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有用人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新员工;车站、码头、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和窗口;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从总体上看,这些举措有利于( )A.明确人们的行为规范 B.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C.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D.维护所有公民的权益2.2025年1月19日下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作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从报告中了解到:2024年,河南精准打击涉缅北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审结案件4188件7702人。这表明( )①省高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政府干涉②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省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③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④省高院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改革办案方式,让当事人参与其中,请第三方见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表明( )①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②公民要严惩违法者,守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所有司法活动都应该独立公开进行④司法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维护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年高考为来自江苏、内蒙古、西藏等11个省(区)的15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这是自2014年起,教育部门连续11年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试卷,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考试服务,确保他们顺利参加高考。这体现了( )①维护正义,敢于去抵制不平等的行为②珍视自由,树立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③践行平等,维护盲人考生的合法权益④坚守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中学生小法看到公交车上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座,发出“此设置是否符合平等要求 ”的疑问。你认为( )A.符合,不同情况可以差别对待B.符合,这是法律赋予的特权C.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不符合,同等情况要同等对待6.泰戈尔曾说:“生命之河在他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从法律的角度看,这句话表明的道理是(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公民的任何自由都受到法律的保护④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2024年11月30日,“网红”孟某斌在三亚后海进行户外直播时,为博取眼球,公然做出多次低俗恶劣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孟某斌处以行政拘留10日处罚,涉事账号已被封禁。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①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②遇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④恪守道德和法律,合理利用网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4年10月25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重审一审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①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②死刑属于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④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在学习《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过程中,小明搜集到以下资料,这体现了(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为残疾人、老年人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 ●2024年3月12日,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①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平等 ②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③落实群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基本原则 ④公民平等地享有物质帮助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明确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①这一规定不合理,侵犯了公民的自由权利②手机是公民的合法财产,理应由未成年人自行保管③自由有界限,是法律之内的自由④未成年人要尊法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去做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1.2024年11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厅长陈鸿起受贿案,对被告人陈鸿起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坚持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②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公平正义的唯一防线③党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党要坚持依法行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4年8月9日,辽宁省见义勇为英雄表彰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加强见义勇为表彰奖励,使见义勇为精神在辽沈大地蔚然成风。召开这一大会有助于( )A.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B.强化公民义务,实现人人平等C.维护社会稳定,杜绝违法犯罪D.确保司法公平,实现长治久安二、填空题13.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 的立场,学会担当,以 之心为人处世。14.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 、 的态度或行为方式。15.珍视自由,就要珍惜 赋予我们的权利。珍视自由,必须 行使权利。16. 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 是公民的基本德行。期盼正义、 、维护正义,是我们的 。我们要做 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三、辨析题17.“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据报道,寒假前,许多大学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不少竞赛举办方设法吸引大学生参加活动,而后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对此,有人认为,参加活动就能得奖,这符合公平原则,不必大惊小怪。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四、简答题18.材料 我国多部重要法律都有关于平等的规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典: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刑法: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为帮助同学们树立平等意识,某校八年级(6)班召开了一次以“践行平等”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多部法律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因。(2)有同学不明白“平等”在法律上的意义,请你为他答疑解惑。(3)生活中如何践行平等 五、分析说明题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入,网络上发生多起暴力事件。网络世界里,一句恶痛的话语、一篇带节奏的帖子、一个随意剪辑的视频,影响可能被无限放大,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伤害。对此,中学生小吉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有关知识,认为“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1)你赞同小吉的观点吗 请从“自由与法治”关系的角度阐述理由(2)材料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参与网络生活 20.【公平之声 法治之基】八年级(2)班以“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为主题举办讨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甲同学:要公平地对待班上的每名同学,谁有困难都应热心帮助。乙同学:在与其他班级竞赛时,我们要遵守竞赛规则,这样才公平。丙同学: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要及时与老师沟通。结合上述同学的发言,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公平。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D A B C C B C题号 11 12答案 C A1.B【详解】本题考查守护公平正义。A:题目中的举措并未直接涉及明确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是侧重于保障不同群体的权益和机会平等。 故A说法错误;B: 题目中的三个举措都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维护。无论是就业市场的公正招聘、对老年人的特殊关怀,还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故B说法正确;C: 虽然公开招聘有助于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但题目中的其他举措(如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和窗口、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并不直接涉及竞争环境的营造。故C说法错误;D: 题目中的举措有助于维护特定群体(如求职者、老年人、城乡学生)的权益,但“维护所有公民的权益”这一表述过于宽泛。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D【详解】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法院职权、司法维护正义。①:“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政府干涉”与材料主旨无关,故①不符合题意;②:“省十四届人大会议上,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作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表明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省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故②说法正确;③:材料的主体是“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政府”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④:省高院报告中指出:河南精准打击涉缅北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审结案件4188件7702人,表明省高院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故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3.B【详解】本题考查公平正义、司法维护正义。①④:分析题文,材料强调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体现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司法机关改革办案方式,说明司法机关依法行使权力,旨在维护公平正义;故①④符合题意;②:严惩违法者是司法机关的职责,公民并不能违法者,故②错误;③:司法活动需遵循独立原则,但并非“所有”案件都公开;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4.D【详解】本题考查践行平等、维护公平。③④:题文中,“教育部门连续11年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试卷,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考试服务”,这体现了践行平等,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有利于维护盲人考生的合法权益,表明国家通过制度保障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珍视自由,在题文中未涉及,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A【详解】本题考查在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含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A: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座符合平等要求,体现不同情况可以差别对待,即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形下的实际差异,故A说法正确;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故B说法错误;C: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要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座符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体现平等,故C说法错误; D: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座符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不是“同等情况要同等对待”,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6.B【详解】本题考查法治和自由的关系。①②④:题干中的话表达的是法治和自由的关系。依据教材知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任何自由,说法绝对,公民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7.C【详解】本题考查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要求。①:孟某斌为博取眼球做出低俗恶劣行为,因扰乱社会秩序被行政拘留,说明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故①符合题意;③:孟某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体现了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故③符合题意;④:孟某斌的事例警示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要恪守道德和法律,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故④符合题意;②:案例中孟某斌是实施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并非是自身受到侵害,未涉及遇到侵害寻求法律援助,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C【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刑罚的种类、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②③④:题干中,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死刑属于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故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9.B【详解】本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平等。①③:我国为特殊群体制定专门法律,提供便利,保障特殊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体现出国家保障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平等,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折射出法治的温度,让生活更加美好,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C【详解】本题考查对自由和遵章守法的认识。①:题文中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故①说法错误;③④:题文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表明自由有界限,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未成年人要尊法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去做,故③④符合题意;②:手机是公民的合法财产,但是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1.C【详解】本题考查司法维护正义、党的宗旨。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被告人陈鸿起以受贿罪公开宣判,体现了坚持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故①说法正确;②: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是唯一,故②说法错误;③: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党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③说法正确;④:党要坚持依法执政,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故④说法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12.A【详解】本题考查维护正义。A:辽宁省召开见义勇为英雄表彰大会,有助于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故A符合题意;B:公民义务、人人平等与这一大会内容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D:杜绝、确保,夸大了这一大会的作用,故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3. 公平 公平【详解】本题考查维护公平,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14. 合情合理 不偏不倚【详解】本题考查对公平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15. 宪法和法律 依法【详解】本题考查珍视自由的要求,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16. 追求正义 正义感 实现正义 共同心声 有正义感【详解】本题考查守护正义,可结合教材知识进行作答。17.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①公平是指基于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事情。不少竞赛举办方在组织竞赛活动时,依据参赛选手的实力和参赛成绩来确定是否得奖,这才是真正的公平。②但参加活动就有奖的做法不能真正展现参赛选手的实力,竞赛举办方变相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获取利益,有违诚信原则,助长了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功利心,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③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竞赛举办方要提高觉悟,大学生面对上述现象要自觉抵制,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竞赛的监管,高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多方合力共同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竞赛活动。【分析】考点考查:公平的含义、制度保障公平、个人坚守公平。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参加活动就能得奖,这符合公平原则,不必大惊小怪。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判断正误:错误;论据①:公平的含义;论据②:竞赛举办方的做法有违诚信原则,助长了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功利心,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论据③:大学生面对上述现象要自觉抵制,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竞赛的监管,高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8.(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3)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欺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等等(也可以是具体行为,比如:尊重父母和长辈;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分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等等)。【详解】(1)本题考查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因,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2)本题考查“平等”在法律上的意义,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3)本题考查如何践行平等,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19.(1)赞同。理由:①自由与法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②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但这种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网络秩序,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也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2)①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学会“信息节食”,不沉迷网络。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分析】考点考查:自由与法治的关系、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详解】(1)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是正确的;论据①:法治与自由的关系;论据②:网络生活中的自由权利受到法律的约束;论据③: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性;论据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也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知识,从启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网络世界里,一句恶痛的话语、一篇带节奏的帖子、一个随意剪辑的视频,影响可能被无限放大,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伤害→可链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0.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分析】考点考查:个人维护公平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 需要运用公平正义的守护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公平地对待班上的每名同学,谁有困难都应热心帮助→可链接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关键词②:在与其他班级竞赛时,我们要遵守竞赛规则,这样才公平→可链接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关键词③: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可链接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