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等地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等地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等地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1.下面是小冀同学在活动中搜集整理的文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 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千年。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亦言:“和则一,
一则多力”,强调和谐方能凝聚力量。然而现实中,总有人因( fú zào)的心态做出卑劣行径:或甲 (阳
奉阴违/表里如一)、表面附和实则挑拨离间,或借人情往来之名行欺侮之实。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和”
的本质,更让集体陷入内耗的困境。
先贤早有( gào jiè):真正的“和”绝非无原则妥协,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春秋时期,晏婴以
“五味调和”喻治国,认为当如厨师调和鼎鼐之法,既保持食材本味又创造新味。这启示我们,构建乙 (名
正言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需要以包容之心化解矛盾,以真诚沟通替代冷嘲热讽。正如《中庸》所言: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我们用理解取代偏见,用合作化解纷争,方能让“和”的精神真正
融入血脉,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 分)
①(fú zào) ______
②(gào jiè) ______
(2) 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分)
A.卑劣(liè) 挑拨离间(jiān) 欺侮(rǔ)
B.卑劣(lüè) 挑拨离间(jiān) 欺侮(wǔ)
C.卑劣(liè) 挑拨离间(jiàn) 欺侮(wǔ)
D.卑劣(lüè) 挑拨离间(jiàn) 欺侮(rǔ)
(3) 小冀同学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不认识“鼎鼐”的“鼐”字,他通过查字典采用① ______ 检字法,
先查“鼎”部,再查② ______ 画,知道了这个字读“nài”。(2 分)
(4) 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成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 分)
甲 ______
乙 ______
(5) 小冀搜集资料时还了解到,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897 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
字,表达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这些“和”字依次呈现了汉字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其字形演变
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分)
A.先出现笔画规整、线条婉转流畅,具有图案美与装饰性的篆体“ ”字,接着是化圆为方、笔画简洁明
了且有波折变化的隶书“ ”字,最后是字体方正、笔画严谨的楷书“ ”字。
B.先出现化圆为方、笔画简洁明了且有波折变化的隶书“ ”字,接着是笔画规整、线条婉转流畅,具有
图案美与装饰性的篆体“ ”字,最后是字体方正、笔画严谨的楷书“ ”字。
C.先出现字体方正、笔画严谨的楷书“ ”字,接着是化圆为方、笔画简洁明了且有波折变化的隶书“ ”
字,最后是笔画规整、线条婉转流畅,具有图案美与装饰性的篆体“ ”字。
D.先出现笔画规整、线条婉转流畅,具有图案美与装饰性的篆体“ ”字,接着是字体方正、笔画严谨的
楷书“ ”字,最后是化圆为方、笔画简洁明了且有波折变化的隶书“ ”字。
2.小语同学准备以“和”为主题进行演讲,请依据他确定的“中心”对下面的演讲内容进行排序,并且为
每部分内容选择相应的名言或故事作为支撑,补全下面的演讲提纲。(填写序号即可)(4 分)
【演讲内容】
甲:“和”体现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自然观。
乙:“和”体现谦和礼让、克己复礼的修身观。
丙:“和”体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处世观。
【名言或故事】
A.清代宰相张英以家书劝家人礼让三尺宅基,感化邻居同退三尺,遂成“六尺巷”美谈。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C.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荀子 王制》
【演讲提纲】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3.请根据以下情境,运用所学的古诗文原句补全内容。(8 分)
古代文人常借诗文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志向,其内容或寄寓理想,或关切现实,或蕴含哲思,或流露深挚的
个人情怀。
在《诗经》中,男子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关雎》里“窈窕淑女,①______”展现了君子对淑女的倾慕;
《蒹葭》中“②______,道阻且长”则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执着追寻的画面。庄子在《北冥有鱼》中以“
③______,其翼若垂天之云”,刻画了大鹏的宏大形象,寄寓着远大的理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④______”勾勒出一个宁静祥和的理想社会。
至于面对现实的困境与民生的艰难,文人们的感慨与同情便自然流露。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
出“安得广厦千万间,⑤______”的呐喊,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白居易在《卖炭翁》里以“可怜身上
衣正单,⑥______”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
此外,文人的笔墨也承载着深邃的哲理思考与个人璗际中的幽微情志,极大丰富了诗文的内涵。《虽有嘉
肴》中“虽有嘉肴,弗食,⑦______”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⑧______,悄
怆幽邃”,传递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感。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②。
【注释】①别滁:告别滁州。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
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②离声:指别离歌曲。
(1) 王勃诗中,“①______”暗示友人即将赴任的蜀州;欧阳修诗中,通过“②______”和“③______”的
意象暗含送别时节为春季。(3 分)
(2) 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试着简要概括。(3 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 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楚人和氏①得玉璞楚山中,奉②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③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④,而刖⑤其左足。及厉王薨⑥,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⑦
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⑧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
乎宝玉而题⑨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⑩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 和氏》)
【注释】①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②奉(pěng):同“捧”。③玉人:雕
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④逛(kuáng):欺骗。⑤刖(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⑥荛(hōng):
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⑦泣:这里指眼泪。⑧奚:为什么。⑨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⑩理:治
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 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
②使人问其故______
③遂命曰:和氏之璧 ______
(2) 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 分)
A.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B.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C.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D.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4) 阅读甲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寄寓了怎样的情感?(2 分)
(5) 乙文中,玉璞最终被证实为珍宝的经过说明了什么道理?(2 分)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9 分)
闰月:古人调和阴阳的智慧
闰月,是中华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有不同的记时方式,并形成了不同的历法。大致主要有
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中华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合历。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无论阳历、阴历还是阴阳合历,它们制定的基础都是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
球之间的运行规律。简单地说,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余)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一年 12 个月。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阳历也设“闰”,
有平年、闰年之分,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但只囯一天,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阴历是以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 29 日 12 小时)为基础制定的历法,一年 12 个月,354 天或 355 天。阴阳合
历是一种调和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历法。我国传统历法把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设置为一天,把从
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相重合的时候定为一个月的开始,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规定为一个月,虽然每一
年的长度可能并不相等,但如果将每一年的长度平均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年大约就是回归年的长度。这样
的历法,既可以保证月圆之日是在每个月份的中间,又保证根据月份能够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而之
所以能够做到调和阴阳,关键就在于“闰月”的设置。闰月使人们既可以确定一年周期的起始点,又可以
调整历法上年的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
“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阴阳历设置闰月的目的就在于“正时”。“正时”,一是确定岁首,即年
度周期的起始点;一是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按唐代张季友的说法,设置闰月,功莫大
焉,“天时由之而式叙,国令於焉而合轨。春生夏长,不失其常;东作西成,孰知所以。雪应冬而絮落,
云识夏而峰起。秋之夕湛露为霜,春之朝坚冰为水。”因此,置闰在古代颇受重视。
在我国,设闰月定四时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尚书 尧典》提到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
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
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帝尧说:“你们羲氏与和氏子弟,
观测天象,得知一个周期有 366 日,又用置闰月的办法调配月与年,使春夏秋冬四时不差,这就可以治理
百官,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大概正是因为《尚书》的这段记载,后世的人们一般都将闰月的设置归功于
帝尧与羲和。如杜周士《闰月定四时》诗云:“体元承夏道,推历法尧咨”,徐至诗云:“积数归成闰,
羲和职旧司。”
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二十四节气分为 12 个节气和
12 个中气,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
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通常一
个月里总会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丁酉年六月就有一个节气小暑,一个中气大暑。但是个别的月份
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样的月份就成为闰月。民间一般流传着“十九年七闰”或“五年二闰”的说法,虽
然只是近似的说法,但都反映了闰月到来的周期性规律。
历法不仅是一种制定时序的法则,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
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也在适应时代变迁中展现
出勃勃生机。
(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8 月 15 日 12 版,有删改)
(1) 阅读选文,说说我国传统历法设置闰月的目的是什么?(2 分)
(2) 有同学认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大约”赘余,应该删除,你同意吗?为什么?(3 分)
虽然每一年的长度可能并不相等,但如果将每一年的长度平均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年大约就是回归年的长
度。
(3) 从 2025 年的日历表上可以看出“闰六月”,请结合文中的置闰规则说明今年为什么会有“闰六月”?
(2 分)
(4) 结合文章内容,下列对闰月相关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 分)
A. 文中在介绍阳历、阴历特点时,主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阳历、阴历的定义和时间计算方式进
行解释说明。
B. 因为有闰月的存在,阴阳合历才能保证月圆之日总在每个月的十五。
C. 闰月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帝尧时期,有《尚书 尧典》为证。
D. “十九年七闰”虽不是精确规律,但能体现闰月出现的大致周期。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3 分)
瞭望塔上的眼睛
在瞭望塔上看不见瞭望塔,在瞭望塔上看见的全是森林。
现代化的红外线监控设备能代替人工瞭望吗?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想,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
应该是瞭望塔上的瞭望员吧。
这里是张广才岭双鸭山林区锅盔山瞭望塔。
“ 401,401,我是 403,我是 403。”
“ 401 收到,401 收到,403 请讲。”
“今天天气晴朗,风力二三级,能见度很好,正南方向的空中有两只鹰盘旋,山崖下有一株红松树冠晃动
猛烈,疑似有野猪在树干下端蹭痒痒,没有发现火情。 403 报告完毕。”
“好的, 401 知道了,请 403 继续瞭望。”
潘晓非摘下耳机,收起对讲机,站起身来说:“这样的情况报告,一天要有若干次。每隔一个小时上塔瞭
望一次,一次半个小时。防火期内,天干物燥,加之雷击等因素,很容易出现火情。”
1979 年,锅盔山顶峰上建立了瞭望塔,塔高十米,是八角形的塔楼。瞭望塔是用红砖砌成的,外侧被涂成
了乳白色,共三层。一层是宿舍和厨房,一盘火炕占据了室内主要位置,角落里是锅灶、碗柜、柴堆等。
二层是电台通讯室,无线电设备及中转通信设备都安装在这里。三层是瞭望平台,也是锅盔山的制高点,
值守瞭望就在这里进行。三脚架上架着望远镜,方圆二十公里的情况都可以观望到。平台的顶端安设了避
雷针,也安装了红外线遥控监控摄像头。摄像头可以 360 度旋转,锅盔山林区的整个情况一览无余。
潘晓非每天五点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检查通信设备,做上塔前准备工作,七点半上塔进行瞭望。正常
情况下,上午九点向指挥中心报告情况。如有紧急情况,则即时呼叫即时报告。
某日,潘晓非用望远镜观察时,发现一群牛在白桦林里乱啃幼树。仔细数数,一共 42 头。他赶紧呼叫指挥
中心,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派两名护林员前往驱赶,才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某日夜里,值班电话突然响了,指挥中心呼叫说,多个瞭望塔失去联系,各处电台没有信号,问是不是中
转台出现故障了。潘晓非披衣起身,一一检查中转机有关设备,果然,电瓶出了问题,导致中转机无法正
常工作。他心里急呀,万一夜里发生火情怎么办呢?他赶紧把电瓶拆下来,背到身上,打着手电筒连夜下
山。那电瓶有七十多斤重,背在背上将他硌得生疼。他深一脚浅一脚,路上多次跌倒,但始终护着电瓶,
爬起来继续前行。电瓶背到维修点修好后,他又背起来连夜上山。
谁知,糟糕的事情还没完呢。次日夜里一场大风,又让红外线监控摄像的控制器线路短路了,致使摄像头
屏幕出现黑屏。监控设备出现黑屏,可不是小事,相当于一个人好好的一双眼睛,突然失明了。潘晓非把
那东西卸下来,自己鼓捣半天也没修好。事不宜迟,他赶紧背起控制器又下山了。背到后背上才知道,这
个大家伙比中转机电瓶重多了,压得他双腿打颤,大汗淋漓。当他把修好的控制器安装完毕,直起腰来,
用抹布擦去手上油污的时候,东方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而他此时已经累得瘫倒了。
瞭望员值班,需要每天写值班日记,内容包括天气、风力,及瞭望时发现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活动等情
况。 33 年的值班日记如果摞起来,有几米高了。
锅盔山瞭望塔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担负着双鸭山林业局施业区八成以上的瞭望任务,此处还是各个防火点
电台通讯的连接点和中转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睁大眼睛,春秋两季防火,夏季防汛,冬季防盗
伐和偷猎。
瞭望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有”,而是追求“无”。
潘晓非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潘旭,老二叫潘超。潘旭在双鸭山给“顺丰”打工,送快递;潘超在山东临沂
一家餐馆当厨师。哥俩明确表示,在外面历练几年,将来回来也当瞭望员。他们说,爷爷是瞭望员,爸爸
是瞭望员,到了他们这一代,不能断了。
某年春节哥俩回来,到瞭望塔来看爸爸,潘晓非对两个儿子说:“你们的爸爸也没什么本事,当瞭望员守
望锅盔山上的林子,守望了一辈子。将来一口气没了,你们就把骨灰撒在锅盔山上的林子里,一方面当肥
料喂树,另一方面我也继续瞭望,看着林子才踏实安心。”
两个儿子的眼眶湿润,眼睛故意看别处,不接他的话。
倏忽间,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一切饱含情感的东西,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了,
如果不是某个哲人说的,那就是我说的了。
我想,在许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而在瞭望塔上,当红外线监控设备及智能机
器人代替人工值守瞭望,会是什么情况呢?
我终究还是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已经不需要提出这个问题了。
潘晓非的视线掠过丛林山岗、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来源:文汇报,作者:李青松。有删减)
(1) 通读全文,概括潘晓非作为瞭望员的主要工作内容。(4 分)
(2) 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他赶紧把电瓶拆下来,背到身上,打着手电筒连夜下山。
(3) 潘晓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 分)
(4) 读完文章后,有读者认为:“结尾段的风景描写像一幅画,让我突然懂了潘晓非为什么离不开这片林子。”
也有读者说:“直接写他的坚守就够了,风景描写有点多余。”你更认同哪种感受?为什么?(3 分)
8.小冀同学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设计了下面的读书笔记卡,请你帮他填写完整。(5 分)
读书方法 摘抄内容 阅读笔记
有一天,保尔两腿发软,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地走回车 这段文字以极其有力的笔触,刻画了保
站。他已经发烧好几天了,今天热度比哪天都高。吮吸工程 尔在① ______ 双重打击下的生理极限
摘抄和做笔记 队血液的肠伤寒也悄悄地向保尔进攻了。但是他那健壮的身 状态,更通过“连续五天奋力爬起上工”
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奋力从铺着干草的 这一核心行为,展现了他② ______ 的
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 精神。
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母亲
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积雪融化了,小水洼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③ ______ 描写,
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紧靠窗户的
体现保尔④ ______ 。
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
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新的武器”指的是⑤ ______ ,这是 铁环被砸碎了,他又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战斗的行列,开
保尔在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和战斗后,找 始了他新的生活。
到的新的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方式。
9.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社会变革,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钢
铁意志。
B. 冬妮娅与保尔的决裂,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冲突,这一情节凸显了小说的阶级
矛盾主题。
C. 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D. 保尔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却始终坚持革命,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主题,否
定了个人情感的价值。
10.作文。(50 分)
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信”的几个词条: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
【信守】忠诚地遵守。
【信心,】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信步】随意走动;散步。
请选择其中一个词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内容健康积极;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少于 600 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 1】①浮躁
②告诫
【小题 2】C
【小题 3】部首 2
【小题 4】甲阳奉阴违
乙名副其实
【小题 5】A
【解析】答案:
(1)①浮躁
②告诫
(2)C
(3)部首 2
(4)甲阳奉阴违
乙名副其实
(5)A
(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fú zào”写作“浮躁”,“gào jiè”写作“告诫”。
(2)本题考查汉字字音。根据字词积累,“卑劣”中的“劣”读作“liè”,“挑拨离间”中的“间”读作
“jiàn”,“欺侮”中的“侮”读作“wǔ”。
故选:C。
(3)本题考查查字法。根据查字法可知,查字典采用部首检字法查“鼐”字,应先查“鼎”部,再查 2 画。
(4)本题考查选词填空。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甲处:阳奉阴违:表面服从,暗中违背。表里如一:外表与内部一致。比喻言行与思想完全一致。结合后
面“表面附和实则挑拨离间”可知,填“阳奉阴违”更合适。
乙处:名正言顺:说话和做事有正当的名分和理由。名副其实:名称、名声与实际相符。结合语境可知,
形容和谐社会,填“名副其实”更合适。
(5)本题考查汉字演变顺序。篆书笔画规整、线条流畅,具有装饰性;隶书笔画简洁,有波折;楷书字体
方正、笔画严谨。根据汉字演变顺序,应是先篆书,后隶书,最后楷书。
故选:A。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2.【答案】乙,B,甲,C
【解析】先分析演讲中心“‘和’是立身之基,是处世之则,是自然之道”,对应“修身观、处世观、自
然观”。接着看名言或故事与内容的匹配,故事 A 是“六尺巷”,体现谦和礼让,对应修身观,所以①处
内容是乙(“和”体现谦和礼让、克己复礼的修身观)。内容丙是“和”体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处世
观,名言 B“各美其美……天下大同”,讲不同之美共生,契合处世观,故②选 B。剩下内容甲(“和”体
现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自然观)对应自然之道,放③处;名言 C 讲草木生长时的保护,契合自然观,④
选 C。
答案:
①乙
②B
③甲
④C
本题考查演讲提纲补写。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掌握其主旨,然后根据提纲的逻辑关系进行填写即可。
“和”主题是初中语文的高频考点,要注意掌握“六尺巷”“将相和”等常见的故事,同时积累一些与“和”
有关的名言警句,才能解答好此类题目。
3.【答案】君子好逑,溯洄从之,怒而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忧炭贱愿天寒,不知
其旨也,凄神寒骨
【解析】答案:
①君子好逑
②溯洄从之(注意“溯”的书写)
③怒而飞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⑥心忧炭贱愿天寒
⑦不知其旨也
⑧凄神寒骨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
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小题 1】①五津;②花光;③柳
【小题 2】王勃的诗情感基调豪迈旷达,认为真挚的友情能跨越距离,离别也乐观豁达。欧阳修的诗情感基
调含蓄内敛,表面故作洒脱,实则隐含对滁州的留恋和离别的惆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里“风烟望五津”的“五
津”是蜀州的重要渡口,所以①应该是“五津”。然后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里有花和
柳,春季的典型意象,所以②是花光,③是柳。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豁达乐观,虽然离别但强
调友情不受距离限制,所以情感是豪迈旷达的。欧阳修的诗,结合注释,他被贬滁州后离任,诗里“我亦
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表面说像平常一样醉,不让音乐奏离歌,但其实可能暗含不舍和惆怅,
因为他在滁州有两年多,离任时的复杂心情,所以情感是含蓄内敛,压抑着离别的伤感,故作洒脱。
答案:
(1)①五津;②花光;③柳
(2)王勃的诗情感基调豪迈旷达,认为真挚的友情能跨越距离,离别也乐观豁达。欧阳修的诗情感基调含
蓄内敛,表面故作洒脱,实则隐含对滁州的留恋和离别的惆怅。
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安的城阙护卫着三秦大地,透过迷蒙的风烟遥望蜀地五津。与你离别心中满是不舍,毕竟我们同是漂
泊在外的为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好友,即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般亲近。莫要在这离别岔路,像多
情的少男少女般泪湿衣襟。
别滁
繁花盛放,光彩浓艳,柳树翠绿清新,(人们)在花前斟酒,送别我离去。我也姑且像往日一样酣醉,
不要让琴弦与管乐奏出离别的悲伤曲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
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
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
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
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
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欧阳修《别滁》这是诗人离任滁州时所作的送别诗。诗中以春日“花光浓烂”“柳色轻明”的明媚景色为
背景,写自己在花前饮酒,被人送别。表面上,诗人说要像平常一样醉酒,不让管弦奏出离别之声,看似
洒脱;实则暗藏对滁州的留恋、对离别的惆怅,将不舍之情藏于“故作豁达”的表象之下。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
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
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答案】【小题 1】①同“才”,意思是才能、才干。
②原因、缘故。
③于是,就
【小题 2】C
【小题 3】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小题 4】作者借千里马寄寓了自己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题 5】说明了真正的宝物或人才往往需要经过时间和考验才能被发现和认可,同时也反映出统治者应善
于发现和任用真正的人才,不能轻易被错误的判断所误导
【解析】(1)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①句意: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食:同“饲”,喂养。
②句意:派人问他哭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③句意: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我不是悲伤被砍去双脚啊,我悲伤的是那宝玉被判定为石头,忠贞之士被称作
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故断句为: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
也。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样;安,怎么;求,要求;其,指代千里马。句意:想要跟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重点词语:刖者,受刖刑的人;子,你;奚,为什么;之,指代这件事;悲,伤心。句意:天下受到刖
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甲文中千里马象征着有才能的人,伯乐象征着能发现和任用人才的人。千里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而食马者却“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这些都反映
出统治者不懂得识别和任用人才,导致人才被埋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愤慨和不平。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氏两次献玉都被认为是石头,还遭受了刖刑,但最终在文王时玉璞被雕琢
出珍宝。这表明好的东西一开始可能不被理解和认可,需要经过波折才能展现其价值;也体现出统治者要
有识人之明,不能仅凭片面之词就做出判断。
答案:
(1)①同“饲”,喂养
②原因、缘故
③于是,就
(2)C
(3)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4)作者借千里马寄寓了自己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说明了真正的宝物或人才往往需要经过时间和考验才能被发现和认可,同时也反映出统治者应善于发
现和任用真正的人才,不能轻易被错误的判断所误导。
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
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
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乙】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别它,工匠
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他的玉璞去献给
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就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
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
“我不是悲伤被砍去双脚啊,我悲伤的是那宝玉被判定为石头,忠贞之士被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
因啊。”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工匠雕琢他的玉璞,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
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6.【答案】【小题 1】我国传统历法设置闰月的目的是“正时”,即确定岁首和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尽量与
回归年接近
【小题 2】不同意。“大约”表示估计,说明一年和回归年的长度只是接近,并非完全相等,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删除后与事实不符
【小题 3】因为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2025 年闰六
月没有中气,所以有“闰六月”
【小题 4】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提到“阴阳历设置闰月的目的就在于‘正时’。‘正时’,一是确定岁首,即年度周期的起始点;一
是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明确阐述了设置闰月的目的。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
“大约”表示估计、不确定。在文中,因为一年与回归年长度只是接近,并非完全相等,用“大约”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除,就变成肯定就是回归年的长度,与实际情况不符。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文中指出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二十四节气分为 12
个节气和 12 个中气,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为十二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
通常一个月里总会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丁酉年六月就有一个节气小暑,一个中气大暑。但是个别
的月份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样的月份就成为闰月”可知,从日历可知今年闰六月没有中气,符合置闰规
则。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文中只是说“在我国,设闰月定四时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尚书 尧典》提到……后
世的人们一般都将闰月的设置归功于帝尧与羲和”,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闰月的设置最早就是帝尧时
期,只是有相关记载且后人归功于帝尧与羲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1)我国传统历法设置闰月的目的是“正时”,即确定岁首和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
(2)不同意。“大约”表示估计,说明一年和回归年的长度只是接近,并非完全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删除后与事实不符。
(3)因为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2025 年闰六月没有
中气,所以有“闰六月”。
(4)C
文章围绕闰月展开,先介绍中华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其制定基础是日月地运行规律,而调和阴阳关键在
于“闰月”设置;接着说明阴阳历设置闰月目的是“正时”,包括确定岁首和调整历年长度;然后指出我
国四千多年前就有设闰月定四时记载,后世多将闰月设置归功于帝尧与羲和;再阐述伴随二十四节气完善,
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及闰月到来的周期性规律;最后强调历法是文化传承载体,传统历法体系蕴含古人智
慧且具生机。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
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7.【答案】【小题 1】定时上塔瞭望并按规定报告情况,防火期内尤为频繁;检查通信设备,做好上塔前准
备;发现紧急情况(如牛啃幼树)及时呼叫指挥中心;处理设备故障(如电瓶、控制器故障);每天写值
班日记,记录天气、风力等情况
【小题 2】句子通过“拆”“背”“打”“下”等一系列动词,具体描绘了潘晓非在发现电瓶故障后迅速行
动的过程,生动展现了他处理设备问题时的果断与急切,体现出他对工作的负责和担当,以及为保障瞭望
塔正常运行所付出的努力
【小题 3】潘晓非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辞辛劳、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且对林区有着深厚
感情的人
【小题 4】更认同第一种感受。结尾段的风景描写并非多余,潘晓非的视线所及的丛林山岗、白雪茫茫等景
象,是他坚守一生的见证,这些风景承载着他对林区的热爱与牵挂,让读者感受到他与这片林子之间深厚
的情感联结,也呼应了他希望死后将骨灰撒在林子里继续守望的愿望,使他的坚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工作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潘晓非的工作内容在文中有多方面体现。
定时瞭望报告方面,文中提到“每隔一个小时上塔瞭望一次,一次半个小时。防火期内……一天要有若干次”
情况报告,且“正常情况下,上午九点向指挥中心报告情况”;设备检查准备方面,“每天五点起床,吃
完早餐,就开始检查通信设备,做上塔前准备工作”;处理紧急情况方面,如“发现一群牛在白桦林里乱
啃幼树……赶紧呼叫指挥中心”;解决设备故障方面,有“电瓶出了问题……背到维修点修好”“控制器线
路短路……背起控制器又下山”等事例;记录值班日记方面,“需要每天写值班日记,内容包括天气、风力,
及瞭望时发现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活动等情况”。
(2)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拆”“背”“打”“下”这一系
列连贯的动词,细致刻画了潘晓非在电瓶出现故障后的行动。结合前文“他心里急呀,万一夜里发生火情
怎么办呢”可知,这些动作不仅展现了他处理问题的迅速果断,更体现出他因担心火情、急于恢复设备运
行而产生的急切心情,生动地凸显了他对瞭望工作的高度负责和担当精神,让读者能感受到他为保障林区
安全所付出的实际行动。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潘晓非的形象可从其行为中体现。工作认真负责体现在“33
年的值班日记如果摞起来,有几米高了”,多年坚持记录;坚守岗位、不辞辛劳表现在处理设备故障时,
“电瓶有七十多斤重……路上多次跌倒,但始终护着电瓶”“控制器比中转机电瓶重多了,压得他双腿打颤,
大汗淋漓”仍坚持完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在他负责“双鸭山林业局施业区八成以上的瞭望任
务”,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睁大眼睛”应对各类情况;对林区的深厚感情则体现在他希望“将
来一口气没了,你们就把骨灰撒在锅盔山上的林子里,继续瞭望”。
(4)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段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更认同第一种感受。结尾段“丛林山岗、白雪茫茫”
的风景描写并非多余。这些景象是潘晓非“守望了一辈子”的林区的一部分,是他日常瞭望的内容,也是
他情感的寄托。结合他“把骨灰撒在锅盔山上的林子里,继续瞭望,看着林子才踏实安心”的愿望,可知
这些风景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牵挂。它们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他坚守的意义,理解他与林区之间
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结,使“坚守”的形象更丰满,也深化了文章对奉献与热爱的主题表达,比单纯写坚守
更具感染力。
答案:
(1)定时上塔瞭望并按规定报告情况,防火期内尤为频繁;检查通信设备,做好上塔前准备;发现紧急情
况(如牛啃幼树)及时呼叫指挥中心;处理设备故障(如电瓶、控制器故障);每天写值班日记,记录天
气、风力等情况。
(2)句子通过“拆”“背”“打”“下”等一系列动词,具体描绘了潘晓非在发现电瓶故障后迅速行动的
过程,生动展现了他处理设备问题时的果断与急切,体现出他对工作的负责和担当,以及为保障瞭望塔正
常运行所付出的努力。
(3)潘晓非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辞辛劳、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且对林区有着深厚感情
的人。
(4)更认同第一种感受。结尾段的风景描写并非多余,潘晓非的视线所及的丛林山岗、白雪茫茫等景象,
是他坚守一生的见证,这些风景承载着他对林区的热爱与牵挂,让读者感受到他与这片林子之间深厚的情
感联结,也呼应了他希望死后将骨灰撒在林子里继续守望的愿望,使他的坚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化
了文章主题。
文章讲述了张广才岭双鸭山林区锅盔山瞭望塔瞭望员潘晓非的工作日常,包括定时瞭望报告、处理紧急情
况、维修设备、记录日记等,展现了他 33 年的坚守与对林区的深厚情感,以及其儿子们传承这份事业的意
愿。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
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
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
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
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8.【答案】饥饿和疾病,坚韧顽强(或: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环境,对未来充满希望,文学创作
【解析】本题看内容理解。
①文段中提到保尔发烧多日,且受到肠伤寒侵袭,同时当时条件艰苦存在饥饿问题,所以是饥饿和疾病的
双重打击。
②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仍坚持上工,体现了他坚韧顽强的精神。
③“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紧靠窗户的裸桃树枝上,神气十
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这些语句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④通过描写早春充满生机的环境,暗示了保尔经历磨难后对未来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⑤保尔身体残疾后,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所以“新的武器”指文学创作。
答案:
①饥饿和疾病
②坚韧顽强(或: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
③环境
④对未来充满希望
⑤文学创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写保尔 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
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9.【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小说并没有否定个人情感的价值。
故选:D。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
说,于 1933 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
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
成长为钢铁战士。
对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
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