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徐迅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徐迅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徐迅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樟子松王
徐迅
①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呼哨音。那是松涛的呼啸声。在那声音里,他知道,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既熟悉又陌生的脚步声就要响起……果然没多久,一阵足音就由远到近,扑踏踏地响在栅栏外的水泥路上。转而滋滋地走进院里,拍拍衣服就推门了。
②松木门吱扭一声,就有一片光亮晃在床前。他欠欠身,咳嗽了下,颤颤地问:“梁沙生吗?是梁沙生来了……”他哑着嗓子,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应着他的声音,那个叫梁沙生的就径直走到他面前,熟练地将手中拎的苹果、梨子、李子什么的放在桌上。
③他住的这幢砖石瓦房建在樟子松林环绕的山坡空地。自从瘫痪在床,他一双眼睛局促在这低矮晦暗的屋里,看不到樟子松林,也望不见他心爱的“樟子松王”。
④不能下床,平日里只有满女伺候他。给他端水喂饭,缝衣浆衫。而由于到了忙季,村里能到这里走动的人就越来越少。也只是梁沙生。梁沙生这一年几乎三天两头就来看他,且每次都没有空手。这使他感到有些宽心。
⑤自从梁沙生那一次来看他,郑重其事地提出要在樟子松森林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脑子里那根敏锐的神经就欠欠地疼痛了下,心里一沉。
⑥正如怕什么来什么一样,果然,梁沙生开口了:“福树叔,和您说的事,您老想好了没有?……”
⑦“……”福树斜躺在床上,侧着身子正想如何搭话,没提防梁沙生这回竟是单刀直入,几乎是吓了一跳。“嗯哼”一下就咳嗽了起来。喉咙里有痰,那声音就变得阴沉。
⑧梁沙生隔三岔五地来他家,冠冕堂皇地以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老板的身份来找他,“福树叔,福树叔”喊得执拗,且每次都不空手。他这才觉得梁沙生别有用心里,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⑨因为瘫痪在床七八年,这些年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梁沙生的到来,特别是迎合他的心思天南海北地神聊,不仅消散了他的寂寞,还使足不出户的他没有了“洞中方几日,世上已千年”的隔世感。
⑩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到了这里突然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大沙窝。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早晨沙堵门,出门跳窗户”。村里连一棵大树也没有,种子落地就被大风刮跑。
政府认为不宜人居,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不同意,嚷着故土难离,哪里也不去!他鼓动村民栽树,说树长大了,风沙就撵不走我们。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可这样,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
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乡亲们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用“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培养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治沙林草。这样,没几年时间,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达到了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
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他能答应吗?可拒绝梁沙生,梁沙生也不会来看他,告诉他外面的世界。
时隔多日梁沙生终于还是来了。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笑着照例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冷不丁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儿,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付不起找人的工钱,他俩又带着家人给人打短工,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好啊!成老林了。那里树长得老好,我还修了一条路……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一听福树问起他的事,高兴得一时兴起,就滔滔不绝,“福树叔,我办的樟子松林生态旅游红火着呢,北京、武汉、南京和合肥,都有人来这里消夏……”因为旅游休闲基地是他亲自筹划的,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嘴角一滴涎水流下来了。福树闭上眼睛,对梁沙生正色道:“沙生,我今天找你来就是说这事的,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到了夏天,空气里弥散着一股青草和樟子松林混合的清香。樟子松的密林不仅鸟多起来,野鸡兔子也多起来了。一到清晨,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鸣叫。福树经常在啾的鸟声中醒来。有时,他还看见一只兔子在门口拱着门。这给整天躺在床上的他带来了不少的快乐。但自从入夏以来,他身上开始一遍遍冒冷汗。即便是阴霾密布的阴天,也是一身的汗。他艰难地翻一下身,床上立即露出一大片汗渍。
福树竟在这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仙逝了。
听闻福树的死讯,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都说沾他的光,不然大伙儿早背井离乡,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满女忙了几天,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的密林里。那天,梁沙生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满女泪眼婆娑地带着他去了。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生发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想着,他嘴角就不由得欠了下,咧嘴一笑。
满女看见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宛若一片深不可测的林海雪原了。而她身边,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文中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找出任意一处景物描写,把句子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2.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评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怎样理解文中“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既熟悉又陌生的脚步声就要响起”这句话?
4.请分析本文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徐迅
(1)小时候我极顽皮,这顽皮就常常惹出些事端来。每每这时,父亲便气咻咻地教训道:“再顽皮,看我不捶你!铁我都锤扁了,捶扁不了你啊!”父亲是铁匠。
(2)父亲从小就跟他的三叔学铁匠活计。虽然是本家,他也遵循师徒古训。三年没有工钱,还倒贴几担稻子,闲时还帮三叔家打零杂工。父亲倒是很勤快很聪明,没学很长时间就出了师,轻重巨细的铁匠活计,他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木匠用的斧子,曾惹得几百里路远的手艺人慕名央他做。有人劝他,以后你在斧子上打上一枚印章吧!他没打,但名气却在我们那个小镇渐渐打响了。
(3)父亲打了一生的铁,在家乡一带就这样慢慢锻造出了一种德望。他从不为活计的价钱与主顾们讨价还价,主顾们也总有理由缺他一块两块的钱,他摆摆手就算了。轮到他自己带徒弟了,本家人劝他:“莫带路近的,同行是冤家!”他似乎没听见,后来他带的四个徒弟都是本队的。他的徒弟每月与他结算工钱时,都客套地留下五毛、块把的票子叫我买写字簿、糖果之类的。但父亲没有一次让我接下那钱。铁匠铺在离家不远的岭头街上,常有过路人短了路费,或者行乞的,到了他的铺子上,他从未亏过人家。家里总有陌生人吃饭,母亲也只当全是他的主顾。事后才知道,有的人哪里是他的主顾,就是在街上乞讨的。
(4)父亲也曾狡猾过一回——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公社里不准私人开铁匠铺,便把父亲吸收进公社综合厂,但工钱压得很低。其时家中已有七八口人吃饭,兄妹一个挨一个,全仗着父亲那把锤。有人给他出点子,说:“仗着你的手艺,摆他两天。”结果弄巧成拙,他的大徒弟自告奋勇地进了综合厂。听罢消息,父亲脸阴沉沉了许多天,成天叹气怨天。那次打击对他太沉重、太意外了。
(5)我中学毕业后,有一时间成天看书、写小说。父亲希望我能学个手艺,或者干脆就跟他学打铁。我说,现在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干这呆板而叉繁重的营生。父亲火了,说:“皇天饿不死手艺人!不学门手艺,你混什么饭吃!”为了平平老人心火,我捧起照相机,串村钻巷,以照相聊以挣钱糊口。后来我进城,这在家乡的小镇上曾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乡亲们恭维他生了个好儿子,能编县志写小说,云云……家乡是出过写小说的张恨水先生的,父亲大概这时才知晓我鼓捣的是些什么。
(6)父亲念过年把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之类的,他至今还背得滚瓜烂熟。我从县城回家,躲在书房看书写作,他歇工回来就踅进我的书房,讷讷地问:“你写么个?”然后就肘着写字台边坐下,默默地看着我,我就被这种慈爱摄得心驰神动,就怎么也写不下去。
(7)终于有一天,父亲在书房里与我搭讪了起来,他说:“我年纪大了,炉火旁怕烤不下去,还是你说的,现在这吃力的营生又无人学,一个人活不起一盘炉。你看看,我是不是找点生意做做?”最后,他竟用商量的口吻问我。
(8)我知道父亲心里清楚他的手艺要失传,心里酸得不行。看着父亲吸了一口烟,烟雾涌上他那黝黑的脸庞,眼里露出一副十分忧郁的神情。说实在的,铁匠铺真的是渐渐少了,村里人修打农具也只能找他。他呢,大概长年累月地干铁匠活,身子骨绷得紧紧的,一旦轻松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难受。
(9)我们终是没有商量出什么好的办法。一他呢,也到底还是忍不住去打铁了。
(选文有删改)
5.文中“我”的“父亲”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6.本文语言朴实,富有韵味,请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妙处。
父亲打了一生的铁,在家乡一带就这样慢慢锻造出了一种德望。
7.文章结尾处,父亲为什么“也到底还是忍不住去打铁了"?
阅读《想起雪湖藕》,回答问题。
想起雪湖藕
徐迅
①想起家乡的雪湖藕。炎炎夏日里,想起雪湖,就有丝丝的清凉袭上心来;就感觉荷叶田田,莲花过人头,有人摇着小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起那藕,就有无数白胖胖、粉嘟嘟的小手晃在眼前,有一种“儿童拍手争相问,一枝莲蓬值几钱”的诗意。当然这不是诗,也不是引用 --- 有朋友写美食,写到藕,有藕记、偶记之语……我这是偶然想起。
②家乡的雪湖藕产自县城之南。城南除了雪湖,还有南湖、学湖。三湖连在一起,都产藕,藕名都叫雪湖藕。雪湖藕九孔十三丝(一般的藕是七孔),说是珍品。据传,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路过此地还留下了佳话,说他品尝雪湖藕时,当一位少女捧上藕,他见少女宛如出水芙蓉,楚楚可人,又见雪湖藕洁白如玉,细嫩光润,似美女手臂,风情万种,不禁脱口而出:“一弯西子臂。”但求下联,岂知身边文武无一人能对。不料,那少女不慌不忙答道:“七窍比干心。”对联以“一弯“”西子”喻雪湖藕之表,用“七窍”“比干”喻雪湖藕之里,又巧嵌了两位古人名。朱元璋细细品味,心里暗暗称绝。登基定都南京后,他念念不忘雪湖藕,要求雪湖每年农历八月开湖,采摘的第一批藕送到南京,于是雪湖藕就有了“贡藕”之誉。
③记得在家乡县城生活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城南。夏天,那里雪湖与南湖、学湖三湖相连,水天一色。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太阳照着,几天过去,小荷宛若少女般情窦初开。待荷叶慢慢撑开,伞样大的荷叶就仿佛什么也遮挡不住了。荷莲从荷叶旁突兀而出,一枝枝地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胭红、或粉红、或梨白……都亭亭玉立。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很快,就见人摘那碧玉簪似的莲;更有人光着身子,下湖采藕了。他们从湖里举起那藕,有水濯洗,藕洁白如玉,真的是出污泥而不染。
④家乡的雪湖藕略呈方圆形、七棱,生食最方便,人们选用嫩脆之藕,洗净切片,加上白糖,就成了一道有名的凉菜。尤其是夏天醉酒后,吃起来异常生脆、爽润、甘甜,很是解酒。熟吃可切丝炒辣椒、炒肉或是制成炸藕盒、包藕卷等,用藕片炖排骨、煲汤什么的也简单。有人选用老而粗壮之藕,在藕孔内填满糯米蒸煮切片,说是好吃,但一进嘴里,我感觉就如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袁枚还说,“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袁枚是位美食家。由此,看他生活的年代就有藕粉造假者。藕“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神农本草经》),生吃可消淤凉血,活热病烦渴、吐血和热淋等症;熟食可以养胃滋阴,补益五脏……其实还不止这些,我的一位朋友曾住在雪湖边,夏天里,她用荷叶煮荷叶稀饭,说是清香祛暑。莲籽去壳留下莲仁,她就自制八宝粥。莲仁当中绿色的莲心,味苦,她又用那莲心泡水喝,说是强心、降血压……这让我真的大开眼界。
⑤转眼就又到藕上市的季节。这时想起家乡的雪湖藕,我仿佛就看到城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仿佛看到家乡县城的街头,有人挑着一副藕担匆匆地走过,担子里那粗得像手臂的雪湖藕又白又壮。有人干脆用那浑圆的荷叶举过头顶,当作遮阳的伞,吆喝着“又脆又嫩的雪湖藕,好七(吃)咧!”我在心里回味着乡音,就由不得不像叶圣陶在《藕与莼菜》里所写的那样,生出“故乡可爱极了”的感叹了。
8.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泊在水中( )(2)情窦( )(3)玉簪( )(4)濯洗 ( )
9.文章描写了雪湖藕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10.选文第②段引用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有何作用?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
12.请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文字删去,再与原文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
1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徐迅
①雨在屋顶的瓦上急促地响,像是万千银珠在争斗。
②瓦,就用这样的方式进入我最初的视野。在乡村的雨中,我眼前的每片瓦、瓦屋、墙壁都( )的。鱼鳞片似的瓦片,使南方乡村的瓦屋像是一尾尾寂静的鱼。只有雨敲打它们,它们才激动地摇头摆尾。然而雨终于停了,雨水在瓦缝间( )地穿行,从屋的高处跌落,风与阳光很快吹干、晒干了它。
③很快,我就知道了瓦的制作过程。我家附近新建了座砖瓦厂。窑匠们挖了个大大的泥巴坑,接着把旁边山上挖来的黄泥巴打碎,放进这坑里,然后再灌上水。他们先牵一头牛踩,再是集体跳下泥坑,踩。这样踩几个回合,泥巴( )的,却很有筋道。我也跳进去踩,在泥巴坑里蹦跶着。但我的脚太小,渺小得微不足道……窑匠们把踩好的泥巴取出来,放在地上一撮一撮地堆着,然后切成大块大块的,用于制作砖或者制作瓦。
④砖有砖模子,制造瓦就相对复杂一点。窑匠们手里拿着一个木桶样子的瓦模,放在一个急速旋转的轴心上。然后猛然给它布满一坨泥,瓦模急速地旋转,然后,窑匠冷不丁地切下,上宽下稍窄的四块瓦坯,这样就制作成功了。
⑤盖房子的,乡亲们不叫他建筑师,而叫他瓦匠师傅。烧瓦的,我们也就只能叫他窑匠师傅了。窑匠师傅烧窑很有讲究。他们把砖和瓦放在一起,整齐地码在窑里,然后封了窑门。再吧嗒一口烟,郑重地选一个吉时点火。我不懂这些神秘的仪式感。我只是在他们偶尔的疏忽里,看到窑里松枝熊熊燃烧的大火,与窑外被火光映红的他们古铜色的脸。
⑥在我心里,屋顶上的瓦总有些神圣。我也不敢用脚踩它们。一踩就感觉有哗哗的碎裂声。但我的一位瓦匠大爹不是这样。他在瓦上悄无声息,不仅脚下是安静的,瓦在他手里也没有声音。瓦片们在他手里飞快地旋转、重叠,一片一片熨帖在屋顶。
⑦有一个词叫作“检漏”。在乡间,检漏的意思其实就是检查瓦片。在每个梅雨季节到来之前,乡亲们都要检一次瓦。而检瓦的日子也必定选择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那时太阳很毒,屋顶被太阳烤得像是烧烤的铁板。我家检漏请的是瓦匠大爹。瓦匠大爹喜欢披着一件白色披风。披着披风的瓦匠大爹站在屋顶上像一位大侠。过一会儿,就从屋顶跳下来,这时,妈妈会端一大碗茶或红糖水给他喝。
⑧很多年里,一叠一叠,宛如排比句一般的瓦,在屋顶一片灿烂。直到水泥钢筋的楼房拔地而起,它才逐渐地退出乡村的历史舞台。其实,瓦片们在屋顶上灿烂亮丽时,屋里却是( )的,或黑或灰的瓦在为人家遮风挡雨时,也让屋里变得低矮、阴森、潮湿。这时,有一种叫“亮瓦”的玻璃瓦应运而生。乡亲们会在屋顶上安装一两块亮瓦。瓦屋一下子亮堂起来,给家里带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⑨这感觉就像是,一切都大白于天下。
(选自《散文》2024 年第10期,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瓦的认知是从雨中开始的,这也暗示瓦和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牵牛踩泥”“端大碗茶或红糖水”等情节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真实亲切。
C.文章详细介绍了乡村里的能工巧匠,如窑匠师傅、瓦匠师傅和瓦匠大爹等。
D.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叙写乡村记忆,注重场景和感官的描述,语言平实简约。
15.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湿漉漉 急慌慌 滑溜溜 黑压压
B.湿漉漉 急溜溜 滑溜溜 黑漆漆
C.湿淋淋 急溜溜 滑腻腻 黑压压
D.湿淋淋 急慌慌 滑腻腻 黑漆漆
1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鱼鳞片似的瓦片,使南方乡村的瓦屋像是一尾尾寂静的鱼。
17.③④两段用较多文字叙述了瓦的制作过程,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8.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1)句子:到了夏天,空气里弥散着一股青草和樟子松林混合的清香。樟子松的密林不仅鸟多起来,野鸡兔子也多起来了。一到清晨,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鸣叫。
作用:描绘了乡村风沙得到治理后清新的环境,与治理前的环境形成对比,渲染生动美好的氛围,突出人物形象。
(2)句子: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
作用:描绘了乡村风沙治理前的恶劣环境,与治理后的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2.示例: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福树失落、悲伤的心情,表现出他不同意把樟子松林作为旅游休闲基地的坚决态度。 15.围绕“‘期盼’是梁沙生经常带东西来看他,并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厌烦’是梁沙生想说服他把樟子林作为旅游休闲基地,‘熟悉’是他看着梁沙生长大,‘陌生’是长大的梁沙生把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而且要把樟子林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回答即可。 16.围绕“既指当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樟子松林生发虫灾,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到现在有几十年的树龄,长得壮实、高大、最为醒目:也指福树克服困难带领村民植树治理风沙,他坚定、执着、不怕困难的品格令人敬仰,表达作者对福树的赞美、敬仰”等两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
要求从文中找出任意一处景物描写,把句子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因此,抄写任意一句景物描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①段中“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呼哨音。那是松涛的呼啸声”,描绘了樟子松林幽静的环境,写出了这里人烟稀少的特点,突出了主人公福树终生造林的奉献精神。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要求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
段,“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嘴角一滴涎水流下来了。福树闭上眼睛”是神态描写,“对梁沙生正色道:‘沙生,我今天找你来就是说这事的,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是语言描写。结合第 段“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他能答应吗”可知,福树认为梁沙生想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会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因此第 段对福树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失落、悲伤的心情。“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表现出他不同意把樟子松林作为旅游休闲基地的坚决态度。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第①段中,“他知道,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既熟悉又陌生的脚步声就要响起”,这个脚步声是梁沙生到来的脚步声。
结合第④段“由于到了忙季,村里能到这里走动的人就越来越少。也只是梁沙生。梁沙生这一年几乎三天两头就来看他,且每次都没有空手。这使他感到有些宽心”可知,他“期盼”梁沙生到来是梁沙生经常带东西来看他,并告诉他外面的世界;
结合第⑤段“自从梁沙生那一次来看他,郑重其事地提出要在樟子松森林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脑子里那根敏锐的神经就欠欠地疼痛了下,心里一沉”,可知他“厌烦”梁沙生是因为梁沙生想说服他把樟子林作为旅游休闲基地;
结合第 段“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第 段“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付不起找人的工钱,他俩又带着家人给人打短工,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可知,他“熟悉”梁沙长是因为看着梁沙生长大的;
结合第 段“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可知,他觉得梁沙生“陌生”是因为长大的梁沙生把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而且要把樟子林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
结合第 段“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生发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可知题目“樟子松王”表层留底是指当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樟子松林生发虫灾,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到现在有几十年的树龄,长得壮实、高大、最为醒目。
结合第 段“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第 段“没几年时间,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达到了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第 段“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知“樟子松王”的深层含义是指福树克服困难带领村民植树治理风沙,他坚定、执着、不怕困难的品格令人敬仰,表达作者对福树的赞美、敬仰。
5.勤快聪明,尊师知礼;工匠精神,手艺出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德高望重,淡泊名利等 6.“打铁”与“锻造”相呼应,符合父亲的职业特点;“慢慢”表现了父亲德望“一生”积累的过程;“锻造”“德望”,形象表现了父亲的用心雕琢与德望的厚重等。 7.不忍手艺失传;村里乡亲需要他;习惯了干铁匠活;没有更好的选择等。
【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2)段中的“虽然是本家,他也遵循师徒古训。三年没有工钱,还倒贴几担稻子,闲时还帮三叔家打零杂工。父亲倒是很勤快很聪明,没学很长时间就出了师”可得:勤快聪明,尊师知礼;
根据第(2)段中的“他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木匠用的斧子,曾惹得几百里路远的手艺人慕名央他做”可得:工匠精神,手艺出色;
根据第(3)段中的“父亲打了一生的铁,在家乡一带就这样慢慢锻造出了一种德望。他从不为活计的价钱与主顾们讨价还价,主顾们也总有理由缺他一块两块的钱,他摆摆手就算了”可得:德高望重,淡泊名利。
根据第(3)段中的“常有过路人短了路费,或者行乞的,到了他的铺子上,他从未亏过人家。家里总有陌生人吃饭,母亲也只当全是他的主顾”可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句中的“打了一生的铁”与“锻造”符合父亲的职业特点,父亲是一句远近知名的铁匠。
“慢慢”体现了父亲积累德望的过程漫长,用了一生的时间。
“德望”的意思是品德与名望。父亲用一生的时间来锻造自己的德望,表现了父亲培养自己的品德与名词的用心和父亲德望的厚重。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8)段中的“我知道父亲心里清楚他的手艺要失传,心里酸得不行”可得:不忍手艺失传;
根据“说实在的,铁匠铺真的是渐渐少了,村里人修打农具也只能找他”可得:村里乡亲需要他。
根据“大概长年累月地干铁匠活,身子骨绷得紧紧的,一旦轻松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难受”可得:习惯了干铁匠活。
根据末段中的“我们终是没有商量出什么好的办法”可得:没有更好的选择。
8. bó dòu zān zhuó 9.①雪湖藕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雪湖藕夏天生长的景象。 ③雪湖藕的食用功能 10.既生动地表明了雪湖藕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的事实,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小而娇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加点部分表明“我”是数着数,看莲花开放的,表达出“我”想看到莲花绽放的急切心情。去掉了之后,“我”的急切心情就没有原句表达得那么强烈。 13.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浑然一体;内容上,由雪湖藕写到故乡,表达了对雪湖藕及故乡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8.此题考查的是字音。这里需要注意“泊”的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ó”,“濯”和“簪”两个字平时用的少,要熟记读音。
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章围绕“雪湖藕”首先在②段中写到了“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路过此地还留下了佳话”,这是与藕有关的故事,③段中“夏天,那里雪湖与南湖、学湖三湖相连,水天一色。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待荷叶慢慢撑开,伞样大的荷叶就仿佛什么也遮挡不住了。荷莲从荷叶旁突兀而出,一枝枝地化成一朵朵莲花”,写了雪湖藕夏天的长势,④段写了藕的食用方法和功能。据此理解作答。
10.此题考查的是文中情节的作用。文中第②段引用了朱元璋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突出雪湖藕的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在文中引用古代名人的故事能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1.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该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和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雪湖藕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1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句中加点词突出表现了莲花开放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我”的期待之情。去掉后没有这样的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13.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文章结尾“这时想起家乡的雪湖藕”从结构上照应题目,是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仿佛看到家乡县城的街头,有人挑着一副藕担匆匆地走过,担子里那粗得像手臂的雪湖藕又白又壮。有人干脆用那浑圆的荷叶举过头顶,当作遮阳的伞,吆喝着“又脆又嫩的雪湖藕,好七(吃)咧!”我在心里回味着乡音,就由不得不像叶圣陶在《藕与莼菜》里所写的那样,生出“故乡可爱极了”的感叹了。”,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14.C 15.B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瓦片”比作“鱼鳞片”,将“瓦屋”比作“一尾尾寂静的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密而整齐的瓦片、瓦屋在雨中的静态美,联想自然贴切。 17.再现了作者孩童时对瓦坯制作过程的记忆;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瓦坯的制作过程,理解其工艺价值;暗含作者对瓦的特殊情感,丰富文章内容。 18.从结构上看,照应第⑧段“如释重负的感觉”,衔接紧密;从句式上看,单独成段,强调了“如释重负”的具体内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导语】这篇散文以“瓦”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南方乡村的生活图景。作者运用多感官描写(如雨打瓦片的听觉、踩泥的触觉)和生动比喻(如“鱼鳞片似的瓦片”),展现了瓦从制作到使用的全过程。文章既描绘了传统工艺的智慧(窑匠的仪式感、瓦匠的娴熟技艺),又折射出乡村生活的变迁(亮瓦的出现、水泥楼房的替代)。平实语言中蕴含着对传统文明的深情回望,结尾“大白于天下”的意象更赋予文本哲思色彩。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文章并非详细介绍乡村里的能工巧匠。文中第③-⑤段对窑匠师傅制作瓦的过程有一定描述,第⑥-⑦段对瓦匠大爹检漏的场景有所展现,但对于“瓦匠师傅”的介绍仅在第⑤段提及“盖房子的,乡亲们不叫他建筑师,而叫他瓦匠师傅”,并无具体的人物事迹或技艺细节的详细描写,属于略写。因此选项中“详细介绍了乡村里的能工巧匠,如窑匠师傅、瓦匠师傅和瓦匠大爹等”表述错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语境运用。
第(1)空: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程度较重,表面有明显水分。
湿淋淋:强调物体被水浸透,水分不断滴落的状态。
“在乡村的雨中,我眼前的每片瓦、瓦屋、墙壁都( )的”。此处形容雨中山村景物被淋湿的状态,“湿漉漉”更贴合“潮湿但未完全浸透”的日常场景,而“湿淋淋”程度过重,应选择“湿漉漉”;
第(2)空:
急慌慌:侧重动作匆忙、慌乱,带有焦急的情绪。
急溜溜:形容动作快速、急切,更突出速度感。
“雨水在瓦缝间( )地穿行”。雨水在瓦缝中流淌,侧重“快速流动”的动态,“急溜溜”更能体现水流的急切感,“急慌慌”多形容人的情绪,用在此处拟人化程度过强,应选择“急溜溜”;
第(3)空:
滑溜溜:指物体表面光滑,触感细腻。
滑腻腻:除光滑外,还带有油腻感,多形容黏腻的触感。
“这样踩几个回合,泥巴( )的,却很有筋道”。此处形容踩制后的泥巴触感光滑,“滑溜溜”强调细腻顺滑,符合泥土被踩揉后的状态;“滑腻腻”含油腻感,与泥巴的质感不符,应选择“滑溜溜”;
第(4)空:
黑压压:形容数量多或密集,颜色发黑,偏重于“密集”的视觉感受。
黑漆漆:侧重环境黑暗、光线不足,强调“黑暗”的状态。
“屋里却是( )的,或黑或灰的瓦在为人家遮风挡雨时,也让屋里变得低矮、阴森、潮湿”。此处形容瓦屋内部因瓦片遮挡而光线昏暗,“黑漆漆”直接指向“黑暗”的环境,而“黑压压”侧重“密集发黑”,与“光线不足”的语境不符,应选择“黑漆漆”;
综合以上分析,四空依次填入:湿漉漉、急溜溜、滑溜溜、黑漆漆;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
句子运用比喻修辞,将“瓦片”比作“鱼鳞片”,“瓦屋”比作“一尾尾寂静的鱼”。结合第②段“在乡村的雨中”的语境,“鱼鳞片”的比喻生动展现瓦片排列的密致与整齐,“寂静的鱼”则通过联想,将静态的瓦屋赋予水生物的灵动感,既呼应前文“雨在屋顶的瓦上急促地响”的动态场景,又以“寂静”反衬雨中乡村的静谧,使画面兼具视觉的整齐美与想象的鲜活感,修辞运用贴切自然。
17.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用意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我家附近新建了座砖瓦厂。窑匠们挖了个大大的泥巴坑……我也跳进去踩,在泥巴坑里蹦跶着”的内容可知,作者详细描写牵牛踩泥、集体踩泥的过程,还插入自己参与踩泥的童年体验,这些细节真实还原了孩童时期对瓦坯制作的记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与“瓦”的亲密关联。
根据文章第③段“把踩好的泥巴取出来,放在地上一撮一撮地堆着,然后切成大块大块的”和第④段“窑匠们手里拿着一个木桶样子的瓦模……上宽下稍窄的四块瓦坯,这样就制作成功了”的内容可知,作者对泥巴处理、瓦模旋转、切割瓦坯等步骤的细致叙述,清晰展现了瓦从泥土到坯体的工艺流程,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传统制瓦的复杂工序,理解其工艺价值。
综合③④两段对制瓦过程的全景式叙述,从“牵牛踩泥”的集体劳作到“瓦模旋转”的技术操作,字里行间既渗透着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含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与记录,从而丰富了文章关于“瓦”的文化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具厚度。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1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一、结构上:照应前文,衔接紧密。根据文章第⑧段“乡亲们会在屋顶上安装一两块亮瓦。瓦屋一下子亮堂起来,给家里带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的内容可知,第⑨段“这感觉就像是,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中的“这感觉”直接指代亮瓦带来的“如释重负”,通过重复“感觉”形成语义勾连。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使“亮瓦改善居住环境”的叙事线索更完整,结构上呈现出闭环式的严谨性。
二、句式上:单独成段,强化情感。根据文章第⑨段“这感觉就像是,一切都大白于天下”的内容可知,该段以独句段形式存在,通过段落留白突出“大白于天下”的情感张力。相较于普通陈述句,单独成段的句式将“亮瓦让光线进入屋内”的物理变化,升华为“内心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强化了对“光明驱散阴暗”这一感受的强调。
三、内容上:深化主旨,升华情感。根据文章第⑧段“或黑或灰的瓦……让屋里变得低矮、阴森、潮湿”与“亮瓦让瓦屋亮堂起来”的内容对比可知,第⑨段“一切都大白于天下”既指亮瓦带来的物理光线,也隐喻着乡村生活从“阴暗”走向“光明”的转变。结合全文对瓦的制作、使用及被替代的叙述,该句深化了对传统生活方式变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亮、敞亮的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主旨从单纯的乡村记忆升华为对生活进步的礼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