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教材写作范文(六篇)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单元主题:思路要清晰写作实践一:《______二三事》(写人)目标1.想清楚写谁啥特点:先确定你要写的人,想明白他/她最突出的性格或品质是什么。2.挑两三件事来证明:围绕这个特点,选两三件最能说明问题的真实小事儿写下来。3.排好顺序说清楚:想想这几件事怎么排列,并且想好哪件详细写,哪件简单提一下。写作实践一如果以《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你会写谁?请列出作文的提纲。形式不限。提示:1.确定文章的中心,想想围绕这一中心可以写哪几件事,如何安排先后顺序。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按照之前考虑的顺序写下来。如果所写的内容有详略之分,也可以在提纲上注明。3.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加文字的形式。写完之后检查一遍,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写作实践一提纲两篇范文一:题目:王老师二三事中心思想:通过三件具体事例,展现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的鲜明特点,表达我们对她的敬佩与感激之情。写作顺序:逻辑顺序(由日常小事到关键时刻,体现老师特点的深度与广度)。提纲:1.开头:(简洁点题,引出人物)用教室窗外那棵四季常青的松树比喻王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沉稳可靠,风雨无阻地守护着我们。点明主题:记录王老师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她的为师风范。2.事件一:作业本上的“红海洋”与课后“小灶”(详写)内容要点:王老师批改作业极其认真,布满红圈、批注(“红海洋”)。对错误多的同学,放学后主动留下义务辅导(“开小灶”),不厌其烦讲解,直到弄懂为止。一次“我”因贪玩作业潦草,被严厉批评后,老师又耐心辅导至天黑。3.事件二:运动场边的“临时妈妈”(次详写)内容要点:校运会接力赛,主力队员小丽赛前突然腹痛。王老师果断顶上,虽然跑得气喘吁吁、形象“狼狈”,却坚持完成比赛,为班级争得荣誉。赛后细心照顾小丽,联系家长。4.事件三:毕业墙上的“心灵寄语”(略写)内容要点:中考前夕,班级气氛紧张压抑。王老师别出心裁在教室后墙开辟“心灵寄语”角,鼓励大家写下烦恼和梦想。她每天认真阅读并写下温暖鼓励的话语,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5.结尾:(总结升华,呼应开头)再次点明王老师“严”与“爱”结合的特点,正是这种特质深深影响着我们。将老师比作那棵常青松的根系,默默滋养着我们成长。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敬意与感激。【点评】:本提纲思路极为清晰。中心明确(严爱结合),据此精选三件典型事例(日常教学、关键时刻、心理关怀),分别侧重不同方面。详略安排得当(事件一详,二次详,三略),重点突出。开头结尾呼应,结构完整。范文二:题目:奶奶二三事中心思想:通过回忆与奶奶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她勤劳质朴、乐观豁达的美好品格,以及她带给“我”的温暖与人生启迪。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按童年到现在的成长过程组织事件),穿插情感递进。提纲:开头:老屋院中那棵年年结果的枣树,是奶奶的象征。事件一:(童年)灶台边的“魔术师”(详写)重点:奶奶麻利的动作、厨房的烟火气、她讲述时生动的表情、“我”崇拜的眼神与味蕾满足。事件二:(少年)风雨中的“守护伞”(次详写)重点:奶奶雨中蹒跚的身影、湿透的肩背、擦干“我”时的轻柔、朴实却有力的话语、“我”的感动与豁然。事件三:(现在)灯下的“老学生”(略写)重点:奶奶戴老花镜专注戳屏幕的可爱模样、学会后的开怀笑容、“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头禅。结尾:枣树依旧,奶奶的笑容与智慧如阳光滋养我心。她教会我在平凡中创造滋味,在风雨中保持希望,在岁月里永葆求知心。【点评】:本提纲中心明确(奶奶的品格及影响)。严格按时间顺序(童年→少年→现在)组织三件典型事例,展现不同成长阶段中奶奶的形象与影响,思路流畅。详略分明(童年趣事详,少年关键事次详,当下补充事略),重点突出对品格塑造和成长启迪的事件。写作实践二:《这天,我回家晚了》(记事)目标1.重点写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没能按时回家(比如帮人、迷路、遇到意外等)。2.描述一下回家晚带来的后果或家里人的反应(比如父母担心、自己挨说、或者有意外惊喜)。3.写出这件事过程中和回家后你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着急、害怕、愧疚,或者觉得值得)。写作实践二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OO字。提示: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范文一:这天,我回家晚了暮色四合,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拉长了我孤零零的身影。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推开家门时,墙上的挂钟清晰地指向了七点半——比平时整整晚了一个半小时。(开篇设置场景,点明“回家晚了”的结果。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心情的沉重与不安。采用倒叙手法,先呈现结果,引发读者好奇:为什么晚了?符合提示2“可以用倒叙”。)往常的这个时间,我早已坐在餐桌前,和家人共享晚餐的温馨。然而今天……(简洁交代“往常”情况,与今日形成对比,强调“晚了”的事实,并自然引出回忆。符合提示1“往常是怎样的情况”。)放学的铃声刚响,酝酿了一下午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老高的水花,天地间瞬间挂起了白茫茫的雨幕。我站在教学楼门口,望着这泼天的雨势发愁。(转入顺叙,交代事件起因:突发暴雨。详写暴雨场景,渲染环境的恶劣和“我”的困境,为下文选择做铺垫。)正当我准备咬牙冲进雨里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同班的小林!他正吃力地扶着一辆比他高出一截的、满载废品的破旧三轮车,在陡峭的校门口坡道上挣扎。雨水早已将他浇透,单薄的衣服紧贴在身上,车轮在湿滑的坡道上不住打滑。(核心事件:发现需要帮助的同学小林。重点描写小林的艰难处境,细节生动,突出其需要帮助的迫切性,是“我”决定留下的关键原因。)“小林!”我大喊一声,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双手抵住那沉重的车尾。冰凉的雨水立刻模糊了我的视线,灌进我的衣领,但手上传来的重量更让我心惊——这车真沉啊!(详写“我”的援助行动与感受。动作描写、感官描写具体展现帮助过程的艰难和“我”的付出。)我们俩像两个笨拙的纤夫,在暴雨和陡坡的夹击下,咬紧牙关,一点一点地将三轮车推上了坡顶。当车子终于平稳地停在路边时,我和小林相视一笑,雨水混着汗水从脸上淌下,竟也有一丝畅快。(描写互助成功的情景。“笨拙的纤夫”的比喻贴切,“咬紧牙关”“一点一点”体现艰难;“相视一笑”“畅快”点出助人后的心理满足,为下文回家晚却无怨无悔埋下伏笔。)告别小林,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雨幕中奔跑。虽然浑身湿透,冷得发抖,但想到小林不用在暴雨中独自挣扎,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小的暖炉。(过渡段,写冒雨回家。“深一脚浅一脚”写路途艰难,“浑身湿透”“冷得发抖”写狼狈状态,与“心里暖炉”形成对比,突出助人带来的精神满足感,点明立意(善良的价值)。)推开家门,妈妈焦急的脸庞映入眼帘:“哎呀!怎么淋成这样?快擦擦!饭都热了好几遍了!”(略写回家后的场景。根据立意,此处略写回家后情况,只通过妈妈的语言侧面体现家人的担忧和等待。符合提示3“强调原因则后果略写”。)我一边擦着头发,一边笑着解释:“妈,没事,帮同学推车来着。”看着妈妈由忧转嗔的眼神,我知道,这顿晚了的晚餐,吃得格外香甜。路灯的光晕仿佛透过窗户,温暖地照进了心底。(结尾点题并升华立意。解释原因回应开头悬念。最后一句将路灯光晕象征化,喻指助人带来的内心温暖与光明,含蓄点明中心——善良的付出让“晚了”变得有意义。)【点评】:本文采用倒叙开篇,先设悬念,后通过顺叙交代原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立意明确:强调“晚了”的原因在于助人,展现善良的价值。详略得当:详写暴雨环境、小林困境和帮助过程,略写回家后情况。环境描写、动作细节和心理感受刻画生动,有效服务中心。结尾含蓄点题,立意自然流露。范文二:这天,我回家晚了“吱呀——”门轴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刺耳。我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推开家门,客厅里明亮的灯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身上。墙上的钟,无情地指向八点整。爸爸坐在沙发上,脸沉得像窗外的夜色,妈妈欲言又止,餐桌上的饭菜早已没了热气。(开篇直接描写“回家晚了”的后果——紧张的家庭氛围。运用感官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神态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气氛,突出“晚了”的严重性。采用倒叙,先呈现后果,制造悬念。符合提示2。)我低着头,像做错事的小偷,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书包沉重地滑落在地,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仿佛是我此刻心情的写照。(继续描写回家后的紧张状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比喻强化“我”的愧疚与不安。)这一切,都源于那张被我揉得皱巴巴、塞在书包最底层的数学试卷——那个鲜红刺眼的“58分”。(点明核心原因:考试失利。用“揉得皱巴巴”“塞在书包最底层”“鲜红刺眼”等词强调试卷带来的冲击和“我”的逃避心理,符合提示3“强调后果则原因可略写”,此处仅点明原因。)放学铃响后,同学们像归巢的鸟儿欢快地涌出教室。我却像被钉在了座位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张试卷,仿佛有千斤重。(倒叙交代放学时的情境。对比描写(同学欢快vs“我”沉重),突出“我”因考试失利产生的巨大心理负担。)教室渐渐空了,夕阳的余晖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漫无目的地走出校门,在熟悉的街道上徘徊。路过喧闹的广场,孩子们的笑声却让我更加烦躁;经过飘香的小吃摊,诱人的气味也勾不起一丝食欲。(详写放学后的“徘徊”过程。这是文章重点!详细描写“我”放学后逃避回家的行为。环境描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我”内心的沮丧、逃避和无助。通过具体的行为和环境刻画,着力渲染“回家晚了”的后果——因逃避问题导致的家庭紧张气氛的根源所在。)时间在纠结中一点点流逝。我一遍遍想着如何面对父母的失望,越想越怕,脚步也越发沉重。最终,夜幕降临,无处可去的我只能硬着头皮走向家门……(交代时间流逝和最终回家的无奈。略写过程,点明逃避无济于事,为回到开头场景做衔接。)“为什么这么晚?不知道家里担心吗?”爸爸压抑着怒气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回到开头场景,继续描写后果。通过爸爸的语言(质问)体现家长的担忧和不满,继续强化“晚了”的后果。)我嗫嚅着,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我……我数学没考好……”我颤抖着手,从书包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试卷。那一刻,等待我的不是预想中的暴风骤雨。妈妈轻轻叹了口气,走过来,用温热的毛巾擦去我脸上的泪痕和灰尘:“傻孩子,考不好可以努力,这么晚不回家,万一出事怎么办?饭都凉了,先热饭吧。”(描写坦白后的场景与家人反应。重点描写妈妈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家人对安全的重视高于成绩,揭示“晚了”真正让家人担忧的原因,点明立意——沟通与安全比分数更重要。结尾的关怀(热饭)暗示家庭温暖的回归。)那天,晚饭很晚才吃,饭菜也温吞了。但餐桌前,爸爸妈妈没有过多责备那糟糕的分数,而是和我一起分析错题。灯光下,那晚归的阴霾渐渐散去,我明白了,家永远是接纳疲惫与失败的港湾,而坦诚,是照亮归途最温暖的灯。(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晚了”事件的最终结果和感悟。将“坦诚”比作“照亮归途的灯”,呼应开头的“明亮灯光”,并升华立意——家是避风港,及时沟通比逃避更重要。)【点评】:本文以倒叙开篇,浓墨重彩地渲染“回家晚了”的紧张后果,成功制造悬念。核心部分详写“我”因考试失利而放学后长时间徘徊逃避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展现逃避带来的煎熬和最终必须面对的无奈。立意深刻:强调逃避问题(晚归)比问题本身(考砸)更让家人担忧,点出沟通与安全的重要性。略写考试失利本身(原因),详写逃避过程和回家后场景(后果)。心理描写和环境反衬运用出色,结尾升华自然,思路清晰,中心突出。写作实践三:《对______的一次访问》(采访)目标1.访问前想好要问什么,并简单了解一下你要访问的人。2.写清楚访问的时间地点、谈话的主要内容,特别要写写你看到的对方的表情、动作等细节。3.写出访问前你怎么想的,访问时你什么心情,访问后你对这个人有什么新认识或感想。写作实践三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可能收获满满的自信。记得提前做点儿准备,列出你的访问提纲。访问完成后,以《对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不少于5OO字。提示:1.访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望、拜访,要有相对明确的目的和比较集中的主题,并事先了解受访者的情况。2.访问时,留意被访者的表情、动作,尤其是眼神、手势,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3.不要只是记录谈话内容,要写清楚时间、地点、经过,并融入你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可以是访问之前的心理期待或心理准备,也可以是访问过程中的体验,还可以是访问之后对被访者的认识及采访的感想。写作实践三范文一:对竹编艺人陈爷爷的一次访问怀揣着对古老手艺的好奇与一丝忐忑,在一个微风和煦的周六上午,我敲响了位于老街深处的竹编作坊木门。此行目的明确:了解濒临失传的竹编技艺,探寻陈爷爷坚守半生的故事。(开篇点题,交代访问对象、时间、地点、目的。开门见山,中心明确。符合提示1“有明确目的和主题”。)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身着洗得发白蓝布褂、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眼前,正是陈爷爷。屋内弥漫着清新的竹香,地上、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器具,从精巧的果篮到巨大的箩筐,令人目不暇接。(描写初见受访者与环境。细节描写陈爷爷衣着、神态;环境描写营造氛围,初步展现人物身份与生活环境。)“陈爷爷好!我是实验中学的小记者李明,想跟您学学竹编的故事!”我恭敬地递上学校的小记者证。陈爷爷眯眼看了看,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温和的笑容,连声说:“好,好,快进来坐!”他的眼神清澈而专注,仿佛已准备好分享他与竹子的故事。(交代访问开始与寒暄。重点描写受访者表情、眼神,体现其和蔼可亲与对技艺的热爱。符合提示2“留意表情、眼神”。)访问正式开始。我拿出准备好的提纲:“陈爷爷,您做竹编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选择这门手艺呢?”(点明访问主题与提问。体现事先准备(提纲)和集中主题(学艺经历)。)陈爷爷拿起一根光滑的竹条,手指轻轻摩挲着,眼神飘向窗外,仿佛陷入回忆:“快五十年喽!那时候穷啊,学门手艺糊口。开始觉得苦,削竹篾常划破手……”他伸出布满老茧和细密划痕的手给我看,“可做着做着,就离不开了。你看这竹子,”他熟练地将竹条弯折,“柔韧有骨气,像咱老百姓。”(详写受访者回答与伴随动作。这是核心!详细记录关键语言。特别强调其动作和神态,将语言与动作神态结合,生动展现其艰辛历程与深厚情感。竹子的比喻深刻点明其精神寄托。符合提示2“体会内心活动”。)接着,我请教竹编的步骤。陈爷爷兴致勃勃地演示起来。只见他枯瘦却异常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刮青、分篾、过剑门、编织……动作行云流水,竹篾在他指间仿佛有了生命。他一边做,一边讲解要点,眼神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浑然不觉。(详写技艺演示过程。重点描写受访者动作和专注神态。细节(“细密汗珠”)强化其投入与热爱。通过动作细节让读者“看见”技艺之美与匠心。符合提示2。)演示完毕,我小心地问:“现在年轻人很少学这个了,您担心手艺失传吗?”陈爷爷的手顿了顿,轻轻放下竹篾,眼神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淡,随即又坚定起来:“担心哪!但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看,我就愿意教。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断在咱手里。”他拍了拍身边一个刚编好的小竹篮,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触及核心关切与升华主题。捕捉受访者细微情绪变化。记录其关键表态。动作和语气生动传递其忧虑、责任感和坚守的决心。点明访问深层意义——文化传承。)告别时,陈爷爷执意送我一只他刚编好的小巧玲珑的竹蜻蜓。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也洒在那满屋的竹器上,泛着温润的光泽。(描写访问结束与告别。细节(送竹蜻蜓)体现受访者心意。环境描写(“夕阳余晖”“温润光泽”)象征手艺的温暖与永恒。)这次访问,我不仅看到了精妙的竹编技艺,更触摸到了一颗在时光长河中执着守护、渴望薪火相传的赤诚之心。那只小小的竹蜻蜓,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陈爷爷沉甸甸的期盼,轻轻落在了我的手心,也落在了我的心上。(结尾抒发感受,升华主题。明确点出访问收获(技艺、守护之心)和深刻感受(赤诚、期盼)。将竹蜻蜓象征化,喻指文化传承的接力。呼应开头目的,清晰表达访问后的认识与感想。符合提示3“融入感受与认识”。)【点评】:本文清晰记录了访问竹编艺人的全过程。思路清晰:准备目的→见面寒暄→核心问答(经历、演示、传承)→告别感悟。严格遵循提示:目的明确,主题集中;细致观察并描写了受访者表情、动作(尤其手部动作和眼神),结合语言体会其内心;不仅记录谈话,更详写过程与环境,并自然融入访问前(忐忑好奇)、中(敬佩)、后(感动与认识升华)的感受。细节生动,立意深刻(文化坚守),中心突出。范文二:对生物实验室周老师的一次访问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我站在生物实验室那扇挂着“请勿打扰”牌子的门前,深深吸了一口气。为了完成“身边的科学达人”采访作业,我鼓起勇气预约了这位以严厉著称、但传说实验技术出神入化的周老师。(开篇描写访问前的紧张心理与准备。点明访问对象、地点、目的。心理描写生动表现紧张感。“严厉”与“出神入化”的对比设置悬念。符合提示1“有明确目的”和提示3“访问前心理”。)轻轻敲门后,门开了。周老师穿着整洁的白大褂,戴着护目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来:“是预约采访的同学?进来吧,动作轻点,实验刚收尾。”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描写初见受访者与环境。细节描写周老师着装、神态(“目光锐利”)、语言和语气,立刻塑造出其专业、干练甚至有些严厉的形象。符合提示2。)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一种难以名状的生物制剂气息。各种仪器闪烁着指示灯,实验台一尘不染,摆放着几个盖着培养皿的托盘。(环境描写烘托科学实验室的独特氛围。)我紧张地递上采访本:“周老师,打扰了!我特别佩服您的实验技术,想请教您是怎么练就这么厉害的手艺的?”(点明访问核心主题(技艺精湛的原因)并提问。)周老师摘下护目镜,露出一双因长期专注而略显疲惫却依然明亮的眼睛。他示意我坐下,嘴角似乎有了一丝极淡的笑意:“手艺?熟能生巧罢了。关键是要‘静’和‘细’。”他拿起一个移液枪,手指稳定地操作着,演示如何精确地吸取微量液体,动作平稳得像钟表的指针。“你看,手不能抖,心更要静。一个数据出错,可能整个实验就要重来几天。”(详写受访者回答与演示。重点描写其演示动作,结合语言具体诠释其专业素养。捕捉神态变化(“疲惫明亮的眼睛”“极淡笑意”)体会其严谨背后的平和。符合提示2。)我好奇地问:“听说您为了观察一个细胞分裂过程,能连续几个小时盯着显微镜?不枯燥吗?”周老师将目光投向一台高倍显微镜,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而充满热忱:“枯燥?当你看到那些微小的生命在你眼前演绎着生长、分裂的奇迹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那是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桌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回味某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深入探讨工作态度与热忱。记录受访者充满热情的语言(“精彩的世界”)和流露热忱的神态(“专注热忱的眼神”)。细节(“下意识敲击”)生动展现其沉浸于科学探索的内心状态。点明其内在驱动力——对生命奥秘的热爱。)访问结束时,周老师破例让我凑近显微镜看了一眼。天哪!平静的水滴里,竟是一个熙熙攘攘、生机勃勃的微观宇宙!(访问结束的特别体验。细节(“看一眼显微镜”)增强现场感与感染力。)走出实验室,阳光有些刺眼。回望那扇门,周老师严谨的话语和那双发现奇迹的眼睛深深印在我脑海里。这次访问让我明白,真正的“达人”光环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静心雕琢、是对细节极致的追求,更是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与热爱。那看似冰冷的实验室里,跳动着一颗滚烫的探索之心。(结尾抒发深刻感受与认识。总结周老师的精神内核(静心、细致、热爱)。将访问感悟升华到科学精神(探索之心)的高度。“冰冷实验室”与“滚烫探索心”的对比有力收束,清晰表达访问后的认识与感想。符合提示3。)【点评】:本文生动记录了访问校园“科学达人”周老师的过程。思路清晰:紧张准备→初见印象→核心问答(技艺精髓、工作态度)→特别体验→深刻感悟。完美落实提示:目的明确(探究技艺精湛原因);细致观察并描写了周老师的外貌、动作(尤其演示操作)、神态(严厉、专注、热忱)、语气,有效体会其内心(严谨、热爱);详细交代了时间、地点、经过,并自然融入了访问前(紧张)、中(敬佩、好奇)、后(深刻认识)的丰富感受。立意清晰(科学精神在于静心、细致与热爱),细节生动,中心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