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戴叔伦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戴叔伦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戴叔伦诗歌
诗歌鉴赏。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①。
【注释】①生入玉门关: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写的是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上书请求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到家乡。
小文建议在朗诵时重读“满”这个字,请你分析原因。
小文认为本诗的诗人和《木兰诗》中的木兰都具有爱国的品质,请你结合两篇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①一声愁绝②。
【注】①胡笳: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多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其声悲凉。②愁绝:愁苦到极致。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边草”两字重复,使人联想到边塞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辽阔。
B.“山南山北”点明月亮普照地之广,“千里万里”描写白雪覆盖面之广。
C.“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极端忧愁苦闷的心情,同时也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D.这首词含蓄深沉,在写景中充满了哀怨的感情。
揣摩诗意,说说诗中戍卒们愁绝的原因。
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江多故人偶集容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②。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_______。
[注释]①翻:通“反”,反而。②寒蛩:深秋的蟋蟀。
请简要分析“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一联的作用。
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选择并说说理由。
A.夕日 B.晓钟 C.亭午
我选择 项 因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首联运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处境。
请简要分析尾联“明日又逢春”中“又”字的内涵。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②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zhào)歌:渔民的船歌。②越中: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绝句,模仿渔民船歌的情韵,画面清新而情趣淳朴。
B.此诗一二两句写静态的景,三四两句写动态的景,画面灵动。
C.“桃花雨”,不仅点明了季节,更传达了雨打花落的伤感之情。
D.末句写鲤鱼涌上溪头浅滩,使静夜增添了生命跃动的活泼气息。
结合诗句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①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注】①沅湘:沅水和湘水。在今湖南境内,流入洞庭湖。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 ,从“ ”这一句可以看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的题。
过友人隐居
戴叔伦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
诗中“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诗歌的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屯田①词
唐 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③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③望断天南:希望渺茫的意思。
下列诗词情感中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石壕吏》 B.《卜算子·咏梅》
C.《卖炭翁》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常通过写人叙事来传达思想感情。请你梳理“屯田之事”,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④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题稚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①
(唐)戴叔伦
沅湘②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①三闾庙:即屈原祠。屈原事楚怀王,曾任三闾大夫。②沅湘:二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1)结合全诗,说说此诗中“怨”的丰富内涵。
(2)有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之“眼”。细读全词,体会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阅读
苏 溪 亭
[唐]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①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释]①燕子:这里比喻游子。
(1)请阐述首句中“漫漫”一词的妙处。
(2)全诗没有“思念”二字,思念之情却句句可见。请结合“燕子不归春事晚”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满”意为“充满,遍布”,展现出汉家军旗众多的景象,突出了边塞战事的紧张和汉家军迎敌的决心,重读“满”能够表现出众多边疆战士的壮志豪情。 2.本诗后两句运用典故“生人玉门关”,反班超之语而用之,意为“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将报效祖国的理想与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传达出炽热的爱国之情;《木兰诗》中的木兰身为女子却替父从军,驰骋沙场,为了国家安定在外征战多年,并且立下汗马功劳,体现了她对国家赤诚的爱。
【导语】这首边塞诗以雄浑笔触展现盛唐气象。“汉家旌帜满阴山”的“满”字极写军威之盛,后三句层层递进:从全歼敌寇的必胜信念,到以身许国的壮志,最后反用班超典故,将爱国情怀推向极致。全诗短短28字,却浓缩了军人血性与家国情怀,比《木兰诗》更显壮烈决绝。
1.本题考查炼字。
重读“满”的原因分析:
强调军威之盛:“满”字意为“充满,遍布”,极写汉军旌旗遍布阴山的壮观景象,运用夸张,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重读能突出兵力强盛、防线严密的画面感,突出了边塞战事的紧张。
奠定情感基调:为后文“不遣胡儿匹马还”的决绝态度埋下伏笔,彰显将士们“长报国”的坚定意志。突出了汉家军迎敌的决心,表现出众多边疆战士的壮志豪情。所以重读。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
戴叔伦《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直抒胸臆,表达誓死报国的决心;“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反用班超典故,强调为国戍边、不求生还的牺牲精神。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替父从军的家国担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长期征战的无畏。
共同点:本诗的诗人和《木兰诗》中的木兰均以行动彰显爱国,戴诗悲壮激昂,木兰诗坚韧忠孝,但核心都是舍身为国。
3.B 4.边患不断;远离家乡与亲人;自己年老。
【解析】3.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的意思是: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万里处处月明。“山南山北”点明白雪覆盖面之广阔,“千里万里”写月亮普照之广,同时也暗喻着边塞与家乡相隔之遥远。本项表述前后颠倒。
故选B。
4.本题考查实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概括。
(1)边患不断:从“边草”和“兵老”等词语可以推断,边塞地区经常遭受外敌侵扰,战争频发,这使得戍卒们长期处于紧张和危险之中。
(2)远离家乡与亲人:从“山南山北雪晴”和“千里万里月明”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戍卒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们长期驻守边塞,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孤独和思乡之情是他们愁绝的重要原因。
(3)自己年老:诗歌中提到“边草尽来兵老”,暗示了戍卒们已经在边塞度过了漫长的岁月,青春已逝,年老体衰。这种无力和无奈让他们感到愁绝,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再回到家乡,也无法再与家人团聚。
综上所述,通过题干解析和答案解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到诗中戍卒们愁绝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5.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6. 选B项 因为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作用。
结合“风枝”“暗鹊”“露草”“寒蛩”可知,“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这句诗描写了一幅寒冷凄清的秋日乡间环境,渲染了悲凉、冷清的气氛;“惊”“泣”二字用得最传神。惊:惊动;泣:哭泣。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蟋蟀如哭泣般悲吟。“惊”字以动衬静,写出了夜晚的寂静;“泣”字运用拟人,写出蟋蟀叫声的悲凉,从而体现了夜色的凄凉。烘托了诗人羁旅之苦闷与思乡之情。为后文客舍偶遇故人不舍分离作铺垫。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江多故人偶集容舍》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所以应该是“畏晓钟”。“夕日”指傍晚,“亭午”指中午,不合诗意。
故选B。
7.设问 8.“又”再一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意思是: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孤灯与人相伴相亲。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
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又”从字面上讲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从深层含义理解,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9.C 10.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弯月比作峨眉,将溪水比作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柔美(清朗),溪面的平静,溪水的清澈(溪水的明净),表达了诗人对兰溪山光水色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畅游兰溪山光水色的愉悦之情)。
【解析】9.C.表述错误。“桃花雨”,指的是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并不是描写“雨打花落”的景象。这种持续不断的春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才有了下一句水清如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兰溪山水蓬勃生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弯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越中水清如镜,两岸秀色映照在水底。诗人把“弯月”比作“峨眉”,突出月的柔美;把“溪水”比作“明镜”,突出水的清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兰溪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11. 秋季(或:深秋) 卢橘花开枫叶衰 12.表达了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11.通过第一句“卢橘花开枫叶衰”,卢橘开花、枫叶衰败这两个意象,可知时令正是深秋。
1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秋天往往是诗人伤情悲怀的季节,诗中用一个“衰”字,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的一怀愁绪袒露无遗。作者当时身在湘南,但他内心却时刻想念着京师(希望能到那里做一番事业),最后他通过埋怨东流水不能够理解他的心意,把自己很想报效国家但又报国无门的悲怨心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13.水流在石头上奔腾发出清脆声响,藤蔓的影子投射到林中小亭上。 14.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
【导语】戴叔伦的《过友人隐居》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隐居环境。通过水声、石潭、藤萝和林轩等自然景象,营造出山林隐居的怡人画面。诗人表达对友人生活的羡慕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并且以“何必问桃源”表现他对这隐居生活的满足,不需再寻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诗作意境悠远,体现出诗人的闲适和满足。
13.本题考查诗中画面。
分析:这句诗描绘了友人隐居之地的自然景致。从听觉角度,“水声鸣石濑”呈现出水流与石头碰撞发出的声响,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与活力之感,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清脆的水流声回荡在山谷间。从视觉角度,“萝影到林轩”则勾勒出藤蔓的影子延伸至屋舍的画面,体现了植物生长的态势以及居所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展示出一种静谧、清幽且富有诗意的氛围。
示例:清澈溪流于石潭处形成急流,水流撞石,发出清脆鸣声。溪边藤萝依势生长,其影悄然爬上友人隐居的屋舍廊道。石上流水声与屋前萝影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清幽静谧的山居图,满是自然的灵动与和谐。
14.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从内容角度:“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诗的结尾描绘了眼前友人隐居之地春花烂漫夹岸盛开的美好景象。“桃源”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是人们心中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诗人说“何必问桃源”,意思是眼前友人的隐居之地就如同桃源一样美好,不需要再去寻找其他所谓的世外桃源。
从情感表达角度:这种表述表明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环境的高度认可。通过对友人隐居之地的赞美,如春花之美来暗示友人生活的惬意。“何必问”三个字带有一种肯定和羡慕的语气,诗人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将自己对友人这种远离尘嚣、潇洒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羡慕之情表达出来。他羡慕友人能够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生活,享受这份宁静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向往。
15.C 16. 飞蝗至 守空屋(无帛粟) 官教伐木 望天南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A.《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
C.《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概括。诗歌大意: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第一空,结合“新禾未熟飞蝗至”可概括为:飞蝗至;
第二空,结合“捕蝗归来守空屋”可概括为:守空屋;
第三空,结合“官教去伐南山木”可概括为:官教伐木;
第四空,结合“望断天南泪如雨”可概括为:望天南或泪如雨。
17.D 18.五月仲夏,憩息于松下的茅亭之中,凉意阵阵拂来。极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D.有误。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薇菜、苑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后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多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所以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不仅是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当时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一个“凉”字写出了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景象。
19.(1)屈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理想无法实现的哀怨,怨如沅湘之水,万古长流。
(2)同意。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日暮时分秋风乍起,诗人于萧萧枫叶声中怀想屈原的情景,表达对屈原空有爱国情感与雄伟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悲伤与惋惜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意思是: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诗中“怨”表现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理想无法实现的哀怨,如涛涛的沅湘水,万古不息。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同意。“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营造悲凉凄楚的氛围,诗人在萧索的枫林中怀想屈原,借景抒情,表达对屈原空有爱国情感与雄伟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悲伤与惋惜。
20.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 21.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解析】20.完成此题首先要理解词的意思: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戍边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描写画面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内容。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词的最后一句中用“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的极端忧愁苦闷,同时也起了点明主题的作用。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2.(1)“漫漫”这一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青草遍地的情景,渲染哀愁的氛围,为倚栏人的出现作铺垫。
(2)示例:“燕子不归春事晚”,“燕子”比喻游子,倚栏人盼望远行的游子早日归来,只盼得春事已尽,韶华将逝,却仍不见游子的身影。此句表达出倚栏人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苏溪亭上草漫漫”可知,“漫漫”一词在诗中描绘的是苏溪亭周围草色无边无际的景象。叠词“漫漫”不仅在音韵上给人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的感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还通过反复强调“漫漫”二字,强调了草色的广阔无垠,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寞的氛围。暮春时节,草长得茂盛,而游子尚未归家,这“漫漫”的草色便成为了诗中倚栏人触景生情的载体,引发其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同时为下文“谁倚东风十二阑?”的提问和“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所表达的哀愁情感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燕子不归春事晚”可知,诗人以燕子作为象征,暗喻游子未归。古代诗词中,燕子常常被用来象征漂泊不定或离家的游子。当诗人说“燕子不归”,暗示了游子尚未归来,春光已晚。这里的“春事晚”不仅指季节的推移,也寓指美好的时光已经流逝,倚栏人等待的时间之长。再结合“谁倚东风十二阑?”可知,倚栏人深深地怀念着远行的游子,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游子依然未归,这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重。整句诗没有直接表达思念,却通过燕子的意象和春事的消逝,含蓄地传达了倚栏人对游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