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严于律己
教学目标:
(1)法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2)责任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律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3)健全人格:通过讨论和反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4)道德修养:学生能够从案例中汲取教训,明确不良行为的后果,提升道德判断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从学生角度:理解并内化 “严于律己” 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面对不良诱惑或同伴压力时,如何坚守法治底线,避免从不良行为滑向违法犯罪。
(2)从知识角度:掌握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潜在联系,明确法律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和矫治措施,增强法治观念和自律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案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章节的打印资料,供学生参考。
(3)互动式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要点和教师的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视频:你听说过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个寓言故事吗? (通过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细小的错误,也可能逐渐演变成重大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防止走上错误的道路。 (进一步解释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生:我听说过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小错误可能会逐步发展成大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认识到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 二、认清危害,增强法制观念 教师活动: 展示案例: 案例详情:16 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问:有人说,他们是未成年人,即使他们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也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你认为这样的观点正确吗? 学生回答:(生:我认为不正确,未成年人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展示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朗读相关法条:详细解释法律规定,帮助学生理解刑事责任年龄。 总结: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说明不同年龄段的法律责任,并强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展示视频:关注未成年犯罪 提问: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同意吗? 学生回答:(生:不同意,年龄小不代表可以逃避法律责任。) 提示:犯罪与年龄无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是年龄小不受刑法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纠正错误观点,深入讲解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我们应当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案例和详细的法律解释,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奠定基础。 三、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教师活动: 展示案例: 案例详情:15 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 “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 “朋友” 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一: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教训。) (生:陈某因为交友不慎,放纵自己的行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远离不良行为。) 提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展示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朗读相关法条: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法律认知。 展示案例:知错就改!5 岁娃到派出所 “自首” 思考: 你认为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分得清是非对错、知错就改的人,我要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提示:他是一个分得清是非对错、知错就改的人,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强调知错能改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案例的深入探究,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做任何违法犯罪的事情,做一个坚定的法律遵守者和维护者,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学生活动: (配合老师整理本课知识点。) (学生:这节课让我明白了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案例中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并撰写一篇短文,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
(2)与家长进行一次交流,分享今天学习的《严于律己》一课的主要内容,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并记录交流心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