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上语文《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张衡的故事,激发对古代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积累 “珍珠、转动” 等词语。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张衡观察星星的过程,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能联系生活经验说明成功的原因。
审美创造: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星空的美妙,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培养审美体验。
(二)具体学习目标
认识 “珍、撒” 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转”,会写 “珍、珠” 等 9 个字,掌握 “晚上、珍珠” 等 8 个词语的书写。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语气变化表现奶奶的和蔼、张衡的自信,体会角色心情。
理解张衡听爷爷的话后 “思考 — 观察 — 验证” 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其探究行为。
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归纳张衡成为天文学家的原因,树立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正确书写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汉字。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通过语气、重音表现人物情感。
(二)教学难点
理解张衡从 “数星星” 到 “研究星星” 的思维转变过程。
联系实际生活,分析成功需要 “观察、思考、实践” 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星星形状字卡、北斗七星模型、田字格练字卡、“小小天文学家” 任务单。
拓展材料:张衡生平简介绘本、小学生观察日记范例。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板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激趣:播放 30 秒星空动画,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星星的样子?” 引导学生用 “亮晶晶、一闪一闪” 等词语描述。
游戏导入:开展 “星星词语接龙” 比赛(如 “星星 — 星光 — 光明 — 明天”),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特别会数星星的孩子,他是谁呢?”(板书课题,齐读,强调 “数” 的读音 shǔ)。
背景铺垫:简单介绍张衡(东汉科学家),展示地动仪图片:“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呢!”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用 “○” 圈出生字,用 “——”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自主识字
图片识字:展示 “珍珠” 实物图、“仰头” 动作图、“勺子” 实物图,对应理解 “珍珠、仰头、勺子”。
加减法识字:用 “氵 + 散 = 撒”“扌 + 告 = 靠”“页 + 果 = 颗” 等方法记忆字形。
字谜识字:“王白坐在石头上(碧)”“两人站在土堆上(坐)”。
生活识字:联系 “珍珠奶茶”“转动门把手” 理解词语含义。
字卡互动:出示带拼音生字卡,指名读(相机纠正 “撒 sǎ”“衡 héng” 的读音),开火车读,齐读。
多元识字
难点突破:“衡” 字拆分为 “彳 + 鱼 + 大 + 一”,结合笔顺动画演示,学生书空记忆。
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生字闯关” 游戏(选词填空、认读生字),全班参与。
板块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分段朗读:请 5 名同学接力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重点关注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梳理脉络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物?”(晚上,张衡、奶奶、爷爷)
出示填空:“本文讲了______小时候______,经过______,最终成为______的故事。”(学生同桌讨论后填空)。
学习 1-3 自然段
角色扮演:女生读奶奶的话(指导语气和蔼,重读 “又”,体会张衡经常数星星),男生读张衡的话(读出自信,重读 “能数得清”“不是乱动”)。
对比分析:奶奶说 “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为什么说 “能数得清”?(引导发现张衡认为星星 “不是乱动”“间隔固定”,说明他观察细致)。
板块四:探究张衡的 “观察与思考”
学习 4-5 自然段
爷爷的话:出示爷爷说的话,同桌互读,讨论爷爷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星星分组、北斗七星绕北极星转动)。
星空探秘:出示星空图,用动画演示北斗七星绕北极星转动的轨迹,学生指认两颗星的位置。
情境采访
“张衡小朋友,爷爷说北斗七星绕北极星转动,你当时怎么想的?”(“是真的吗?我要验证一下”)
“你是怎么做的呢?”(“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观察后发现了什么?”(“果然在转动”)
教师扮演记者,邀请学生扮演张衡:
品质归纳:从张衡的行为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善于观察、乐于探究)。
第 2 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生字游戏:“星星落谁家”(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星星,学生读对字音星星落入 “知识银河”)。
词语听写:教师念 “晚上、珍珠、奶奶、中间、转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同桌互评。
回顾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上节课内容:“数星星→听爷爷的话→思考→观察→验证”。
板块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再读对话,体会语气
“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自信、坚定)
“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强调规律,重读 “不是乱动”)
“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耐心解释)
出示句子。
小组分角色朗读,推荐代表表演,全班评价语气是否恰当。
分析原因,联系生活
善于观察(长时间看星星,发现规律)。
勤于思考(对爷爷的话提出疑问)。
刻苦实践(多次观察验证想法)。
小组讨论:“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提示:从 “爷爷的话”“张衡的做法”“生活经验” 三方面思考)。
全班交流,归纳要点。
生活迁移:“你有没有观察过身边的事物?举例子说说。”(如蚂蚁搬家、向日葵转向)。
板块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科学家的故事:播放 2 分钟 “张衡与地动仪” 动画,介绍张衡的其他成就,提问:“从张衡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实践活动:发放 “小小天文学家” 任务单:
和家长一起观察星空,用简笔画记录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
填写观察日记:“我发现了______,它______。”
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总结:“只要像张衡一样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也能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板块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珍、珠、奶、很、张、汉(重点:“珍、珠” 王字旁末笔变提,“很” 右半部分是 “艮” 非 “良”)。
上下结构:您、爷、变(重点:“您” 心字底托住上部,“变” 下半部分是 “又”)。
教师范写:在田字格中演示 “珍”“您” 的笔顺,学生书空后描红仿写。
作业布置
必做:抄写生字词 2 遍,朗读课文给家长听。
选做:绘制 “我眼中的星空” 图画,配上一段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落实
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张衡的故事渗透了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 “任务驱动法”(小小天文学家),将识字、朗读、理解融入任务中,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不足与改进
生字书写指导中,可增加 “学生互评” 环节,让评价更具体;拓展部分可加入 “天文知识手抄报” 活动,增强综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