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煜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煜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李煜诗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①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房,沈腰潘鬓②消磨。最是仓皇辞庙③日,救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①风阁龙楼:指帝王及后宫的居所;②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③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下列对这首词的上阕中“干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兵器 B.祭器 C.战争 D.矛盾
下列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奢华生活的赞美
B.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对别离宫娥的感伤
D.对国家灭亡的痛惜
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了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梧桐树的孤独和深院的秋景,只是为了渲染清秋清冷的气氛。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离愁形象地表达出来。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沙:词牌名。②罗衾(qín);绸枝子。③身是客;指被汴京。
具体描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册”一句表现的画面。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出词人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①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贞,被扣留在补京。他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②砌:台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心中之情。
B.“乱”,是说落梅之多,又指词人心中思绪之乱。
C.“拂了一身还满”中的“拂”透出词人对情感的克制,“还满”又道出克制不住的无奈。
D.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词人与弟弟离别时的依依不含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妙处。
诗歌鉴赏
浪淘沙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①。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②已沉埋,壮气③蒿莱④。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②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一说指南唐旧日宫殿;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③壮气:犹言“王气”,本指王者兴旺的气象或气数。④蒿莱:借指野草、杂草。
末句“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中的“空”字将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下列小题。
相见欢
李煜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城汴京时所作。
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作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出词人回首往事,发出物是人非的悲怆感叹。
C.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
D.这首词语言明净、清新,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任选角度赏析名句“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本诗写于诗人被俘汴京之后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浪淘沙令》上阕使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简析有什么作用?
分析两首词在写作手法和表现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江南①
五代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④寒色:即秋色。
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五代】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1)全词以“ ”为中心,集中写“ ”,笔意直白,用心挚真。(从词中选字填入横线处)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李煜①
昨夜风兼雨,帘帏②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③,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④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释】①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此词是其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帘帏(wéi):指帘子和帐子。③欹(qī)枕:指头斜靠在枕头上。④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词人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B.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平稳。
C.“风兼雨”与“飒飒秋风”相对应,渲染了环境与气氛的凄凉。
D.这首秋夜抒情之作,情感真实,简洁质朴,颇具词人后期词风。
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D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或动武。结合上下语境理解,凤阁龙楼①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赞美宫殿高大雄伟,宫苑繁华茂盛,下阕归为臣房,仓皇辞庙,垂泪对宫娥可以看出是家国是经历硝烟战火的破快,即战争使得国家灭亡。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词主要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通读整首词,上阕“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 意思: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下阕“臣房,仓皇辞庙,垂泪对宫娥”写出了作为虏臣后的痛苦。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况秋景。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很明显这个“只是”有错误。这句不只是这满院清秋冷景,更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故选B。
4.示例:门帘外传来潺潺的雨声,将人从梦中惊醒,春雨滴答,声音哀切,繁花似锦一片盎然的春意如今变得衰残了。 5.运用了虚实结合(或想象、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来写现实的客,表达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或沧为亡国的孤寂凄凉)
【解析】4.试题分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盎然的春意描绘出来。
5.试题分析:考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句话是在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只能加倍地感到痛苦。以梦的欢写现实之悲,所以说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和沦为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6.(1)D
(2)示例一: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离恨比作春草,离别的愁苦就像春天的野草,无论走多远,它都跟着你漫生不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深重的思念之苦)。
示例二:本句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无形的离恨比作有形的春草,离别的愁苦就像春天的野草,无论走多远,它都跟着你漫生不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深重的思念之苦)。
【分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注释“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贞,被扣留在补京”以及词中下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可知,这首词是作者牵挂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表达的是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故选D。
(2)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作答时,明确此句运用了比喻与化虚为实的手法。“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意思是: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用“更行”“更远”“还生”三个简短的词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化虚为实,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离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的生长、增多过程,别有新意;表现了词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表现了词人思念之苦。
7.①人去楼空,作者是凭着想象回到旧地,秦淮河边的旧时宫苑,映照在月光下,投影在河水中,却是有楼影而无人影;②内心空荡(空寂),作者是在当地望月而遥寄哀思,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华丽壮观却虚无缥缈,就像此刻记忆中的故国宫苑;③“空照”不仅在秦淮的楼阁,也在汴京的人一心,“空照”的感受中有无尽的心酸与哀苦;④与开篇首句的“只”遥相呼应,在无比的空虚中投下了无比的凄惶,沉痛哀伤之至。 8.全词描写了词人监禁的凄苦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凄凉之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解析】7.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南唐已破灭,君主成囚虏,秋月还是那轮秋月,只是“空照秦淮”而已。这里的“玉楼瑶殿影”,可以分作两层理解。第一层是指秦淮河边的旧时宫苑,映照在月光下,投影在河水中,却是有楼影而无人影,重在一个“照”字。第二层是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华丽壮观却虚无缥缈,就像此刻记忆中的故国宫苑,重在一个“空”。就第一层讲,作者是凭着想象回到旧地,就第二层讲,则作者是在当地望月而遥寄哀思。这两层意思就将一人而两地的情思通过一轮秋月糅合到一起,“空照”不仅在秦淮的楼阁,也在汴京的人一心。“空照”的感受中有无尽的心酸与哀苦。
8.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词写当前的孤寂,与往日的繁华相对,借景抒情。上片景色“秋风庭院藓侵阶”,写得寒瑟凄惨;下片景色“晚凉天净月华开”,虽然清冷,却是一片澄明。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把他的凄凉之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
9.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能答到与亡国、忧伤两个意思相近的即可) 10.都用了比喻来表现。第一阕中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写出了愁绪的纷乱与繁多;第二阕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
【解析】9.试题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里学生通过对“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来理解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D 12.示例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或:突出了诗人心中家国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示例2:这两句诗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诗人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一江春水”,形象地表达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
D.“委婉含蓄”错,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看出抒情较为直接,属于直抒胸臆。这首词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故选D。
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示例:作者以其奔放之笔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13.离愁别恨好似乱丝,难以解开,突出自己忧愁至深。 14.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1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亡国之恨和思国之痛。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诗句含义的能力。分析离愁的特点,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剪不断”和“理还乱”,“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写作顺序的分析能力。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15.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从“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以看出都表现了亡国之痛。
16. 芦花、 孤舟 17.抒发词人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追思之情。
【解析】16.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这道题比较简单.直接从诗句中摘取出写景的词语即可。作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如“寒”“清”“孤”等词语即可理解诗所描绘的秋天的景色特点。填空要求用词语,不要用句子来回答。
17.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依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的“孤”自来理解。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18.(1)梦、空(2)感怀亡国的愁绪和迷惘之情。
【详解】(1)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以“梦”为描写中心,表达了感怀亡国的愁绪和迷惘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通过主旨诗句“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表达了感怀亡国的愁绪和迷惘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B 20.表达了对故国无比怀恋的情思,亡国灭家后的愤恨痛楚。
【解析】1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赏析。
B.下片的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作者此时身在为阶下囚,回想人生世事,觉得人生如梦,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对未来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暂时忘却内心的愁闷。因此本项中“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平稳”理解错误;
故选B。
20.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
本词上片写景,“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敬枕,起坐不能平”意思是: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下片抒情,“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浮生”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荣华富贵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对已灭亡的故国充满了无限怀恋。“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意思是:醉乡梦里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最后两句意思是“一醉解千愁”,可词人换了个比喻性的说法——“醉乡路稳”,则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难,故云“此外不堪行”,表达了自己清查时的国破家灭的痛恨悲楚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