沟桥的抉择 第三幕:全民族的抗战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淞沪会战
2.1937年7月,中共中央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该宣言的发表有利于促成(  )
A.国共两党合作实现 B.反“围剿”的胜利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红军长征走向胜利
3.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材料所描述的战役(  )
A.是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假如你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以上”“日本的滔天罪行”这三个关键词,搜索的结果是(  )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七七事变
5.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和教育中心大西迁;同时,还有大量川军出川。这些迁移(  )
A.催生了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 B.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致
C.造成了西南地区人口的减少 D.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6.下面是近代报纸《申报》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民族”“中华民族”两词的次数统计表。这一变化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1928年 1939年
民族 1119次 2369次
中华民族 183次 372次
A.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B.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7.  跨学科·英语 下面是小李同学搜集到的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两个日军军官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关的是(  )
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第2页(节选)
A.一二·九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星光点点。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材料二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了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摘编自《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
材料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材料四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和平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坚持什么政策?最终的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有何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材料四中的悲剧重演?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C 2.A
3.C 【解析】 根据材料“1937年11月28日”“上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C项正确。
4.C
素养提升
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受到日本侵华的影响。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和教育中心大西迁,川军出川抗日。B项正确。
6.C 7.C
8.(1)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
(2)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促使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3)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4)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