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写作范文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写作范文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如何突出中心”教材写作范文(七篇)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
单元主题:如何突出中心
写作实践一目标
1.写之前先想清楚,你这篇关于书包的文章,最想告诉别人什么?确定好这个“核心点”。
2.整篇文章都要围绕着你在第1点里确定的“核心点”来写。跟这个核心点关系不大的内容,少写或者不写。
3.如果你选择假装自己是书包,那就要真的像书包一样去“想”、去“感受”,说的话、做的事要符合书包的身份和特点,让人觉得像真的。
写作实践一
小活动。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图中。
提示: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我”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写作实践一范文三篇
范文一:我的书包(说明介绍角度)
我的“移动堡垒”——多功能书包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书包无疑是最忠实、最得力的伙伴。它不仅仅是一个装载书本的工具,更像一座精心设计的“移动堡垒”,默默承载着我的知识梦想。今天,就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位形影不离的“老战友”吧!(开篇点明说明对象——书包,并将其比喻为“移动堡垒”,重点是书包的“功能”与“设计”,中心明确。符合提示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
从外观上看,我的书包采用了深邃的藏蓝色为主色调,象征着沉稳与智慧。它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显得既干练又充满活力。书包正面镶嵌着一块银灰色的反光条,不仅增添了科技感,更在昏暗环境中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最引人注目的是书包的双层设计:上层稍小,用于放置文具盒、水杯和常用小物件;下层宽敞厚实,是书本和练习册的专属领地。这种分区设计,让取用物品变得一目了然,避免了翻找的混乱。(围绕中心“功能与设计”展开详细描写:按空间顺序,从外观颜色、安全设计到核心结构。运用说明性语言客观介绍,重点突出其实用性与分区合理性,舍弃了对品牌、价格等无关细节的描述,符合“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要求。)
书包的“秘密武器”藏在侧面和背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弹性网状口袋,是水杯和雨伞的完美归宿,取放极其便捷。而背部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高弹力的透气网布紧贴背部,即使在炎炎夏日背负沉重的书本,也能有效疏导汗气,保持背部干爽舒适。宽厚的S型肩带,内部填充了柔软的海绵,能均匀分散书包的重量,大大减轻了对肩膀的压力,长时间背负也不会感到酸痛。(继续强化中心“功能与设计”:重点介绍侧面和背部的实用设计通过强调其便捷性、舒适性,进一步突出书包作为“得力伙伴”的核心价值。详写这些能强化中心的功能细节,略写如拉链品牌等次要信息,体现详略得当。)
书包的内部同样暗藏玄机。主仓内衬有多个大小不一的分隔袋和绑带。分隔袋可以固定笔记本、试卷,避免它们卷边折角;绑带则能牢牢束缚住厚重的字典或课外读物,防止它们在行走时“东倒西歪”。内衬材质是耐磨防水的牛津布,即使不小心泼洒了水,也能在第一时间保护我心爱的书本不被浸湿。(深入内部结构,详细介绍主仓内的分隔袋、绑带和内衬材质的功能。所有描述都服务于“保护书本、便于整理”这一目标,使“移动堡垒”的比喻更加具体可感。材料选择严格围绕中心,无关内容(如内衬颜色)被舍弃。)
这就是我的书包,一座集美观、实用、保护、舒适于一体的“移动堡垒”。它用巧妙的分区承载我的学习所需,用贴心的设计呵护我的身体健康,用坚固的材质守卫我的知识宝藏。它虽无言,却是我求学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移动堡垒”的比喻,并明确点出书包的核心功能(承载、呵护、守卫),再次强调其作为“不可或缺后盾”的中心思想,使说明目的清晰突出。)
【点评】:本文严格围绕“介绍书包的功能与设计”这一中心展开。采用空间顺序清晰说明,重点突出分区设计、安全便捷、背负舒适、内部保护等核心功能。描写客观细致,语言准确。严格筛选材料,只写与功能设计相关的内容,舍弃无关信息,详略处理得当。结尾总结点题,中心明确集中,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性习作。
写作实践一范文二:我是书包(拟人化心声角度)
一个书包的独白:从委屈到欣慰
嗨,大家好!我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书包,但我的心里啊,装满了想对主人说的话。今天,终于有机会倾诉一下我的酸甜苦辣了。(开篇以书包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点题,表明身份和倾诉意图,中心在于表达书包的“心声”和“感受”。符合提示2“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
记得刚被小主人带回家时,我别提多神气了!崭新的面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宽敞的肚子仿佛能装下整个世界。我憧憬着和小主人一起开启美好的学习旅程。然而,现实很快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小主人似乎是个“重量级选手”,每天,我的肚子都被塞得鼓鼓囊囊,各种课本、练习册、试卷、厚厚的字典,甚至还有他心爱的篮球杂志……我感觉自己的骨架都在吱呀作响,肩带也被绷得紧紧的。(详写“委屈”阶段的心声:对比刚来时的“神气”与现实的“超负荷”。用拟人化感受生动传达负担过重的痛苦和委屈。这是心声的重要部分,重点描写,为后文转变铺垫。)
更让我难过的是小主人对我的“粗暴”态度。放学回家,我常常被随意地扔在地板上、椅子上,有时甚至一脚被踢到床底下。灰尘沾满我的脸庞,角落里的小蜘蛛都把我当成了新家。最狼狈的一次是下雨天,小主人没给我罩雨衣,结果我浑身湿透,里面的书本也遭了殃,皱巴巴的像咸菜干。那一刻,湿冷的雨水仿佛浸透了我的心里,又冷又委屈。(继续强化“委屈”,增加细节:描写被乱扔乱放、淋雨的经历。拟人化感受进一步加深委屈感。细节描写(灰尘、蜘蛛、湿透的书本)使心声更具体、更具感染力,是突出“委屈”中心的关键。)
不过,最近情况有了转机。小主人好像长大了。他开始学着整理我,把不需要的书本拿出来,只带当天必需的。哇,肚子一下子轻松多了!他还给我买了个防雨罩,下雨天再也不怕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每次放我下来,都会轻轻地把我放在书桌旁的专属小椅子上,有时还会用湿巾擦擦我身上的灰尘。(转折点:描写小主人的改变:具体写出减轻负担、防雨罩、轻放、擦拭等行为。书包的感受从“委屈”转向“轻松”“感动”。重点描写这些带来转变的细节,突出“欣慰”的核心情感。)
现在,虽然偶尔还会有点小负担,但看着小主人越来越懂得珍惜和整理,我的心里暖暖的。我知道,我的价值就是陪伴他、承载他的知识梦想。只要他需要,我愿意继续做他最忠实的伙伴,陪他走过每一段求学路。看着他背上我时轻松的背影,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欣慰的满足。(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书包的价值在于“陪伴”和“承载梦想”。将情感最终落脚于“欣慰的满足”,回应开头的心声倾诉,突出“理解与珍惜带来欣慰”的中心思想。)
【点评】:本文成功化身为书包,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从“委屈”到“欣慰”的情感变化过程。拟人化手法运用自然,细节选取典型。全文紧紧围绕“书包心声”这一中心,详写委屈和欣慰的细节,略写其他无关内容。情感线索清晰,结尾点明价值,中心突出,想象合理,符合写作要求。
写作实践一范文三:我和书包(情感故事角度)
背上的星光:我和我的书包
在我的记忆深处,珍藏着一个褪色的蓝色书包。它承载的不仅是书本的重量,更承载着一段温暖的亲情和一段成长的启航。(开篇点题,点明书包是情感载体,引出“亲情”和“成长”的中心。符合提示3“着眼于书包和‘我’的关系”,立意清晰。)
这个书包,是爷爷在我升入小学一年级时送给我的礼物。记得那天,爷爷从镇上回来,神秘兮兮地从背后拿出一个崭新的蓝色书包。那蓝色,像极了老家雨后澄澈的天空。“乖孙,上学啦,背上新书包,好好念书!”爷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用粗糙的大手郑重地把书包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背上它,虽然空空如也,却感觉背上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星光。(交代书包来源,详写爷爷赠包场景:重点描写爷爷的神态、语言、动作和书包的颜色比喻。突出爷爷的关爱和期许,以及“我”初次背上的喜悦,为书包赋予情感意义,紧扣中心。)
从此,这个书包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每天清晨,奶奶会早早起来,把热乎乎的煮鸡蛋和装好水的杯子细心地放进书包侧袋。妈妈则会仔细检查我的书本是否带齐,轻轻拉上拉链。小小的书包,就这样装满了家人的叮咛与呵护。(书包承载家人关爱:通过奶奶放早餐、妈妈检查书本的细节,将书包与奶奶的慈爱、妈妈的细心联系起来,丰富“亲情”的内涵。点明书包是“叮咛与呵护”的容器。)
书包也曾见证我的失落。有一次数学考砸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把沉重的书包重重地扔在椅子上。爷爷看到了,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拿起我的书包,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挂在了门后。那无声的动作,像一股暖流,瞬间抚平了我的烦躁。我明白了,书包里装的不仅是成绩,更有家人无条件地包容和支持。它提醒我,跌倒了,掸掸灰,继续前行。(书包见证成长挫折与亲情力量:详写考试失利后扔书包的沮丧和爷爷无声的举动。重点描写爷爷的动作细节及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将书包升华成亲情包容的象征和成长的见证者,深化中心。)
几年后,书包旧了,小了,边角磨出了毛边,但它依然是我最珍贵的宝贝。它不再只是一个装书的工具,而是我童年记忆的匣子,里面锁着爷爷慈祥的笑容、奶奶温热的早餐、妈妈细心的叮咛,还有那个在家人关爱中跌跌撞撞却勇敢前行的小小身影。背上的星光或许会褪色,但那份沉甸甸的爱,永远照亮着我成长的路。(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书包的象征意义——童年记忆匣子、亲情载体。呼应开头的“星光”,强调爱的永恒力量,使“亲情与成长”的中心得到有力升华。)
【点评】:本文围绕“我和书包”的关系,深情回忆了书包作为爷爷所赠礼物,承载家人关爱、见证成长的故事。立意深刻,聚焦于“亲情”与“成长”。叙事清晰,详略得当:详写爷爷赠包、家人日常关怀、考试失利事件中书包承载的情感,略写书包本身的具体外观功能。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有效传达了情感。结尾巧妙将书包升华为记忆和爱的象征,中心突出,情感真挚动人。
写作实践二目标
1.别想把所有校外经历都写进去。就选一件印象最深、真正触动你的小事、一个场景或一样东西来写。
2.这件事、场景、东西最打动你、让你思考的地方在哪里?这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写作时要重点把这个“打动点”和你的感受、想法清楚地写出来。
3.对最能体现你中心(那个“打动点”)的部分,比如一个特别的细节、一句重要的话、一样物品的样子,要进行详细地描写,让读者一眼就注意到它。
写作实践二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作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
范文一:
暖阳下的“握手”
走出校园,参加社区组织的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本以为是次平常的经历。然而,一位老人那双紧握不放、微微颤抖的手,却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久久不散的涟漪,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孤独”的重量,也重新思考了“陪伴”的意义。(开篇点明事件和触动点(老人的手),并用比喻(“投入心湖的石子”)形象表达其引发的思考和情感波澜,直接点明中心:对孤独与陪伴的思考。符合提示2“触动内心、引发思考是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那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周末上午。敬老院的小院里,我们几个学生有的帮忙打扫卫生,有的陪老人聊天。我的任务是陪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李奶奶晒太阳。她满头银丝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干净的蓝布褂子,安静地看着院子里嬉闹的麻雀。(交代背景,聚焦场景:描述敬老院环境、任务分配,重点描写李奶奶的外貌和安静状态,为下文情感的触发做铺垫。从小处着眼,舍弃了对其他老人和整个活动过程的泛泛描述,符合提示1“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
起初,我有些拘谨,只是笨拙地找些话题:“奶奶,今天天气真好啊。”“奶奶,您看那花开得多艳。”李奶奶总是微微点头,报以温和却略显疏离的笑容,眼神似乎总在追逐着那些飞远的麻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阳光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沟壑仿佛盛满了无声的岁月故事。(细节描写神态与氛围:重点刻画李奶奶的回应和“我”的感受。对“布满皱纹的脸”和“盛满岁月故事”的描写,暗示孤独感,为下文的情感爆发蓄势。)
“孩子,你…能陪我坐会儿吗?”她忽然转过头,轻声问,声音有些沙哑。我连忙点头,搬过小凳子挨着她坐下。就在我坐定的瞬间,一只枯瘦、冰凉的手轻轻覆盖在我的手背上,继而紧紧地、微微颤抖地握住了我的手!那手心的凉意让我心头一颤,而那紧握的力度,又仿佛溺水者抓住了唯一的浮木。(核心触动点:详写“握手”细节:这是文章的核心!对李奶奶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触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进行极其细致地描写,强烈传达出老人的孤独和对陪伴的渴望。放大这一关键细节,使读者目光聚焦,符合提示3“对场景、细节作细致描写”。)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阳光依旧温暖,鸟鸣依旧清脆,但我手心传来的冰凉触感和那固执的紧握,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懵懂的认知。原来,陪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心与心的靠近,是愿意去感受那份深藏的孤独与渴望。我们带来的短暂热闹,远不及此刻掌心传递的无声诉求更能触动人心。(深化中心:直接写出“握手”带来的思考和感悟——陪伴的真谛在于心灵的靠近和理解孤独的渴望。明确点出触动点与思考(“陪伴的真谛”)的联系,使“触动内心、引发思考”的中心清晰突出。)
离开敬老院时,李奶奶的手温似乎还残留在我的手心。那一次“走出校园”,阳光下的“握手”让我明白,有些课堂之外的学习,是关于生命深处的孤独与温暖,关于我们该如何用真心去回应那些无声的渴盼。(结尾升华主题,再次强调“握手”事件的深远影响,将个人感悟提升到理解生命孤独与付出真心的层面,回扣并深化中心。)
【点评】:本文紧扣“走出校园”的实践经历,聚焦敬老院志愿活动中“李奶奶紧握我手”这一微小却震撼的细节。立意深刻,中心明确:由老人握手引发的对孤独与陪伴本质的思考。严格遵循提示:只写“握手”这一核心场景,对握手过程进行极其细腻地描写,并清晰写出其如何触动内心、引发思考。情感真挚,感悟深刻,中心突出,是一篇优秀的“以小见大”习作。
范文二:
古巷琴音
一次随父母去江南古镇的旅游,让我走出了熟悉的校园环境。穿梭于游人如织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商铺并未留住我的脚步,直到一阵如泣如诉、带着岁月包浆的二胡声,从一条幽深僻静的古巷深处飘来,瞬间攫住了我的心神。这偶遇的琴音,竟成了此行最深的烙印,让我触摸到了喧嚣之外的沉静力量。(开篇点明事件和触动点,并用“如泣如诉”“岁月包浆”“攫住心神”等词生动描绘琴音特质及其感染力,直接点明中心:对传统艺术在喧嚣中坚守的感动与思考。符合提示2。)
循着琴声,我拐进了一条狭窄的青石板巷。巷子两侧是高耸的斑驳白墙,墙头探出几枝伶仃的藤蔓。与主街的喧嚣鼎沸截然不同,这里仿佛被时光遗忘,只有那悠扬又略带沧桑的二胡声在空气中流淌、回荡,一下下叩击着耳膜,也叩击着心灵。(聚焦场景:对比与细节描写:重点描写发现琴音的古巷环境,并与主街的“喧嚣鼎沸”形成强烈对比。对琴声的描写强化其感染力。舍弃对古镇整体风貌和其他景点的描写,聚焦“古巷琴音”这一核心触动点,符合提示1和3。)
巷子尽头,一位身着洗得发白蓝布衫的老者,闭目端坐在一张旧竹凳上。他身形清瘦,布满皱纹的脸庞沉浸在音乐中。一把磨得发亮的旧二胡架在腿上,枯瘦而灵巧的双手牵引着琴弓,在琴弦上滑动、揉捻。那琴声时而低回婉转,如细雨轻诉;时而高亢激越,似疾风掠过竹林。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浸透了岁月的风霜,带着泥土的气息和古老的故事。(详写拉琴老者:这是文章的重心!对老者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细致刻画。尤其对琴声的比喻(“细雨轻诉”“疾风掠林”)和感受(“浸透风霜”“泥土气息”“古老故事”)进行强化描写,极力渲染琴音的艺术魅力和老者专注投入的状态,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那份沉静与坚守。)
游人匆匆而过,鲜少有人驻足。老者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全然不受外界纷扰。他的世界,似乎只有手中这把二胡,和从心底流淌出的旋律。这场景让我心头一震:在这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竟还有这样一份近乎固执的沉静与专注,在古老的巷弄里,守护着一缕行将消散的琴音。(揭示中心:通过游人的“匆匆”与老者的“沉浸”对比,突出老者的专注与坚守。直接写出触动点引发的思考——对传统艺术在浮躁时代中艰难传承的感动与忧虑。明确点出“沉静”“专注”“守护”等关键词,使中心(对传统坚守的感悟)得以凸显。)
离开古镇很久,那巷子里的二胡声仍时常在耳边萦绕。它不再仅仅是一段旋律,而是一种象征,提醒我在繁华与喧嚣之外,总有一些沉静的力量在默默坚守,守护着文化的根脉,也为我们浮躁的心灵提供了一方珍贵的栖息地。这次“走出校园”,我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曲关于传承与定力的心灵乐章。(结尾升华主题,将琴音升华为“沉静力量”和“文化根脉”的象征,点明其给予浮躁心灵的启示,再次强调并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点评】:本文围绕“走出校园”的古镇之旅,选取“古巷偶遇二胡老人”这一独特场景作为核心触动点。立意清晰深刻:赞美传统艺人的沉静坚守,思考喧嚣时代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写作实践三目标
1.动笔前想清楚,这次餐桌谈话,你最想表达什么?这个“闪光点”就是文章的中心。
2.写谈话内容时,要有选择。重点写那些能直接说明或体现你那个“闪光点”(中心)的对话内容。无关的闲聊可以简单带过或不写。
3.文章写完后,自己读一遍,问问:别人读完能一下子明白我最想表达的那个“闪光点”吗?文章里的内容是不是都围着这个点转?有没有跑题的地方?
写作实践三
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对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立意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以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3.作文写好后,试试对你自己或同学的本次习作进行评价,看看有没有突出中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写作实践三两篇
范文一:
餐桌前的谈话
傍晚时分,橘黄色的灯光温柔地笼罩着小小的餐厅,空气中弥漫着妈妈最拿手的红烧排骨的诱人香气。碗筷轻碰的脆响,氤氲的热气,还有围坐在一起的爸爸、妈妈和我——这便是我家最寻常也最珍贵的晚餐时光。(开篇描绘温馨的晚餐场景,营造温暖氛围,点明地点(餐桌前)和参与者(爸爸、妈妈、我)。环境描写(灯光、香气)暗示“温馨”的中心基调。)
话题像往常一样,从“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始。我兴奋地讲起下午班级足球赛我们队如何绝地反击赢得胜利。爸爸听得眼睛发亮,筷子停在半空,连声问:“那个关键球怎么进的?快说说细节!”妈妈则笑着给我碗里夹了块最大的排骨:“慢点说,别噎着。看你,跑得脸都还红扑扑的。”(重点描写“我”讲述足球赛时,爸爸的专注神态和追问动作,以及妈妈关爱的动作(夹排骨)和语言(提醒慢点)。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无声关爱,服务于“家庭温暖”的中心。符合提示1、2:聚焦一次宽泛聊天,立意展现温馨氛围。)
“对了!”妈妈忽然想起什么,放下筷子,眼中闪着期待的光,“马上放长假了,咱们商量下去哪儿玩吧?海边还是山里?”这下可点燃了讨论的热情。“海边好!可以游泳、堆沙堡!”我立刻举手。“山里也不错,空气清新,还能徒步。”爸爸慢悠悠地品了口汤,发表意见。“我查查攻略,看看哪边住宿和交通方便……”妈妈已经掏出手机。(讨论旅行计划。详写全家热烈参与讨论的场景:“我”的雀跃(“举手”)、爸爸的沉稳(“慢悠悠品汤”)、妈妈的行动力(“掏手机查攻略”)。对话描写(海边提议、山里建议、查攻略)展现不同个性。重点突出家人积极互动、共同憧憬的和谐画面,强化“温馨家庭氛围”的中心。)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从目的地争论到要带的零食清单,笑声在小小的餐厅里回荡。碗里的饭菜渐渐见底,但讨论的热情丝毫不减。看着爸爸妈妈为我的提议认真思考,甚至“争执”的样子,看着灯光下他们带笑的脸庞,一股暖流悄悄涌上心头。(感受点题:深化中心。描写热烈讨论的氛围(“你一言我一语”“笑声回荡”)。通过“我”的心理感受(“暖流涌上心头”)直接点明情感触动点。强调家人共同参与、彼此尊重带来的幸福感,使“温馨家庭氛围”的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这顿寻常的晚餐,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围绕饭菜香气的家长里短和欢声笑语。然而,正是在这餐桌前看似随意的谈话里,我一次次触摸到那份最朴素的温暖——家的温暖。它藏在爸爸追问的目光里,妈妈夹来的排骨中,以及全家为同一个目标热烈讨论的每一个瞬间里。(结尾升华主题,总结餐桌谈话的价值。明确指出“温暖”的核心内涵(朴素的关怀、共同的目标感),并点明其载体(目光、动作、讨论瞬间),再次有力回扣“展现温馨家庭氛围”的中心立意。)
【点评】:本文围绕“餐桌前讨论假期旅行”这一日常谈话,成功展现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详略得当:详写讨论旅行时的热烈互动(语言、动作、神态),略写其他琐事。细节描写(爸爸眼神、妈妈夹菜、讨论场景)生动传神,有效传达情感。结尾点明温暖内涵,中心突出,符合“通过宽泛聊天展现家庭温馨”的提示要求。
范文二:
餐桌前的谈话
晚餐的香气弥漫开来,妈妈刚把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下,准备开启“干饭”模式。然而,爸爸却轻轻敲了敲桌面,神色比平时多了几分郑重:“儿子,今天吃饭前,爸想跟你聊聊你最近那场考试。”(开篇设置悬念,打破日常晚餐节奏。点明地点(餐桌前)、参与者(爸爸、我)和内容性质(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爸爸的动作(“敲桌面”)和神态(“郑重”)暗示谈话的严肃性,服务于“成长启示”的中心立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筷子悬在半空。那场考砸的数学测验,像块石头一直压在心里。我低下头,盯着碗里的米饭,小声嘟囔:“嗯……没考好。”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只有汤的热气在无声地升腾。(描写“我”的紧张反应(“咯噔一下”“筷子悬空”“低头”),营造出压抑氛围。环境描写(“热气无声升腾”)烘托沉默中的不安。为下文父亲的教导做铺垫。)
爸爸没有立刻批评,反而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下来:“爸不是要责怪你分数。我记得我像你这么大时,有次关键比赛,因为轻敌,输得一塌糊涂。”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越时光,“当时觉得天都塌了,躲起来谁也不想见。”(详写父亲的神态(“叹气”“目光穿越时光”)和语言(回忆失败)。父亲选择分享自身糗事而非直接说教,体现其沟通技巧和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是触动“我”的关键点。符合提示3“对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强调”。)
他夹了口菜,接着说:“后来你爷爷,就是你的太爷爷,他什么大道理也没讲,只跟我说,‘小子,摔倒了,别光顾着疼,得想想为啥摔的。想明白了,拍拍土,下次绕着坑走,或者干脆把坑填平’”(核心触动点:转述爷爷的话:这是文章重心!对爷爷朴素而充满智慧的语言(“为啥摔的”“拍拍土”“绕着走”“填平坑”)进行重点强调。运用比喻(“摔跤”“坑”)形象阐述面对挫折的态度,语言精炼有力,极具启发性。符合提示3“强调某些语句”使中心聚焦。)
“爸……”我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热。爸爸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因羞愧而紧闭的心门。爷爷那朴实的话语,经由爸爸的口,在氤氲着饭菜香气的餐桌上,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是啊,考砸了光沮丧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坑”——是公式没记牢?还是审题太马虎?(描写“我”的情感反应(“抬头”“眼眶发热”)和心理活动(“像钥匙”“打开心门”)。将爷爷的话引申为“找到坑”(分析原因),直接点明谈话带来的启示,突出中心——从失败中反思成长。)
那顿晚饭的后半程,我和爸爸一起分析了试卷上的错题。餐桌上的气氛不再沉闷,取而代之的是探讨问题的专注和找到“坑”后的豁然开朗。(结果与影响:简述谈话后共同行动(分析错题)和氛围转变(专注、豁然开朗),体现谈话的实际效果。)餐桌前的灯光依旧温暖,而这一次,它不仅照亮了饭菜,更照亮了我心中那条在挫折后如何前行的路。爸爸转述的爷爷那句朴素的话,成了我餐桌上收获的最珍贵的人生箴言。(结尾升华主题,将“灯光”象征化,喻指谈话带来的心灵启示。明确点出“挫折后如何前行”的成长启示,并将爷爷的话升华为“人生箴言”,再次强调并深化中心。)
【点评】:本文聚焦一次有针对性的餐桌谈话(父亲借自身经历开导考试失利的孩子),立意深刻(从失败中反思成长的启示)。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详写父亲讲述自身失败及转述爷爷哲理话语的核心部分,略写其他。细节描写生动,有效烘托情感变化和谈话力量。父亲的教育智慧是突出中心的关键。结尾点明谈话带来的成长启示,中心突出,符合“通过针对性对话获得生活启示”的提示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