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J”型增长
“S”型增长
与种群数量增长有关的曲线分析
1. 准确分析“λ”曲线
① “λ”的含义
λ =
当年种群数量
前一年种群数量
② “λ”的生物学意义图解
① λ > 1
种群数量增长
② λ = 1
种群数量不变
③ λ < 1
种群数量下降
与种群数量增长有关的曲线分析
1. 准确分析“λ”曲线
0~4年,λ=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4~10年,λ<1,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10~20年,λ>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16~20年,λ>1为定值,为“J”形增长
与种群数量增长有关的曲线分析
2. 不同曲线中的K值和K/2值
K值
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K/2值
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实验材料
酵母菌
酵母菌是典型的真核微生物,是兼性厌氧生物。
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这些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培养液
2. 探究思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进一步探究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
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作出假设
呈“J”形增长
开始
延长
呈“S”形增长
最后
数量下降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设计实验
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接种酵母菌到培养液中
培养
计数
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
如何计数?
如何统计?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计数方法
进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
(2) 计数用具——血细胞计数板
XB.K.25
0.10mm
1/400mm2
量制滬字
02270113號
横面观
侧面观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计数室
边长为1mm
深度为0.1mm
1个计数室的面积为1mm2,1个计数室有400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400mm2。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计数用具——血细胞计数板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中方格
(双线分割)
小方格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计数用具——血细胞计数板
16×25型
25×16型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16×25型
计数公式:
A1
A2
A3
A4
A1、A2、A3和A4分别为四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
1mL样品中酵母菌数
A1+A2+A3+A4
100
×400÷0.1mm3 ×稀释倍数
=
A1+A2+A3+A4
100
×400 × 104 ×稀释倍数
=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25×16型
计数公式:
A1、A2、A3 、A4和A5分别为四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
1mL样品中酵母菌数
A1+A2+A3+A4+A5
80
×400÷0.1mm3 ×稀释倍数
=
A1
A2
A3
A4
A5
×400 × 104 ×稀释倍数
A1+A2+A3+A4+A5
80
=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对于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顶角计数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 统计原则
计数一个小方格分的酵母菌数量。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上
01
02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03
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
04
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05
(5) 统计步骤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1. 为什么不能先加培养液在盖盖玻片?
② 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会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少而造成误差。
① 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液体增多,导致结果偏高。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2. 为什么要待酵母细胞全部沉到底部后再计数?
如果酵母菌未能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
① 能看清楚酵母菌但看不清方格线;
② 能看清楚方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3.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保证各部位酵母菌的密度相等,若没有摇匀,从底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大,从上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小。
此外,酵母菌常出现“抱团”现象,因此取样前需要将培养液充分振荡、摇匀,最好用移液器来回吹吸若干次,以确保样品被摇匀。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4.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什么措施?
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当对菌液进行稀释。一般样品稀释后的适宜范围是5~10个菌体/小格。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mL培养液
9 mL水
9 mL水
1mL培养液
稀释10倍
稀释100倍
思考:
5. 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实验,获得平均数值即可。本实验在连续培养并定时计数过程中形成自身对照。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6. 要做重复实验吗?为什么?
不用重复,只要分组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本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足够多,样本足够大。其数据是80-100个小方格的平均值,足够精确。但是,每次计数要同时取多个样本。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7. 怎么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
第n组
平均值
思考:
7. 怎么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1 2 3 1 2 3 1 2 3
A1
A2
A3
A4
A5
平均数
总平均数 稀释倍数 1mL培养液酵母菌数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进行实验
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计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第1天
第4天
第6天
第7天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结论:
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形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将呈“S”形增长,并最终将全部死亡。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进一步探究
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
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 )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 )
2. 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练习与应用
B
二、拓展应用
1. 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教材以外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形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形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形增长的特点。
练习与应用
2. 假设你承包了一个鱼塘,正在因投放多少鱼苗而困惑:投放后密度过大,鱼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升高;投放后密度过小,水体的资源和空间不能充分利用。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查阅有关的书籍或网站。
同样大小的池塘,对不同种类的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可以根据欲养殖的鱼的种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
练习与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