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区域经济联系学案1.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成因与影响考查减少。2.以产业转移案例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合作项目不断增多。3.在东、西部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背景: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供需不匹配。2.调配工程(1)南水北调线路A东线B中线C西线起点a扬州c丹江口水库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终点b天津;烟台、威海d北京;天津黄河上游线路特点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可自流基本自流需开凿过e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2)西气东输(3)西电东送①地理背景: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②三条线路(见下图)线路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起点A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B黄河上游的水电D三峡和C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E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水电以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终点京津唐地区华东地区广东③经济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西部煤炭资源调出总体评价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调入区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三、产业转移1.作用(1)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2)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2.我国产业转移的案例产业转移案例原因主要影响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开拓市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寻找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陆投资环境改善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次转移”)区域内部发达地区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边远地区投资环境改善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缩小地区差别,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也可能对广东边远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3.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eq\a\vs4\al()温馨提示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是东亚国家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工业化之初,经济不够发达,劳动力价格便宜,因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eq\a\vs4\al() 目前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分析涉及工程建设背景(原因)、工程建设的意义等,结合我国西气东输,总结各方面的分析思路如下: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西气东输工程资源调出地区①资源储量丰富;②资源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消费量小,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水平提高较慢资源调入地区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远远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东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小,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而其他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制约经济发展。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严重环境问题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如以西气东输为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①推广民用天然气,改善大气环境;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缓解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①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1)~(2)题。(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B.ⅡC.ⅢD.Ⅳ(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对我国不同地区能源供需状况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但能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能源自给率高,并且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2)题,Ⅳ地带能源自给率比较低,且越来越低,应是我国东部地带;虽然东北能源丰富,但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大;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答案】(1)C (2)Deq\a\vs4\al() 1.西电东送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中线(路线B):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送。南线(路线C):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2.南水北调调水原因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华北地区缺水严重(降水不多,地表径流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浪费严重)线路优缺点对比 东线优点:可利用现有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工期短;可调水量大缺点: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耗能大,运营费用高;水质条件较差中线优点: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水源地水质好缺点:需挖输水渠道,工程量较大西线优点:线路长度最短缺点:地形复杂、起伏大,工程难度最大3.晋煤外运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类型线路东西运煤通道通往东北三大干线: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通往华北四大干线: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神黄线(在黄骅港出口)、焦—兖—石线(在日照出口)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 【知识拓展】国外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解决了南部干旱区的缺水问题。(2)澳大利亚雪河工程—东水西调工程:解决大分水岭西侧的缺水问题。2.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四大工程名称填空: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____;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线工程建设难度最小B.中线工程建设难度最大C.工程可彻底解决华北缺水问题D.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盐碱化危害(3)西电东送南线的贵州境内有许多火电站,其最主要作用是( )A.贵州煤炭丰富,有利于能源输出B.贵州交通不便,不利于原煤运出C.枯水期水电不足时作为补充电源D.贵州经济发展需要这些电站(4)西电东送北路主要是火电,它将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丰富的________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做法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结合四大工程的特点回答。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工程量最小(借助京杭大运河调水),西线工程量最大(地形起伏大),南水北调能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并且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可能会加重华北地区的盐碱化程度。第(3)题,贵州省境内的火电站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红水河枯水期时作为西电东送的补充电源。第(4)题,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一方面减轻了铁路等的运输量,另一方面又减轻了调入区的环境污染,并且延长了煤炭的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第(5)题,根据四大工程的意义不难回答。【答案】(1)南水北调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2)A (3)C(4)煤炭 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减轻了能源输入地的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5)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eq\a\vs4\al() 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图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2012·浙江文综)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题。材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是对产业转移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的综合分析能力。转出原因应从企业成本:地价、劳动力及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去考虑。而转入地的选择要从化学、造纸等行业的特点:运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去分析汕尾市和英德市哪一地区更具备承接此类产业的优势。【答案】主要原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等。汕尾市。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eq\a\vs4\al() eq\a\vs4\al()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中饼状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城市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A-3.5-1.34.913.118.823.525.925.921.414.85.5-1.0B7.29.511.314.218.222.726.726.723.618.511.2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信息提示】(1)根据经纬度和地理轮廓判断为我国南水北调和美国西部北水南调工程。(2)分析图表资料,提取相关信息。【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考查A、B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和信息提取分析能力。结合表格所给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可得知B年均温高于A,年较差小于A。第(2)题,本题考查A、B所代表的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和共性。A所在区域是我国缺水严重的华北地区,B所在区域是美国西部地区。这两个地区降水季节分配都不均匀,A所在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B所在区域降水集中在冬季。两个区域分布来看,A所在区域有严重的春旱,B所在区域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都导致了当地的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甲区域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乙区域是地中海气候,属于地中海式农业,所以是以生产水果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第(4)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题目要求分析经济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因此结合甲、乙两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第(5)题,本题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和读图分析判断能力。通过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分析出所占比例比较大的工业部门,然后根据这些工业部门判断出各自的区位优势条件。【答案】(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3)小麦 水果(4)甲区域乙区域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更大工业高度发达劳动力条件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规律总结】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包括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评价思路这一问题,需从两个角度即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eq\a\vs4\al() eq\a\vs4\al()(2011·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1)图中甲地为_______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信息提示】(1)图中甲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制造业就业比重小,可能为商业区;(2)题干材料中安徽是上海部分制造业的转入地。【思路点拨】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可以看出,甲地制造业比重低,位于市中心,可以得出结论:该地的功能区类型是商业区。国产大飞机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落户上海,可以利用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作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经济因素是现阶段的主要因素,题目也要求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说明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安徽迁移的结果。【答案】(1)商业区 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土地租金高。(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3)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方法规律】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