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上的一律无效。
2.试题4页,答题卡2页,一共6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题前请正确填涂答题卡前端的考生信息并仔细阅读注意事项。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学校八年级开展了“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主题系列活动,你和小语、小文在一个组,一起参加下面的活动。
【活动一:书海拾贝】
回顾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小语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石拱桥A抑扬顿挫,雄跨在江河上千年不倒;苏州园林美景处处,源于设计者和匠师们(自出新裁);昆明的雨连绵不断,鲜腴的菌子挑逗着你的味蕾;朴质、倔强、(不折不饶)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之上,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战斗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赛场上,中国健儿凌空一跳,赢得B震耳欲聋的掌声。国防领域里,多少人C殚精竭虑,突破技术封锁,他们的贡献必将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还有那巍峨雄伟、庄严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清明上河图》,都在中华文化宝库里闪耀着光芒。国家公祭日警钟长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D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着中国力量。收到匿名信时愤怒的鲁迅,一生劳动不辍的锺太夫人,步履蹒跚、老境颓唐的父亲,黝黑粗糙而又目光如炬的托尔斯泰,专注于科学研究直至(筋疲力尽)的居里夫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力量。在语文世界里,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__。让我们继续踏上快乐的语文之旅吧!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括号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腴(yú) 菌子(jùn) 倔强(juè) 自出新裁
B. 凌空(líng) 镌刻(juān) 矗立(zhù) 不折不饶
C. 遒劲(jìng) 缅怀(miǎn) 匿名(nì) 锐不可当
D 不辍(zhuì) 蹒跚(mán) 黝黑(yōu) 筋疲力尽
2. 文中双横线上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抑扬顿挫 B. 震耳欲聋 C. 殚精竭虑 D. 一以贯之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4. 同学们围绕语文学习继续展开了交流,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 中国古代对年龄有不同的叫法,如七八岁换牙的孩童称为“始龀”,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为“弱冠”。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北岸。
D.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这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
【活动二:网络泛舟】
除了立足教材,同学们也通过互联网来扩大视野。下面是小文从网络上摘抄下来的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2日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②上榜热词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③据介绍,该“十大流行语”由语言文字专家研究全年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中出现的高频热词而评定出来的流行语,关注中文语言文字的“创新”。④《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说:“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今年流行语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十分鲜明”。
5. 小文在摘抄时,不小心抄错了一个句子和一个标点,请你分别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1)病句:第______句,修改意见为______。
(2)标点:第______句,修改意见为______。
6. 小文摘抄的这段文字是一则新闻,请你帮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活动三:文苑漫步】
7. 班级开展“称呼里的情味”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阅读下面的文段,并回答问题。
【文段一】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不苦,不苦。有同志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文段二】这个外科医生对蜗牛施行了麻醉。它几乎总是单独操作,即使遇到一只个头很大的蜗牛。它也不找助手。在它施行完麻醉手术后,总会有宾客不请自来。众宾客来到餐桌前,与食物的真正主人并无纷争,毫不客气地尽情享用,不分彼此。两天后,主人与食客都离去了,我便把蜗牛壳口冲下翻过来,只见壳里的东西像锅口朝下倒浓汤似的全流了出来。主客吃饱喝足之后,把残羹剩饭撇下了。
(1)小语发现,【文段一】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①______(名字)。作者将【文段一】中的“我们革命青年”统称为②______。【文段二】节选自③______(国籍)的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将夜晚常见的一类昆虫④______称呼为“外科医生”“助手”“宾客”“主人”“食客”。
(2)小文发现,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通过称呼传递人物或群体的精神与信仰;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的花样称呼背后体现了哲学家的思想、美术家的审美和文学家的文笔。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中任选一个称呼,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称呼的理解。
【活动四:诗国畅游】
8. 小语和小文负责“典籍里的文化”诗文展板设计,请你帮他们将空缺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主题 诗句
自然之趣 树树皆秋色,(1)______。(王绩《野望》) 微动涟漪,(2)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报国之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3)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时光易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4)______。(晏殊《浣溪沙》)
坚贞不屈 (5)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思念家乡 (6)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二、阅读与鉴赏(共42分)
(一)(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C.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D.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偏僻幽静的环境才能使人恬淡舒适。
10. 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鲁共公择言(节选)
齐桓公夜半不赚①,易牙②乃煎熬燔③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④,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⑤池亡其国者。”
【注】①不嗓(qiè):不满足,有饥饿感。②易牙:齐桓公侍臣。③燔(fán):把肉放在火上烤。④觉:睡醒。⑤陂(bēi):山坡。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
(3)至旦不觉
12. 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发于声,而后喻”
A. 左江而右湖 B. 面山而居
C. 成礼而去 D. 环而攻之而不胜
13.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14. 【甲】文中“生于忧患”的道理在【乙】文中的齐桓公和楚王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三)(共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节选自《梦回繁华》)
【材料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文创热”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批文博类节目,让许多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国宝文物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②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和模拟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再配合多媒体手段应用,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观众。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从2020年开始,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
③其中,《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备受欢迎。展览采用长8.27米、高2.47米的8K超清八连屏,选取《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经典内容,由30余位画师历时两年,全手工勾勒出814名人物、船只、车马及建筑等。光线描稿就超过十万张,再一帧一帧串联制作动态影像,保证了展示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驾舟船都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最大限度还原这卷千古名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与北宋汴京城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亲赴那场东京梦华。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蒙阴,静卧于蒙山之阴,古韵长存,西汉之初,此地设县。
②蒙阴县博物馆位于“六馆一中心”文化综合体内,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23年4月对公众免费开馆,建筑面积6314.82平方米,馆藏文物10749件/套。整个建筑共分三层,常设展厅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划分为上古长歌、烽烟群雄、蒙韵绵长、红色蒙阴四大板块,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陶器、唐代砖雕、宋代石刻、明清瓷器等,展现了蒙阴从上古时期到近代红色革命胜利的历史长卷。
③蒙阴县博物馆除了依据通史断代划分的常设展厅,还设置了算圣刘洪专题展厅,全面介绍刘洪生平、从政以及学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天文学家、历算学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创始人。他“密于用算”“当世无偶”(《后汉书》),被世人尊称为“算圣”。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众多的科技发明之一。2013年12月,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代表作的项目。
(摘编自《蒙阴县博物馆公众号》)
【材料四】
15. 下列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B. 《清明上河图》中,在汴河之上有一座宛如飞虹的拱桥,其桥无桥柱,以巨木虚架而成。
C. 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能让文物、历史、文化说话。
D. 《清明上河图3.0》光线描稿就超过十万张,完整还原这卷名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
16. 下列对阅读材料语言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等词可知,文段采用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B. 【材料一】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卷的画面布局。
C. 【材料二】介绍《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时,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D. 【材料三】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介绍了蒙阴县博物馆的相关情况。
17. 文明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如果我县博物馆要将一件珍贵的展品“景泰蓝如意算盘”向大众推广,如何让这件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呢?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写出两种具体可行的推广方法。
(四)(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18.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
第一次:______;第二次:______
19. 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2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
21. 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三、写作表达(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标点符号,可以表达丰富的内涵:一个小小的逗号,提示仍需努力;一个圆圆的句号,表明圆满完成;一个大大的问号,引领探索未知;一个长长的省略号,意味着学无止境……2024年,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一定会有很多事情值得你铭记。
请以《我给2024画个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选择一个标点符号(用汉字书写)写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2)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6)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A 3. C 4. B
【答案】5. ①. 第③句 ②. 把“出来的流行语”删掉。 ③. 第④句 ④. 把句号放到后引号内。
6. 示例:《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
7.【答案】(1) ①. 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②. 红小鬼 ③. 法国 ④. 萤火虫
(2)示例1: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徐海东“红色窑工”的称呼。徐海东被称为“窑工”是因为他曾是一名窑厂的优秀工人,并且做工速度在全国遥遥领先;被称为“红色窑工”是因为他后来投军从戎,是党进行革命的得力干将,且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称为“红色窑工”。
示例2: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伙夫头”的称呼。朱德被称为“伙夫头”首先是因为他不注重外表,穿着打扮随意,且从事各项农活等重活累活,看起来不像将军,倒像是烧火的“伙夫头”;其次是因为该称呼体现了朱德平易近人、亲切待人的性格,广受群众喜爱认可。
示例3:我选择《昆虫记》中蟋蟀“昆虫界的歌唱家”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表现了蟋蟀擅长发出优美清亮的声音,另一方面流露出法布尔对蟋蟀悦耳动听的叫声的喜爱和赞美,饱含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示例4:我选择《昆虫记》中螳螂“完美的捕食者”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说明螳螂捕食本领非常高明,另一方面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8.【答案】 ①. 山山唯落晖 ②. 惊起沙禽掠岸飞 ③.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 岂不罹凝寒 ⑥. 日暮乡关何处是
【答案】9. D 10. 示例: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答案】11. (1)违背(2)犯错误(3)到,直到 12. C
13. (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2)后世一定有因为贪吃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君主。
14. (1)齐桓公因为美食而感到满足,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贪恋享乐对国家可能带来的危害,这体现了他从享受中汲取教训,有忧患意识。(2)楚王在登上强台欣赏美景时,也预见到沉溺于享乐可能对国家的危害,于是他与大臣们约定不再登上强台,这也体现了他在享乐中保持警觉,居安思危。
【答案】15. D 16. A
17. 示例:①利用传播手段加强对景泰蓝如意算盘的宣传推广,如开设相关的文博类电视栏目,吸引观众,激发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和兴趣。②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复活”算盘,如利用数字扫描技术、模拟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以数字化方式将算盘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③设计研发与算盘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制作成文具、钥匙扣、笔记本等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答案】18 ①. 激动、震撼 ②. 赞美、尊崇
19. ①丰富文章内容,与后文提出的自己的想法相照应;②作者两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切实感受到了文章《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将其精神传承下去;③作者的感受与文章《白杨礼赞》联系起来,立意深远,引人深思。
20.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比作号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杨树英姿飒爽、坚强不屈、挺拔伟岸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1. ①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②文题点明文章的线索“白杨”,贯穿全文;③暗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白杨树精神的赞美,④点明作者的想法,即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