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林金石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林金石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林金石散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诚实的花生
林金石
①“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儿时,每到拔花生时节,母亲总会一边拔一边对我们这么说。
②那时我总疑惑:花生是植物,又不是人,何来的诚实,何来的骗人?心里虽这么想,嘴上却不说出来,因为,我总觉得母亲是在说“疯话”,所以也就懒得理会她,只是轻蔑一笑,笑她迂腐,笑她没文化。
③母亲确实没文化,她读完小学一年级后就不再读书了。小小年纪的她就得分担家务:放牛、割草、挑水、种菜……
④嫁给父亲以及有了我之后,她就更加勤奋了:每天天蒙蒙亮就拿着锄头和弯刀出去了,待月亮东升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尽管如此,她脸上总溢着满足的笑:“今天又垦出了两块荒地,明天拿点花生去种,孩子那么爱吃,且花生营养高,等到秋天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她边说边用那双黑乎乎的手随意抹了一把脸上的汗。
⑤有一次周末,我非常好奇母亲说的垦出来的那些荒地,于是便跟随她到地里去。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家到母亲垦出的那些荒地足足有好几公里呢,且还是在半山腰!那地方蕨草丛生,土地贫瘠,坚硬干旱。看到这样的土地,我不禁怀疑起母亲来:“就这地方?能有好收成?”母亲一边除草一边乐呵呵说道:“这地方路远地偏,荒着也是荒着,咱拿来开垦不会被人说闲话,况且你要是把这地种肥了,人家高兴还来不及呢!”听母亲这么说,我不禁在心里轻笑:“狡辩!”“你可别小看这地又瘦又硬的,但经过我手都能肥起来。”母亲轻描淡写道。
⑥母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种花生前,她隔三岔五地来地里烧一些草木灰撒进泥土里当肥料;花生种下之后,她又时不时从山脚挑水上来淋花生;等到花生开花时,她又经常来地里除草、松土、撒草木灰……看着母亲每天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我们都极力劝阻,可她每次都说:“做人不能太懒,太懒哪怕你有金山银山也会吃成空山,只有勤奋,才能把空山变成金山银山。”母亲的话说得我们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⑦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拔花生的时节。我们跟随母亲来到地里拔花生。当我把一棵棵花生从泥土里拔出来时,我惊讶地发现:每一棵花生都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花生果,且每一颗花生果都非常坚实饱满。于是,我不得不由衷钦佩母亲:“妈,真的呀,好多好饱满的花生啊!”母亲自豪地笑了:“我就说嘛,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此刻,我才终于明白了母亲所说的话。
⑧是啊,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你对它勤奋培育,它就长得又多又饱满,你对它不闻不问,它就长得又少又干瘪。其旅途中也是如此,你脚踏实地,才能收获又多又饱满的“花生”;倘若你总是懒懒散散,投机取巧,我想,你可能连一棵花生苗都看不到。
1.根据选文中关于母亲的内容,填写表格。
内容概括 每天天未亮即劳作,月升方归,垦荒、种花生、挑水、施肥等事务亲力亲为。 ② 通过亲身示范传递“勤奋创造价值”的理念给孩子,用花生丰收让孩子明白道理。 ④
形象特点 ① 淳朴智慧 ③ 母爱深沉
2.文中“我”对母亲种花生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情节简析。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我的邮递员父亲》,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邮递员父亲
林金石
①我的父亲是个邮递员。
②父亲当邮递员已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哪怕感冒发烧,他也从不缺席,每天坚持把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寄来的以及寄往五湖四海的信件,从这里送到那里,从那里送到这里。
③每当父亲把所有信件送完后,回到家已是明月当空了。推开家门叶,母亲迎上去,一边拉过父亲肩上的邮包一边呵责道:“你看你,每次回来都这么晚,天天吃的剩饭残羹,叫你不要做这行,偏不听,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狼狈。”我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责怪道:“是啊,翻山过岭的,多危险啊。”可父亲总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就当做点善事吧,况且这活又能锻炼身体……”说着父亲举了双手,露出黝黑壮实的肌肉,“再说了,如果你不做,我不做,咱村就没人做了,这信件怎么办呀 ”母亲被父亲问得一时语塞,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④有一年夏天,父亲因为回来得太晚了,在翻过一个小山坳时不小心把左脚摔骨折了。第二天他实在没办法再去送信了,于是只好犹豫着吩咐我代替他去送。临出发时,他还再三叮咛说,信一定要每一封都送达,要脸带微笑……我是个急性子,嫌他啰嗦,背起他的邮包就走了。
⑤时值夏天,天气炎热,即使有风吹来,那也是阵阵热浪翻涌。没走几步路,大颗大颗的汗珠便从我的脸上滚落,衣服早已湿透,我有种要窒息的感觉。然而,我咬了咬牙,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爬过一座山,走下一个陡坡,有时穿过树林,有时走过荒地,我的脸和手时不时被路边及人高的荒草划伤。点点鲜血流出, 一碰到汗水,那伤口就疼得让我哇哇直叫。
⑥送完第十封信时,我就产生了退缩的念头,心想:天气这么热,要送完几十封信,即使不中暑而死也要被渴死了,还是回去吧。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把信送完就回去,肯定要被父亲骂。想来想去,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剩下的信全部藏起来,然后告诉父亲说送完了。
⑦主意打定,回到家我悄悄把剩下的信全部藏在床底,然后来到父亲面前,高兴地说:“爸, 我送完了。”父亲一脸惊讶地看了看我,然后又看了看天空,说道:“现在才中午,你就这么快全部送完啦 ”我故作镇定地点了点头,可是内心的恐慌却无法掩饰我飘忽的眼神。“每一封都送达了 ”父亲很不放心,再次确认道。这下我有些犹豫了。此时,父亲已看出了我在撒谎,他把脸一拉:“咱是邮递员,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寄信人和收信人的期盼,既然咱挑起了这个担子,就应该要负起责任,把他人的期盼送达到位,免得他人长久挂念。万一信件重要,造成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父亲仍在说着,我的心早已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我转身把那些信拿出来并——送了出去。正因为父亲如此尽心尽责,他受到每一个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夸赞、信赖和敬佩。在父亲的影响下,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我再也没敢偷过懒。
⑧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手机、电脑早已替代了那一封封厚重的信件,父亲也早已白发苍苍,而每次谈起送邮的经历,他都显得无比自豪。看着父亲,想起他对我说的那番话,我就会愧疚无比。但也就是那番话,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 一直都走在一条“邮路”上。
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遭家人责备 ② 看见我送信回来追问我 ④
父亲心理 ① 担心 ③ 自豪
6.结合全文,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7.文章结尾画线句中的“邮路”有多层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班准备将下面的文章改编拍摄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小明和小亮对此展开了讨论,请结合阅读体验补充讨论内容。
父亲的水牛
林金石
①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长身体,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他除了一身的蛮劲外便没别的手艺了。因此,他日夜难眠,为这样的生活苦恼不已。
②父亲得知亲戚的老水牛下了小牛崽,且是母崽。于是兴奋地说:“我去把牛崽牵回来,养上一两年就去帮别人犁田赚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听父亲这么说,我和母亲都高兴不已。
③父亲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那头牛崽拉回来了。
④有了牛崽,父亲如获至宝。每天天蒙蒙亮就赶着牛崽出去了,直到晚上月儿东升才赶着牛崽回家。我和母亲都劝父亲不用这么早去放牛,晚上也不用那么晚回来,不然会累坏身子的。父亲却乐呵呵地给我们说起了道理来:“这你们就不懂了,有句老话说得好,‘地不广种难收,畜不精喂难壮’。牛就是如此,早上和晚上的草带着露水,鲜嫩多汁,牛吃了这些饱含生机的野草,才能长得膘肥体壮,一天一个样儿……”
⑤在父亲精心打理下,小牛日渐壮实,不出一年就可下田。父亲的生意也来了,邻居们纷纷叫父亲帮忙犁田耙田。这下父亲就更忙了。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
⑥中午放学我就和母亲一起把午饭送到地头让父亲用餐。每次见父亲,我都发现,烈日底下,父亲被阳光狠狠地烘烤着,脸上背上全是汗水,皮肤已被晒得黝黑发亮,可他的脸上竟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
⑦冬去春来,一晃过了两年,父亲的水牛已长得非常粗壮敦实了。父亲和水牛同起同歇,如一对老朋友,在坎坷艰苦的岁月中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而行,无论贫富,无论风雨,始终不离不弃。我们的家,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也已走过了那段饥荒岁月。尽管父亲蛮劲十足,可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的摧残——父亲老了!他的背日渐弯曲,肩胛骨上因长久劳作也生出了一块巨大的肉瘤。
⑧冬日早晨,当他蹲下想背起过去能轻松拿起的铁犁,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扶着墙,尝试许久,可终究仍失败。“云儿,你给我托一下!”听到父亲叫唤,我赶紧跑去。我只轻轻一托,父亲就站起来。我站在他身后,父亲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双腿,踉跄前行,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
⑨时光流转年华不待,如今我已如愿大学毕业并在繁华的都市成家立业,生活早已无忧。我要把父亲母亲接来城里住,可父亲却倔强地指着那头水牛说:“我走了,它咋办?我不能离开它,它也离不开我啊……”听父亲这么说,儿时父亲牵着它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穿梭的身影又浮现在我心头,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
⑩抬头间,我发现父亲真的老了,那头水牛也老了,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父亲用坚毅的心,是水牛用挺直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8.【拍摄前·编写剧本】
小明:我在编写微电影剧本时,考虑要以何种叙述人称来记叙“父亲与水牛”的故事,你有什么建议?
小亮:我建议仍以“我”的口吻来进行讲述,这样写的好处有: 。
9.【拍摄中·品析台词】
小明:我想从文章中摘选些好词佳句作为微电影的台词,你有推荐的吗?
小亮:我特别喜欢第⑧段画线句子“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原因是(1)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小明:你推荐的句子真好。我喜欢第⑩段句子“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原因是(2) 。(分析“撑”字的作用)
小亮:你阅读文章真仔细。希望同学们在观看微电影时也能留意到这些好词佳句。
10.【拍摄中·塑造角色】
小明:“父亲”是微电影中的主角,非常重要,你觉得怎样才能演好这个角色?
小亮:细细梳理人物形象,我发现文中“父亲”有以下特点: 。(结合原文概括父亲形象)
11.【拍摄后·观影互动】
小明:微电影拍摄圆满完成,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并引发热议。我观影后发现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和课文《背影》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
小亮:是呀,这是微电影的点睛之笔。我来分别说说这两处流泪的原因:《父亲的水牛》中父亲因为① ,这是作者② 的泪;《背影》中因为父亲③ ,这是作者④ 的泪。(结合“链接材料”回答)
【链接材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
荷叶飘香母爱浓
林金石
①夏天,正是荷香季节。每年的这个季节,我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她做的荷叶饭。
②记得儿时,我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原本池塘一直闲置着,后来母亲说,不如拿来种莲藕吧,既可以观赏,等到莲藕收获时,又可以给餐桌增添一道佳肴。于是,父亲便从集市上买回几斤藕种在了小池塘里。夏天来临,满池塘绿油油的,荷叶亭亭如盖,荷香阵阵弥散,我们看着闻着,好不惬意!
③一天,母亲把老去了的荷叶一一割下来,洗净,然后放进锅里,再放上米,随后又放入一些腊肠、胡萝卜、瘦肉丁、鸡蛋、香菇等,再加入各种调料,然后盖上锅盖,烧火。我有些纳闷,问母亲说:“这是在煮什么呀?”母亲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这呀,叫荷叶饭,可好吃了,保证你喜欢!”
④不一会儿,水烧开了,一股股热气把锅盖顶得直响,浓浓的香味直入鼻腔,闻着那香味,不禁让人惊叫:“好香!”半个小时后,掀开锅盖,盛上一碗,细嚼慢咽,只觉鲜滑柔软,唇齿留香。
⑤其实,那时我正患有积食,胃口糟糕透了,总是这不想吃那不想吃。母亲为了让我多吃点儿,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但都不奏效。后来她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个偏方,说荷叶可以治疗积食,于是母亲便想出了做荷叶饭的方法。果然,自从母亲做了荷叶饭后,我渐渐有了胃口。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夏天,荷叶飘香时,母亲都会为我做荷叶饭。
⑥后来,我去了远方读书,毕业后在一个遥远的城市里工作,每年只有春节才有空回一趟家。每次回家,母亲总会一脸惊喜地说:“可把你盼回来了。”一边说着一边从厨房的梁上拿出一捆干枯的荷叶,“这荷叶是为你留的,想着等你回来时再煮,可是一直都不见你回来,如今回来了,可用得上啦!”说着,她便拿着那捆荷叶去洗。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子,还有那蹒跚的步伐,霎时间,我的心一阵抽搐:原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多大年纪,在母亲心里,我永远是那个她念念不忘的孩子!
⑦看着眼前苍老的母亲,我不禁含泪上前一把将她拉住:“妈,您歇一会儿吧,这回让我做一回荷叶饭给您吃!”母亲冲我一笑:“你是读书人,手脚嫩,这些粗活儿我来干就好了!”
⑧待母亲把荷叶饭做好后,我足足吃了三大碗,那一刻,我发现,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那里面,盛满了母亲最深沉的爱啊!
12.本文以“荷叶飘香母爱浓”作为标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每次回家,母亲总会一脸惊喜地说:“可把你盼回来了。”
(2)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子,还有那蹒跚的步伐,霎时间,我的心一阵抽搐:原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多大年纪,在母亲心里,我永远是那个她念念不忘的孩子!
1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读了本文以后,你一定有深刻的体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答案
1.①勤劳能干;②选择偏僻荒地种植,既避人闲话,又化贫瘠为沃土;用草木灰改良土壤,遵循自然规律培育花生;③教子有方;④为让孩子吃上花生垦荒种植,以“孩子爱吃”为劳动动力。 2.(1)母亲说花生“诚实”时,“我”认为她在说“疯话”,轻蔑一笑,觉得她迂腐没文化。(2)跟母亲到荒地后,看到土地贫瘠,怀疑她的判断,内心轻笑其“狡辩”。(3)拔花生时发现果实丰硕,由衷钦佩母亲,承认其预言成真。 3.插叙,插入了母亲小时候辍学回家干活的事情,解释了我笑她没文化的原因。 4.归纳总结,照应文题,文章收尾照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母亲种花生的故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与坚韧品格。作者以“诚实的花生”为意象,巧妙地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相融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我”对母亲从轻视到敬佩的态度转变,生动刻画了一位勤劳质朴、富有生活智慧的母亲形象。结尾由物及人,升华主题,将花生的诚实特性延伸至人生哲理,使文章既有生活气息又具思想深度。语言朴实自然,细节描写真实感人。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①结合第④段“每天天蒙蒙亮就拿着锄头和弯刀出去了,待月亮东升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以及“今天又垦出了两块荒地,明天拿点花生去种”可知,母亲每日劳作时间长,从早到晚不停歇,且主动承担垦荒、种花生等多项繁重农活。由此可知,母亲展现出勤劳刻苦、能干务实的形象特点。
②结合第⑤段“这地方路远地偏,荒着也是荒着,咱拿来开垦不会被人说闲话,况且你要是把这地种肥了,人家高兴还来不及呢”可知,母亲选择荒地种植花生,既考虑到不占用他人土地的淳朴处世原则,又能利用闲置资源;结合第⑥段“种花生前,她隔三岔五地来地里烧一些草木灰撒进泥土里当肥料”可知,母亲用草木灰改良贫瘠土壤,遵循自然规律培育作物。由此可知,母亲在农事安排上既显淳朴智慧,又具实践经验。
③结合第⑦段母亲通过“花生丰收”的结果引导孩子领悟“勤奋才有回报”的道理,如“我就说嘛,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以具象的种植经历传递抽象的人生哲理;结合第⑥段母亲以“做人不能太懒,太懒哪怕你有金山银山也会吃成空山”的话语教导孩子。由此可知,母亲善于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孩子,体现出教子有方的特质。
④结合第④段“孩子那么爱吃,且花生营养高,等到秋天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可知,母亲垦荒种花生的直接动机是满足孩子的喜好并考虑其营养需求;结合全文中母亲不辞辛劳挑水、施肥等行为,均围绕“让孩子吃到花生”展开。由此可知,母亲的劳作饱含对孩子的关爱,展现出深沉的母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儿时,每到拔花生时节,母亲总会一边拔一边对我们这么说”及第②段“那时我总疑惑:花生是植物,又不是人,何来的诚实,何来的骗人?……只是轻蔑一笑,笑她迂腐,笑她没文化”可知,当母亲以拟人化语言形容花生时,“我”因年幼无法理解其隐喻,直接将其视为不合常理的“疯话”,并基于母亲的文化背景(小学一年级学历)产生轻蔑态度。由此可知,“我”最初对母亲的种花生言论持否定与轻视的态度。
结合第⑤段“从家到母亲垦出的那些荒地足足有好几公里呢,且还是在半山腰!那地方蕨草丛生,土地贫瘠,坚硬干旱。看到这样的土地,我不禁怀疑起母亲来:‘就这地方?能有好收成?’”及“母亲一边除草一边乐呵呵说道……我不禁在心里轻笑:‘狡辩!’”可知,“我”实地目睹荒地恶劣条件后,直接质疑母亲对收成的乐观判断,将母亲解释“化荒为肥”的话语视为自我辩解。由此可知,此时“我”对母亲的种植决策从怀疑升级为否定,认为其言论缺乏依据。
结合第⑦段“当我把一棵棵花生从泥土里拔出来时,我惊讶地发现:每一棵花生都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花生果,且每一颗花生果都非常坚实饱满。于是,我不得不由衷钦佩母亲:‘妈,真的呀,好多好饱满的花生啊’”可知,“我”在收获时亲眼见证花生的丰硕成果,与此前对贫瘠土地的预判形成强烈反差,进而被母亲的实践智慧所折服,主动认可其“花生诚实”的隐喻及种植能力。由此可知,“我”的态度从质疑彻底转变为钦佩,理解了母亲言论背后的劳动哲理。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结合第③段“母亲确实没文化,她读完小学一年级后就不再读书了。小小年纪的她就得分担家务:放牛、割草、挑水、种菜……”可知,文章在叙述母亲种花生等相关事情的过程中,插入了母亲小时候因家务辍学的内容。由此可知,这是插叙的记叙顺序,它解释了前文“我”觉得母亲没文化,说她“疯话”“迂腐”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⑧段“是啊,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你对它勤奋培育,它就长得又多又饱满,你对它不闻不问,它就长得又少又干瘪。其旅途中也是如此,你脚踏实地,才能收获又多又饱满的‘花生’;倘若你总是懒懒散散,投机取巧,我想,你可能连一棵花生苗都看不到”可知,文段对前文母亲种花生以及“我”对花生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花生诚实的特点,并且由花生联想到人生旅途,点明了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收获的中心思想。同时,结尾段中“花生向来都很诚实的,它从不骗人”与文题“诚实的花生”相呼应。由此可知,结尾段起到了归纳总结、照应文题、点明中心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突出。
5.①开心/乐呵呵②骨折后让我代他送信③怀疑/生气④再谈送邮经历 6.有责任心(有担当或乐于奉献),从父亲从事邮递员工作四十多年从未缺席,每天将邮件送达(或者从父亲得知我撒谎,教育我要认真对待每一封信)可见;诚实守信,从父亲因骨折让我代送信,反复叮嘱我(或者父亲得知我撒谎后教育我)可见;乐观豁达,从父亲面对家人责备时乐观应答可见;吃苦耐劳,从我代父亲送信途中体会到的艰辛可见。 (任答两组即可) 7.①父亲的送信之路;②我代替父亲送邮件后领悟到的成长之路;③勇于担当、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为人处世之道。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情节及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可父亲总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就当做点善事吧,况且这活又能锻炼身体……’”可得,开心/乐呵呵;
第二空,根据第④段“父亲因为回来得太晚了,在翻过一个小山坳时不小心把左脚摔骨折了。第二天他实在没办法再去送信了,于是只好犹豫着吩咐我代替他去送。临出发时,他还再三叮咛说,信一定要每一封都送达,要脸带微笑”可得,骨折后让我代他送信;
第三空,根据第⑦段“父亲一脸惊讶地看了看我,然后又看了看天空,说道:‘现在才中午,你就这么快全部送完啦 ’”“此时,父亲已看出了我在撒谎,他把脸一拉”可得,怀疑或者生气;
第四空,根据第⑧段“如今,手机、电脑早已替代了那一封封厚重的信件,父亲也早已白发苍苍,而每次谈起送邮的经历,他都显得无比自豪”可得,父亲再谈送邮的经历无比自豪。
6.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形象。
根据第 ②段“ 父亲当邮递员已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哪怕感冒发烧,他也从不缺席,每天坚持把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寄来的以及寄往五湖四海的信件,从这里送到那里,从那里送到这里”可Hi,父亲有责任心,尽职尽责。
根据第③段“母亲迎上去,一边拉过父亲肩上的邮包一边呵责道:‘你看你,每次回来都这么晚,天天吃的剩饭残羹,叫你不要做这行,偏不听,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狼狈。’”可知,父亲送信不辞辛苦。
根据第③段“可父亲总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就当做点善事吧,况且这活又能锻炼身体……’说着父亲举了双手,露出黝黑壮实的肌肉”可见,父亲的乐观豁达。
根据第⑦段“咱是邮递员,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寄信人和收信人的期盼,既然咱挑起了这个担子,就应该要负起责任,把他人的期盼送达到位,免得他人长久挂念。万一信件重要,造成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正因为父亲如此尽心尽责,他受到每一个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夸赞、信赖和敬佩”可知,父亲诚实守信,值得信赖与敬佩。
7.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根据第②段“四十多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哪怕感冒发烧,他也从不缺席,每天坚持把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寄来的以及寄往五湖四海的信件,从这里送到那里,从那里送到这里”可知,文章末尾的“邮路”指的是父亲送有件所走的道路。
根据第⑦段“他把脸一拉:‘咱是邮递员,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寄信人和收信人的期盼,既然咱挑起了这个担子,就应该要负起责任,把他人的期盼送达到位,免得他人长久挂念。万一信件重要,造成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父亲仍在说着,我的心早已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我转身把那些信拿出来并——送了出去”,“在父亲的影响下,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我再也没敢偷过懒”可知,“邮路”还是“我”帮父亲送信件而受到的教育的成长之路。
根据第⑦段“正因为父亲如此尽心尽责,他受到每一个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夸赞、信赖和敬佩”可知,“邮路”还是勇于担当、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为人处世之道。
8.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情感。(意对即可) 9.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白发比作雨后春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白发长得多、长得快的特点,写出了父亲老得快;表达了“我”的难受和心疼。(或: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父亲头发生长速度予以夸大,强调了父亲白发长得多、长得快的特点,写出了父亲老得快;表达了“我”的难受和心疼。)(比喻或夸张答出一种即可。) “撑”有支撑、支持的意思,在文中指父亲和水牛不辞辛苦、日夜劳作的结果:支撑起了“我”的生活,表达了“我”的对于父亲及水牛的感激、赞美之情。 10.①有一身蛮劲:年轻时能轻松背起铁犁,带牛犁田耙田;②勤劳:日出而作,夜黑而息;③有责任心:赚钱养家,承担生活重担、坚决不抛弃老牛;④吃苦耐劳:劳作十分辛苦但仍乐在其中;⑤坚毅务实:说养牛就养牛,不仅好好养了牛还靠拉牛犁地赚到钱。(任意答出2点即可) 11. 年老体弱却依然牵挂水牛,不肯离开水牛 感动、内疚 身体不佳、大去之期不远让作者担忧牵挂 思念、担忧
【导语】这篇《父亲的水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父亲在贫困中坚韧不拔、辛勤劳作的形象。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通过父亲与水牛的关系,展现了父子情深与生活的艰辛。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生动刻画了父亲的衰老与不易。结尾处,父亲与水牛的坚守,象征着坚韧与责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生活画卷。整体上,文章语言朴实,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本题考查人称选用。
结合第①段“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长身体,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知,故事开篇从“我”家的贫困状况写起,引出父亲为改变家庭状况打算养牛的情节。这里“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见证了家庭的困境以及父亲的想法,推动了故事因养牛这一事件而展开。
结合第⑥段“中午放学我就和母亲一起把午饭送到地头让父亲用餐。每次见父亲,我都发现,烈日底下,父亲被阳光狠狠地烘烤着,脸上背上全是汗水,皮肤已被晒得黝黑发亮……”可知,“我”去给父亲送午饭,看到父亲劳作的辛苦模样,这一情节通过“我”的所见,展现了父亲养牛帮人犁田的艰辛,推动了故事朝着父亲辛苦劳作的方向发展。结合第⑧段“冬日早晨,当他蹲下想背起过去能轻松拿起的铁犁,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扶着墙,尝试许久,可终究仍失败。‘云儿,你给我托一下!’听到父亲叫唤,我赶紧跑去……”可知,“我”亲眼看到父亲因年老而无法背起铁犁,见证了父亲的衰老,这一情节通过“我”的所见,将故事推进到父亲身体已大不如前的阶段。由此可知,全文围绕“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合第①段“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长身体,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知,“我”直接描述了家庭的贫困以及自己身体状况不佳,这种从自身角度出发的叙述,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我”当时的处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易产生代入感。
结合第⑧段“我站在他身后,父亲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双腿,踉跄前行,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可知,这里对“我”看到父亲衰老模样时的心理进行了描写,“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直白地表达了“我”内心对父亲衰老的心疼之情,这种心理描写真实而亲切,便于读者体会到“我”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更能理解父亲与水牛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们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
结合第⑨段“听父亲这么说,儿时父亲牵着它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穿梭的身影又浮现在我心头,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可知,“我”在这里回忆儿时父亲的身影并流下眼泪,再次通过“我”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我”对父亲和那段过往岁月的情感,增强了文章情感的感染力,便于抒发情感。由此可知,以“我”的口吻叙述,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情感。
9.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第⑧段“我站在他身后,父亲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双腿,踉跄前行,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可知,此句将父亲的白发比作雨后春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后春笋生长迅速且数量众多,形象地展现出父亲白发增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直观地体现出父亲在短时间内衰老的程度。同时,从“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可以看出,作者看到父亲如此快速衰老时内心的难受与心疼。若从夸张角度赏析,“拔节而长”是对父亲头发生长速度进行夸大,突出父亲白发长得又多又快,强调父亲老得快这一事实,同样表达出“我”看到父亲衰老后的难受与心疼之情。由此可知,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或强调突出)地写出了父亲白发长得多、长得快的特点,写出了父亲老得快;表达了“我”的难受和心疼。
(2)结合第⑩段“抬头间,我发现父亲真的老了,那头水牛也老了,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父亲用坚毅的心,是水牛用挺直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可知,“撑”字本意是支撑、支持。在文中,父亲和水牛在艰苦的岁月里,父亲每天起早贪黑,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劳作,从早到晚;水牛也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与父亲一同为家庭付出。他们的辛勤付出支撑起了家庭,让“我”能够度过艰难的时光,拥有安稳的生活。通过这个“撑”字,充分表达出“我”对父亲和水牛为家庭辛苦付出的感激与赞美之情。由此可知,“撑”有支撑、支持的意思,在文中指父亲和水牛不辞辛苦、日夜劳作的结果:支撑起了“我”的生活,表达了“我”的对于父亲及水牛的感激、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⑧段“冬日早晨,当他蹲下想背起过去能轻松拿起的铁犁,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扶着墙,尝试许久,可终究仍失败。‘云儿,你给我托一下!’听到父亲叫唤,我赶紧跑去。我只轻轻一托,父亲就站起来”可知,从过去父亲能轻松拿起铁犁,以及第⑤段“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带牛犁田耙田这些描述可以看出,父亲年轻时力气大,有一身蛮劲,能够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由此可知,父亲有一身蛮劲。
结合第④段“每天天蒙蒙亮就赶着牛崽出去了,直到晚上月儿东升才赶着牛崽回家”可知,父亲为了让牛崽长得膘肥体壮,每天外出放牛的时间很长,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结合第⑤段“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可知,在牛可以帮人犁田耙田后,父亲更是早起晚归,一整天都在劳作。由此可知,父亲日出而作,夜黑而息,十分勤劳。
结合第①段“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长身体,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亲得知亲戚的老水牛下了小牛崽,且是母崽。于是兴奋地说:‘我去把牛崽牵回来,养上一两年就去帮别人犁田赚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可知,父亲看到家庭贫困,孩子身体不好,积极想办法改变家庭状况,决定养牛赚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结合第⑨段“我要把父亲母亲接来城里住,可父亲却倔强地指着那头水牛说:‘我走了,它咋办?我不能离开它,它也离不开我啊……’”可知,父亲不愿意离开水牛,即使生活条件改善后,也坚决不抛弃老牛,体现出他对水牛的负责。由此可知,父亲有责任心,赚钱养家,承担生活重担,坚决不抛弃老牛。
结合第⑥段“中午放学我就和母亲一起把午饭送到地头让父亲用餐。每次见父亲,我都发现,烈日底下,父亲被阳光狠狠地烘烤着,脸上背上全是汗水,皮肤已被晒得黝黑发亮,可他的脸上竟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可知,父亲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尽管环境艰苦,汗水湿透全身,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他依然乐在其中,没有丝毫抱怨,体现出他吃苦耐劳的品质。由此可知,父亲劳作十分辛苦但仍乐在其中,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结合第②段“父亲得知亲戚的老水牛下了小牛崽,且是母崽。于是兴奋地说:‘我去把牛崽牵回来,养上一两年就去帮别人犁田赚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以及第③段“父亲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那头牛崽拉回来了”可知,父亲有了养牛赚钱的想法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付诸行动,体现出他的务实。结合第⑤段“邻居们纷纷叫父亲帮忙犁田耙田。这下父亲就更忙了。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可知,父亲在养牛并开始帮人犁田后,一直坚持着辛苦的劳作,无论多么困难都没有放弃,体现出他的坚毅。由此可知,父亲坚毅务实,说养牛就养牛,不仅好好养了牛还靠拉牛犁地赚到钱。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二空,结合第⑨段“我要把父亲母亲接来城里住,可父亲却倔强地指着那头水牛说:‘我走了,它咋办?我不能离开它,它也离不开我啊……’听父亲这么说,儿时父亲牵着它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穿梭的身影又浮现在我心头,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可知,父亲此时已经年老体弱,作者想要接父亲去城里享福,可父亲却因为牵挂着与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的水牛,坚决不肯离开。父亲对水牛的这份深厚情谊,以及他即便年老也依然坚守这份情谊的举动,让作者深受感动。同时,作者看到父亲年老体衰,还在为水牛操心,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内疚之情,觉得自己没有更好地照顾父亲。由此可知,《父亲的水牛》中父亲因为年老体弱却依然牵挂水牛,不肯离开水牛,这是作者感动、内疚的泪。
三四空,结合“链接材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作者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信中父亲提到自己身体不佳,膀子疼痛厉害,连拿筷子、提笔都诸多不便,并且觉得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了。这让作者深深担忧父亲的身体状况,同时,想到父亲曾经的背影,想到可能与父亲相见无期,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由此可知,《背影》中因为父亲身体不佳、大去之期不远让作者担忧牵挂,这是作者思念、担忧的泪。
12.①题目中的“荷叶飘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母亲与荷叶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②题目点明了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回忆母亲做荷叶饭给“我”吃的经历。③题目是文眼,也点明了母爱这一主题。(能答出2点即可) 13.①这句话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看到孩子回来时的喜悦之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和疼爱之情。
②这句话运用了外貌、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无论儿女多大年纪,儿女永远是母亲的牵挂。 14.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普普通通的米饭,但“我”却认为是最香最美味的食物,因为这是母亲专门做给“我”吃的饭,这饭里包含着浓浓的母爱。这句话是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15.母亲的爱藏在可口的饭菜里,藏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藏在语重心长的教诲里。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从不打骂我,每当我做错了事,她都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我,用自己的言行,教我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无论是温柔的母爱,还是严厉的母爱,都是一个母亲对儿女发自内心的关怀。我们应当理解母亲,用行动去报答她的爱。
【导语】这篇文章以荷叶饭为线索,细腻描绘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通过生动的场景与对话,展现了家庭温馨与亲情的厚重。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温暖,是一篇情感丰富、引人深思的佳作。
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由文章第①段“正是荷香季节。每年的这个季节,我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她做的荷叶饭”,第②段“夏天来临,满池塘绿油油的,荷叶亭亭如盖,荷香阵阵弥散,我们看着闻着,好不惬意”,第④段“浓浓的香味直入鼻腔,闻着那香味,不禁让人惊叫”,第⑤段“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夏天,荷叶飘香时,母亲都会为我做荷叶饭”,第⑧段“待母亲把荷叶饭做好后,我足足吃了三大碗,那一刻,我发现,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等内容可知,本文标题“荷叶飘香”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巧妙地将母亲与荷叶饭的相关内容紧密相连,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本文回忆了母亲给“我”做荷叶饭的温馨经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文章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标题“荷叶飘香母爱浓”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文章第⑧段“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那里面,盛满了母亲最深沉的爱啊”可知,“荷叶飘香”作为文眼,深刻揭示了文章所蕴含的母爱主题,通过荷叶饭的香气,传递出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与深情厚意;同时,标题不仅引导读者快速进入文章情境,还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温暖。
1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
(1)第⑥段“每次回家,母亲总会一脸惊喜地说:‘可把你盼回来了’”,“一脸惊喜”是神态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母亲见到孩子归来的瞬间,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期盼跃然纸上;“可把你盼回来了”是语言描写,简洁而深情,直接表达了对孩子归来的渴望与珍视,思念和疼爱,展现了母亲温柔、慈爱且充满关怀的性格特点。
(2)第⑥段“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子,还有那蹒跚的步伐,霎时间,我的心一阵抽搐:原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多大年纪,在母亲心里,我永远是那个她念念不忘的孩子”,“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子”等外貌描写,勾勒出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心一阵抽搐”是心理描写,通过这一强烈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对母亲老去的痛心与不舍,无论儿女多大年纪,儿女永远是母亲的牵挂,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沉的感激与反思。
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道:“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结合文章第④段“掀开锅盖,盛上一碗,细嚼慢咽,只觉鲜滑柔软,唇齿留香”,第⑤段“那时我正患有积食,胃口糟糕透了,总是这不想吃那不想吃。母亲为了让我多吃点儿,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但都不奏效。后来她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个偏方,说荷叶可以治疗积食,于是母亲便想出了做荷叶饭的方法。果然,自从母亲做了荷叶饭后,我渐渐有了胃口。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夏天,荷叶飘香时,母亲都会为我做荷叶饭”可知,“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不仅仅是对母亲烹饪技艺的高度评价,更是对母亲无私关爱与深厚情感的深刻颂扬。荷叶饭,这一看似普通的家常美食,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母亲亲手制作的荷叶饭,每一粒米都浸透着母亲的辛劳与用心,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母爱的深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不仅是对母亲个人行为的肯定,更是对母爱这一伟大情感的颂歌。
1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本题只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母爱”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示例: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母爱是那餐桌上的佳肴,虽平凡却饱含深情,每一口都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儿时犯错,母亲从未有过责备,总是以温柔的话语和耐心的教诲引导我走向正途。她的爱,如同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母爱,是那份无论我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的温暖,是心灵最深处的依靠。如今,我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刻,用行动去回报那份无私的爱,让母爱在感恩中延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