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主学习】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对自然既又,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类与环境是一种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自然,人类对环境依赖性,对抗性,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局部的 问题。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人地矛盾迅速,短缺,破坏,污染从局部扩展到。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生产力水平采猎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化时代农业文明核心思想影响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中大圆表示______,小圆表示_________。A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______和________,B箭头表示人类把_________和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排放到环境中,C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______,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①原因:a压力。b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c片面追求,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②表现:,,4.环境问题的表现表现方面原因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人类等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自然植被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渡捕猎二氧化硅含量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大量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海洋污染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何差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提出: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2.内涵: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其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3.原则:、、【合作探究】1、在人类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阶段是哪一个?为什么?2、思考,完成教材中四个问题。⑴人们为什么要不断的扩大土地面积?⑵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⑶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能消除吗?⑷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3、如何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课堂检测】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对自然的对抗性减弱,人地矛盾平和B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了解有了科学的萌芽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和稳定2、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A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B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C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D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A人口问题B发展问题C资源问题D生态问题4、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5、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6、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1995年2月至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GEF)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读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9~11题7、全球环境基金(GEF)最关心的领域属于()A.环境污染问题B.生态环境问题C.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D.与人们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有关8、全球环境基金(GEF)最关心的领域及其原因是()A.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B.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C.国际水域水体污染D.臭氧的消耗氟氯烃类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大量排放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2008年1月13日以来,我国广东、湖南、贵州、安徽等省自北向南出现入冬以来大幅度的降温过程,遭受1954年以来50年未遇的极端雨雪冰冻灾害。据专家介绍,此次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持续雪灾原因主要是:拉尼娜现象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大气环流异常。孟加拉湾暖气流异常强大,暖气流抵达我国长江以南,滞留在我国南方,遭遇北方的强冷空气后,南北两强各不相让,上演了这场已经争斗了20多天的持久“角力”。多重原因的叠加使蓄势待发的冰雪冻雨灾害粉墨登场。忽视温度短期波动变化的自然规律,片面强调全球变暖长期趋势,是导致防灾准备不足的重要原因。材料二:灾情发生后的一组照片材料三:冰雪无情,人间有爱。为尽快打通京珠高速这条动脉,在清除道路冰雪时,大量使用融雪剂来加快冰雪的融化。融雪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其特点是效果好且环保,但它的价格太高,一般使用在机场;另一类融雪剂,包括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钾等,统称为“化冰盐”,它的价格低廉,但危害很大。氯盐类融雪剂的除雪作用有两点:除了盐类的溶解吸热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盐水的凝固点较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盐之后就难以再形成冰块,从而有利于排雪。据《羊城晚报》报道,京珠高速公路化冰时大量使用工业盐作融雪剂,环保专家称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为此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各受灾地区环保部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防止次生环境污染事故。⑴上述雪灾主要属于()(1分)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地质灾害 D.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⑵此次雪灾之后,在有些地方会引发滑坡、泥石流问题,这说明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 ”,使环境问题更加复杂。请你举出这一方面的另一例子。如: 。(2分)⑶根据上述材料和你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使用融雪剂来融冰会带来哪些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危害?(4分)⑷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你认为可采用哪些好办法来清除道路上的冰雪,保证交通畅通。(3分)参考答案1、B2、D3、B4、A5、B6、D7、B8、A9(1)A(1分) ⑵复合效应 我国北方沙尘暴频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2分)⑶①这些盐类融化后随雪水流淌或渗入地下,会污染水源,使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变咸;这些盐融剂中所含的亚硝酸对人体危害大,会使水质变坏,饮用后引起人体中毒②使附近地区土壤盐碱化③盐融剂随雨水流入绿地,对植被及农作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④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桥梁、高速公路、地下管道等)等会产生较大的腐蚀⑤会使雪水的淡水性质发生改变,使降雪带来的大量雨水无法利用⑥使车辆受到腐蚀(4分,答出四点即可)⑷①应大力发展机械除雪,机动为主,手动为辅,及时除雪②继续研究新型融雪剂,力求把公害降到最低限度③在机械铲雪后,在道路上洒碳渣、粗沙、树枝渣类物质来防滑,同时利用这些渣类物质的深色来吸收太阳的能量,以帮助增加地面的温度来融雪。④也可采用热能除雪的方法(2分,答出两点即可。只要答得合情合理,也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