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端木蕻良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端木蕻良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端木蕻良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老鞋匠
端木蕻良
①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②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③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④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⑤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⑥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子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努力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无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无夏地在补鞋……
⑦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地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⑧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⑨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⑩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的,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老头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可以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感到,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1.文中的老鞋匠把修鞋地点选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请写出他这样选址的原因。
2.老鞋匠不发一言却让人印象深刻,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补全相应空格。
文章 写作方法 例句 人物形象
老鞋匠 侧面描写 ①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 ②
他人评价 ③ 表现老鞋匠修鞋手艺好,干活速度快,为顾客着想的形象特点。
…… …… ……
3.本文高频使用了省略号,请说说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地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4.编辑正在选编与七年级(下)教材第三单元配套的课外读本,你认为《老鞋匠》能否入选?请参考教材相应的“单元导语”,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质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爱国之情。
B.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气势逐渐增强。
C.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
(2)本文情感交织如多重乐章,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3)小渝认为文章罗列了太多景物、物产,影响情感抒发,想进行删减。你赞同吗?为什么?
(4)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从炼字角度)
②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从修辞角度)
(5)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指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与之说话。找出本文的呼告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起我的家
端木蕻良
①要我说起我的家乡,是很困难的。我不怕小鬼子的特务机关会采访出我的尚滞留在失去的地面上的亲爱的人,因为我的供状而使他们受到了株连。
②使我最大的不情愿,是故乡在我的眼里给我安放下痛苦的记忆。我每一想起他,就在我面前浮出了一片“悲惨的世界”。当然在别处我看到浓度比他更重,花样比他们更显赫的悲痛与丑恶。但是,请原谅,那是我的降生地,他们是我第一次看见的人间物事。
③倘能逃避痛苦,我敢以生命打赌,我绝不愿意和痛苦为邻的,所以我也需要忘却。
④我的家的所在地,你在地图上可以找到。
⑤翻开地图,你可以看见“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
⑥那上面就有我的所谓的“家”的存在。
⑦倘若你翻的是《申报》①五十周年纪念地图,那么你会惊奇怎么地球上会有这么一片可爱的娇绿。这就是土地,而且是曾经失去了的。
⑧我生长的村子,叫作“紫鹭树”。在我出生一月光景,就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由着颠簸的大车,渡过了滚滚黑泥,突过了土匪的袭击,逃到了城里。从那之后,我没见过“紫鹭树”。
⑨我们便卜居在城里,那城是并不怎么“秀流”的。
⑩我看见白薇女士写的“我的家乡”,她以婉约的感觉,写出那人间美好的回忆……倘我和她相识,我一定去到她的家乡跑上一圈,尤其是她们的那古老的宅第。
可惜的是我的家乡是在那荒凉的关外呀,他不会有江南的旖旎,你只好堵上耳朵,任凭她去“唱大江东去”罢。
虽然不是那么的“十七八岁的娇媚的小姑娘”,但对故乡,“是不由心中选择,只能爱的”。我是牢牢地记念着我的家乡,尤其是失眠之夜。
在过去,我是从不想家的。小时候我看过了爱罗先珂的“狭的笼”之后,我就把“家”看成了封建的枷锁,总想一斧头,将它捣翻。现在好了,用不着我来捣,我的家已在饥饿线上拉成了五段②。从江南到东北,倘若我想把我的家人看望完全,我要在这五千里的途程之中停留五段,而那最后的一段,我依然不能看见。因为在九一八之后,我提着脑袋去看了他们一次,又提着脑袋回来之后,我的智慧,告诉我,还是顺从母亲一次吧,母亲的头发全白了。
说故乡带给我以痛苦,那是由于人事,倘然单单专指风景,那也是美的。
我家住的街叫“杏树园子胡同”,要在四月光景,向外望去,满眼都是杏花,梨花,樱桃花。虽说以杏树著名,但是我却不喜欢那儿产出的杏,上至“桃核大杏”,下至“羊巴巴蛋杏”,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却是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那可爱的梨呀。贝多芬说:“为了真理,一个王国也不换。”但是要是为了那梨呀,两个王国我也换,我要换的。但是如今,我们的主人,赔去了五个王国,我却不许吃那里的梨。
香水梨,
我对你含着情人的怀恋。
我只要能再吃你一次。
在我家的西边是西河沟,那里的风景曾在我的第一个长篇里被描写过,那完全是真实的。北边是僧格林沁的祠堂,有几百株白杨在萧萧地响着,东边有老爷岭遥遥在望,可以使人幻化出千奇百怪的梦想。
我对西河沟的宝爱是无限的。那地方远远地看不到人,樵夫不会和你碰头的,他只能用斧斤声和你谈话。打雀的啸子③你也不会听见了,因为“小满”④压根儿过了。那地方,我常常去的,有一次,一本《呐喊》,也是躺在那一棵倒在水面的树上看完的。我还记得那树面和流水相吻的地方,长出白酥酥的须根,用手抹抹,并不那么容易掉的,有时也有小鱼偷着来啄一下,又掉头跑了。
听着小鸟的溜鸣,我能在这里留恋上四五个钟头,倘若能不吃饭,我就不走。有一次我用手在水里留住了一只小鱼,我就在泉眼里浸净了它,将它生吞了,真是原始人的喜悦。
倘使我能专在风景上用功夫,故乡对我是有福了,可惜是他告诉我更多的人事。
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家里去再吃一次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
我的家乡。
(有改动)
[注]①《申报》: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日报。②五段: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被割裂成若干不同的政治势力。③啸子:一种用于驱赶鸟类以防止其啄食庄稼的工具。④“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樵夫“不会和你碰头”“只能用斧斤声和你谈话”侧面描写西河沟的宁静。
B.“家”既是作者老家,也是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精神支柱。
C.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作者从孩童时期至成年后的诸多难忘的往事。
D.作者提到“九一八”和对故乡的痛苦记忆,暗含对侵略者的愤慨与控诉。
7.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不怕小鬼子的特务机关会采访出我的尚滞留在失去的地面上的亲爱的人,因为我的供状而使他们受到了株连。(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2)在我出生一月光景,就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由着颠簸的大车,渡过了滚滚黑泥,突过了土匪的袭击,逃到了城里。(“狂风暴雨的晚上,由着颠簸的大车,渡过了滚滚黑泥”,此处场景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8.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要我说起我的家乡,是很困难的”?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家乡的复杂感情。
9.文章在讲述家乡故事时多次提到了“香水梨”,这种反复的手法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东方,我们生长的地方
端木蕻良
①宇宙是无边的,我们永远看不到它的全貌。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星球上面,却没有地球上这样的山山水水、走兽鱼虫、花草飞禽,更说不上有天外人。
②地球上面,有高山,有大海,有森林,有平原,有湖泊,有河流……我们祖国屹立的位置,恰巧在风景最秀丽的东方,我们西边有喜马拉雅山,我们南方有椰子林的岛屿,东面有蓝色的海洋,北方有常年白头的山峰……寒、温、亚热带的风光,我们全占了。
③从古老的年代开始,人们就喜欢山和水,崇拜它,描画它,歌颂它,接受它对人的抚摸,接受它给予我们的营养,人们为它创造出无数美丽的故事和神话,使它成了联系自然和人的不可分割的纽带。凡是山水最美的地方,神话也是最美的。苍山洱海有望夫云的故事,长江三峡有神女峰的故事、珠穆朗玛峰是第三神女的化身……娥皇女英、望夫石、对歌台、长白山的猎人、南海的鹿回头、渤海的半平山、瀚海的火焰山,等等,它们是自然的结晶,也是引导我们思想的泉源。
④哲学家经常用山和水的关系及它们的现象来作比喻,教我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有的说,从阴阳变易中,可以对人世的幸福和灾难做出预测;有的说,山不高,水不深,山和水是一般平的;有的说,沧海的前身是桑田;有的说,瀑布越往下,水流越宽……山和水,告诉了我们多少事情,启发了我们神奇的思路和向往!
⑤人是自然的儿女,但人又是自然的主人。我们发现自然,也创造了自然。人类祖先的感情被自然陶冶,感受到自然的光影、音响而发生变化……走出其他的生命群,成了人。
⑥由于长时期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类社会有了分工,人对自然的感情也显示出应有的分化来。所以,就有人总结过,说:仁厚的人爱山,智慧的人爱水。山是稳重的,水是活泼的。掌握它们的人,以及它们对人的作用上,也就有了差别。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出色的。我们最古的音乐家伯牙,能在琴里表现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来。至于山和水成为人们绘画艺术的对象,应是更早的事:我们从《山海经》中还可以推测出来,当时它是有图的;我们在敦煌石窟里,也可以看到有金碧山水意味的连环画。我们的思想感情,总是和自然紧密地联系着,因为自然是人类的摇篮。
⑦山水陶冶了我们,我们又丰富了山水。每座山,每条水,都是和人联系着的,联系最紧的,常常就索性用人名来作山名,作水名,而人造的亭阁堤坝,又丰富了山水的内容和面貌。就以西湖来说吧,它本是大自然的一颗明珠,而诗人又把西湖加以人格化,用西子的美来比喻西湖的美。然而,如果西湖没有苏堤、白堤、断桥、飞来峰、灵隐寺……西湖会失去多少魅力!
⑧大好河山,祖国的山和水,是我们英雄事业的舞台,它给我们带来雄浑的美和奇异的世界。清新的思想,常常是伴随着江风吹来的;奇异的灵感,常常是从起伏的山峦中得到的,何况高山流水会对人的身心有好处呢!
⑨大好河山,祖国的山和水,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根基,它滋润了我们,给我们不竭的生命力。让我们——祖祖辈辈生长在东方的人们,在新的春天里,在山边水畔,更多地种植社会主义的鲜花吧!
⑩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选自《土地的誓言》有改动)
1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祖国坐落在风景最秀丽的东方,那里涵盖寒带、温带、亚热带的自然风光。
B.祖国的大好河山滋润了我们,它是我们英雄事业的舞台,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根基。
C.山和水是联系自然与人的不可分割的纽带,它们本身拥有无数美丽的故事和神话。
D.山水陶冶了我们,我们又丰富了山水的内容和面貌,可见,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11.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陈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第⑥段引用了伯牙的事例及古代的相关艺术作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趣味盎然。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第⑨段作者用呼告的手法倾述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充溢着淡淡的忧伤。
答案
1.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即修即取,方便行人。 2. 环境描写(环境衬托) 老鞋匠如花儿一样平凡向上,为人们送去方便,表现了老鞋匠平凡朴实、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或者“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3.表示省略,找老鞋匠补鞋的人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从而表现老鞋匠手艺好,干活快,受到顾客的信任。 4.能入选。文章与“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十分吻合。首先,从内容看,本单元讲述的是平凡小人物的故事,而小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的品质。《老鞋匠》讲述老鞋匠长年在路口补鞋为人们带去方便,他勤劳,手艺好,服务态度好,为他人着想。虽身份平凡,但他默默工作,奉献社会,在平凡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其次,从阅读意义看,《老鞋匠》和本单元课文一样,有助于深化读者对“怎样做人”的认识,启发读者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的普通人,注意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向善、务实、求美。
【导语】这篇《老鞋匠》以白描手法勾勒底层劳动者的生命图景。作者通过十字路口的空间选择、简陋工具的细节罗列、无名花草的隐喻性陪衬,构建了一个静默而坚韧的生存场域。省略号的反复运用形成叙事留白,暗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与时间的绵延感。老鞋匠“修补时间漏洞”的意象升华,将手艺劳动提升至生命哲学高度,完美呼应单元导语中“小人物闪光”的主题。全文以物写人,平淡中见深意,展现了中国传统叙事美学中“凡人即道”的深刻命题。
1.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由第④段“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可知,老鞋匠选址的原因是: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
由第⑦段“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可知,老鞋匠选址的原因是:即修即取,方便行人。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刻画。
由例句“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可知,这里描写的是老鞋匠的活动背景,普通的小货仓、普通的窗子、普通而又富有生机的花,属于环境描写。结合第⑥段“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第⑦段“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以背景的平凡,衬托人物的平凡,以花儿的生机、茂实,衬托人物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空填写“环境描写”;②空填写“表现了老鞋匠如花儿一样平凡向上,为人们送去方便,表现了老鞋匠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他人评价”“表现老鞋匠修鞋手艺好,干活速度快,为顾客着想的形象特点”可知,③空可定位在第 段“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或者第 段“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3.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结合“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不停地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的内容,由省略号前的“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可知,此处省略的内容是:找老鞋匠补鞋的其他各种身份的人,通过写找老鞋匠补鞋的人很多,来突出老鞋匠手艺好,干活快,让顾客信任的特点。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开放性题目,紧扣教材的“单元导语”,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写作对象和阅读意义两个角度阐述即可。
由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可知,本单元收录的文章写作对象是“小人物”;其阅读意义是展现“小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阅读选文可知,《老鞋匠》讲述了一个没有姓名、工作平凡、工作条件普通的小人物为人补鞋的故事,展现了老鞋匠勤劳善良的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在平凡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精神。
示例:能够入选。《老鞋匠》讲述了一个没有姓名、工作平凡、工作条件普通的小人物为人补鞋的故事,符合七下第三单元收录文章的写作对象;端木蕻良的《老鞋匠》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以他人的视角、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老鞋匠勤劳善良的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在平凡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精神,富有时代感,能够启发读者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引领青少年的成长,符合本单元的阅读意义。
5.(1)A
(2)①对土地、家乡的挚痛热爱之情;②誓死为故乡而战的决心;③对故乡未来的憧憬;④对故乡美好回忆的眷恋;⑤对故乡被日寇侵占的悲愤。
(3)不赞同。因为文章运用排比、铺陈手法,罗列了大量景物、物产,能充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更好地抒发情感。
(4)①“泛滥”是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是无法抑制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激荡的爱国热情。
②“窜”是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柳条快速生长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5)“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者直接呼唤土地、原野、家乡,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誓死为故乡而战的决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导语】《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的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关东原野的深情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挚爱和强烈的归属感。文章以饱满的情感为主线,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故乡的景物、声音、气味等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怀。作者通过对土地的深情呼唤,展现了与故乡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抒发了对故乡解放的坚定信念。全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结构紧凑,体现了端木蕻良独特的抒情风格和艺术魅力。
【详解】(1)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A.根据第一段中的“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以及“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第二段中的“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等可知,这篇文章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而不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爱国之情”。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第一段中的“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可知,作者对土地和家乡怀有深沉而炽热的眷恋。文中反复出现的“呼唤”“回去”等词,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
根据第二段中的“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愿付出一切”可知,作者在倾诉对故乡的深情后,将情感升华为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这种决绝与前文的缠绵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爱国情怀的炽热与坚定。
根据第二段中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可知,作者在悲愤中仍保有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憧憬与“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的誓言交织,形成希望与抗争的双重旋律。
根据第一段中的“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驰的鹿群”等细节描写可知,作者通过对故乡自然风物的深情追忆,将对童年的眷恋与对故土的热爱熔铸在一起。这些鲜活的画面既是对侵略者的控诉,也是对民族记忆的深情守望。
根据第二段中的“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可知,作者在描绘故乡的美丽丰饶后,突然转入对现实的悲愤。这种情感转折通过“污秽”“耻辱”等词直接喷发,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民族苦难的深切共情。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一段中的“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等密集意象可知,作者通过铺陈排比构建出东北大地的全景图。这种看似繁复的罗列实则是情感的具象化表达,每一种物产都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记忆碎片。正如“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斑斓的山雕”等细节,不仅展现了关东原野的丰饶,更暗含着作者对侵略者践踏这片土地的悲愤。这种铺陈手法如同交响乐中的多声部合奏,将对故乡的赞美、眷恋与抗争的决心层层叠加,形成情感的洪流。若删减这些描写,文章将失去“泛滥的热情”所依托的载体,情感抒发反而会显得空洞苍白。
(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根据句中“泛滥”一词的运用可知,作者以“泛滥”形容内心的热情,将原本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赋予褒义内涵。“泛滥”本指水流溢出,暗含失控之意,但在此处却生动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如决堤之水般不可遏制。前文“喷涌着血液”的比喻已将情感推向炽热,“泛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强度与持续性,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呼应着内心的澎湃,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关东原野近乎沸腾的深情。
②根据句中“窜”字与“像一阵烟雨似的”比喻可知,“窜”这一动词精准捕捉了柳条在春日里迅猛生长的动态。“窜”本含急促、突然之意,此处却赋予柳条以生命力的爆发感,与“烟雨”的朦胧意象形成鲜明对比,既描绘出柳条瞬间抽枝的视觉冲击,又暗含对春天蓬勃生机的礼赞。后句“欢喜的声音”更以通感手法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使“窜”的动作不仅具有画面感,更成为欢乐情绪的载体,将作者对故乡春天的欣喜之情具象化为可触可闻的鲜活场景。
(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本文中的呼告语句有“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出现在第二段。
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原野”“我的家乡”发出呼喊,将内心对故乡炽热的情感、对故乡被侵略的悲愤以及渴望故乡获得解放的急切心情,毫无保留地直接抒发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仿佛能看到作者面对故乡土地时那种激昂、悲愤的神情和状态。
使用呼告,就好像作者在与故乡面对面地交流、倾诉,使故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作者可以直接对话的对象,拉近了作者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也让读者更容易代入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土地上,与作者一同为故乡的命运而呐喊。
通过这种呼告的方式,强调了故乡需要“解放”和“站立”这一核心主题,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乡的命运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上,使文章的主旨——对故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为故乡而战的决心更加突出和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C 7.(1)我的亲人全都逃离故乡,控诉日寇的侵略罪行。
(2)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展现出逃难时的紧张氛围和逃难过程的艰辛,表现了童年时的遭遇和故乡的动荡与不安。 8.家乡遭受侵略、亲人离散的悲痛;对家乡及其美景美物的深深眷恋;渴望回乡而不得的无奈。 9.①强调对香水梨的怀恋,突出对家乡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②反复提及香水梨,暗示了故乡的沦陷和人事的沧桑;③表达了重回故乡的愿望,深化了思乡的主题。
【导语】这篇散文以深沉而克制的笔触,展现了端木蕻良对故乡科尔沁草原的复杂情感。作者通过碎片化的记忆拼图,将战乱阴影下的乡土之痛(日军侵略、家族离散)与自然之美(杏花、西河沟)交织呈现,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文中反复出现的“香水梨”成为乡愁的物化象征,其“柔若无骨”的特质与粗粝的现实形成微妙对比。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从童年逃难到成年怀乡)和诗化的场景描写(如樵夫斧声、生吞小鱼),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东北故乡图景,体现了战争年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文章并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往事。文中有多处回忆是交叉出现的,比如作者既回忆了小时候对“家”的看法,也回忆了长大后对故乡风景的喜爱等,不是单纯的时间顺序;
故选C。
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1)结合第①段“我不怕小鬼子的特务机关会采访出我的尚滞留在失去的地面上的亲爱的人,因为我的供状而使他们受到了株连”可知,“失去的地面”表明家乡已被日寇侵占,处于沦陷状态。作者说不怕特务机关因自己的供状使亲人受株连,其实是一种反语,暗示了日寇统治的残酷,让作者有这样的担忧,同时也说明作者对日寇侵略行为的愤恨。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寇侵占家乡的不满与控诉,同时反映出当时沦陷区人民处于危险和恐惧的生活状态。答案中“我的亲人全都逃离故乡”表述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在出生一月光景就随家人逃到城里,但不能就此推断出亲人全都逃离故乡,可能还有亲人滞留在沦陷的家乡。
(2)结合第⑧段“在我出生一月光景,就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由着颠簸的大车,渡过了滚滚黑泥,突过了土匪的袭击,逃到了城里”可知,“狂风暴雨的晚上”描绘出当时天气的恶劣,“颠簸的大车”“滚滚黑泥”具体展现了道路的艰难和逃难环境的糟糕。由此可知,这些场景细节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环境的恶劣,营造出逃难时紧张的氛围,突出了逃难过程的艰辛,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童年时的遭遇以及故乡当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第③段“使我最大的不情愿,是故乡在我的眼里给我安放下痛苦的记忆。我每一想起他,就在我面前浮出了一片‘悲惨的世界’”以及第 段“我的家已在饥饿线上拉成了五段……而那最后的一段,我依然不能看见。因为在九一八之后,我提着脑袋去看了他们一次……”可知,作者的家乡在日寇侵略下,亲人离散,处于饥饿线上,甚至相见都十分困难,这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此可知,家乡遭受侵略、亲人离散的悲痛是作者觉得说起家乡很困难的原因之一,也是作者对家乡的一种复杂感情。
结合第 段“我家住的街叫‘杏树园子胡同’,要在四月光景,向外望去,满眼都是杏花,梨花,樱桃花……我喜欢的,却是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那可爱的梨呀”以及第 段“我对西河沟的宝爱是无限的……那地方,我常常去的”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家乡的街景、喜爱的水果以及西河沟等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美物的喜爱与眷恋。由此可知,作者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也是他对家乡复杂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第 段“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家里去再吃一次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可知,作者渴望能够回到家乡,再品尝家乡的香水梨,回到那熟悉的地方。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前文提到的家乡被侵略、亲人离散等内容可知,作者回乡的愿望难以实现,充满了无奈。由此可知,渴望回乡而不得的无奈是作者对家乡的又一种复杂感情,这也使得他说起家乡时感到困难。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结合第 段“我家住的街叫‘杏树园子胡同’……但是我却不喜欢那儿产出的杏……我喜欢的,却是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那可爱的梨呀”可知,作者明确表达了对香水梨的喜爱之情,通过与不喜欢的杏对比,强调了对香水梨的特别怀恋。由此可知,这种反复手法有强调对香水梨的怀恋,突出对家乡美好事物珍视与追求的效果。
结合第 段“但是如今,我们的主人,赔去了五个王国,我却不许吃那里的梨”可知,曾经喜爱的香水梨如今因故乡沦陷而不能吃,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结合第 段“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家里去再吃一次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可知,作者多次提及香水梨,每次提到都伴随着对现状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由此可知,反复提及香水梨,暗示了故乡的沦陷和人事的沧桑。
结合第 段“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家里去再吃一次那柔若无骨的香水梨”可知,作者将对回家吃香水梨这件事极为期盼,把吃香水梨当作回到家乡的一种象征。由此可知,反复提及香水梨表达了重回故乡的愿望,深化了思乡的主题。
10.C 11.D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③段“从古老的年代开始,人们就喜欢山和水,崇拜它,描画它,歌颂它,接受它对人的抚摸,接受它给予我们的营养,人们为它创造出无数美丽的故事和神话,使它成了联系自然和人的不可分割的纽带”可知,山和水所拥有的故事和神话是被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并非是山和水自身就拥有的,本项“它们本身拥有无数美丽的故事和神话”有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⑨段“让我们——祖祖辈辈生长在东方的人们,在新的春天里,在山边水畔,更多地种植社会主义的鲜花吧! ”可知,运用了感叹句来赞扬祖国山河对我们的滋养,作者内心是激动昂扬的,本项“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有误;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