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黄骏骑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黄骏骑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黄骏骑散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儿时看灯
黄骏骑
①小时候过年,正月里我最喜欢到姑母家拜年,那里不仅有玩伴,更重要的是能看到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灯会。
②姑母家住仙驾村①一个叫新家塘的大屋。那个年代,社员们都是聚族而居,人气旺盛。腊月里,结束一年的辛苦劳作后,就要过大年了,人们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张罗一年一度的灯会。灯会,当地人叫“戏灯”,就是乡村的“狂欢节”。过年不戏灯,就不叫过年。
③鞭炮声中,大伙将架在祠堂房梁上的“龙头”郑重地“请”下来。扎篾的扎篾,糊纸的糊纸,涂彩的涂彩,忙碌中透着欢乐。师傅的手艺是祖传的,扎的狮子威风神气,舞起来,眼睛、耳朵、嘴巴都能动,活灵活现。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传统技艺,扎出来的荷花、腊梅,鲜艳欲滴,像刚采摘来的。
④天还没有黑下来,戏灯的各色人等早早就准备好了道具,化了妆,陆续来到村外稻场上集合待发。不多时,锣鼓声响起。锣鼓,是灯会的灵魂。“十番锣鼓”,没有真传是敲打不出来的。锣鼓一响,把整个村子都震动起来,男女老少倾屋而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和晃动的人头。一时间,大炮小炮开门炮,炮声大作,万鞭齐鸣。
⑤狮子一马当先,在众人簇拥下进了主事人家的大门,首先向上堂轩的香火台“参香火”,行跪拜礼,转过身本想在门前广场表演,哪知早被看热闹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蓄谋已久”的老手准备了鱼子炮、百子鞭,趁隙将其点燃塞到舞狮人的脚下。有经验的舞狮人,边舞边用脚踩灭鞭炮。对舞狮人来说,鞭炮炸得越多越响,反而越是对他们的敬重。这当儿,敲锣打鼓的人借机造势,紧锣密鼓,围观的也大声叫好助阵。鞭炮声、锣鼓声、叫好声浑成一片。狮子的动作疾缓是随锣鼓的节奏,锣鼓声紧凑,狮子的动作就急促,持续时间越长,舞狮人就得不到歇息。这无疑是对舞狮人体力与水平的考验。
⑥堂轩场地有限,狮子摇头摆尾,一边做喘息状,一边来到稻场上,后面跟着一大帮爱看热闹的孩子和年轻人。锣鼓喧天,爆竹炸得震天价响。表演再掀高潮,双狮戏球、拜四方,形神兼备,虎虎生风。狮子的扑、闪、腾、挪,把兽性与灵性表现得 ① 。舞狮人通过搔痒、打滚、抖毛、舔毛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得 ② 。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前挤,我个头矮看不见,大表兄就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我对狮子打滚时的配合默契,有些不解。大表兄告诉我,那是他们有约定,前面的人用脚在地上跺三下,后面的人会意了便同时滚地,狮子皮就不会绞在一起。他还说,狮子到人家舞时,很有些讲究,进门时要将嘴巴张得大大的,出门时则紧闭,寓意吸走晦气,在新的一年里给你带来好运。有时,狮子还会到那些新媳妇刚进门的人家舞上一会儿,送上绣球,暗喻送子。
⑦该文唱的登场了。戏台早就在村头平坦地面上用厚实的门板搭就,四盏气灯高挂,把场内外照得如同白昼。演员是当地的姑娘,她们涂脂抹粉,穿红着绿,十分抢眼。《夫妻观灯》《补背褡》等黄梅小戏片段,自然是每场必演的。演员都不是大腕儿,但带着泥土气息的道白、唱腔,很对父老乡亲的胃口。尽管观众对唱词滚瓜烂熟,还是看得 ③ 。其间,还穿插挑花篮,扭秧歌。男扮女装的歌舞表演《大头和尚戏柳翠》,幽默滑稽,看得小姑娘新媳妇脸红耳热,人们笑得前仰后合。“金牛闹春”,很接地气;“桃园三结义”,崇尚义气;“龙凤呈祥”,向往民富国强。鲤鱼灯、莲花灯、宝塔灯、五兽灯,让人 ④ 。
⑧趁着文唱的时候,舞狮人卸下狮子头,脱下服装,擦把脸,休息一会儿,吃些糕点、元宝(茶叶蛋)、挂面,养精蓄锐,再到下一个屋场表演。
⑨夜已经很深了。天上明月一轮,地上火光点点。看了一村又一村,还没尽兴,我们一直追赶着戏灯的队伍。
(选自北京日报2022年01月24日。有删改)
【注释】①仙驾村: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境内。
1.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准确的一项是( )
A.①有滋有味 ②目不暇接 ③淋漓尽致 ④恰如其分
B.①目不暇接 ②有滋有味 ③恰如其分 ④淋漓尽致
C.①恰如其分 ②淋漓尽致 ③目不暇接 ④有滋有味
D.①淋漓尽致 ②恰如其分 ③有滋有味 ④目不暇接
2.文章着重描绘了灯会的两个“重头戏”:□□和□□。(每个方框限填一字)
3.怎样理解下面句子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蓄谋已久”的老手准备了鱼子炮、百子鞭,趁隙将其点燃塞到舞狮人的脚下。
4.阅读文章第四至六段,为什么说“锣鼓,是灯会的灵魂”?
5.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刻画来间接地表现描写对象,这就是侧面描写。本文多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便引诗情到碧霄
黄骏骑
①记忆中,乡亲们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日,更多关注的是节气与农谚。而“秋分”把季节一分为二,又正好是月圆之时,收获、团圆自然成了主题。
②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一年的劳作就要结束,可以放下手中的杂事去张罗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生仪式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多人的婚嫁定在金秋;经年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京城里秋日的庙会称为“庙秋”,简直就是“不落幕的购物节”;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晚辈们孝敬老人的节日。
③秋天是忙碌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寒来暑往,四季轮回,秋季是庄稼人心中的最爱。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个时候收获回馈,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④这时节的阳光,是那种带有温度的谷色,厚实而饱满。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秋收虽忙碌繁杂,却是有条不紊的:先是抢收稻谷、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再是谷子、豆类等矮棵作物,最后才是长在地下的红薯、花生、生姜。收割后的稻子齐整整地排倒在田里,枝节还发着“嘎巴巴”的声响。累了的农人干脆躺在稻铺上歇会儿,浑身沾满了清香。
⑤乡间秋日少闲人。大人们忙收割,上学堂的娃儿放了“三秋假”,拾豆,淘花生,搬红薯,也是好帮手。就连平日里在树下乘凉的老人,这时也没闲着,要看场子,收回来的稻谷、豆子得趁晴好天气赶快晒,不然秋雨一来,很容易霉变发芽。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丝苦涩。当知道了这些以后,在秋天的夜晚,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手搭凉棚望着星空,盼望第二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日子。
⑥秋天是浪漫的。且不说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就是老家“摸秋”的习俗,也是够有趣的。中秋节那天,闺中待嫁的姐妹们不无羞涩地在一起嘀嘀咕咕,很神秘。耐着性子等到晚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她们来到白天“踩的点”,偷偷摸摸地采摘南瓜、冬瓜、扁豆。说是摸到南瓜、冬瓜,日后会生男孩;摸到扁豆,生女孩。如果摸到白扁豆,更有白头偕老的好兆头。瓜儿、豆儿被偷摘,主人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脸上有光,说明自家人缘好。摸秋的姑、嫂们归家再迟,家里人也不责怪。
⑦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就能看到我们的先民在秋日里的浪漫身影。《国风·卫风》里有首《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你看,中原淇水边,小伙子每天都笑眯眯地抱着自家织的土布来到集市,想换点丝回去。其实啊,他哪是来换丝,用姑娘的话说,是借故来和我私下商量婚事的。分别时,姑娘依依不舍,把小伙子送到清清的淇水边,又送到顿丘弯弯的山道旁,对他说:不要怪我有意拖延婚期,你还没有找好合适的媒人来提亲呢。你呀,别发脾气了,就把秋天定为我俩结婚的日子吧!我相信,这个发生在秋天田野里的故事,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最为平常却也最为浪漫的事情。是的,在这个季节,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是都有许多美好的约定吗,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
⑧秋天是多情的。高远的天空中,暮色里结伴归巢的群鸦,听那嘶哑的鸣叫,总有一种熟悉的苍凉。秋风起,秋叶落,秋花残,秋情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生发,也就是宋玉笔下的“悲秋”吧。不经意间,孩子的衣服短了,自己的白发多了,老人的背又驼了。“秋雨芭蕉”总让人想起急迫的时光、流逝的年华。秋风涤荡中,心终于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境界的,当推刘禹锡。他的《秋词》,便是不同凡响的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仕途上,刘禹锡屡遭贬谪,但他豁达大度,在他的眼里,秋色比春天还要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没看到眼前的仙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天马行空,驰骋于碧空云霄啊!我们形容秋天,都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高天,若无诗情岂不辜负?而有了高扬向上的诗心,又怎能不为秋天放歌?
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秋天的特点 秋天的图景 作者的情感
① 农村丰收的景象和乡下人们的忙碌生活 对泥土有无比依恋和眷念
浪漫 ② 对民俗的推崇
③ 对刘禹锡的推崇和在秋高气爽之日对诗心的向往 ④
7.文章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富于表现力,请赏析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
8.关于本文的题目,有同学认为可以改为“秋天的味道”。你赞成哪一个标题?请结合文章,从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山乡
黄骏骑
①凛冽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向晚,暮色越来越重了。老屋东头的八爷牵了牛水,早早将牛关进暖暖的牛栏里。黄牛闭着眼,悠闲地嚼着干草。母亲把大门、耳门紧闭,将肆虐的北风关在屋外,然后用手扒拉着火炉,擦擦眼,望着灰暗的天空说:“快要落雪了!”吃过晚饭,母亲用湿毛巾擦去火炉上的灰尘,将其塞进被子里“烘床”。待我和弟弟钻进暖烘烘的被窝里,她站在床边,弯腰掖好被角,催孩子们闭上眼睛睡觉。而我们心里总是痒痒的,睡不着,于是侧着耳朵倾听下雪的声音。母亲喃喃自语:“要是天上下的是小麦粉就好了,孩子们就有吃不完的白粑啰!”
②这雪,果然不出所料,说落就落了,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然后是雪花敲在用旧报纸糊过的窗棂上,铮铮作响。“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③次日,模糊的天光下,母亲早早起了床,洗刷了锅台,烧开了茶水,然后喊我们起来看雪。偎在被窝里,望见屋外一片灿烂的晴光,以为太阳出来了,起来一看,是强烈的雪光。
④一骨碌起身跳下床,推开大门,外面已是童话世界了。雪花似玉蝴蝶般纷纷扬扬地飘舞,汇聚成巨大的流动的银幕;屋边的几棵松树一下子成了三月梨树,松枝上的积雪似梨花怒放,晶莹剔透,惹人喜欢;门前的池塘完全冻住了,像一面透明的镜子被人遗忘在那里;山沟里的溪流声也早已停止了歌唱;对面的小麦包因为雪而有了柔和的弧度;山林里一片寂静,欢快的小鸟们不知躲藏到哪儿去了;庄稼地仿佛铺上了一层银色的绸缎,经年老屋因为雪而洁净、安详。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只有这时才真正感受到冬雪的韵味。农人实在舍不得破坏雪的美景,只是小心翼翼地在院子里扫出几条通往大门、茅房、牛栏、猪圈的路,然后把大门外的路和其他人扫的路连起来。路是村里人用扫把画在雪地上的作品,是“雪的版画”。
⑤那时,我还不知道“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的故事,只知道打雪仗、滚雪球,甚至在雪地里打滚,厚厚的雪是不会弄脏衣服的。我喜欢堆雪人,堆呀堆,有腿了,有头了,该给我的雪人戴顶什么帽子呢,要知道孩子在这样的时节可是都戴帽子的。雪人堆好了,成了我真正的朋友,比画上的更真,比其他玩具更纯,温顺而又憨态可掬,简直就是个天使。和伙伴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撒欢赛跑,千层底棉鞋深一脚浅一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那是雪天特有的一种声音,被空气带进耳鼓,感觉是从地底传来。谁要是跑到最后,少不了被惩罚,由孩子王捧起一把雪,塞进后脖子里,那感觉刺激极了。在塘边“打漂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薄薄的瓦片在冰上一溜几丈远,谁投掷得远,谁就是优胜者,掷的姿势、角度,都是有讲究的。胆大的,还在塘面上滑冰。“吃饭了——”母亲拉长声音喊着,玩兴正浓的孩子们才棉花球似的四散分开,欢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⑥午后,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满世界亮亮的晃眼。阳光一晒,阳面的积雪开始融化,我的雪人一下子瘦小了许多,脸不再丰润,还流了许多“泪水”。地上蒸腾的水汽,与农家淡青色的炊烟混为一体,村庄便隐进雾里。经风一吹,家家屋檐下垂下长长的冰锥,树上结了松针样的冰挂,浑身珠光宝气,置身其中,如处琼楼玉阁。老人说,冰棱结得长,来年一定旺豇豆。“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时候,一旁的孩子们则呵着冻得像胡萝卜头的小手,鼻涕拖得老长,乐此不疲地捡根树枝敲打冰棱,有滋有味地舔吮,似大热天吃冰棒。
⑦烹雪煮茶的雅事,在古今诗文中常有所见。母亲没有那份浪漫闲情,但在下雪天也总会装上一罐子雪留起来,说是夏天用它腌鸭蛋,味道鲜美,且多凉性。我们不懂瑞雪兆丰年的意义,只看到母亲将房前屋后堆积的雪铲到路边的菜园里,堆成一床厚厚的雪被。洁白的雪被下,那些蔬菜像是饥渴的孩子,正探头张望着我们。我相信,会有美好的故事在大雪里发酵。
⑧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天色渐暗,大地寒气袭人,家家户户的小窗里早早透出缕缕灯光,给雪夜带来温馨和暖意。这样的冬夜,乡亲们喜欢围着炉火谈天说地聊家常。记得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个多月,家中的柴草烧得差不多了,后来几乎到了断炊的境地,母亲只好将破旧家具打了当柴烧,直到连床草都拉下来,绕成把子烧水煮饭……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全靠母亲操持。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⑨“大雪”将至,儿时那些雪落山乡的记忆,随着北风的呼啸,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回放。只是这些年,不知道是气候变暖还是其他原因,家乡下雪成了稀罕事,欣赏雪景竟成了奢望。而没有雪的冬天,就像一日三餐缺盐少油般寡淡无味,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这些天,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也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小孙女问我:“爷爷,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
⑩“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诗句,应该是在小火炉旁写成的。我又何尝不似小孙女那样,盼漫天雪花飘舞,在雪夜或与友人温酒小酌,或向火勤读……“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这样的温馨、亲切,是谁也拒绝不了的。
(选自《北京日报》2023年12月5日,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从母亲的角度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下雪前, ;次日一早, ;下雪天,母亲装雪为腌鸭蛋做准备, ;记得有一年, 。
10.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1.请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而没有雪的冬天,就像一日三餐缺盐少油般寡淡无味,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舞狮 文唱 3.“蓄谋已久”原指很早就有不好的计谋,文中用来指看舞狮的人们老早准备好鞭炮,点燃后塞到舞狮人脚下,烘托喜悦热闹的气氛,以及表达对舞狮人的敬重。 4.锣鼓声响起,召唤人们。宣告戏灯的开始;舞狮时,锣鼓不仅可以营造热闹氛围,还能用疾缓不同的节奏带动舞狮。 5.示例:第七段“看得小姑娘新媳妇脸红耳热,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一句,刻画观众看戏时的反应,侧面烘托歌舞表演《大头和尚戏柳翠》的滑稽和精彩,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解析】1.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用在第一空形容狮子的动作把兽性与灵性表现的特别充分,符合语境;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用在第二空形容气氛渲染得非常合适,符合语境;
有滋有味:指十分有味道,生动,用在第三空形容观众,符合语境;
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用在第四空形容灯的种类很多,符合语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⑤段“狮子一马当先,在众人簇拥下进了主事人家的大门”等句子和⑥段“表演再掀高潮,双狮戏球、拜四方,形神兼备,虎虎生风。狮子的扑、闪、腾、挪,把兽性与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等句子可知灯会的第一个“重头戏”是舞狮;
根据⑦段“该文唱的登场了”等可知灯会的第二个“重头戏”是文唱。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蓄谋已久”原指很早就有不好的计谋,文中用来指看舞狮的人们老早准备好鞭炮,点燃后塞到舞狮人脚下,此处用这个贬义词,表现了人们对舞狮一事的重视,烘托喜悦热闹的气氛,结合“对舞狮人来说,鞭炮炸得越多越响,反而越是对他们的敬重”可知此处还表达了对舞狮人的敬重。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④段“‘十番锣鼓’,没有真传是敲打不出来的。锣鼓一响,把整个村子都震动起来,男女老少倾屋而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和晃动的人头”可知锣鼓声响起,召唤人们,宣告戏灯的开始;
根据⑤段“对舞狮人来说,鞭炮炸得越多越响,反而越是对他们的敬重。这当儿,敲锣打鼓的人借机造势,紧锣密鼓,围观的也大声叫好助阵。鞭炮声、锣鼓声、叫好声浑成一片。狮子的动作疾缓是随锣鼓的节奏,锣鼓声紧凑,狮子的动作就急促”等可知舞狮时,锣鼓不仅可以营造热闹氛围,还能用疾缓不同的节奏带动舞狮。
5.本题考查写作知识。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刻画来间接地表现描写对象,这就是侧面描写。这个概念的阐释能准确确定侧面描写。举例时要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
示例:第⑤段“转过身本想在门前广场表演,哪知早被看热闹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蓄谋已久’的老手准备了鱼子炮、百子鞭,趁隙将其点燃塞到舞狮人的脚下”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看热闹的人把广场围的水泄不通和老手事先准备各种鞭炮,有力地表现出舞狮精彩和人们对舞狮人的敬重。
6. 忙碌 老家“摸秋”的习俗和对《诗经》中先民生活的浪漫想象 多情 旷达的情怀 7.“稻穗额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各种农作物大丰收的景象;“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运用拟人,写红薯丰收时饱满硕大的特点。这些语句表现出庄稼人在秋日的丰收时节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之感。 8.示例一∶我认为原题好。“便引诗情到碧霄”出自刘禹锡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这个题目体现了作者为秋天放歌的激情,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在结构上与文章的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示例二∶我认为“秋天的味道”更好。文章写到了秋天的忙碌、浪漫与多情,这些都是作者在乡间体验到的秋天的味道,内容上更贴切自然;这个题目传达出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和陶醉,与文章的中心相扣合;“味道”留给读者品味的余地,使文章含蓄隽永,意犹未尽。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一空:根据③段“秋天是忙碌的”可知此空应填:忙碌;
第二空:根据⑥段“就是老家‘摸秋’的习俗,也是够有趣的”,⑦“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就能看到我们的先民在秋日里的浪漫身影”等可概括为:老家“摸秋”的习俗和对《诗经》中先民生活的浪漫想象;
第三空:根据⑧段“秋天是多情的”等可概括为:多情;
第四空:根据⑧段“在仕途上,刘禹锡屡遭贬谪,但他豁达大度,在他的眼里,秋色比春天还要好”“没看到眼前的仙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天马行空,驰骋于碧空云霄啊!我们形容秋天,都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高天,若无诗情岂不辜负?而有了高扬向上的诗心,又怎能不为秋天放歌”等句可概括为:旷达的情怀。
7.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由语句中“颔首”“吐絮”“摇铃”等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稻穗、棉花、豆儿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秋天田野间各种农作物大丰收的景象;“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中根据“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等可知,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等人特有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红薯丰收时饱满硕大的特点。这些语句鲜话地表现了庄稼人在秋日的丰收时节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之感。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时,需先表明态度,再说明理由。理由可以从结构、内容、主题、表达效果和语言等方面来作答。
示例:我认为原题好。“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个标题语言简洁明了,既突出秋天的亮点,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此标题选自古诗名句,更具文学性及艺术表现力;在结构上统领全文,点明了作者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主旨,与结尾部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9. 母亲为我们“烘床”,催我们睡觉 母亲早起做家务,并喊我们起来看雪 铲雪覆盖菜园 母亲砍旧家具当柴烧(意思对即可) 10.表现出孩子们在雪天里的快乐、自由,与下文“少年不知愁滋味”相呼应。拟声词“嘎吱、嘎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脚踩积雪发出的声音,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11.这句话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没有雪的冬天”与“缺盐少油的一日三餐”联系起来,生动地表达了对雪的期待和对冬天完整性的向往。“心里空落落”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2.本文通过对儿时雪落山乡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家庭温馨的珍视。同时,作者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整篇文章以温暖、怀旧的情感为基调,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致敬,也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意思接近合理即可)
【导语】《雪落山乡》围绕山乡雪景展开,描绘了雪前、雪中、雪后的乡村景致与生活。有母亲为生活操劳的场景,如“烘床”、储备雪等;也有孩子们雪天嬉戏的欢乐画面。文章借对雪落山乡的回忆,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眷恋,以及对雪和乡村温馨氛围的向往,语言细腻,充满生活气息与怀旧情感。
9.本题考查梳理内容。
①从第①段“母亲用湿毛巾擦去火炉上的灰尘,将其塞进被子里‘烘床’。待我和弟弟钻进暖烘烘的被窝里,她站在床边,弯腰掖好被角,催孩子们闭上眼睛睡觉”可知,下雪前母亲做了“烘床”和催“我们”睡觉这些事。
②依据第③段“次日,模糊的天光下,母亲早早起了床,洗刷了锅台,烧开了茶水,然后喊我们起来看雪”,能明确次日一早母亲的行为。
③由第⑦段“母亲将房前屋后堆积的雪铲到路边的菜园里,堆成一床厚厚的雪被”可知,下雪天母亲有铲雪覆盖菜园这一行为。
④从第⑧段“大雪下了一个多月……母亲只好将破旧家具打了当柴烧”可得出,在那年大雪持续的情况下,母亲砍旧家具当柴烧。
10.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内容方面:用“嘎吱、嘎吱”这一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孩子们脚踩积雪时发出的声响,让读者如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雪天的独特氛围。这种声音描写,也侧面体现出雪的厚实。
情感方面:孩子们在雪地上奔跑玩耍,踩出声响,表现出他们在雪天里尽情嬉戏的快乐、自由状态。这种无忧无虑的欢乐,与后文第⑧段“少年不知愁滋味”相呼应,展现出少年时期的纯真。
表达效果方面:拟声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描写更加生动鲜活,让读者更能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雪天场景中,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
1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把“没有雪的冬天”比作“缺盐少油的一日三餐”。冬天本是一种季节感受,三餐是生活饮食,二者在味觉体验上进行类比。盐和油是三餐中增添风味的关键,雪对于冬天而言,就如同盐油对于三餐,是让冬天有独特韵味的要素。
情感表达:“寡淡无味”直接表明没有雪的冬天在作者心中是无趣、缺乏吸引力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则进一步深入刻画内心感受,这种心理描写细腻传达出作者对雪的极度期待,以及没有雪时内心的失落、怅惘,体现出雪在作者心中对于冬天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1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及情感。
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根据第⑤段,文中详细回忆儿时雪天和伙伴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等趣事,以及听雪、盼雪的心情 ,这些充满童真的场景,展现出作者对无忧无虑童年岁月的眷恋。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描绘乡村雪景,如第③段“屋外一片灿烂的晴光”“山林一片寂静”,根据第③⑧段,乡亲们雪天小心翼翼扫雪、围炉谈天等日常,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用诸多笔墨描写雪落山村的景色,第③段“雪花似玉蝴蝶般纷纷扬扬地飘舞”“松枝上的积雪似梨花怒放”等,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雪后自然美景的赞叹。
对家庭温馨的珍视:根据第①⑦⑧段,回忆母亲下雪前为“我们”“烘床”、下雪天储备雪、艰难时操持家务等,以及第⑩段一家人围坐的场景,流露出对家庭温馨氛围的珍视。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如今家乡下雪稀少,第⑨段“儿时那些雪落山乡的记忆,随着北风的呼啸,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回放”,体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文末第⑩段盼雪,憧憬雪夜温酒小酌、向火勤读等场景,则饱含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