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梅尧臣诗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①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坐船行至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陶醉,“发船迟”可见诗人的留恋忘返。B.颈联描写如剪刀般整齐的蒲茸和像筛过似的洁净平整的沙石,令游人赏心悦目,心灵得到净化。C.“住不得”表明诗人明白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到“薄暮”才“归来”,该句与“发船迟”相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D.本诗写景与抒情结合,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诗人的闲情逸趣巧妙融合。2.赏析“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两句,说说其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陶者①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注释】①陶者:指烧窑工人。烧窑者通过高温把粘土烧制成瓦片。②鳞鳞:指鱼鳞般的瓦片。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晚云梅尧臣黕黕①日脚②云,断续如破滩。忽舒金翠尾,始识秦女鸾③。又改为连牛,缀燧④怀齐单。伺黑密不嚣,额额城未剜⑤。风吹了无物,犹立船头看。【注释】①黕黕(dǎn):发黑的样子。②日脚:指透过云层下射的日光。③秦女鸾:指凤凰,是借用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④连牛,缀燧:指火牛阵,是借用田单的故事。⑤伺黑密不嚣,额额城未剜:写奇兵围城的情景。额额,形容城高;未剜,穴道尚未挖通。5.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两句是说,乌云在晚风中舒卷离合,集散不定,犹如支离割裂的河滩,尚未连成一片。B.中间六句写残酷的战争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C.收尾两句,是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D.最后两句补出写景的立足点,点明以上的描述,都属诗人途中所见,从而增强了真实感。6.对这首诗写作技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两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B.诗人在这首诗中飞驰想象,借助古代故事,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比喻,写出晚云的奇妙变幻,手法是新巧的。C.本诗全力描绘傍晚云霞的变幻多姿,色彩鲜明,比喻奇妙,使人耳目一新。D.梅尧臣认为好诗要能“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诗正是借助于新奇的夸张和拟人,把晚云的难写之景,展现于人们的眼前。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宋]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字兼含游历和游学之意,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入世前常常要从事的活动。B.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写作者方面,从正面写送别。C.诗中“安可久留凤”一句可见秀才学有所成,诗人也不愿意留其再学。D.本诗全都采用比喻手法,使诗歌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更添诗情画意。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诗开篇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运用比喻手法,写在汴京做客的欧阳秀才的心像① ,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一“动”字不仅是说新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更形象表现了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9.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景抒情类的古诗,往往先景后情,本诗也不例外。B.诗歌首句点出作者酷好山野的情趣,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基调。C.“千山高复低”暗含“山行”之意,虽是一笔带过,却暗扣诗题,开启下文。D.颈联从“行”中跳脱出来,具体写林中动物。10.用通俗的语言说说尾联表达的意思。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青帘:指酒旗。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全诗脉络分明,自然呼应,风格素朴。B.首联交代时节特征,点明春阴的季节特点,并用叠字抒写感受。C.颈联从不同角度描写春寒,写风、写雨,把春寒真切地刻画下来了。D.诗歌运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了自己内心如何凄寒,可谓平淡之中见真情。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3.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14.颈联和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洪泽梅尧臣舟子起添缆,夜潮同雨来。寒声相乱急,远梦自然回。水鸟鸣还睡,风灯暗复开。宦游常作客,未息为贫催。15.诗人夜宿洪泽,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6.结合尾联,谈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小村①梅尧臣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②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③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④论。【注】①小村:指淮河河水泛滥成灾后的一个贫困小村。②谩:马虎,随便。此处指随便地、草率地。③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④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淮阔洲多忽有村”和“忽如一夜春风来”中的“忽”字,都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态。B.诗歌借“棘篱”“寒鸡”“野艇”“枯桑”等意象,突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情景。C.“老叟无衣犹抱孙”没有写壮丁,暗示壮年流离在外,与《石壕吏》中的社会境况相似。D.诗歌直接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本思想。18.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1.B 2.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悠闲、自在;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两句诗描绘出清幽静美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闲适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情怀。【解析】1.B.“如剪刀般整齐的蒲茸”错,颈联“短短蒲耳齐似剪”的意思是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的似乎经过修剪,所以,“齐似剪”并不是说短短蒲耳如剪刀般整齐,而是说短短的蒲草像是经过修剪似的整齐。故选B。2.考查诗句赏析。颔联中的意思是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这一联的景有“野凫眠岸”“老树着花”,情有“闲意”“无丑枝”。前两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悠闲自在。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由此景物中细细品味出“闲意”,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恬静自得之情。后一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的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老当益壮的心情。这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一个清幽静美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恬静自得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3.对比手法,前两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展现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4.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解析】3.试题分析: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4.试题分析:《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从两组对比就可以分析出来。5.B 6.D【解析】5.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B项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B错,故选B。6.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D中梅尧臣认为好诗要能“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该篇正是借助于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把晚云的难写之景,展现于人们的眼前。D错,故选D。7.C 8. 像草木一样,春风一吹,发出嫩芽 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的向往和期待(大意对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C.“安可久留凤”意为:怎能留住你这只凤凰呢?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初中的赞赏,也是希望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①“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意为:游子之思像草木在萌芽,与春风一起摇曳。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可以概括为:像草木一样,春风一吹,发出嫩芽;②“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可以概括为: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的向往和期待。9.A 10.这山里若有人家,他们住在哪儿呢?我怎么听到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传来了一声鸡鸣。【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A.“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意思是“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前两联诗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沉醉山川美景的愉悦;“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意思是“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后两联比较单纯地写景,所以题干说本诗先写景后写情错误;故选A。10.本题考查诗意理解。人家:山里的人住的地方;何许:哪里。云外:云气缭绕。句意:山里的人住的地方在哪里呢?云气缭绕的大山深处似乎传来一声鸡鸣。11.D 12.运用拟人(一语双关),把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D.这首诗背后隐藏着诗人诸多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庆历六年(1046)的初春,梅尧臣却深陷在隆冬的寒潭里。政治上,他支持的“庆历新政”革新惨遭失败,欧阳修也因此遭贬,作为好友,梅尧臣的情绪自然十分低落。生活上,他结发十七年的妻子,于两年前的七夕节病逝,“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他的热情与精神,全部被这孤苦的时光消磨殆尽了。更悲惨的是,他的次子也一病而逝……这个初春,他简直看不到任何希望。白天阴云漫漫,看不到一丁点儿的阳光,况且云层正逐渐变浓、变厚,一场雨是避免不了的。蝴蝶由于寒气的侵袭,而收敛了双翅,不再翩翩起舞;春花受冷后,也缩紧了蓓蕾,不再舒展开放。春风猛烈,吹得青帘紧紧贴在树上;空气潮湿,浸湿了青帘。如此凄凉、惨淡的景象更添诗人内心的惆怅,所以他用白描的手法间接表达内心的凄寒。选项“直接写出”有误。故选D。1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花人格化,因天气太过寒冷,蝴蝶紧缩着翅膀,不能自由自在地飞舞;空气到处是潮湿寒冷的景象,花儿也迟迟不能开放。本应是美好的春天,外界环境却是如此凄凉,实则是诗人内心的愁苦、悲凉,所以也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别有意味。13.“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14.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绿”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和春天的勃勃生机。1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颈联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此时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尾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15.潮雨同来、水鸟或鸣或睡、风中灯摇。 16.诗人宦游未息皆为生计;①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苦;②为生计奔波的无奈;③对家乡的思念。【导语】这首诗以夜宿洪泽为背景,通过“夜潮同雨”“水鸟鸣还睡”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氛围。颈联细节生动,尾联直抒宦游为贫所迫之愁。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凝练,尽显漂泊之苦与人生无奈。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目要求概括诗人夜宿洪泽时看到的景象,需要我们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筛选出描写视觉场景的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舟子起添缆,夜潮同雨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船夫起来添加缆绳,夜晚的潮水伴随着雨一同涌来。这里描绘了两个景象,一是船夫在夜色中起身加固船只缆绳的场景,展现出夜晚行船时的谨慎;二是潮水与雨一同到来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风雨交加、潮水涌动的氛围。“水鸟鸣还睡,风灯暗复开”意思是水鸟鸣叫后又沉沉睡去,风中的灯火时而暗淡时而重新亮起。此句中,“水鸟鸣还睡”描绘出了水鸟在夜晚鸣叫、休憩的动态画面,增添了夜晚的生机与静谧交织之感;“风灯暗复开”则刻画了风灯在风中摇曳,光线忽明忽暗的情景,突出了夜晚环境的不稳定与独特韵味。综上,诗人夜宿洪泽看到的景象有:夜晚潮水伴着雨涌来;水鸟鸣叫后又睡去;风中的灯火忽明忽暗。据此概括回答即可。1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题目明确要求结合尾联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精准理解尾联诗句的内容,通过对字词含义、意象运用的剖析,提炼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宦游常作客,未息为贫催”,翻译为:在外为官游历,常年漂泊如同异乡的客人,一直无法停止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被贫穷所逼迫。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苦:“宦游常作客”中,“宦游”点明诗人为了仕途在外奔波,“常作客”则突出了这种漂泊生活的常态。诗人长期远离家乡,如同无根的浮萍,在不同的地方辗转,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让诗人心中充满了愁苦。在洪泽夜宿时,这种羁旅的孤寂与愁苦在静谧的夜晚更显浓烈,通过这一句诗,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漂泊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为生计奔波的无奈:“未息为贫催”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无法停止宦游生涯的原因是被贫穷所驱使。为了维持生计,诗人不得不舍弃安稳的生活,四处奔波为官。这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从这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无力感,他虽有诸多不愿,却又不得不继续在宦游之路上前行。对家乡的思念:结合“宦游常作客”,诗人长期在外漂泊,远离家乡和亲人,在洪泽的夜晚,夜深人静之时,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必然愈发强烈。诗人以客自居,说明他内心深处渴望回到家乡,回到那个熟悉、温暖的地方,然而现实却让他只能继续在外漂泊,这种矛盾与思念之情在尾联中含蓄却又深刻地体现了出来。综上,通过对尾联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人在诗句中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为生计奔波的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7.D 18.示例:这首诗描述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本诗前三联写了村民将破败的棘篱当作门,村中的老头儿没有裹体的衣服,却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子为孙儿取暖,小船翘着尾巴仅剩下一根断缆,枯桑被水冲蚀只残留着点树根,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批评。【导语】这首《小村》以白描手法勾勒淮河灾后荒村图景。“棘篱疏败”“寒鸡”“枯桑”等意象渲染凄凉,老叟抱孙的细节暗藏壮丁流离之痛。尾联“谬入王民版籍论”以反讽笔法揭露苛政,全诗在冷峻写实中渗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悲悯,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是感慨村民生计艰难,却还被编入户籍要交税,这里是委婉讽刺,并非直接谴责,该选项“直接谴责”表述错误;故选D。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主旨。社会现实:诗句“棘篱疏败谩为门”写出了简陋破败的居住环境,反映乡村的贫穷落后;“老叟无衣犹抱孙”呈现百姓缺衣少食,且壮丁可能因生活所迫离散的状况;“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结合注释是淮河泛滥灾后,说明灾害对乡村的摧毁,以及灾后乡村物产匮乏、生机难复。从以上就能看出当时百姓饱受灾害、贫困交加,在艰难生计中还要承受户籍赋税压力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情感态度:全诗通过白描手法勾勒村落景象,从“棘篱疏败”到“老叟无衣”,每一个细节都浸透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尤其是“老叟无衣犹抱孙”的画面,以不加修饰的叙事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冲击,仿佛亲眼目睹老人在寒风中的无助,字里行间充满对民生疾苦的痛惜。尾联“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是情感的爆发点。“嗟哉生计一如此”中的“嗟哉”,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能看出对百姓艰难生计的同情;“谬入王民版籍论”中的“谬入”一词,讽刺官府将困苦百姓纳入户籍收税,批判了不合理的赋税制度,以及官府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体现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和对官府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