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化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吉化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化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学校: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26分)
1.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烦恼。面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我们应该( )
①保持乐观,一切顺其自然 ②理智看待,悦纳生理变化
③学习方法,调适矛盾心理 ④学会装扮,塑造完美外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面对长安同样的景色,唐代著名诗人孟郊二次赴京赶考落榜写下“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第三次高中进士后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 )
A. 面对不同事物会产生不同情绪 B. 影响情绪的有多种因素
C. 情绪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动 D.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可以转化
3. 2024年,教育部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面向师生、家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训。这能够( )
①全面加强校园周边治理 ②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护能力
③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 ④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我国历史上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共同告诉我们( )
A. 学会文明有礼,做有志气的人 B. 捍卫人格尊严,做有骨气的人
C. 守护法律底线,做有定气的人 D. 崇尚公平正义,做有底气的人
5. 面对问题和困难,有人这样说:“我能行。虽然我有不足之处,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也有人说:“我太差了,我肯定不行。”还有人说:“我必须做到,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有所不知、有所不懂,就算不行我也要装作很行。”这三种说法依次表现出的心态是( )
A. 自负、自卑、自信 B. 自卑、自负、自信
C. 自信、自卑、自负 D. 自信、自负、自卑
6. 作为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的萧凯恩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她经常参加义演、去贫困山区当义工。她的事迹告诉我们( )
A. 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走向成功 B. 寻求他人帮助,增强生命韧性
C. 树立远大理想,需要切合实际 D. 自强克服逆境,奉献彰显价值
7. 下边方框中这三个词条共同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走绿色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B.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C.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D.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8. 以下成语体现扶危济困美德的有( )
①仗义疏财 ②雪中送炭
③乐善好施 ④负荆请罪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9. 《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启迪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10. 学生小文发现自己的艺术照被某影楼擅自作为广告使用,与其商议撤销无果后,小文决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准备先熟悉相关的法律。下列是小文整理出的一些法律,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11. 2025年1月起,中国将实施能源法、学位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新规,涵盖能源学位、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法律法规( )
①保障着社会秩序的实现 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③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权利 ④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因组织诈骗活动,叶某等12名被告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4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4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叶某等被告人的行为( )
①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④最终受到了刑事制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某班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事例,其中解读正确的是( )
A. 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刑罚当罚性是该行为最本质的特征
B. 王某因编造“大火已死亡19人”的谣言信息,被当地公安局处以行政处罚——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C. 张某与李某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因李某刻意隐瞒房屋重要信息,张某将其诉至法院——体现了行政诉讼的维权方式
D. 13岁的李某无心学业,沉迷网络,旷课,逃学,夜不归宿——李某的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二、解答题(34分)
14.(6分)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一次心理活动中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困惑:
同学 心理矛盾与困惑
小石 我越来越不喜欢父母干涉自己的事情,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故意躲着他们,还不让父母看我们的朋友圈,可碰到“大麻烦”时,我们又渴望父母给出出主意。
小李 进入青春期后,我的心理矛盾与困惑也越来越多了......
(1)材料中小石的内心体现了青春期心理矛盾的哪一个方面?(1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小李应怎样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与困惑?(3分)
(3)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请分析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2分)
15.(6分)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都是捍卫人格尊严的典范。
材料二 2025年1月,中国青年科学家在全球科研产出中占比达到25%,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自信与实力。他们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材料三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涌现出大批为国奋斗、自强不息的典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体现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请列举出两部维护公民人格尊严的法律?(2分)
(2)阅读材料二,为使青年一代成为自信的人,我们应怎么做 (两个方面即可)(2分)
(3)阅读材料三,请你谈谈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两个方面即可)(2分)
16.(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节日、风俗和传统。尽管庆祝方式和习俗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的风俗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1)上述材料中蕴含着哪一种中华人文精神?(2分)
(2)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悌”是什么意思?(2分)
(3)《史记》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了哪一种核心思想理念?(2分)
(4)你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请你写出两条。(2分)
17.(7分)汕头龙湖警方侦破一起青少年因飙车结怨引发的抢劫摩托车案,先后抓获10名涉案人员,其中9人已被批准逮捕。经审讯,民警发现,这个抢劫案中的嫌疑人年龄在18周岁左右,其中最小的14周岁。他们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去网吧玩游戏、到歌厅唱歌。他们实施抢劫,一方面是为了钱财,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气盛、争强好斗,在飙车过程中,与人发生口角,便找其报复并抢其摩托车。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中涉案未成年人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2分)
(2)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应该怎么做?(三个方面即可)(3分)
(3)本次案件中,14周岁的嫌疑人犯抢劫罪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2分)
18.(7分)以下是三位同学收集的相关案例,请根据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小雨:甲某接连发布侮辱英雄烈士的微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剥夺政治权利。
小勤:乙某乘高铁去海南,在海南出口站不愿配合安检,辱骂现场工作人员,并向工作人员和警察吐口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乙某被行政拘留10天。
小鲸:丙某私自扣押他人财物,结果被人民法院判决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
(1)说说三个案例中甲某、乙某、丙某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3分)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3)小雨收集的案例中,哪种刑罚是主刑?(2分)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C
6.D 7.D 8.D 9.B 10.A
11.A 12.C 13.B
14.(1)反抗与依赖的矛盾。
(2)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3)个人的生理周期;对某件事情的预期;周围的舆论氛围;自然环境等。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增强自身实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等。
(3)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等。
16.(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或包容与尊重)。
(2)对兄长要尊敬爱戴,平等礼让。
(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7.(1)旷课、夜不归宿、去网吧玩游戏、到歌厅唱歌。
(2)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等。
(3)是,14周岁犯抢劫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8.(1)甲某:刑事违法行为(犯罪);乙某:行政违法行为;丙某:民事违法行为。
(2)严重社会危害性。
(3)有期徒刑七个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