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教材写作范文(六篇)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单元主题: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写作实践一(写九月份的变化)目标:1.学会发现变化:用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找出九月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具体写出来:要用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具体例子来证明这个变化。3.写清楚你的感觉:描述这些变化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并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感觉。写作实践一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提示: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范文一:梧桐道上的秋意清晨的梧桐道,悄然换上了秋装。(开篇点明观察场景,突出“变化”主题)那些曾如绿云般遮蔽天空的叶子,如今边缘已泛起焦糖色的波纹,像被秋风烫了卷发。最调皮的那几片,趁风经过时挣脱枝头,打着旋儿落在晨跑学生的肩头,又滑进积水洼里,成了金褐色的小船。(用拟人手法描写落叶动态,将视觉细节转化为生动画面)踩过落叶堆时,“咔嚓”的脆响取代了夏日绵软的沙沙声。(听觉对比凸显季节差异)穿短袖校服的男孩缩着脖子跑过,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画着短暂的弧线,而他的影子正被初升的太阳拉得细长,斜斜映在覆着薄霜的草地上。(抓住“昼夜温差”特征:白气与薄霜形成温度具象化表达)最有趣的是看门张爷爷——他的藤椅披上了绒垫,保温杯里浮着的枸杞像小鱼般上下游动,夏日的蒲扇则倚在墙角,柄上还挂着未拆的银杏书签。(通过人物穿戴细节展现生活变化,平凡物件承载季节转换)当我拾起一片半青半黄的叶子,阳光突然穿透云层。叶脉在光线下变成发光的河流,叶缘的锯齿像镀了金边,而叶柄处还沾着颗将坠未坠的露珠,把整个颠倒的世界锁在水晶里。(微观观察放大秋日美感,呼应“积累素材”提示)原来秋意不在远方,它藏在所有低头可见的褶皱里。(结尾感悟升华,点明观察意义)【点评】:这篇范文像用文字拍摄的秋日微电影,从落叶姿态到人物神态都充满镜头感。作者把“秋高气爽”拆解成落叶脆响、白气弧线等可听可触的细节,尤其露珠里“颠倒世界”的想象,让普通场景瞬间发光。最妙的是观察视角的切换:高空枝叶、脚下落叶、人物特写再到掌心叶脉,教我们如何用多角度观察编织立体秋景。范文二:校服与针织衫的秋天九月是校服与针织衫的交接仪式。(比喻开篇,点出穿戴变化主题)校门口值周的学姐,夏日的马尾辫总被汗水黏在颈间,如今却系上了枫叶红的丝巾,在制服领口翻飞出两片小翅膀。(色彩与动态描写形成记忆点)早读时靠窗的座位成了“气象观测站”——穿薄外套的同学把窗推开缝隙,穿毛衣的却伸手关上,玻璃上交替映出他们呵手取暖与迎风微笑的侧影。(通过动作冲突表现温差,窗框如画框般定格矛盾画面)操场边的石榴树最懂时令。(以植物为观察坐标)青涩的果实涨成灯笼大小时,树下打球的少年们已把瓶装冰水换成保温杯。有个总爱灌篮的高个子男生,现在每次投篮前都要把卷起的袖子放下来,落地时再迅速撸上去,反复得像在给秋天打节拍。(人物动作细节展现温度适应过程,幽默感强化观察趣味)放学时分最是鲜活。夕阳给排队的学生镀上金边,那些罩在校服外的针织开衫,在队伍里晕染出奶茶棕、雾霾蓝的色块。风吹起衣角时,夏日的单薄被毛线的厚度取代,像给整个校园裹了层柔软的糖霜。(群体穿戴描写如印象派油画,触觉比喻唤起温暖通感)原来季节的更迭,就藏在我们每日披挂的盔甲里。(结尾将衣物喻为盔甲,赋予生活化观察以诗意深度)【点评】:此文把“穿戴变化”写成趣味十足的秋日时装秀。作者像侦探般捕捉到袖口撸放的小动作、值周生丝巾的飘动角度,甚至用窗户开合展现人体温度差。最精彩的是将集体放学队伍化作“流动色块”,让平凡场景产生油画质感。这些观察提醒我们:季节变换不在天气预报里,而在身边人每日穿戴的细节密码中。写作实践二(写初中新见闻)目标:1.抓住最特别的一点:在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中,选一个给你印象最深、让你感觉最新鲜或最不一样的人、地方或事情来写。2.写出你的真实感受:不仅要写你看到了什么,还要写清楚这件事或这个人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3.跟同学分享交流:写完后和同学互相看看,了解别人关注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互相学习怎么观察。写作实践二升入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见闻吧?试着做一番观察,拿起笔,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字数不限。提示:1.全新的校园环境、不一样的课堂活动、初次见面的老师和同学……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内容。要试着打开思路,放出眼光,丰富自己观察的角度。2.印象之所以“深”,想必是因为带给了你不一样的触动。在讲述的同时,也要注意表达你真实而独特的感受。3.写完之后与同学分享,看看各自的所见所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你不仅会结识新朋友,也会在如何观察和思考方面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范文一:图书馆窗边的光推开初中图书馆的磨砂玻璃门,我像跌进了一个被阳光浸泡的梦境。(开篇用通感手法营造陌生化体验,呼应“全新校园环境”提示)靠窗的长桌上洒满金箔般的秋阳,灰尘在光柱里跳着慢舞。对面穿格纹裙的女孩正踮脚取书,发梢扫过书架时惊飞了一只栖息的麻雀——它扑棱棱撞向窗框,又稳稳落在窗外火红的石榴枝上。(动静结合描写初遇场景,“麻雀-石榴枝”的细节展现观察敏锐度)我的目光却被角落吸引:一位白发老师蜷在旧藤椅里修补书页。胶水罐旁散落着泛黄的书签,她枯枝般的手指捏着镊子,将书脊的裂痕一点点黏合,仿佛在缝合时光的伤口。(聚焦人物特写:手指动作与书签的细节暗示岁月沉淀,呼应“观察角度”提示)当她把修好的《飞鸟集》递给我时,书页间突然飘落一枚枫叶书签,叶脉上写满娟秀小字:“1998届学生赠”。(意外发现制造情感触点,“叶脉题字”体现观察深度)指尖抚过脆硬的叶面,忽然懂得:原来所谓新校园,不过是无数旧时光的温柔延续。(结尾感悟将“新见闻”升华为代际传承,点题自然)【点评】:这篇范文如一部校园微纪录片。作者用“麻雀惊飞”的动感开场,却在“修书老人”的静默处找到最深触动——当同龄人都在写教室操场时,他选择图书馆角落的老教师,这种独特视角正是教材强调的“放出眼光”。最妙的是“枫叶书签”的细节:既展现观察入微,又将新旧时光巧妙缝合,教会学生如何在平凡处挖宝藏。范文二:沉默的三分钟第一次走进初一(3)班教室时,我差点被喧闹声掀翻。(以强烈感官印象切入,符合“印象深刻”要求)穿水墨旗袍的班主任刚开口作自我介绍,广播突然响起防空警报。所有人像被按了暂停键——嬉笑的男生卡在扮鬼脸的瞬间,偷吃薯片的女孩鼓着腮帮定格。(群体神态特写展现“瞬间静止”,幽默感强化记忆点)真正的震撼发生在下一秒。(转折句突出“触动感”)没有人指挥,前排戴眼镜的男生突然起立,接着整间教室响起椅子推移的声浪。当最后一个同学站直时,窗外的蝉鸣、风扇的嗡响都消失了,只有阳光穿过蓝校服缝隙,在地板投下笔直的影子森林。(用声音消失反衬肃穆氛围,“影子森林”的意象将抽象感动具象化)三分钟寂静里,我数着前排女生辫梢轻颤的蝴蝶结,听见自己心跳擂鼓般撞击耳膜。(聚焦微小细节放大内心感受,落实“独特体验”提示)原来成长不是响亮的宣言,而是突然懂得在沉默中挺直脊梁的重量。(结尾由场景升华精神认知,呼应“表达感受”要求)【点评】:作者把“新班级见闻”写成充满张力的默剧。从喧闹到寂静的转折中,“卡住的鬼脸”“鼓起的腮帮”等细节证明真正读懂了教材——观察不仅是看,更是捕捉矛盾与变化。最精彩的是“心跳声”与“蝴蝶结”的组合:用微小私人体验承载集体精神觉醒,教学生如何把大主题落到小切口。写作实践三(写触动你的成长故事)目标:1.选一件最打动你的事:回忆你成长过程中,哪件事让你特别高兴、感动、难过或后悔,选一件让你印象最深、最有话想说的来写。2.把事情讲清楚:交代清楚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是怎么开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3.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或结尾,把你当时的和现在的真实心情、想法和感受写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件事对你的触动。写作实践三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当时的情景,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提示:1.生活中让你动情的事可能有好几件,要从中选择一件让你最受触动的事情来写。可以先把这件事讲给身边的同学们听,看看他们的反应,然后再落笔。2.在记叙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让记叙眉目清楚。3.除了记叙经过,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可以开门见山或篇末点题,也可以与记叙相结合来表达。范文一:掌心的温度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我蜷在沙发里,目光无意间落在厨房门口。(开篇环境描写营造氛围,用“秋雨”“窗棂”暗示季节,自然引出回忆场景。)外婆佝偻着背,正用那双布满沟壑的手搓洗着荠菜。水珠溅湿了她的袖口,她却浑然不觉,只专注地挑拣着菜叶间的泥点。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原来最深的感动,藏在这些我从未留意的琐碎里。(用细节“搓洗荠菜”“挑拣泥点”展现观察力;“心被撞了一下”直抒触动感,符合提示中“真实独特的感受”。)记忆倏然倒流。小学时每个寒冬的清晨,都是外婆用这双手替我捂热冰凉的校服。(倒叙手法切入往事,时间线索清晰。)她总先把手贴在火炉旁烘暖,再一把裹住我的外套,反复揉搓衣襟。我常嬉笑着躲闪:“外婆,衣服又不是面团!”她却执拗地拽回衣裳,掌心紧贴布料,直到寒意彻底驱散。那时我未曾细看:她手背上龟裂的纹路深如刀刻,冻疮结成的紫痂像枯藤上的瘤节。(特写“龟裂纹路”“冻疮紫痂”,用比喻强化观察细节;对话描写还原生活场景,体现“最熟悉的事”。)直到去年深冬,我偶然早起,撞见她蹲在院中用冷水洗衣。朔风卷着雪沫扑向她的后背,她猛地把手缩进袖管,哈一口白气,又颤抖着伸进水中。(“缩进袖管”“哈白气”“颤抖”连续动作描写,刻画艰辛,呼应“细致观察”。)我冲过去攥住她的手——那粗糙的触感竟像砂纸,冰凉刺骨。她慌忙抽手藏到身后:“别冻着你!”(“攥住”“抽手”“藏”的动作对比,凸显外婆的关爱与我的震撼。)此刻,我凝视厨房里那双忙碌的手,忽然读懂了她沉默的爱。(回到现实场景,首尾呼应。)那掌心的温度从未消散,它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抵御世间寒凉的铠甲。(结尾升华主题,将“手”的意象转化为精神力量,点明“深刻感悟”。)【点评】:本文紧扣“成长中难忘的触动”,以外婆的手为观察核心,从日常洗衣、捂衣等小事切入,通过对手部纹理、动作、温度的细腻刻画,展现平凡中的深情。批注重点解析了如何将观察转化为细节描写(如冻疮比喻),如何用环境与动作烘托情感(如冬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今昔对比突显主题。全文情感真挚,观察角度独特,完美诠释了“精密观察是写作根本”的单元理念。范文二:跑道上的光校运会千米决赛的枪声响起时,我的腿却像灌了铅。(开篇矛盾冲突强烈,用“灌铅”的比喻直击困境。)烈日灼烤着塑胶跑道,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铁板上。(环境描写渲染艰难,比喻贴切。)倒数第二圈,我踉跄着栽倒在地,膝盖擦破的刺痛让视线瞬间模糊。看台上的哄笑如潮水涌来,我死死捂住耳朵,蜷成一只狼狈的虾米。(“哄笑如潮水”“蜷成虾米”将听觉与视觉结合,生动传达羞耻感。)“起来!”一声沙哑的嘶吼劈开喧嚣。(语言描写简洁有力,转折点设计自然。)抬头撞见体育老师通红的眼眶。他半跪在我面前,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竟比我还狼狈。“看着终点!”他手指前方,指尖因用力而发白,“爬也要爬过去!”(“通红的眼眶”“发白的指尖”细节观察到位;“爬也要爬过去”的台词体现人物精神。)那双眼睛里燃烧的火苗,烫得我浑身一颤。我撑起身子,在刺耳的倒彩声中蹒跚前行。每一步都牵扯着伤口的剧痛,但老师始终并肩奔跑在跑道外侧,喘息粗重如破旧的风箱。(“破旧的风箱”比喻新颖,观察聚焦声音细节。)最后一米,他猛地推了我的后背一把——我扑过终点线的瞬间,听见他嘶声大喊:“赢了!你赢了自己!”(“推背”“扑线”动作连贯,高潮场景极具画面感。)人群静默片刻,掌声零星响起,最终汇成雷动。我瘫在草地上,望着老师逆光的剪影,忽然泪如雨下。(情绪转折合理,“逆光剪影”意象富有感染力。)原来真正的胜利,是摔倒后依然选择站立的勇气;而真正的光,来自那双不肯放弃你的眼睛。(结尾双关“光”的含义,由事及理升华主题,呼应提示中“篇末点题”。)【点评】:本文选取运动会跌倒后重新站起的经历,紧扣“成长中的触动”。批注着重解析了如何观察神态(老师通红的眼眶)、动作(半跪、推背)、声音(粗重喘息)等多维细节构建场景,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烘托(烈日跑道)、心理描写(羞耻感)强化冲突。事件要素(时间:校运会;地点:跑道;人物:我与老师)交代清晰,情感递进自然,从失败到精神胜利的立意深刻体现了单元“观察生活,提炼感悟”的核心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