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五年(2021-2025)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专题汇编(全国通用)专题22 文明与家园(家园)考点1:正视发展挑战 考点2:共筑生命家园考点1:正视发展挑战1.(2021 江西)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下列数据可知( )人口普查次序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文盲率第六次 8930人 9.08年 4.08%第七次 15467人 9.91年 2.67%A.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B.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改善C. 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 D. 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解析】读表可得,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大大增多,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大延长,说明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2.(2021 内蒙古通辽)“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截至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41178万人,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长69.73%。材料体现了( )A. 我国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B. 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的基本特点C. 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剧 D. 我国人口基数大、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特点【解析】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体现了人口基数大,“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长69.73%”说明总人口增长缓慢,存在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特点,D符合题意;ABC与题文描述不符。故选D。3.(2021 重庆A)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全国人口、65岁以上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等均呈上升趋势。下面是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因素及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推导,其中合理的是( )A. 人口流动率提高→全国人口增长→调整计划生育政策B.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专及以上人口增加→改变我国基本国情C.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常住人口增加→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D.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65岁以上人口增长→人口均衡发展面临压力【解析】根据“65岁以上人口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缓解人口均衡发展面临压力,故D的推导是合理的,符合题意;A错误,我国根据人口状况呈现增速缓慢、出生率低、老龄化率提高的特点,积极调整人口政策;B错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C错误,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不能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选D。4.(2021 河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我国文盲率明显下降,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持平D.我国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已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说明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这得益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C错误,我国文盲率明显下降,但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D错误,我国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选B。5.(2021 广西玉林)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 )①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②表明我国放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③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④有利于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我国人口呈现出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等特点。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不能提高人口素质,但是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继续保持劳动力多的优势。实施此政策,并不意味着我国放弃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故②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6.(2021 广西贵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l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自率由4.08%下降为2.67%。以上变化反映了(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口老龄化加剧 ④受教育的状况持续改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题文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l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自率由4.08%下降为2.67%,以上变化反映了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的状况持续改善,②④正确;这一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①③与题意不符。故选C。7.(2021 广西河池)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这组数据说明我国( )A.人口素质偏低 B.人口出生率低 C.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D.人口老龄化加剧【解析】“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说明我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得益于我国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8.(2021 黑龙江齐齐哈尔)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在全国开展。国家主席习近平2日下午在北京中南海参加人口普查登记。人口普查有利于( )A. 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B.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C. 为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信息支撑 D. 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解析】开展人口普查有利于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变化情况,获取人口数据信息,全面客观反映我国人口发展状况,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C正确;A错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于人口普查无关;BD错误,“根本上改变”的说法绝对。故选C。9.(2021 黑龙江龙东)2020年1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 )A. 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增速趋缓 B. 人口素质偏低,大量的人口流动C.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D. 人口素质偏低,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C符合题意;总人口增速趋缓、大量的人口流动、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属于我国人口现状的新特点,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10.(2021 黑龙江大庆)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这说明( )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 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错误的C. 我国的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D. 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解析】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这是对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B错误,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正确的;D错误,我国仍然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只是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故选C。11.(2021 湖北十堰)国新办5月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增长了5.38%,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5.44%;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下列分析结论错误的是(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②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要求积极调整人口政策③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说明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发生了根本改变④人口素质偏低的状态得到较大改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解析】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①错误;我国的人口国情并没有根本改变,③错误;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状态得到较大改善,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要求积极调整人口政策,②④正确,与题意不符。故选B。12.(2021 湖北襄阳)“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这体现出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素质偏低C. 老龄化加剧 D. 城乡分布不均衡【解析】题干中的数字统计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选项A正确;BCD属于我国的人口特点,但与题意不符。故选A。13.(2021 湖北宜昌)“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人口数量10年来低速增长。日前,国家宣布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这表明( )A.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B. 人口问题不再是全球性问题C. 国家积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D. 我国人口压力问题得到解决【解析】题文材料表明我国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国家积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故C正确;A错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B错误,人口问题是全球性问题;D错误,我国人口形势仍然严峻,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未得到根本改变。故选C。14.(2021 四川眉山)如图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据此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劳动力红利正逐渐消退②生育政策调整初见成效,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③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④乡村居住人口占比下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减少”说明生育政策调整初见成效,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例变化说明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排除;④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C。15.(2021 山东潍坊)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党和国家重视人口普查是因为( )①人口问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②搞好人口普查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详实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④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生产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会对社会生产造成新的影响。人口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搞好人口普查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①②正确;③理解不全面,详实的人口统计数据将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人口政策提供信息支持;④错误,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选A。16.(2021 山东泰安五四制)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正式发布。下列是我国近三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变化人口普查 总人口 当年出生人口 60岁以上占比 0~14岁占比 男性占比第五次(2000) 12.65亿 1765万 10.33% 22.89% 51.63%第六次(2010) 13.40亿 1588万 12.26% 16.61% 51.27%第七次(2020) 14.12亿 1200万 18.70% 17.95% 51.24%①我国的总人口增速趋缓 ②我国人口素质偏低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④我国男女性别比例趋向平衡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题干中的数字统计反映了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趋向平衡,①③④正确;②属于我国的人口特点,但与题意不符。故选B。17.(2021 山东临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受到普遍关注。从人口总量到户别人口,从人口地区分布到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从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到流动人口、民族人口……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此次人口普查为_____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①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②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改变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解析】题文信息涉及我国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重要手段,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有助于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有助于我国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从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人口普查不会“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故选A。18.(2021 江苏苏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2021年中央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①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矛盾③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④根本改变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其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矛盾,使人口的增长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①②正确;③错误,没有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④错误,观点太绝对。故选A。19.(2021 贵州铜仁)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结果显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规模继续增长,但生育率进一步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以上材料表明(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剧②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③男女出生比例失衡、人口素质偏低④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于今年6月1日放开了三孩政策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题干内容表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剧,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故①②说法正确;③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与题意不符;④理解错误,为完善、优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对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我国于今年6月1日放开了三孩政策。故选A。20.(2021 辽宁营口)新华社北京电:2021 年5月11 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平均增长率,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材料体现了我国人口特点中的(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素质偏低 ③老龄化加剧 ④总人口增速趋缓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解析】题干材料“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表明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增速趋缓,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C。21.(2021 四川南充)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全国人口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关于我国人口问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由于老龄化加剧,解决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B.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C. 生育政策调整表明计划生育不再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D. 表明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解析】题文材料表明我国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B正确;A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错误,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D错误,我国人口形势仍然严峻,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未得到根本改变。故选B。22.(2021 四川广安)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我国重视人口普查工作(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②有利于迅速改变我国的人口状况③有利于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④是因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解析】我国之所以重视人口普查工作,是因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人口普查有利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无关;②错误,“迅速改变”的观点过于绝对。故选B。23.(2021 四川凉山州)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人口总量方面,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人口国情的哪些特点( )A.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B.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速趋缓C. 老龄化加剧、大量人口流动 D. 人口增速趋缓、男女性别比失衡【解析】题干材料“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表明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增速趋缓,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24.(2021 浙江丽水)比较阅读是常见的学习方法。分析如表中我国两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可知( )年龄段(周岁)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2010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2020年)人口数(单位:万) 占全国比例 人口数(单位:万) 占全国比例0~14 22246 16.60% 25338 17.95%15~59 93962 70.14% 89438 63.35%60~64 5882 4.39% 7338 5.20%65岁及以上 11883 8.87% 19064 1.50%*人口总量 133972 \ 141178 \A.0~14周岁人口比重有所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各年龄段人口均在增长,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人口老龄化程度减缓,人均寿命不断延长D.人口总量大、增长快的特点没有改变【解析】题干表格描述“0~14周岁”第六次人口普查占全国比例16.60%,第七次人口普查占全国比例17.95%,说明我国该年龄人口有所增长,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了二孩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A符合题意;A理解错误,15~59周岁年龄段人口在减少,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劳动力资源会短缺;C理解错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D理解错误,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故选A。25.(2021 浙江绍兴)读图可知,绍兴市( )①人口总数不断增长 ②人口素质稳步提升 ③教育事业取得成效 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读图可知,绍兴市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推测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变化,教育事业取得成效,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26.(2021 浙江台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新鲜出炉。下列关于台州市人口状况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各县(市、区)人口分布不均衡 ②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③近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 ④近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分析图表可知,体现了台州市人口的现状,各县(市、区)人口分布不均衡,说明近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体现了近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①③④正确;②图表没有体现。故选D。27.(2021 浙江湖州)如表是湖州市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及年龄构成表。由表可知,湖州市( )人口普查 常住人口数(人) 年龄构成(%)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第五次(2000年) 2625789 18.51 67.81 13.68第六次(2010年) 2893542 11.67 72.12 16.21第七次(2020年) 3367579 11.94 66.72 21.34数据来源:湖州市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②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③“全面二孩”政策渐显成效 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由升转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湖州市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及年龄构成表。由表可知,湖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全面二孩”政策渐显成效;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由升转降,①③④正确;②错误,与题意不符。故选C。28.(2021 湖南娄底)“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关于此次人口普查说法有误的是( )A. 有利于我国立足国情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B. 有助于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C. 有助于推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D. 能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完善提供数据依据【解析】题文信息涉及我国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重要手段,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有助于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有助于我国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ACD正确;B理解绝对,“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说法夸大了人口普查的意义。故选B。29. (2021 重庆B) 2020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出炉。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少儿人口)上升1.35个百分点,5-59岁人口下降6.79个分点,60岁以上人口,上升5.44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下列对此变化可能产生的原因或结果的推论成立的是 ( )①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③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少儿人口比重升④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压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我国少儿人口上升,这说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60岁以上人口, 上升,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压力。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 上升,这说明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①③④正确;②错误,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这不必然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故选 C。29. (2021 云南) 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 2010 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材料反映我国人口状况新的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 B.男女比例失衡 C .老龄化加剧 D.人口素质偏低【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人口现状特点的认识。我国2010 年至2020年,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30.(2022 黑龙江龙东地区)2021年我国迎来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政策( )①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有利于缓解人口低速增长的现状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国情 ④表明国家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解人口低速增长的现状,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矛盾,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①正确;③中的“根本”说法太绝对;④错误,该举措是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完善和调整,并没有改变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故选A。31.(2022 湖南株洲)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比重达到18.7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化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和规范养老院建设,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种做法( )①目的是有效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 ②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③完全改变人口发展趋势 ④预示着我国人口问题即将彻底解决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做法,其目的是有效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①②正确;③④错误,不可能完全改变人口发展趋势,预示着我国人口问题即将得到解决。故选D。32.(2022 湖南怀化)关于漫画《三孩生育政策来了》表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我国人口国情,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的调整②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和谐④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时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在今天,青少年人口比下降,老龄化形势严峻,实施三孩政策,这是计根据我国人口国情,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的调整,使人口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要,也是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三孩政策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有利于够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减缓养老压力,促进家庭幸福能,更好适应经济发展,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过时。故选A。33.(2022 辽宁营口)2021年8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是为了( )①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③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我国启动“全面三孩”政策,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和完善,是为了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旨在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全面三孩”政策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和完善。故选C。34.(2022 广东)对题18图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逐年减少 B.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C.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D.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的特点。图表中自2016年至2021年间,我国出生人口的数量、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趋缓,C正确;我国人口基数逐年增加,A错误;BD在图表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35.(2022 辽宁鞍山)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 )A.生育政策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B.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将会根本改变C.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将完全消除 D.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解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D正确;随着人口问题发展,我国的生育政策在不断调整,A错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B错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C错误。故选D。36.(2022 黑龙江齐齐哈尔)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特大城市积分制落户、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身份证等证件异地办理等政策,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是( )A.老龄化加剧 B.大量人口流动 C.人口基数大 D.人口素质偏低【解析】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总人口增速趋缓、出生率低、大量的人口流动、老龄化加剧、男女比例失衡等一系列新的特点。题目提到国家出台多项异地办理政策,体现了大量人口流动的新特点,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7.(2022 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下列属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的是( )A.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 B.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C.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D.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B正确;ACD是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排除。故选B。38.(2022内蒙古通辽)2021年,中共中央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①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②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③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④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③④正确;①夸大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作用,错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没有改变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②错误。故选D。39.(2023 湖南常德)如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告诉我们( )①我国人口数量太大,要控制人口增长 ②老龄化加剧成为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③适应图中变化的根本之策是提高人口素质 ④坚持计划生育有利于解决上图反映的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图表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体现了老龄化加剧成为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坚持计划生育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②④正确;①排除,题干图表没有体现我国人口数量太大,要控制人口增长;③排除,题干图表没有体现需要提高人口素质的内容。故选D。40.(2023 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辽阳、葫芦岛)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2021 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目的是①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③快速提高我国人口数量 ④进一步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目的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进一步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①②④正确;③夸大了该政策的作用,错误。故选B。41.(2023 黑龙江哈尔滨)根据国家数据局统计,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结合图表得出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A.老龄化加剧 B.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C.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 D.大量的人口流动【解析】分析题干,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说明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是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老龄化加剧、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大量的人口流动,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2.(2024 云南)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 )A.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B.为解决大量的人口流动采取积极措施C.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D.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解析】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分析题文,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表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发展银发经济旨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A符合题意;题干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发展银发经济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B不符合题意;虽然老龄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但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C错误;发展银发经济与提高国民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教育,D错误。故选A。43.(2025 四川宜宾)202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国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这一改革( )A.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B.有利于调控人口数量C.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有利于提高人口素养【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材料中,我国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A正确;我国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与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无关,BD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C错误。故选A。44.(2025 云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因为( )A.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偏高 B.近年来劳动力总量大幅增加C.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D.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因为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C符合题意;A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近年来劳动力总量大幅减少;D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45.(2025 新疆)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0%。这反映出( )A.国家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增进老年人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C.老年群体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D.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老龄化加剧的新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新特点。银发经济是与老年群体相关的经济形态,材料中的报告显示银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逐渐上升,这反映出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老龄化加剧的新特点,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不只是增进老年人福祉,B错误;老年群体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C说法夸大了老年群体的作用,错误。故选D。46.(2025 黑龙江绥化)当前,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老龄化减缓 B.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C.少量的人口流动 D.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依据教材知识,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是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B正确;老龄化加剧,A错误;大量的人口流动,C错误;人口增速趋缓,D错误。故选B。47.(2022 湖南娄底)判断题: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改规定: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这一修订表明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答案】×48.(2022 贵州黔东南)判断并说明理由:小敏说,我国实施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因此,就不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了。()判断: ______ ;理由: ______ 。【答案】 判断:错误。理由:三孩政策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补充和丰富。49.(2021 贵州安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如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部分)项目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 133972万人 141178万人男女性别比(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3-107之间) 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1 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13.26% 18.70%文盲率 4.08% 2.67%请认真阅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表中呈现出的人口特点有哪些?(四个即可)(2)人口状况有喜有忧。立足我国的国情,请从以上人口特点中选择一个,提出一条建议,缓解它现阶段带来的“忧”。(要求特点与建议相对应)【答案】(1)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增速趋缓;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人口素质偏低。(2)示例一,特点:人口基数大。建议: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控制人口增长等。50.(2023 湖南长沙) [和谐社会协调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九年级(1) 班的同学们以“人口规模巨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话题开展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以上两位同学观点的看法。【答案】小情观点: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始终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加重对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文观点: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口,人口也是一种资源。我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口有较大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根据我国现状要适当调整生育政策,人口规模仍是中国发展的优势,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51.(2024 江苏扬州)材料一 “银发经济”是指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作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银发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1)从材料一可获取哪些信息?材料二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文件内容摘要 文件解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 ①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②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③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④(2)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文件摘要内容。【答案】(1)①近年来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②未来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其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银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2)①表明要加强党对发展银发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②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③说明发展银发经济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增进老年人福祉。④体现了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智能设备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考点2:共筑生命家园52.(2021 山东临沂)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我们要( )A.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B. 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C.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D. 实行自力更生,助力脱贫攻坚【解析】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3.(2021 黑龙江绥化)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 )A. 人类应该顺从自然 B. 人类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C.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D. 人类可以对自然一味索取【解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正确;我们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对自然一味索取,也不能顺从自然,故排除ABD。故选C。54.(2023 黑龙江绥化)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是( )A.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 D.漠视和破坏环境【解析】根据教材知识,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B正确;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漠视和破坏环境,只会加重生态危机,ACD错误。故选B。55.(2025 江西)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某校诗词社团开展“诗意江西”活动。社团成员收集的下列古语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境的是( )①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②③正确;“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比喻江西的人才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精忠报国的情怀,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56.(2025 江苏苏州)2025年6月开始实施《快递暂行条例》,要求快递包装“瘦身增绿”(见下图)。这样做有利于( )A.促进我国人口的均衡发展 B.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确保快递行业的绿色发展 D.提高快递人员的收入水平【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题干中,《快递暂行条例》要求快递包装“瘦身增绿”,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正确;快递包装“瘦身增绿”与促进我国人口的均衡发展、提高快递人员的收入水平无直接关系,AD不符合题意;“确保”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故选B。57.(2025 四川泸州)数十万人历经1.6万多个日夜的沙海搏斗,2024年11月28日,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绿色屏障沿着沙漠边缘顺利锁边“合龙”,仿佛一条“绿围脖”紧紧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 )①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成果②表明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③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样本④体现了我国贯彻节约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3046公里绿色屏障,形成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有效遏制沙漠扩张,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成果;我国在沙漠治理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具有全球性借鉴意义,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和样本,①③正确;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错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材料中“沙海搏斗”“合龙”更强调人工治理的主动性,与“自然恢复为主”的表述无关,也没有体现“节约优先”,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58.(2025 黑龙江龙东)用心用情,呵护生灵。电网工作人员为保护喜欢在输电铁塔上筑巢的鸟类,搭建人工鸟巢,并进行局部绝缘化处理,由防鸟驱鸟变为护线爱鸟,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这体现了(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为主的方针 D.坚持绿色惠民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B正确;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错误,坚持绿色惠民,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故选B。59.(2023 湖北随州)漫画《和谐共生》启示我们(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对自然一味地索取④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漫画《和谐共生》启示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④正确;①错误,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③错误,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故选D。60.(2024 黑龙江齐齐哈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收集的时政资料: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同学们讨论的话题最有可能的是(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坚持中心工作不动摇【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析题文,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 2030年)》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都着重强调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在于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法治的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侧重于经济体制、市场开放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坚持中心工作不动摇通常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三个选项与所提供的时政资料的核心主题关联不大,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1.(2023 湖北荆州)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指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下列有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①高耗能产业进一步扩容增产行动 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③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④全产业链稳产增产政府补贴行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分析题干可知,为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实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②③正确;应该逐渐淘汰高耗能产业,①错误;④排除,不符合题意,这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无关。故选C。62.(2023 广东)近年来,广东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朝着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的目标前进,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以及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等工作。这表明广东省(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自然灾害问题②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③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④坚持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根据教材知识,题干材料表明广东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解决自然灾害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63.(2023 黑龙江牡丹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为( )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③保护环境是当前中心工作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题干内容说明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①②④正确;经济建设是当前中心工作,③错误。故选B。64.(2023 吉林)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这一主题,公民应该( )A.低碳生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B.追求美丽,购买过度包装产品C.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讲究卫生,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公民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C正确;立法机关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A不符合题意;不购买过度包装产品,B错误;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D错误。故选C。65.(2023 广东)下列信息表明(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2023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审议通过。◎2023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A.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C.全国人大行使了重大事项决定权 D.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解析】通过显示我国出台多部保护环境的法律,这说明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D正确;“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实际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全国人大行使了重大事项决定权”,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6.(2023 河南)2020年,中央对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2021年,河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2022年,河南省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这说明( )A.三年来,河南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中心工作B.河南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C.河南省大气污染等各类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D.人类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解析】题干中的描述体现了河南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B说法正确;A错误,经济建设为中心;C错误,“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D错误,人类并不能征服自然,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选B。67.(2023 山东菏泽)下图是2012- 2020年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近年来黄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④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提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依据题文描述,2012年至2020年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情况中,优质水质断面比例、-般水质断面比例和劣质水质断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黄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①③正确;②④这两个观点在题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B。68.(2023 贵州黔西南)2023年4月,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地球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 2035年) 》的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说明( )A.人类要尊重呵护自然,绝对服从自然B.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析】分析题文,我国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说明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C正确;绝对服从自然,观点太绝对,A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加强国际合作,B不符合题意;就能实现,观点太绝对,D错误。故选C。69.(2023 四川自贡)全民应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低碳微行动的是( )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②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③建立公共预警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④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低碳行动是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调整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结合选项分析,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是公民个人所为,不属于低碳微行动。故选D。70.(2023 四川眉山)目前,我国已建成14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据初步统计,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2022年我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较10年前降低了5.5%。这一举措符合哪种发展理念( )A.共享发展 B.协调发展 C.开放发展 D.绿色发展【解析】题干中,2022年我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较10年前降低了5.5%,这符合绿色发展理念,D符合题意;ABC的说法不合题意,均可排除。故选D。71.(2023 四川凉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说明( )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解析】题干说明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③正确;②错误,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④错误,经济建设是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故选D。72.(2023 湖南邵阳)重庆市合川区小沔镇长期吃“煤炭饭”,随着国家整治小散乱煤矿力度不断加大,该镇开始思考转型发展之路。今天的小河镇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小沔镇的经历告诉我们(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②绿色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护色”③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前景光明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镇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题干中小沔镇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启示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色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护色”,①②正确;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的前景并不光明,③错误;“唯一出路”说法太绝对,④错误。故选A。73.(2023 湖南怀化)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体现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下列选项与致辞相符合的是( )①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体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共识④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因素已经消除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致辞,体现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表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共识,①②③正确;④错误,不符合实际。故选C。74.(2023 湖南衡阳)今天,“绿色化”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行为值得点赞的是( )①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②践行“光盘行动”,减少浪费③教室电灯在人离开时不及时关闭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此,我们应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践行“光盘行动”,减少浪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等等,①②④正确;教室电灯在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避免浪费用电,③错误。故选B。75.(2023 贵州贵阳)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用废旧材料制作垃圾分类模型学习垃圾分类方法,自编“垃圾分类顺口溜”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贵阳市开展的这些活动有利于( )A.减少有害垃圾产生,彻底改变环境 B.实现垃圾循环使用,避免所有污染C.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肆意开发资源【解析】分析题干,贵阳市开展一系列增强市民环保意识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活动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C正确;彻底改变、避免所有,观点太绝对,AB错误;我要合理开放资源,不是肆意开发资源,D错误。故选C。76.(2023 贵州贵阳)如图中的举措说明党和国家( ) A.只保障老人经济利益 B.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C.增进老年群体的福祉 D.遏制了人口的老龄化【解析】国家为老年生活再添一份保障,这说明党和国家增进老年群体的福祉,C正确;观点都太绝对,AB错误;这并不能遏制人口的老龄化,D错误。故选C。77.(2023 甘肃兰州)兰兰所在班级开展“厚植绿色底蕴,共建美好家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同学们收集的新闻素材与该主题最相符的是( )A.环县的道情皮影入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2023年重点活动B.兰州刻葫芦、卓尼洮河石砚等工艺美术精品亮相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C.今年我省首趟中欧班列“天马号”从武威驶出奔赴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D.2022年我省14个州市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解析】2022年我省14个州市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体现我省坚持绿色发展,与“厚植绿色底蕴,共建美好家园”相符,D正确;AB排除,体现的是弘扬中华文化,不符合题意;C排除,体现的是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故选D。78.(2023 山东济宁)《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本法。”该法的施行( )①使我国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资源不被浪费②使其成为环保部门的根本活动准则③体现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表明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体现了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表明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③④正确;①错误,说法绝对;②错误,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故选D。79.(2023 内蒙古包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这是( )①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③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④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出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①②③正确;④错误,不断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故选A。80.(2023 福建)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珍爱地球,我们要( )①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品 ②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交车③顺其自然,维持环境现状 ④讲究卫生,多用一次性餐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珍爱地球,我们要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垃圾分类投放;随手关灯与水龙头;纸张双面使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使用无磷洗衣粉;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交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品;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等,①②正确;③④错误,不利于珍爱地球。故选A。81.(2023 福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实现了预期目标。这表明我国( )A.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C.企业承担责任越来越小 D.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解析】题干表明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B正确;A错误,我国的资源短缺问题仍然存在;C错误,企业承担的责任应是越来越大;D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故选B。82(2023 福建)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从如图可以看出我国( )A.减少湿地保护的补助额度 B.湿地保护与修复难度加大C.实施改造湿地为耕地工程 D.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解析】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表明我国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D正确;AB图片没有体现;C错误,不能实施改造湿地为耕地工程。故选D。83.(2024 四川达州)近年来,达州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凤凰山公园、音乐公园……这有利于( )①增进民生福祉 ②践行共享理 ③建设绿色达州 ④建设美丽校园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达州市建成一系列生态公园,有利于让市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有利于绿色惠民,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绿色达州,①②③符合题意;题文中未体现建设美丽校园,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84.(2024 四川德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10月30日宣布,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以表彰这一模式对近岸海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模式获奖表明( )①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就 ②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的共识③我国的环保工作得到联合国认可 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题干中,“蓝色循环”模式获奖表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环保工作得到联合国认可,①③符合题意;绿色发展理念没有成为各国的共识,说法不符合实际,②错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说法不符合实际,④错误。故选B。85.(2025 四川资阳)下图为2016—2023年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和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图。注:图表源于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由图可知,我国(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③海洋生态发展趋势向好 ④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表中2016 - 2023年,我国优良水质面积比例持续上升,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持续下降,这体现了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发展趋势向好,①②③正确;生态环境问题仍需持续治理,④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故选A。86.(2024 甘肃白银)2023年,我省将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庆阳市等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省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 )创新发展理念 B.开放发展理念C.绿色发展理念 D.共享发展理念【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发展。分析题文,材料中提到全省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这些行动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力于加强生态建设,减少荒漠化,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重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创新发展理念侧重于强调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在材料中未得到明显体现,A不符合题意;开放发展理念主要涉及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等方面,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B不符合题意;共享发展理念侧重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材料中未直接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C。87.(2024 广东)2023年,我国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全年有效保护1.72亿公顷天然林资源,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05.9万公顷。这说明我国( )A.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C.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D.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分析题文,我国持续推进国士绿化行动,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以及完成森林抚育任务,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C符合题意;“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侧重于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A不符合题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更多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题干未直接涉及,B不符合题意;“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是一种对整体状况的判断,题干中重点在于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和取得的成果,并非强调形势的严峻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C。88.(2024 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4年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在谈到如何兴绿时,他首次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表明我国通过兴绿(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B.深入开展森林重大隐患排查整治C.加快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D.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表明我国通过兴绿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D正确;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89.(2025 湖北)“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湖北省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速恢复,中华鲟繁育、江豚添丁、长江鲟产卵,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充分说明( )A.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节约自然生态资源B.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C.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题干中湖北省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说明了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正确;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节约资源,并不是自然生态资源,A错误;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B错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区域协调发展无关,D错误。故选C。90.(2025 辽宁)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新能源汽车因补贴力度大且更环保,成为消费新宠。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仅是商品交易,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这表明( )①新能源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②消费者的低碳生活理念逐渐增强③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④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新能源汽车更环保,成为消费新宠,体现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低碳环保,低碳生活理念逐渐增强,②正确;国家实施 “以旧换新” 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变革,表明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③正确;“新能源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目前新能源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完全成熟” 表述过于绝对,①错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非政府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故选C。91.(2025 甘肃兰州)兰州榆中县小康营乡启动“龛谷风韵”乡村振兴项目。沿着“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筋骨、文化为灵魂”的发展路径,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春日振兴画卷。这体现了该乡( )A.过度开发土地资源 B.加快城市发展进程 C.坚持绿色兴农道路 D.实现城乡同步富裕【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发展道路。兰州榆中县小康营乡启动“龛谷风韵”乡村振兴项目,体现了重视三农问题,坚持绿色兴农道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C正确;A错误,春日振兴画卷没有过度开发土地资源;B错误,属于乡村振兴建设;D错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故选C。92.(2025 四川自贡)2025年5月11日至17日,主题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城市节水”的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推动节水减排,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水知识,引导公众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青少年学生可以参加的力所能及的节水行动是( )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 ②积极参加节水宣传公益活动③生产推广节水产品,推动节水减排 ④了解节水小窍门,尽量做到“一水多用”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青少年学生可以积极参加节水宣传公益活动,了解节水小窍门,尽量做到“一水多用”,②④正确;①③均不是青少年的做法,排除。故选D。93.(2024 内蒙古呼和浩特)2023年,我市某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这共同说明我市“五宜”城市中的( )A.“宜居”城市建设 B.“宜业”城市建设C.“宜学”城市建设 D.“宜游”城市建设【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某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这共同说明我市注重开发旅游资源,体现了“五宜”城市中的“宜游”城市建设,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宜居”“宜业”“宜学”城市建设,ABC排除。故选D。94.(2024 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印发规划,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①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 ②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战略的要求③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④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走绿色发展道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国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①③正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国策,不是战略,②错误;“根本”的说法太绝对,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④错误。故选B。95.(2024 宁夏)2023年4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针对特殊地理、特定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对该法认识正确的有( )①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标志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实现法治化 ④决定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通过,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助于加强对这一特殊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部法律能够促进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平衡,为人类和其他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①②正确;该法的通过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治化的重要步骤,但不能说标志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完全实现法治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③错误;法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规范,但不能决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市场、技术等,④错误。故选A。96.(2024 山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系列活动,下面是与该活动相关的四幅公益宣传画,其共同主题是( )A.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提升公民民主意识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分析漫画,这四幅画从不同方面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行为方式,共同指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一主题,A符合题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粮食储备和供应等方面,与这四幅宣传画的内容关联不大,B不符合题意;提升公民民主意识侧重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等方面,与宣传画所表达的内容不符,C不符合题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通常与产业发展、经济政策等相关,不是这四幅宣传画的重点表达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选A。97.(2024 甘肃定西)2023年,我省将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庆阳市等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省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 )创新发展理念 B.开放发展理念 C.绿色发展理念 D.共享发展理念【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发展。分析题文,材料中提到全省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这些行动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力于加强生态建设,减少荒漠化,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重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创新发展理念侧重于强调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在材料中未得到明显体现,A不符合题意;开放发展理念主要涉及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等方面,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B不符合题意;共享发展理念侧重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材料中未直接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C。98.(2021 湖南湘西州)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的重点水域也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时期。长江流域休渔( )①可以预防和减少对鱼类资源的利用②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④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解析】长江流域休渔有利于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障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②③正确;①错误,长江流域休渔不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对鱼类资源的利用;④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99.(2021 湖南长沙)2021年1月,湖南省启动为期一年的长江“十年禁渔”“三承诺一倡议”专项行动,以实现“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野生鱼鲜目标。这一行动体现了( )A. 创新发展的理念 B. 共享发展的理念C. 绿色发展的理念 D. 开放发展的理念【解析】题干中湖南省启动长江“十年禁渔”“三承诺一倡议”专项行动,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相符。故选C。100.(2021湖北随州)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新思路。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②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③我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④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采取行动,勇于担当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解析】题文中我国的郑重承诺旨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说明我国致力于世界共同发展,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采取行动,勇于担当,体现了我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我国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故选B。101.(2021 安徽)安徽薛家洼地处长江岸边,经过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改江岸等系统整改,华丽“变身”生态游园,成为我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开发利用自然须遵循自然规律③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彻底改善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题干中安徽薛家洼华丽“变身”生态游园,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开发利用自然须遵循自然规律,①②正确;③错误,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还没有彻底改善;④不合题意,题干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涉及到资源问题。故选A。102.(2025 四川广安)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生态兴则文明兴③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④劳动开创美好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符合这一理念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理念,①②正确;③体现的是重视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劳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A。103.(2024 内蒙古呼和浩特)读下图,问号处适合填( )用水 B.节水 C.流水 D.海水【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漫画中“爱水、惜水”体现了节水,B正确;用水、流水、海水等在漫画中没有体现,ACD排除。故选B。104.(2024 黑龙江牡丹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竹代塑”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希望之路。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 )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②资源、环境问题不再严峻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以竹代塑”的发展,说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①③④符合题意;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不容乐观,②错误。故选C。105.(2024 四川泸州)2024年4月26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设在自然起伏的山丘间,绛溪河从中蜿蜒而过,月亮桥、鱼凫桥等景观桥依次排开。曾被污染的绛溪河,经过当地政府持续的河湖治理重回清澈。不仅是绛染溪河的变迁,各个中国展园都展现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文明之美。这反映了( )①我国已完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②我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③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开发优先 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从题文描述中可知,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绿色惠民,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②④符合题意;我国正在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①错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③错误。故选D。106.(2024贵州黔南)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一号召是为了( )促进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B.避免人类向自然界进行垃圾投放C.加快推进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开发 D.杜绝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题干表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一号召是为了促进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清洁美丽世界,A符合题意;人类向自然界进行垃圾投放是正常的,无法避免,B错误;人类对自然要合理开发,并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C错误;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时增长,“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化,D错误。故选A。107.(2024 江苏镇江)输电铁塔是鸟类喜欢的筑巢地点。近年来,电网工作人员在铁塔上搭建人工鸟巢、局部绝缘化处理,由防鸟驱鸟变为护线爱鸟,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这体现了( )绿色惠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B.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C.保护环境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依据教材知识,结合题文材料分析,电网工作人员在铁塔上搭建人工鸟巢,并且做局部绝缘化处理,以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体现了我国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的理念,B正确;依据教材知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A错误;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C错误;题文材料中,电网工作人员采取措施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有利于坚持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侧重体现的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与题文材料主旨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8.(2024 江苏镇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我国( )A.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 B.水资源开发不尽合理C.生态环境总体有改善 D.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题干的数据显示我国用水总量6000亿立方米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41.7%,万元工业总价值用水量下降55.1%,体现了我国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D符合题意;题文内容没有体现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水资源开发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总体有改善,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9.(2024 甘肃临夏)202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五年(2021-2025)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专题汇编(全国通用)专题22 文明与家园(家园)考点1:正视发展挑战 考点2:共筑生命家园考点1:正视发展挑战1.(2021 江西)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下列数据可知( )人口普查次序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文盲率第六次 8930人 9.08年 4.08%第七次 15467人 9.91年 2.67%A.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B.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改善C. 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 D. 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2021 内蒙古通辽)“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截至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41178万人,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长69.73%。材料体现了( )A. 我国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B. 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的基本特点C. 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剧 D. 我国人口基数大、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特点3.(2021 重庆A)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全国人口、65岁以上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等均呈上升趋势。下面是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因素及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推导,其中合理的是( )A. 人口流动率提高→全国人口增长→调整计划生育政策B.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专及以上人口增加→改变我国基本国情C.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常住人口增加→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D.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65岁以上人口增长→人口均衡发展面临压力4.(2021 河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我国文盲率明显下降,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持平D.我国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已发生根本改变5.(2021 广西玉林)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 )①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②表明我国放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③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④有利于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2021 广西贵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l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自率由4.08%下降为2.67%。以上变化反映了(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口老龄化加剧 ④受教育的状况持续改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7.(2021 广西河池)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这组数据说明我国( )A.人口素质偏低 B.人口出生率低 C.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D.人口老龄化加剧8.(2021 黑龙江齐齐哈尔)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在全国开展。国家主席习近平2日下午在北京中南海参加人口普查登记。人口普查有利于( )A. 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B.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C. 为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信息支撑 D. 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9.(2021 黑龙江龙东)2020年1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 )A. 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增速趋缓 B. 人口素质偏低,大量的人口流动C.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D. 人口素质偏低,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10.(2021 黑龙江大庆)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这说明( )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 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错误的C. 我国的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D. 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1.(2021 湖北十堰)国新办5月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增长了5.38%,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5.44%;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下列分析结论错误的是(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②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要求积极调整人口政策③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说明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发生了根本改变④人口素质偏低的状态得到较大改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12.(2021 湖北襄阳)“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这体现出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素质偏低C. 老龄化加剧 D. 城乡分布不均衡13.(2021 湖北宜昌)“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人口数量10年来低速增长。日前,国家宣布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这表明( )A.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B. 人口问题不再是全球性问题C. 国家积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D. 我国人口压力问题得到解决14.(2021 四川眉山)如图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据此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劳动力红利正逐渐消退②生育政策调整初见成效,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③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④乡村居住人口占比下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5.(2021 山东潍坊)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党和国家重视人口普查是因为( )①人口问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②搞好人口普查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详实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④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1 山东泰安五四制)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正式发布。下列是我国近三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变化人口普查 总人口 当年出生人口 60岁以上占比 0~14岁占比 男性占比第五次(2000) 12.65亿 1765万 10.33% 22.89% 51.63%第六次(2010) 13.40亿 1588万 12.26% 16.61% 51.27%第七次(2020) 14.12亿 1200万 18.70% 17.95% 51.24%①我国的总人口增速趋缓 ②我国人口素质偏低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④我国男女性别比例趋向平衡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7.(2021 山东临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受到普遍关注。从人口总量到户别人口,从人口地区分布到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从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到流动人口、民族人口……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此次人口普查为_____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①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②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改变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8.(2021 江苏苏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2021年中央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①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矛盾③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④根本改变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9.(2021 贵州铜仁)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结果显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规模继续增长,但生育率进一步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以上材料表明(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剧②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③男女出生比例失衡、人口素质偏低④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于今年6月1日放开了三孩政策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0.(2021 辽宁营口)新华社北京电:2021 年5月11 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平均增长率,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材料体现了我国人口特点中的(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素质偏低 ③老龄化加剧 ④总人口增速趋缓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21.(2021 四川南充)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全国人口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关于我国人口问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由于老龄化加剧,解决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B.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C. 生育政策调整表明计划生育不再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D. 表明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2.(2021 四川广安)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我国重视人口普查工作(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②有利于迅速改变我国的人口状况③有利于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④是因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23.(2021 四川凉山州)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人口总量方面,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人口国情的哪些特点( )A.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B.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速趋缓C. 老龄化加剧、大量人口流动 D. 人口增速趋缓、男女性别比失衡24.(2021 浙江丽水)比较阅读是常见的学习方法。分析如表中我国两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可知( )年龄段(周岁)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2010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2020年)人口数(单位:万) 占全国比例 人口数(单位:万) 占全国比例0~14 22246 16.60% 25338 17.95%15~59 93962 70.14% 89438 63.35%60~64 5882 4.39% 7338 5.20%65岁及以上 11883 8.87% 19064 1.50%*人口总量 133972 \ 141178 \A.0~14周岁人口比重有所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各年龄段人口均在增长,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人口老龄化程度减缓,人均寿命不断延长D.人口总量大、增长快的特点没有改变25.(2021 浙江绍兴)读图可知,绍兴市( )①人口总数不断增长 ②人口素质稳步提升 ③教育事业取得成效 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6.(2021 浙江台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新鲜出炉。下列关于台州市人口状况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各县(市、区)人口分布不均衡 ②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③近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 ④近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7.(2021 浙江湖州)如表是湖州市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及年龄构成表。由表可知,湖州市( )人口普查 常住人口数(人) 年龄构成(%)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第五次(2000年) 2625789 18.51 67.81 13.68第六次(2010年) 2893542 11.67 72.12 16.21第七次(2020年) 3367579 11.94 66.72 21.34数据来源:湖州市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②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③“全面二孩”政策渐显成效 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由升转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2021 湖南娄底)“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关于此次人口普查说法有误的是( )A. 有利于我国立足国情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B. 有助于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C. 有助于推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D. 能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完善提供数据依据29. (2021 重庆B) 2020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出炉。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少儿人口)上升1.35个百分点,5-59岁人口下降6.79个分点,60岁以上人口,上升5.44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下列对此变化可能产生的原因或结果的推论成立的是 ( )①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③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少儿人口比重升④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压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9. (2021 云南) 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 2010 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材料反映我国人口状况新的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 B.男女比例失衡 C .老龄化加剧 D.人口素质偏低30.(2022 黑龙江龙东地区)2021年我国迎来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政策( )①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有利于缓解人口低速增长的现状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国情 ④表明国家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1.(2022 湖南株洲)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比重达到18.7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化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和规范养老院建设,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种做法( )①目的是有效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 ②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③完全改变人口发展趋势 ④预示着我国人口问题即将彻底解决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32.(2022 湖南怀化)关于漫画《三孩生育政策来了》表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我国人口国情,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的调整②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和谐④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时了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3.(2022 辽宁营口)2021年8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是为了( )①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③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4.(2022 广东)对题18图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逐年减少 B.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C.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D.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35.(2022 辽宁鞍山)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 )A.生育政策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B.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将会根本改变C.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将完全消除 D.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36.(2022 黑龙江齐齐哈尔)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特大城市积分制落户、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身份证等证件异地办理等政策,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是( )A.老龄化加剧 B.大量人口流动 C.人口基数大 D.人口素质偏低37.(2022 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下列属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的是( )A.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 B.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C.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D.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38.(2022内蒙古通辽)2021年,中共中央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①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②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③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④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9.(2023 湖南常德)如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告诉我们( )①我国人口数量太大,要控制人口增长 ②老龄化加剧成为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③适应图中变化的根本之策是提高人口素质 ④坚持计划生育有利于解决上图反映的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0.(2023 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辽阳、葫芦岛)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2021 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目的是①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③快速提高我国人口数量 ④进一步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1.(2023 黑龙江哈尔滨)根据国家数据局统计,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结合图表得出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A.老龄化加剧 B.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C.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 D.大量的人口流动42.(2024 云南)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 )A.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B.为解决大量的人口流动采取积极措施C.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D.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43.(2025 四川宜宾)202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国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这一改革( )A.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B.有利于调控人口数量C.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有利于提高人口素养44.(2025 云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因为( )A.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偏高 B.近年来劳动力总量大幅增加C.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D.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45.(2025 新疆)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0%。这反映出( )A.国家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增进老年人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C.老年群体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D.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老龄化加剧的新特点46.(2025 黑龙江绥化)当前,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老龄化减缓 B.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C.少量的人口流动 D.人口数量急剧增加47.(2022 湖南娄底)判断题: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改规定: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这一修订表明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8.(2022 贵州黔东南)判断并说明理由:小敏说,我国实施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因此,就不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了。()判断: ______ ;理由: ______ 。49.(2021 贵州安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如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部分)项目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 133972万人 141178万人男女性别比(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3-107之间) 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1 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13.26% 18.70%文盲率 4.08% 2.67%请认真阅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表中呈现出的人口特点有哪些?(四个即可)(2)人口状况有喜有忧。立足我国的国情,请从以上人口特点中选择一个,提出一条建议,缓解它现阶段带来的“忧”。(要求特点与建议相对应)50.(2023 湖南长沙) [和谐社会协调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九年级(1) 班的同学们以“人口规模巨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话题开展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以上两位同学观点的看法。51.(2024 江苏扬州)材料一 “银发经济”是指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作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银发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1)从材料一可获取哪些信息?材料二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文件内容摘要 文件解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 ①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②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③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④(2)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文件摘要内容。考点2:共筑生命家园52.(2021 山东临沂)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我们要( )A.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B. 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C.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D. 实行自力更生,助力脱贫攻坚53.(2021 黑龙江绥化)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 )A. 人类应该顺从自然 B. 人类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C.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D. 人类可以对自然一味索取54.(2023 黑龙江绥化)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是( )A.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 D.漠视和破坏环境55.(2025 江西)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某校诗词社团开展“诗意江西”活动。社团成员收集的下列古语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境的是( )①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6.(2025 江苏苏州)2025年6月开始实施《快递暂行条例》,要求快递包装“瘦身增绿”(见下图)。这样做有利于( )A.促进我国人口的均衡发展 B.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确保快递行业的绿色发展 D.提高快递人员的收入水平57.(2025 四川泸州)数十万人历经1.6万多个日夜的沙海搏斗,2024年11月28日,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绿色屏障沿着沙漠边缘顺利锁边“合龙”,仿佛一条“绿围脖”紧紧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 )①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成果②表明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③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样本④体现了我国贯彻节约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8.(2025 黑龙江龙东)用心用情,呵护生灵。电网工作人员为保护喜欢在输电铁塔上筑巢的鸟类,搭建人工鸟巢,并进行局部绝缘化处理,由防鸟驱鸟变为护线爱鸟,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这体现了(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为主的方针 D.坚持绿色惠民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9.(2023 湖北随州)漫画《和谐共生》启示我们(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对自然一味地索取④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0.(2024 黑龙江齐齐哈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收集的时政资料: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同学们讨论的话题最有可能的是(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坚持中心工作不动摇61.(2023 湖北荆州)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指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下列有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①高耗能产业进一步扩容增产行动 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③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④全产业链稳产增产政府补贴行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2023 广东)近年来,广东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朝着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的目标前进,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以及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等工作。这表明广东省(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自然灾害问题②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③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④坚持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3.(2023 黑龙江牡丹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为( )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③保护环境是当前中心工作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4.(2023 吉林)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这一主题,公民应该( )A.低碳生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B.追求美丽,购买过度包装产品C.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讲究卫生,常使用一次性筷子65.(2023 广东)下列信息表明(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2023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审议通过。◎2023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A.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C.全国人大行使了重大事项决定权 D.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66.(2023 河南)2020年,中央对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2021年,河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2022年,河南省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这说明( )A.三年来,河南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中心工作B.河南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C.河南省大气污染等各类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D.人类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67.(2023 山东菏泽)下图是2012- 2020年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近年来黄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④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提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8.(2023 贵州黔西南)2023年4月,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地球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 2035年) 》的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说明( )A.人类要尊重呵护自然,绝对服从自然B.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9.(2023 四川自贡)全民应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低碳微行动的是( )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②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③建立公共预警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④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0.(2023 四川眉山)目前,我国已建成14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据初步统计,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2022年我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较10年前降低了5.5%。这一举措符合哪种发展理念( )A.共享发展 B.协调发展 C.开放发展 D.绿色发展71.(2023 四川凉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说明( )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72.(2023 湖南邵阳)重庆市合川区小沔镇长期吃“煤炭饭”,随着国家整治小散乱煤矿力度不断加大,该镇开始思考转型发展之路。今天的小河镇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小沔镇的经历告诉我们(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②绿色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护色”③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前景光明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镇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3.(2023 湖南怀化)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体现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下列选项与致辞相符合的是( )①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体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共识④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因素已经消除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4.(2023 湖南衡阳)今天,“绿色化”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行为值得点赞的是( )①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②践行“光盘行动”,减少浪费③教室电灯在人离开时不及时关闭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5.(2023 贵州贵阳)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用废旧材料制作垃圾分类模型学习垃圾分类方法,自编“垃圾分类顺口溜”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贵阳市开展的这些活动有利于( )A.减少有害垃圾产生,彻底改变环境 B.实现垃圾循环使用,避免所有污染C.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肆意开发资源76.(2023 贵州贵阳)如图中的举措说明党和国家( ) A.只保障老人经济利益 B.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C.增进老年群体的福祉 D.遏制了人口的老龄化77.(2023 甘肃兰州)兰兰所在班级开展“厚植绿色底蕴,共建美好家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同学们收集的新闻素材与该主题最相符的是( )A.环县的道情皮影入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2023年重点活动B.兰州刻葫芦、卓尼洮河石砚等工艺美术精品亮相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C.今年我省首趟中欧班列“天马号”从武威驶出奔赴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D.2022年我省14个州市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78.(2023 山东济宁)《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本法。”该法的施行( )①使我国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资源不被浪费②使其成为环保部门的根本活动准则③体现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表明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9.(2023 内蒙古包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这是( )①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③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④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出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0.(2023 福建)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珍爱地球,我们要( )①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品 ②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交车③顺其自然,维持环境现状 ④讲究卫生,多用一次性餐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1.(2023 福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实现了预期目标。这表明我国( )A.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C.企业承担责任越来越小 D.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82(2023 福建)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从如图可以看出我国( )A.减少湿地保护的补助额度 B.湿地保护与修复难度加大C.实施改造湿地为耕地工程 D.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83.(2024 四川达州)近年来,达州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凤凰山公园、音乐公园……这有利于( )①增进民生福祉 ②践行共享理 ③建设绿色达州 ④建设美丽校园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4.(2024 四川德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10月30日宣布,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以表彰这一模式对近岸海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模式获奖表明( )①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就 ②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的共识③我国的环保工作得到联合国认可 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5.(2025 四川资阳)下图为2016—2023年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和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图。注:图表源于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由图可知,我国(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③海洋生态发展趋势向好 ④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6.(2024 甘肃白银)2023年,我省将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庆阳市等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省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 )创新发展理念 B.开放发展理念C.绿色发展理念 D.共享发展理念87.(2024 广东)2023年,我国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全年有效保护1.72亿公顷天然林资源,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05.9万公顷。这说明我国( )A.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C.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D.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88.(2024 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4年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在谈到如何兴绿时,他首次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表明我国通过兴绿(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B.深入开展森林重大隐患排查整治C.加快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D.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89.(2025 湖北)“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湖北省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速恢复,中华鲟繁育、江豚添丁、长江鲟产卵,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充分说明( )A.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节约自然生态资源B.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C.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90.(2025 辽宁)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新能源汽车因补贴力度大且更环保,成为消费新宠。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仅是商品交易,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这表明( )①新能源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②消费者的低碳生活理念逐渐增强③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④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1.(2025 甘肃兰州)兰州榆中县小康营乡启动“龛谷风韵”乡村振兴项目。沿着“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筋骨、文化为灵魂”的发展路径,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春日振兴画卷。这体现了该乡( )A.过度开发土地资源 B.加快城市发展进程 C.坚持绿色兴农道路 D.实现城乡同步富裕92.(2025 四川自贡)2025年5月11日至17日,主题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城市节水”的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推动节水减排,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水知识,引导公众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青少年学生可以参加的力所能及的节水行动是( )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 ②积极参加节水宣传公益活动③生产推广节水产品,推动节水减排 ④了解节水小窍门,尽量做到“一水多用”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93.(2024 内蒙古呼和浩特)2023年,我市某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这共同说明我市“五宜”城市中的( )A.“宜居”城市建设 B.“宜业”城市建设C.“宜学”城市建设 D.“宜游”城市建设94.(2024 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印发规划,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①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 ②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战略的要求③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④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5.(2024 宁夏)2023年4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针对特殊地理、特定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对该法认识正确的有( )①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标志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实现法治化 ④决定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6.(2024 山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系列活动,下面是与该活动相关的四幅公益宣传画,其共同主题是( )A.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提升公民民主意识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97.(2024 甘肃定西)2023年,我省将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庆阳市等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省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 )创新发展理念 B.开放发展理念 C.绿色发展理念 D.共享发展理念98.(2021 湖南湘西州)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的重点水域也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时期。长江流域休渔( )①可以预防和减少对鱼类资源的利用②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④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99.(2021 湖南长沙)2021年1月,湖南省启动为期一年的长江“十年禁渔”“三承诺一倡议”专项行动,以实现“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野生鱼鲜目标。这一行动体现了( )A. 创新发展的理念 B. 共享发展的理念C. 绿色发展的理念 D. 开放发展的理念100.(2021湖北随州)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新思路。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②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③我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④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采取行动,勇于担当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01.(2021 安徽)安徽薛家洼地处长江岸边,经过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改江岸等系统整改,华丽“变身”生态游园,成为我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开发利用自然须遵循自然规律③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彻底改善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02.(2025 四川广安)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生态兴则文明兴③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④劳动开创美好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3.(2024 内蒙古呼和浩特)读下图,问号处适合填( )用水 B.节水 C.流水 D.海水104.(2024 黑龙江牡丹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竹代塑”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希望之路。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 )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②资源、环境问题不再严峻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5.(2024 四川泸州)2024年4月26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设在自然起伏的山丘间,绛溪河从中蜿蜒而过,月亮桥、鱼凫桥等景观桥依次排开。曾被污染的绛溪河,经过当地政府持续的河湖治理重回清澈。不仅是绛染溪河的变迁,各个中国展园都展现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文明之美。这反映了( )①我国已完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②我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③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开发优先 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6.(2024贵州黔南)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一号召是为了( )促进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B.避免人类向自然界进行垃圾投放C.加快推进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开发 D.杜绝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107.(2024 江苏镇江)输电铁塔是鸟类喜欢的筑巢地点。近年来,电网工作人员在铁塔上搭建人工鸟巢、局部绝缘化处理,由防鸟驱鸟变为护线爱鸟,确保鸟类和电网都安全。这体现了( )绿色惠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B.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C.保护环境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8.(2024 江苏镇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我国( )A.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 B.水资源开发不尽合理C.生态环境总体有改善 D.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109.(2024 甘肃临夏)202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这一理念,临夏州市民应( )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②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③树立低碳理念,自觉绿色出行④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0.(2024 江苏苏州)《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专设“生态保护修复”篇章。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有利于( )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B.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C.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D.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所有人共识111.(2024 江苏宿迁)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鼓励消费者更换已经过时或功能失效的家电。这里体现贯彻的新发展理念有( )A.开放 B.协调 C.绿色 D.共享112.(2024 江苏盐城)下列举措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公共机构积极采购相关“以竹代塑”产品。 近年来,盐城市围绕能源清洁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想化等要求,在今春启动先试低(零)碳产业园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B.共享发展成果 C.追求公平正义 D.构筑中国价值113.(2025 四川德阳)川青铁路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与珍稀动植物相伴同行,设计者和建设者在选线、建设中最大限度绕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走廊带,设计多个便于野生动物通行的走廊,尽量保留水源通道……川青铁路的建设( )①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②使因资源粗放利用被破坏的生态得以修复③最大限度保护了沿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④说明绿色发展理念已转化为每个人的行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4.(2025 四川成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法典(草案)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了系统整合、编订修纂、集成升华,将成为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①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②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立法原则③能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基础 ④将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所有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5.(2025 湖南长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①团结奋斗,共筑生命家园 ②持续开发,勇于战胜自然③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 ④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6.(2025 湖南)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兴则文明兴。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一致的是( )A.教育部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B.某越剧团队创新表演形式,开展沉浸式环境、新编角色等探索C.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D.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25年至2034年定为“联合国防治沙尘暴十年”117.(2025 河北)《河北省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实施细则》规定,个人消费者购买1级能效家电、按照产品销售价格的20%予以补贴;购买2级能效家电,按照产品销售价格的15%予以补贴。鼓励采取“交旧+换新”消费模式,将回收的废旧家电交由正规拆解企业处置,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这些规定的执行有利于( )①保护家电企业的知识产权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③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④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8.(2025 贵州)截至2024年10月,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居环境也不断提“颜”增“质”。这些发展成果的取得,直接得益于我国( )A.引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D.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119.(2025 甘肃平凉)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说明( )A.保护环境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应停止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和利用C.我国要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D.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状况没有改善120.(2025 山西)绿色生活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在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下列属于该生活方式的是( )①城市漫步——用双脚丈量城市的半径,积极探索新的旅行乐趣②沉浸观剧——走进剧场,尽情感受全新的光影效果和演出氛围③阳台新用——旧物为器,自制肥料,在阳台菜园体验种植快乐④无痕生活——选购无包装、简包装产品,以极简方式享受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1.(2025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以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下列成就中能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A.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大关B.2024年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C.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D.2024年12月30日,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贯通122.(2025 陕西)截至2025年2月,陕西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数量位列西部地区第一;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 )我省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众多问题B.我们树立了绿色生活理念,践行低碳行动C.我省积极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D.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3.(2025 江苏扬州)近年来,青海省打造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新模式,让“中华水塔”呈现出山清水秀,生物多样的新景象。这凸显的新发展理念是( )A.协调 B.绿色 C.开放 D.共享124.(2025 江苏南京)许多城市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 )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④需要全体居民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5.(2021 四川南充)漫画《选择》启示我们( )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③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④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26.(2022 江苏连云港)下列倡导的行动实践与表格中公益广告主题相一致的排序是( )公益广告 倡导的行动实践不要让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垃圾分类,绿色出行①文明旅游 ②保护水资源 ③环保低碳生活 ④禁止买卖野生动物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127.(2022 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根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任务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举措中,不属于完成这一任务的是( )A.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B.运用炽热和防水透湿两项技术研制冬奥比赛制服C.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D.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128. (2022 云南昆明) 20世纪90年代,滇池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如今,昆明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使这颗“高原明珠”逐渐绽放出昔日光彩。“2015年-2020年滇池流域水生态数据”(部分)以上信息说明我市( )①滇池流域水生态大幅改善,并持续向好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④彻底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9.(2022 云南)亚洲象是云南的宝贝,云南与亚洲象相生相惜,相依相偎。 为了让亚洲象幸福地生活,云南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多年保护,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云南成为亚洲象的幸福家园。这说明( )A.人类可以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 B.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C.保护亚洲象要禁止开发自然资源 D.人类是亚洲象的主宰者130.(2022 山东威海)从点燃低碳环保的“微火”,到所有场馆全程绿电供应;从为保护一棵无法移植的古树而改变施工计划,到新建场馆完全可以重复利用……一个个细节的变化,为“绿色冬奥”写下生动注脚。这表明我国(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④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已不存在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31.(2022 浙江绍兴)在传统煤炭能源大区内蒙古,一项风电光伏项目在库布其开工,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100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00万吨。该项目的建设( )①可以大大增加煤炭资源的供应量 ②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环境保护③体现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④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能源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2022 浙江宁波)生态足迹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下图呈现的是对全球生态足迹的一种估算结果。要实现全球生态足迹从甲到乙的转变,需要( )①国际组织平均分配减碳任务 ②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承担责任③企业依靠科技实现节能减排 ④公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3.(2022 浙江丽水)2021年,丽水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首次成为全国唯一水、气环境质量排名同时进入前十的地级市,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这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B.我市坚持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C.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难以协调 D.解决环境问题是当前工作的中心134.(2022 浙江丽水)中企承建东非最大光伏电站,缓解肯尼亚“电荒”;中国技术支持非洲“绿色长城”,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中国电动大巴在南美,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共建美丽地球,中国一直在努力。这体现了中国致力于( )①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推动世界多级化发展 ④建设绿色清洁美丽的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5.(2022 广东)节假日期间,人们在绿地公园、河滩湖岸、露营营地搭起帐篷,与亲朋好友一起露营、烧烤,休闲娱乐,但同时也产生了植被损伤、环境污染、用火隐患等问题。对此,正确的选择是( )①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③主动融入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④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义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6.(2022 贵州黔东南)榕江县某校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过程如下)。正确的调查顺序是( )①实地考察垃圾分类现状 ②形成实用调查报告文本③讨论垃圾分类解决建议 ④网上学习垃圾分类知识A.②-④-①-③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137.(2022 湖北黄冈)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主火炬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微火”方式。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八成以上交通用车为新能源车辆、造雪融化的雪水经净化处理后实现再利用……。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向世界传递了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②中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已建成美丽中国③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我国积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38.(2022 四川自贡)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是( )A.超市购物自备购物布袋 B.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C.选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 D.选择使用品牌手机139.(2022 四川遂宁)在2021年3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行动正确的是( )①应该先要金山银山,再要绿水青山 ②必须要善待大自然,禁止开发资源③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低碳环保 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生态保护红线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40.(2022 四川眉山)近年来,我市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屏障,珍稀野生动物频频“露脸”。岷江彭山区河段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青神县龙泉山拍摄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豹猫;洪雅县首次发现钳嘴鹳、白额雁……这体现了( )A.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B.向自然索取有节制C.节约自然生态资源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41.(2022 四川达州)你是否还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2022年4月,记者走访了达州市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发现,这些消费场所常常摆放一台可降解购物袋领取机,市民通过微信扫一扫,就可免费领取可降解购物袋。开展此项活动有利于( )①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②增强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③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2.(2022 四川成都)2021年夏天,云南野生亚洲象的北移南归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各地各部门和人民群众采取多项措施,沿途护送象群,尽可能减少对象群的打扰。上述举措( )①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②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③完善了我国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④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3.(2022 湖南永州)“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兑现承诺需要( )①政府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力度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坚持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为中心④个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做低碳一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44.(2021 江苏南京)为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向世界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前和20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碳达峰即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或吸收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上述承诺 ②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造福人类③促进发展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首位 ④影响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环境问题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5.(2021 山东威海)2020年12月16日,威海市人民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威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作为威海小市民,我们要( )①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②强化监督力度,处罚乱放垃圾的行为③从自身做起,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④宣传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6.(2021 江苏扬州)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重申,中国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 )小资料 ☆碳达峰:指在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或吸收掉。①能够确保二氧化碳不再排放 ②是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③是需要我国付出艰苦努力的 ④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47.(2021 四川泸州)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注: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力争碳达峰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②争取实现碳中和后,二氧化碳排放降为零③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④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8.(2022 甘肃金昌)陇陇出门携带水杯,外出就餐打包剩余菜品,购买电器留意能源标识,循环使用物品包装……陇陇的做法( )①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表现②表明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③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危机④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9.(2022 江苏无锡)我国科技部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1年度报告》指出: 2015年以来,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区域三大热带雨林区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28.41 万平方千米,而我国的森林面积持续增长,陆地生态系统在较大范围内呈有序恢复、向好发展态势。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④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0.(2022 黑龙江龙东地区)母亲河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守护母亲河需要( )①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②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③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 ④企业停止开发利用黄河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1.(2022 山东聊城)2022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我们‘减塑’,给地球‘减负’绿色节俭好生活”系列宣传海报。下列宣传口号中符合海报主题的是( )①践行垃圾分类,环保从我做起 ②放下塑料袋,拿起环保袋③禁用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④少用一次性,减塑在行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2022 山东聊城)2022年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时。因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各地积极倡导网络“云祭扫”。人们在网络上献花、点烛、祈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祭奠先烈,不会因为“烟熏火燎”污染环境。“云祭扫”有利于( )①弘扬孝道亲情,厚植家国情怀②增强人们低碳环保意识③取缔祭祀文化,培育网络文明④营造安全文明祭祀氛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3.(2022 北京)图中的两张照片间隔60年,拍摄的是塞罕坝林场的同一地点。经过三代林场人的艰苦奋斗,塞罕坝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的巨变( )上①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②说明人类应该避免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③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④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4.(2022 湖南湘潭)暮春时节,沿着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依山而建的游道行走,花香扑鼻,景色宜人。如果不是看到路旁宣传栏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乌黑一片、污水横流的废弃矿山。原湘潭锰矿地区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我国( )①坚持和贯彻了新的发展理念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已消除④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5.(2022 湖南益阳)如图是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图。为减少图中海平面变化总趋势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正确的做法是( )①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②修建海边游泳场,蓄积海水③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④倡导节能、环保、绿色生产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56.(2022 湖北武汉)漫画表明我国( )A.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B.严守资源消耗下限和环境质量底线C.坚持民主立法,为生态文明护航 D.促进经济由高质量发展向高速发展转变157.(2022 湖北武汉)下列行为属于公民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小京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B.小泽旅游时,随手将废电池扔进草丛里C.小芬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就餐 D.小鹏在食堂取餐过量,大半食物被倒掉158.(2022 湖北武汉)碳中和要求人们通过种植树木、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为此,武汉市政府将嵩阳山将军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地。据测算,这两片碳中和林,未来30年可吸收约3万吨碳排放。这体现了(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②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③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就是改善生态环境④建设生态文明,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9.(2022 湖北宜昌)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因过度开采退化成茫茫荒原。三代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使它从“沙地荒野”变回“林海绿洲”。这说明( )A.人类可以对自然肆意地索取 B.人类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C.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D.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160.(2022 吉林)下图为2019-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数据。该数据说明我国()①近年来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呈上升趋势 ②近年来清洁能源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已彻底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1.(2022 湖北随州)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需要②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③能够让我国生态环境彻底改善④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2.(2022 内蒙古赤峰)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 从此,“人与天谐,天人共美”的国家公园画卷即将在中国的广土地上徐徐展开。这说明( )①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明显进步②我国以牺牲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绿水青山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3.(2022 江苏苏州)近年来,江苏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达到优级水平。这表明( )A.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禁止开发利用资源 B.坚持绿色发展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得到彻底改善 D.生态良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唯一目标164.(2022 山东滨州)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3月30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节,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②植树造林有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④加强森林和草原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65.(2022 湖北恩施)2022年1月6日,恩施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夏锡瑶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加强生态突出问题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不懈奋斗。全州人民应( )A.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促进乡村振兴,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先污染后治理C.坚持绿色惠民,将生态环境作为唯一普惠的民生福祉D.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能、环保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166.(2022 甘肃天水)2021年10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该《规划》的实施( )①能够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③有利于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 ④有利于建设美丽甘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7.(2022 广西贵港)《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方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这表明我国( )①维护世界各国利益 ②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③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④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8.(2022 湖南株洲)张北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被转换成绿色电力,输送到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点亮了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了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国家速滑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力求打造“最快的冰”。北京冬奥会如约履行承诺,将绿色意蕴赋予冰雪盛会。这一绿色意蕴( )①完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体现出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体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④为全世界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大国担当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69.(2021 湖北宜昌)在2021年中国美好生活城市评选中,宜昌荣膺“十大秀美之城”称号。“微笑天使”江豚跳起了水中“华尔兹”(如图),宜昌绿水青山蓝天频繁刷屏朋友圈。这体现该市( )①大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②推行经济优先发展政策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70.(2021 浙江丽水)近年来,丽水市充分利用浙西南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开设“红色课堂”,守护和传承丽水的“红色根脉”。这有利于( )①增强丽水人民的政治认同 ②传承丽水绿色发展的理念③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魅力 ④守护丽水人民的精神家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1.(2021 湖南衡阳)2021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这启发我们(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要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③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72.(2021 湖南邵阳)如图是“可回收物”标志,它表示适宜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下列垃圾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①纸类 ②玻璃 ③灯管 ④电池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73. (2021 四川成都)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于2021年3月1正式实施,小强积极响应“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丽成都”的号召,对家中的剩菜剩饭、废旧报刊、过期药品、普通无汞电池四类垃圾进行了科学分类。过期药品和普通无汞电池两类垃圾,应分别投放的垃圾桶是( )①可回收物 ②厨余垃圾 ③有害垃圾 ④其它垃圾A.②① B.①③ C.④① D.③④174. (2021 福建)福建省连续42年森林覆盖保持全国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这主要得益于我省( )A.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B.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C.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秉持共享发展的理念175.(2021 湖北荆门)“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25000多座小水电站中,共退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或缓冲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电站3500多座,累计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616座。这表明( )A.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环境问题无法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经解决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实现可持续发展D.我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176. (2021 四川自贡) 2019年7月,《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刚刚实施,少上海市民在网上吐槽:垃圾分类太严格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比如,- 杯喝不完的珍珠奶茶,要先把杯中的液体倒进水槽,然后把里面的“珍珠”扔进湿垃圾中,最后把杯身扔进干垃圾中。为此,市民应该( )①自觉遵守法规,为建设美丽城市贡献力量②规范网络使用,树立民主意识,乐观生活③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垃圾分类方案的完善④行使监督权,督促政府重新制定管理条例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77. (2021 四川自贡) “无废城市” 是我国的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下列行为有助于建设 “无废城市”的是( )①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②全面扩大社区绿化面积③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④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78. (2021 云南昆明)近年来,“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高频热词。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行为是( )小资料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A.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B.绿色出行,健康环保C.垃圾分类,节约资源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179. (2021 湖北武汉)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捕。这一举措()A.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应消除人类对白然环境的影响B.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维护了生态平衡C.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的保护修复D .说明我国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180.(2021 海南)读如图,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做法是( )A.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B.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解决C. 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D.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81.(2021 广西玉林)2021年,玉林市重点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南流江、九洲江、北流河重点流域等生态区位、生态植被改造和桉树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做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这些举措( )A.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依法执政能力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C.能杜绝生态环境污染,建设美丽玉林D.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82.(2021 山东威海)漫画《复耕难》警示我们( )①如此“挖湖造景”侵占耕地,破坏生态,将祸及子孙②打造人文景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③发展经济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④要建设生态文明,“挖湖揸景”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生态保护红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83.(2021 广西百色)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我们应该( )①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③从我做起,坚持绿色出行,拒绝使用私家车④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4.(2021 湖南株洲)2021年3月,株洲城区义务植树拉开序幕,干部群众、学校师生等齐动手,栽下上万株新苗,有香樟、桂花、樱花、红叶石楠、银杏、水杉等。义务植树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美化环境,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③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④有利于推进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85.(2021 湖北鄂州)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时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1年我国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在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捕”的举措。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②要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准则③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就是造福人类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86.(2021 黑龙江绥化)判断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 )187.(2022 浙江宁波)判断并说明理由:宁夏某造纸厂长期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埋入腾格里沙漠。( )188.(2022 安徽)情境:一村民找姐姐商量,准备去捕猎野生动物卖给她,姐姐拒绝并加以劝阻。对姐姐的行为,小华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9.(2022 山西)微情境填空:③山西大力治理汾河流域,成效显著,这是新发展理念中______理念的体现。190.(2022 黑龙江龙东地区)【一起向未来】【自信奥运】——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2022年2月4日,灿烂的奥运之火在“鸟巢”上空再次绽放,照亮古老民族的冰雪梦想。“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豪迈自信,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呈现在世人眼前。【绿色奥运】——绿色办奥引领节能新潮流冬奥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制冰、制雪等各个环节注重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还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馆和可再生能源,成为“绿色办奥”的典范。“绿色办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191.(2022 黑龙江牡丹江、鸡西朝鲜族学校联合体)(节选)材料一:2021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材料二:随着短视频、直播等行业的兴起,吃播近年来在网络上越来越火。一次性吃掉15份凉皮、20个汉堡、7斤牛排等,一些博主为赚取流量,暴饮暴食,甚至吃完催吐、吃泻药,然后再吃。(1)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为何还要倡导节约粮食?(写3条)(2)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请你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写3条)192.(2022黑龙江牡丹江、鸡西朝鲜族学校联合体)某区进行“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请你作为居民参与活动。(1)请你为此次教育活动设计一句宣传标语。(2)教育活动需要收集居民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请你提供三种收集方法。(3)请你总结此次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写3条)(4)保护生态文明,我们应该落实哪些具体行动?(写3条)193.(2022 黑龙江绥化)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让人民更富裕,让国家更富强,让中国更美丽。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实际,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我国的资源现状。(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的基本国策是什么?(3)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建设哪两型社会?(4)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学生能做些什么?194.(2022 湖南郴州)(节选)材料:一批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冬奥会,三个赛区及周边地区,冬奥会气象综合鉴定网络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8K画面结合5.1声道环绕立体声,让“云”观赛的观众获得沉浸感更强的感官体验……此外,我国高科技还助力冬奥会实现“碳中和”。全部冬奥会场馆100%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冬奥会火炬“飞扬”使用氢燃料,燃烧时碳排放为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实现“碳中和”,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新发展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减碳微行动?(要求:不少于4点)195.(2022 湖南邵阳)(节选)挑战命运 担当责任材料三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的主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196.(2022 湖南衡阳)材料一 2021年8月3日上午,湖南省召开第一次总林长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会议指出,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22 文明与家园(家园)(学生版).docx 专题22 文明与家园(家园)(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