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应松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应松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应松散文
阅读散文,完成练习。

陈应松
①从北方刮来的风在江汉平原上横扫的时候,你会听见土地深处传来的反抗和怒吼。芦穗没有被折磨得倒下,还在白呲呲地微笑,田里的稻茬烧黑了,满目疮痍。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萝卜长得碧生生的,叶子张扬肥大。不过畦边上的被鸡鸭给啄吃了,只剩下光光的茎,像狗的肋骨。大蒜披头散发,像一些时尚青年的爆炸式发型。油麦菜很细,茼蒿很密,菠菜很绿,包菜很紧——它们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全在匆匆地生长。
②神农架的冬天似乎就是这样,一个用冰雪和森凉制造的世界,在越来越远的群山间白着,一夜愁白了头发,犹如一个传奇老人,躲在高寒山区里,冥想着天地的大事。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得非常简单,掐一把水灵灵的蔬菜,切几片用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放在锅里炒制,看它冒出热气,闻着它散发出的香气,然后边吃饭边与家人聊天,好不惬意。
④我不会想很远,就像一只在火炉前打盹儿的猫,只做着眼前的梦。我喜欢在冬天里缩手缩脚地到处走动,风很干硬,站在雪山前和站在田野上都一样。我在神农架的冬天里看到过猎狗在雪地里追逐一只野兔的情景,雪团从树上突然砸下来,崖上的冰瀑像是垂下的万支剑刃。离城市越来越近的平原上,没有封冻的河流会有近乎音乐的流淌声,好像冬天远没有到来。水鸟依然像平时一样大喊大叫,但煽起的浪烟是要让大地发寒的。
⑤乡村里的人与物却过着他们真正的冬天。我喜欢看他们的表情,远远望去像是冬眠的村庄,其实却有着自己活惯了的生机。雾很大,地上一层霜。过一会儿,抬头一望,太阳出来了,哗哗地往上升,遭过霜打的油菜地像群鳞耀跃,吐着冬日的光芒。这真是奇迹。枯草闪闪发光。还有人在田中劳作。冬日的田翻耕后,泥巴冻成了粉状,好像春天从土里拱出来了。一只喜鹊在油菜地里啄食虫子。冬天的太阳如果升起来,真是叮叮当当地响。地上浅浅的麦苗在摇晃,土里有了暖气,呼呼地往外冒。看呀,村里的狗在阳光下欢呼雀跃,鸡则躲在草垛背风处晒太阳,畏畏缩缩地蹲着,守住自己刨出的窝。公鸡耐不住寂寞,突然骚动且雄起,在太阳下乱跑,咯咯大叫,显得没心没肝的。有这样的小气候,世界多热闹。
⑥时间很慢,人心不急。有时候慢一些会看到很多平时没有觉察的欢乐。草色阑珊,诗书翻过,就跟随冬天而去吧,保不准会把你送到灯盏花旁的又一季灵感里。
(有删改)
1.老师提示阅读散文要理清文章结构,因此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梳理,但在整理的时候,不慎丢失了一部分信息,请你帮助他们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阅读散文要品味独特而有味的语言,在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两人一组赏析本文的语句,请你按照提示帮他们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掐一把水灵灵的蔬菜,切几片用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放在锅里炒制,看它冒出热气,闻着它散发出的香气。(提示:词语运用)
(2)过一会儿,抬头一望,太阳出来了,哗哗地往上升,遭过霜打的油菜地像群鳞耀跃,吐着冬日的光芒。(提示:修辞角度)
3.声音可以再现画面,可以传情达意。同桌秦典想在朗诵会上朗诵这篇文章,但每当他朗诵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总是读不好。因此他想请你从重音角度为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
4.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打算以这篇散文为脚本拍摄视频,你觉得可以使用哪种色调的滤镜?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知识卡片,阐述你的理由。
A.冷色调 B.暖色调 C.对比色调
知识卡片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调给人以热烈、活泼的感觉;冷色调给人以清爽、冷静的感觉;对比色调给人以强烈、醒目的感觉。
阅读《走上祁连山》,完成下面小题。
走上祁连山
陈应松
①过了达坂山,祁连山脉的群峰遥遥在望。天空突然布满了烟尘般腾起的浓云,乳白、灰白,山火一样暴烈地燃烧。苍凉劲美、沉郁庞然的山体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白。峡谷回响着风声,残雪在山沟间顽强地白着。【甲】但更多的水奔腾下山,去滋润大地上的生命和秩序,滋润河流、草原、森林、鸟兽和人类,滋润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滋润所有生命裹挟的欲望。
②祁连山是青海的北大门,是青海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此处。这条古道上,无数的商旅和征人都曾目睹并感叹过这祁连的壮美。“祁连高耸势峣,积素凝花尚未消。”岧峣,这两个字用得太妙了,我不知道诗人是指山势,指积雪,还是指云雾。“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仰望者的诗,是要拔高行程的奇险。“祁连不断雪峰绵,西行一路少炊烟。”这荒凉之美,抒发着南朝官员出使路上的漫长孤寂。
③祁连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替我们遮挡了所有风沙、痛苦和灾难。它庞大的冰川、充沛的雨水、众多的河流,是对一切生命的盛大恩泽。在古老的祁连山民歌中,它被称为“洒满乳汁的山川”。【乙】山顶上的积雪像一条壮丽的白色长城,沿着山脊蜿蜒而去,通向无边的苍穹,用雪线勾勒出漫长的、连续的山脊,将山与天空分开。
④我们到达门源县的青石嘴镇,在这里小憩,即将进入祁连山草原。门源被称为小江南,也是祁连山的一个大风口,常年大风劲吹。但因为美丽的河谷和草甸,这里成为一片不小的平原。祁连山已经完全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加壮观和巍峨。云彩团簇着向上卷动,与山峰缱绻相偎。大通河哗哗流淌的声响,代表着祁连山的活力。
⑤到达一个叫羊肠子沟的地方,草原突然开阔无边。一览无余的祁连山脉被积雪完全覆盖,像是披着巨大的白色绒毡。云彩跃上苍穹,天之蓝是洪荒的蓝,没有任何注释的蓝,既羞怯也袒露的蓝,既空荡也丰厚的蓝,是白云的衬幕,是祁连山千古的眠床。更高峰上的雪,最后被白云遮断和洇化,成为烟霭。【丙】“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王昌龄的诗句,青海有长云才使雪山暗淡邈远,“暗”是隐去,是渐渐消逝于眼际的白。可是在这个河谷,祁连山一下子明亮起来。被白云熏炙千万年的天空,风云激荡,坚硬沉默,宛似巨型无垠的湛蓝美玉。
⑥云影奔走,我追逐着一群羊。它们是小尾寒羊,像是粉嘟嘟的野蘑菇,开放在山谷中。噢,那么多盛开的紫杜鹃,这个季节最绚烂的花,太多太多。【丁】那千里遍布的香味,一直浪向远处蓝色或者白色的帐篷中,那里,有牧人的炊烟升起。从祁连山蓝色的血脉里渗出的溪河,让空气湿润,芳野蓊蓊。我忽然看见公路边上有巨大的地名牌,上写:祁连山草原!这就是祁连山草原!一群牦牛在沟壑间吃草,有一些牦牛吃饱了在打盹,一动不动,像是草原上的一尊尊雕塑。
⑦我们进入了祁连县,这个县以祁连山命名,它正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里,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祁连山的腹地。酒店后面,即是藏区神山阿咪东索,它是祁连县的标志。八宝河在它的面前淙淙流淌。河边的悬崖,被风雨切割成传说中的城堡,像一层层被石柱撑起的楼阁。这样的地质地貌真是罕见!卓尔山被岁月侵蚀的红色砂砾岩绝壁上,赤焰飞瀑倾泻,凝止在它跃下的瞬间。这壮丽的飞跃,触目惊心的血色之崖,在飘浮的云彩中俨如岿然不动的兵阵,它就叫千兵崖。烽堠万里,长烟落照,汉阙霜秋,铁马冰河,它都曾亲历……
⑧野兔在身边奔跑,旱獭结群巡游,森林鸟声如雨。我虽然无法亲睹雪豹的身影,但看到了一只雪豹标本,沉静,高贵,灵跃,一尘不染。雪豹是雪和悬崖的宠儿,是峭壁上的灵兽,是奔跑的雪与冰,是一块祁连山的冰种美玉,让祁连山千年的雪原复活为激情和生命。多好啊,在高山裸岩上,雪豹和岩羊们在生活和角力;在森林和灌丛中,有马鹿和蓝马鸡在奔跑;在草原上,有黄羊、秃鹫和旱獭在生活;在荒漠,有野双峰驼、沙鸡和沙蜥在游弋……
⑨“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在牧民的嘴里,我听到了这首青海的民谣。身边是雪山、森林、冰川、草原、河流、沼泽、湿地、山脉、野兽……这些遥远美丽的字眼。我这个惯于行走的人,享用着这浩大的山河盛宴。多好,多好!
(有删改)
5.作者描述了自己“走上祁连山”过程中沿途看到的景色。阅读全文,参照所给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游踪 祁连山特点 代表景物
① 苍凉劲美 高耸连绵的山体越来越白的积雪奔腾而下的雪水
到达青石嘴镇,即将进入祁连山草原 ② 美丽的河谷草甸代表活力的云彩山峰和大通河
到达羊肠子沟,进入祁连山草原 开阔明亮 开阔的草原③ 的天空洇化的烟霭
进入祁连县,进入祁连山腹地 壮丽鲜活 奇特罕见的④ 充满活力的动物
6.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句运用排比,以连贯铺排之势,写出祁连山奔腾而下的水流向大地、滋润万物、影响建构着人们的生活的特点。
B.【乙】句将山顶积雪比作白色长城,形象地写出山脊纤细、连续、漫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积雪映衬的天空的喜爱。
C.【丙】句引用古诗,灵动而富有韵味地写出唐人笔下的青海雪山因长云飘浮而带来的暗淡邈远、山雪之白渐逝的特点。
D.【丁】句中的一个“浪”字,生动而传神,富有动态美,化无形如有形,写活了大规模盛开的紫杜鹃千里漫溢的香气。
7.文章以“多好,多好”结尾。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方面的“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风凛冽
陈应松
①身着褐衣的凿石者,紧攥着灼热的錾子和铁锤,对准巨大的石头,凿着,凿着……将一座山齐刷刷地劈下,不对,应是凿下,像刀切斧削一样壁立千仞。狮子山楚王陵的墓道,既是石刻,也是石切。
②在狮子山楚王墓前,有许多庞大的、未凿完的石头,它们横七竖八、犬牙交错地胡乱堆砌在那儿。这是一个未完工的工地,似乎看得到石匠们尚未走远的样子,他们从沉重的巨石里爬出来,像一只只甲虫,满手老茧和血渍,看着自己即将完成的杰作,在一个血红的黎明悄然离去……
③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温驯的牛和尖锐的犁——它们可爱地耕耘着汉代的大地,留下了嬉戏的羊,飞翔的大鸟和栖居在屋顶及车轼上的神鸟,握锄的农夫和播种的孩子,执桴击鼓、羽葆飘扬、嬉耍玩乐的艺人。
④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歌吟、吹奏和长袖起舞的仕女,留下了织布、纺纱、摇纬的农妇,迎宾的侍仆,下棋的闲客,烧烤肉串的饕餮者,背牛、扛鼎、拔树、伏虎的力士。
⑤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的炎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乘黄升仙的黄帝,青鸟为其衔食的西王母,在楼阙上亮翅的三足鸟和诡异的九头兽、九尾狐,以及人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的众神……
⑥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超凡的艺术想象,让笨拙的石头成为天空和灵山,成为神祇的圣庙,成为诸神飞翔的穹窿。
⑦云龙风虎的遒劲造型,挟风云雷电,携日月星辰。浑圆饱满的线条,以大朴不雕之雕,大道无言之言,大象无形之形,组成了石头上的大汉风景。什么叫汉唐气象?在徐州,在我见到的汉画像石上,一个时代的伟大气魄和盛世年景如沉雷从天庭滚滚而来,撼人心魂。
⑧沧桑历尽,从荒野上挺立起来的石头,就像汉代,仍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闪光。那些灵魂的仰望者,对天堂的渴盼是从神道开始的,石碑、石柱、石人、石虎、石马、石牛、石羊,如仙槎,生双翼。至石椁、石棺、石阙、石祠……笨重的石雕,因紧贴大地的独具匠心,而让其身轻似燕,飞入袅袅青空,冲破云烟,进入太虚圣境。脚下,仍是磅礴的汉家厚土。
⑨徐州,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汉之源源于小沛,大汉之根根在安国。”虽然汉兴起于楚,但两汉是汉族自我确认的时代。它的自信、青春、强劲和力量膨胀高昂,其他朝代无可比拟。它的开疆拓土,到达过河西走廊和南疆的沙漠深处。我想起“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的班超,这位以36人平定西域的杰出汉使,以强大的胆略和吸附力,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没有像班超这样让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猛士,这就是徐州汉画像石透射出的凛冽之气,无数灵跃的石头垒砌着,占领了惊涛轰鸣的历史河岸,带来森严激荡的气象,横亘在千山暮雪、万里长云的时空,雄浑、苍劲,成为汉代的丰碑。
(选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
8.概括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9.品析下面的句子。
没有像班超这样让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10.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探究作者以“汉风凛冽”作为标题的理由。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
陈应松
①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
②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溢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
③蜩塘嘶鸣,蛱蝶扶摇,天地如旋。瓜藤疯狂覆垄,牯牛仰天哞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肥美的雨珠把一支支荷伞擦亮,雨雾沆瀣,撕扯苍老的烟云。蛛网在草间闪烁珍珠的光串,烟树笼罩着古村的静谧。一只蜻蜓,穿越时空的长廊,它蹦跹于某个端午过后的夏日,被一阵轻风招落于南宋的一株尖荷。他蹑手蹑足,惊动了塘畔蛙、袖边雾。大地的神灵屏息于他带着童真的凝视,他把一枝荷、一只蜓,拓染在时间的宣纸上。这片撒满奇迹的乡垄,诗缀如清晨荷塘的露珠。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
④回到溢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渔塘,这个寂寥之地便成为南宋最巍峨的诗歌神殿。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他遍摘芰荷,啖尽莲蓬,他与黄昏的水波相约,与野亭的农夫品茶。吟落夕阳,独理雪衣。两脚新泥,半襟乡风,三更残月,万古初心。何其淡哉!何其快哉!何其美哉!
⑤杨万里被称为“一代诗宗”,在当时,他一个人创造的诗歌流派“诚斋体”已名满天下,但这个乡下老头儿过的是莳花弄草、散发扁舟的生活。诗坛有人称他的“诚斋诗”是一种活法,亦叫“活法诗”。活法入荒野,则诗歌野性未泯;活法鲜灵活泼,诗就鲜灵活泼;活法自然幽趣,诗便自然幽趣。
⑥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这只有杨万里能够做到。而在当时,江西吉安府那个偏僻的乡村,一只蜻蜓扇动着小翅,引发了南宋文坛的飓风。诚斋体直指那些因袭成风、窠臼不脱的陈词滥调,否定了佶屈聱牙、滞涩生硬的流行诗体,开了南宋新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众多诗人。
⑦我站在湴塘的小池畔,这里莲荷满塘,逞妍斗色。我在荷浪上痴痴地寻觅着蜻蜓,终于看见了一只赤蜻,它旋飞在水面,没有停下。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
⑧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那只飞入杨万里眼帘的蜻蜓是玉带蜻吗?是锥腹蜻?是赤蜻?是异色多纹蜻?也许立在荷尖上的是一种细小的灰绿色的褐斑异痣蟌,还有一种我们俗称为“老虎蜻蜓”的大团扇春蜓。我小时候老以为它是蜻蜓的幼虫,只有它是在荷尖上倒立着的,而不是平歇着的。当然,最艳丽的永远是赤蜻,它是翠色荷塘的点睛之笔,在风中它也许会立着,它最配出现在杨万里的咏荷诗中。
⑨这江南荷塘水面上无数复眼帛翅的小精灵,不管哪一只,都是美的,落在哪里都美。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斋体”是杨万里独创的诗歌流派,特点是活泼自然,想象奇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
B.第⑦段“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是作者在明知故问,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可以去掉。
C.第⑧段“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在我国就有四百多种。”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蜻蜓的科学分类及其种类之多。
D.文章结尾“它们落在逆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既照应了“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一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13.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
(2)他孤军奋战,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从四字词语运用角度)
15.文章标题“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6.结合文章内容,以链接材料的诗为例,分析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链接材料】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
1.(1)顽强(2)水鸟(或:野兔)(3)冬天的人 2.(1)“一把”“几片”两个数量词把冬季神农架农家生活的简单、质朴写了出来。“热气”“香气”让人想到一幅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温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简单温馨的生活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太阳照射下的油菜地比作“群鳞耀跃”,写出了油菜地在太阳照射下的金光闪闪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其喜爱和赞美之情。 3.示例:“一片”要重读,以表现出菜畦里绿之多、绿之广;“挣扎”要重读,以表现出植物们在寒冷的冬日生长的不易,重读这两个词可以体现出神农架的冬天植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出作者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示例一:我选择对比色调。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描绘神农架冬天的景象,既展示了冰雪覆盖、寒冷清寂的自然环境,又呈现了动植物顽强生长、人们温暖生活的场景。这种自然的冷与人间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用对比色调,可以将这种对比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示例二:我选择暖色调。虽然散文中描写了神农架冬天的寒冷和苍茫,但更多的是对生命力和生活情趣的赞美。植物们在严寒中依然生长旺盛,动物们充满活力,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依然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和乐趣。这些元素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使用暖色调,可以将这种温暖的感觉放大,使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舒适,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
示例三:我选择冷色调。这篇散文以神农架冬天为背景,大量描写了冰雪、寒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使用冷色调,可以将这种氛围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一种冷静和沉思的情绪。同时,冷色调也可以与文中偶尔出现的温暖元素形成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那些温暖元素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视频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大蒜披头散发,像一些时尚青年的爆炸式发型。油麦菜很细,茼蒿很密,菠菜很浪,包菜很紧。——它们自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全在葱葱地生长”可知,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植物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因此,第一空可概括为:顽强(生机勃勃)。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得非常简单,掐一把水灵灵的蔬菜,切几片用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看它冒出的热气与香气。在河边砸着凌片,有野鸭惊飞起,它们是冬泳队员,无家可归,自得其乐”可知,野鸭(水鸟)的活动。根据第④段“我在神农架的冬天里看到过猎狗在雪地里追逐一只野兔的壮丽景色”可知,野兔和猎狗的活动。因此,第二空可概括为:水鸟(或野兔)。
第三空,根据第⑤段“乡村里的人与物却过着他们真正的冬天。我喜欢看他们的表情,远远望去像是冬眠的村庄,其实有着自己活惯了的生机”可知,乡村人们在冬天的日常生活和独特生机。因此,第三空可概括为:冬天的人(人的活动)。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1)题。结合第③段“掐一把水灵灵的蔬菜,切几片用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放在锅里炒制,看它冒出热气,闻着它散发出的香气”可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掐一把”和“切几片”这两个短语,非常具体地描绘出了准备食材的过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具体的描述方式,使得文本更具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水灵灵的蔬菜”和“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则是对食材的详细描述,不仅表现了食材的新鲜和美味,也展示了作者对食材的热爱和珍视。“看它冒出的热气与香气”这一句,通过描述食物烹饪过程中的热气和香气,进一步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使得这个场景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因此,这句话通过精心的词语运用,成功地描绘出了一个温馨、质朴的冬季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2)题。结合第⑤段“乡村里的人与物却过着他们真正的冬天。我喜欢看他们的表情,远远望去像是冬眠的村庄,其实却有着自己活惯了的生机。雾很大,地上一层霜。过一会儿,抬头一望,太阳出来了,哗哗地往上升,遭过霜打的油菜地像群鳞耀跃,吐着冬日的光芒”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遭过霜打的油菜地”比作“群鳞耀跃”,这个比喻非常新颖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油菜地在阳光照射下的闪烁和生机。“哗哗地往上升扬”这个描述,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使得这个场景更加立体和动态。“吐着冬日的光芒”这一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油菜地以生命,使得它们仿佛成为了冬日的精灵,为大地带来了温暖和生机。因此,通过精心的修辞运用,这句话成功地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冬日田野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这种生动的描绘方式,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冬日的美丽和温暖。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和朗读设计。
结合第①段“从北方刮来的风在江汉平原上横扫的时候,你会听见土地深处传来的反抗和怒吼。芦穗没有被折磨得倒下,还在白呲呲地微笑,田里的稻茬烧黑了,满目疮痍。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可知,本段由冬天田里“满目疮痍”引出“菜畦里一片嫩绿”的景象,表现菜畦里勃勃生机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就此通过朗读设计把握情感。“一片”这个词要读重音。这是因为“一片”是用来形容菜畦里嫩绿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通过强调这个词,可以让听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是如何覆盖整个菜畦的,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鲜明的画面。“挣扎”这个词也需要读重音。在这里,“挣扎”是用来形容植物在寒冷的冬日中生长的不易。通过强调这个词,可以让听者感受到植物们为了生长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进而对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产生敬畏之情。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强调“一片”和“挣扎”这两个词,可以让听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这也正是朗读设计中重音运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嫩绿”要读重音,强调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菜畦里依然有新鲜的绿色生命在顽强地生长,与周围的“苍凉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顽强与活力,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色彩心理学的应用。
解答时,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结合第①段“从北方刮来的风在江汉平原上横扫的时候,你会听见土地深处传来的反抗和怒吼。芦穗没有被折磨得倒下,还在白呲呲地微笑,田里的稻茬烧黑了,满目疮痍”、“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第④段“我喜欢在冬天里缩手缩脚地到处走动,风很干硬,站在雪山前和站在田野上都一样。我在神农架的冬天里看到过猎狗在雪地里追逐一只野兔的情景,雪团从树上突然砸下来,崖上的冰瀑像是垂下的万支剑刃”,可知这篇散文描写了神农架冬天的景象,包括冷冽的气候、被雪覆盖的大地,以及在这片寒冷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
然后,需要理解不同色调滤镜的特点和它们所能传达的感觉。冷色调通常给人一种冷静、清爽的感觉;暖色调则给人一种热烈、活泼的感觉;对比色调则能强调出对比,给人一种强烈、醒目的感觉。接下来,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与不同色调滤镜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匹配。例如,如果认为文章主要表现了神农架冬天的冷冽和清静,那么可能会选择冷色调;如果认为文章主要表现了在寒冷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那么可能会选择暖色调;如果认为文章既表现了冬天的冷冽,又表现了生命的活力,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那么可能会选择对比色调。最后,需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色调滤镜。理由应该包括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及所选色调滤镜的特点和它们所能传达的感觉。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选择C对比色调。首先是色彩的对比,冬天的神农架天气寒冷,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但是动植物和人们并未因冬天恶劣的环境而受到影响,植物一片绿色,生命旺盛,动物也是热闹非凡,百姓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运用对比色调,更醒目地能将神农架的白色与各个生命展现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在对比中更能醒目强烈地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对神农架冬天所有生灵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面对恶劣环境时并没有屈服,而是顽强生长、平等生存的赞美和敬畏。
示例二:我选择B暖色调。冬天的神农架天气寒冷,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但是在这单调的白色中,植物们一片绿色,顽强生长;动物们嘻嘻追赶,一片热闹;人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这给单调的白色增添了一抹活泼和温暖,更能表现出动植物的热闹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示例三:我选择A冷色调。本文描写了神农架冬天动植物和人的生存状态,冬天的神农架下着大雪,天气寒冷,到处白茫茫一片,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所以应该是冷色调。
5. 过了达坂山,遥望祁连山 壮观巍峨 湛蓝 悬崖(或“地质地貌”“千兵崖”) 6.B 7.示例:祁连山雪山巍峨,草原开阔,动植物美好而有活力,我读出了自然风光的“好”;祁连山滋润了所有生命裹挟的欲望,充满生机,我读出了生命蓬勃生长的“好”;作者行走于祁连山,享用了浩大的山河盛宴,我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或“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好”。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
由代表景物“高耸连绵的山体”和“越来越白的积雪”可定位至文章第①—③段,由第①段“过了达坂山,祁连山脉的群峰遥遥在望”和“祁连山是青海的北大门,是青海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此处。这条古道上,无数的商旅和征人都曾目睹并感叹过这祁连的壮美”可知,作者此时的行踪为:过了达坂山,遥望祁连山;
由游踪“到达青石嘴镇,即将进入祁连山草原”可定位至文章第④段,由“祁连山已经完全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加壮观和巍峨”可提炼祁连山的特点为:壮观巍峨;
由游踪“到达羊肠子沟,进入祁连山草原”可定位为文章第⑤段,由“天之蓝是洪荒的蓝,没有任何注释的蓝,既羞怯也袒露的蓝,既空荡也丰厚的蓝”和“被白云熏炙千万年的天空,风云激荡,坚硬沉默,宛似巨型无垠的湛蓝美玉”可提炼祁连山代表景物天空的特征为:湛蓝;
由游踪“进入祁连县,进入祁连山腹地”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由“河边的悬崖,被风雨切割成传说中的城堡,像一层层被石柱撑起的楼阁。这样的地质地貌真是罕见!”和“这壮丽的飞跃,触目惊心的血色之崖,在飘浮的云彩中俨如岿然不动的兵阵,它就叫千兵崖”可知,这里可填入的代表景物为:奇特罕见的千兵崖。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
B.由“沿着山脊蜿蜒而去,通向无边的苍穹,用雪线勾勒出漫长的、连续的山脊”可知,乙文写出的是山脊漫长、连续的特点,并没有“纤细”;此外,联系本段第一句“祁连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替我们遮挡了所有风沙、痛苦和灾难”可知,这里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对祁连山的赞美与喜爱,并非“对积雪映衬的天空的喜爱”;
故选B。
7.本土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分析文章内容,由第①段“天空突然布满了烟尘般腾起的浓云,乳白、灰白,山火一样暴烈地燃烧。苍凉劲美、沉郁庞然的山体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白”和第⑤段“可是在这个河谷,祁连山一下子明亮起来。被白云熏炙千万年的天空,风云激荡,坚硬沉默,宛似巨型无垠的湛蓝美玉”可知,祁连山雪山巍峨伫立、河谷草原辽阔无边;由第⑥段“云影奔走,我追逐着一群羊。它们是小尾寒羊,像是粉嘟嘟的野蘑菇,开放在山谷中。噢,那么多盛开的紫杜鹃,这个季节最绚烂的花,太多太多”和“祁连山草原!这就是祁连山草原!一群牦牛在沟壑间吃草,有一些牦牛吃饱了在打盹,一动不动,像是草原上的一尊尊雕塑”可知,这儿的动植物美好而充满活力。从这儿的雪山草原和动植物,我读出了自然风光的“好”。
由第①段“但更多的水奔腾下山,去滋润大地上的生命和秩序,滋润河流、草原、森林、鸟兽和人类,滋润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滋润所有生命裹挟的欲望”可知,祁连山滋润了所有生命裹挟的欲望,充满勃勃生机,由此我读出了生命蓬勃生长的“好”;
由第②段“祁连山是青海的北大门,是青海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过此处。这条古道上,无数的商旅和征人都曾目睹并感叹过这祁连的壮美”、第④段“我们到达门源县的青石嘴镇,在这里小憩,即将进入祁连山草原”和第⑨段“身边是雪山、森林、冰川、草原、河流、沼泽、湿地、山脉、野兽……这些遥远美丽的字眼。我这个惯于行走的人,享用着这浩大的山河盛宴”可知,作者在祁连山中行走,享受着这浩大的山河盛宴,我从中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
8.主要内容:有现实生活的场景和众神梦幻的场景(或梦幻与现实的场景,或真实的民间生活和想象的神仙生活)。艺术特色:想象超凡、造型遒劲、线条浑圆饱满。 9.运用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语气,强调了汉代英雄豪杰的胆略和吸附力以及汉画像石的规模大、数量多,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由衷赞叹。 10.描绘了石匠们开凿狮子山楚王陵墓道的场景,引出写作对象——汉画像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凛冽”本义是刺骨的寒冷,在这里形容的是汉画像石森严激荡、雄浑苍劲的特点,生动形象。“汉风凛冽”概括了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蕴含着对汉文化的赞叹之情,含蓄地点明文章主旨。
【解析】8.本题考查对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由第③段“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温驯的牛和尖锐的犁……”第④段“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歌吟、吹奏和长袖起舞的仕女,留下了织布、纺纱……”等可概括为:现实生活的场景;由第⑤段“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炎帝,……黄帝,……众神……”可概括为:无数众神的梦幻场景;第⑥段“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可概括为:梦幻与现实的场景。
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由第⑥段“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超凡的艺术想象,让笨拙的石头成为天空和灵山,成为神祇的圣庙,成为诸神飞翔的穹窿”得出:想象超凡;由第⑦段“云龙风虎的遒劲造型,挟风云雷电,携日月星辰。浑圆饱满的线条,以大朴不雕之雕,大道无言之言,大象无形之形,组成了石头上的大汉风景”得出:造型遒劲、线条浑圆饱满。
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由“没有……,没有……又有什么……?”可知,此句从句式特点来看是反问句,具有语气强烈的特点。“像班超这样挟持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表达了对汉代英雄豪杰胆略的赞美,“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魅力”表达了对汉画像石规模大、数量多的赞美。总之,这句话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对汉文化的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文章首段通常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等作用。
“身着褐衣的凿石者,紧攥着灼热的錾子和铁锤,对准巨大的石头,凿着,凿着”描绘了石匠们开凿狮子山楚王陵墓道的场景,描写生动,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将一座山齐刷刷地劈下,不对,应是凿下,像刀切斧削一样壁立千仞”蕴含着对汉代工匠及文化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狮子山楚王陵的墓道,既是石刻,也是石切”引出下文汉画像石的内容。
1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
本文通过写汉画像石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表达了对汉文化的赞美之情。“汉风”指汉代风韵,“凛冽”本义是极其寒冷,结合“这就是徐州汉画像石透射出的凛冽之气,无数灵跃的石头垒砌着,占领了惊涛轰鸣的历史河岸,带来森严激荡的气象,横亘在千山暮雪、万里长云的时空,雄浑、苍劲,成为汉代的丰碑”可知,“凛冽”在这里形容的是汉画像石森严激荡、雄浑苍劲的特点,生动形象。“汉风凛冽”概括了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蕴含着对汉文化的赞美之情,含蓄点明文章主旨。
12.B 13.文章开头描写出夏日江南深邃无边、朦胧秀美的特点,烘托了诗人杨万里回乡的喜悦之情。渲染了幽深美丽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杨万里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做铺垫。 14.(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蜻蜓人格化,把蜻蜓比作花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蜻蜓因为杨万里的诗而得以永恒,表达了作者对杨万里的诗歌成就的赞美之情。
(2)不仅细致地描写了田园四季美景,表现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勤奋和虔诚,而且运用四字词语,语言典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15.表面上指的是江西吉水逆塘的一口塘中一枝荷花上停立着的一只蜻蜓;实际上指杨万里创作的诗歌《小池》,也指杨万里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16.①链接材料的诗风趣活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读之妙趣横生。②诗人通过对儿童扑蝶的生动刻画及具体行动的描绘,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一面,勾勒出一幅不可多得的乡村童趣图。
【解析】1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
B.本段中的蜻蜓是作者在当下看到的,由此作者想到这是不是南宋时杨万里看到的那只蜻蜓。通过三个问题,把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使得文章意趣陡生。从而起后文的议论与抒情。所以不可以删去。故选B。
13.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首段中的“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是一处环境描写,夏日江南深邃无边、朦胧秀美的特点。联系后段中的“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溢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可知,表现了杨万里回到家乡后的喜悦之情。“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沉浸了幽深美丽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首段中的“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可知,正是秀丽的家乡美景才激发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热情,所以此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杨万里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做铺垫。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把蜻蜓人格化,这是拟人。“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把蜻蜓比作花妖,这是比喻。联系前句“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和本句中的“莲花不再败谢”可知,比喻和拟人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蜻蜓因为杨万里的诗而得以永恒。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杨万里诗歌成就的赞美之情。
(2)句中的“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细致地描写了田园的四季美景。“他孤军奋战”表现了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勤奋。“诗歌的神龛”表现了杨万里对于诗歌创作的虔诚。从句式上来看,本句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富有文采,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的韵律之美。
15.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根据首段中的“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和后段中的“他从溢塘出发,他回到湿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可知,题目表面上指的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中一枝荷花上停立着的一只蜻蜓。
杨万里回归田园以后,创作了《小池》,中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知,题目实际上指的是杨万里创作的诗歌《小池》。联系第④段中的“回到溢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渔塘”可知,也指杨万里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16.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宿新市徐公店》写篱落、菜花、儿童、黄蝶,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读来有童真童趣,又有生活的真正意趣在其中。
《宿新市徐公店》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本诗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