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4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狡辨(biàn) 腐蚀(shí) 模样(mó) 惩恶扬善(chéng)
B. 旋风(xuàn) 漂移(piāo) 追溯(sù) 怒不可遏(è)
C. 怅惘(wǎng) 倔强(juè) 瞭望(liào) 相辅相承(chéng)
D. 离间(jiàn) 沼泽(zǎo) 枯燥(zào) 消声匿迹(xiāo)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2 分)
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_____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哼,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
义,让人常读常新,_____.经典的意义,在于它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_____,历久弥新,滋养着一
代又一代对它_____仰望的人们。
A. 而是 耳目一新 涤荡 虔诚 B. 就是 获益匪浅 洗礼 真诚
C. 就是 耳目一新 涤荡 真诚 D. 而是 获益匪浅 洗礼 虔诚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人的心灵就像黝黑的泥土,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②忙碌而憔悴时,你要静下心来,品清茗的芬芳,
听微风的轻吟,你疲惫的心神这时就会有所慰藉,甚至收获绽放的心花。③当感到思想干瘪、言辞匮乏的
时候,你不妨坐下来,读古人的智慧,阅今人的风流,深邃思想的胚芽就会在心中茁壮成长。④能否保持
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是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关键。
A. 句①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副词、形容词、代词。
B. 句②画线短语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C. 句③中画线句的主干是“胚芽茁壮成长”。
D. 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能否”去掉。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有突破性
的发展,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
B. 年号和干支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如“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就是皇帝的年号,“天启壬戌秋日”中
的“壬戌”是干支纪年。
C.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眼中,毛泽东兼具“农民的质朴”与“哲学家的深邃”,喜欢读书、思
考;朱德温和宽厚,被士兵视为慈父般的领袖。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难、病痛的折磨等一
系列严酷的考验,从来没有绝望过,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5.古诗文默写。(6 分)
(1)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
(2) ______,波撼岳阳城。
(3) 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
(4)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
(5) 人生自古多离别。李白送友人,依依不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尽游子的漂泊之意与故人
的惜别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一扫离愁,“______,______”,写出真挚友谊超越空间阻隔的豁达。同是
离别,意境迥异。
二、古诗文阅读(13 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关雎》以雎鸠鸟起兴,引出男女的相思之情,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B. 《采葛》写“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极言女子对男子思念之殷切,
突出了时间在思念中的漫长感。
C. 《关雎》情景交融,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采葛》的情感则较为直白,直接抒发了对
爱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强烈思念之情。
D. 两首诗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不同的是《关雎》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采葛》语言简
洁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②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
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
公③师之。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④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战国时起国城邑名。②鄙人:乡野之人。③周威公:战国时西周国君。④舍(shè):古
代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2 分)
A.而不过二里止也 怒而飞(《北冥有鱼》)
B.苦耕稼之劳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 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4) 读了两篇文章,你从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2 分)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星河涟漪里的水之传奇
在华夏文明浩瀚星河中,水的传说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先民用智慧与想象编织的独特光芒,诉说着人类与
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古时期,黄河浊浪排空,似挣脱锁链的狂龙,冲毁万千家园,百姓于惊涛中哀鸿遍野。大禹临危受命,
手持未来丈量山河,摒弃“堵截”旧法,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开渠引流。十三年栉风沐雨,三过家
门而不入,终驯服洪魔,让汹涌的河流化作润泽大地的丝带。
共工治水的故事,更添水的神秘色彩。身为水官,他以堵治洪反致灾祸,洪水如困兽咆哮。加之天庭纷争,
玉皇命海龙王降下滔天洪水,人间顿成泽国。
这些传说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天地秩序的思索,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材料二】
水——生命的基石
水,这个看似简单的 H2O 分子,却是生命诞生与延续的根基。
从生理代谢层面来看,水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新陈代谢的核心介质。在细胞内,水分子的极性
使其能够溶解葡萄糖等供能物质,并将它们运输至各个细胞。细胞呼吸过程中,水参与三羧酸循环等化学
反应,帮助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尿素等代谢废物也依赖水的溶解与运输功能排出体外。
水在体温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比热容特性是关键——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时,自身温度变化较小。
当人体产热增加,汗液(主要成分是水)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从而有效降低体
温。
水,这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小分子,以丰富的化学特性在人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江潮奔涌处的水脉实录
在辽东半岛的东南角,鸭绿江如一条银蓝色的动脉,贯穿丹东全境。这座因江而生的边境城市,坐拥全省
近四分之一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达 3537 立方米,是全国均值的 1.6 倍,曾被视为“北方水乡”的
典范。
2024 年水文记录显示,叆河在汛期最大洪峰流量达 2100 立方米/秒,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漫过堤坝,下
游农田面临短暂的水患威胁。而在旱季,部分山涧溪流断流,农村地区的小型水库蓄水量锐减。
鸭绿江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水质监测数据呈现鲜明对比。上游长白山脉的冰雪融水赋予江水优良的先天条
件,国控监测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Ⅰ—Ⅱ类,但城市段却面临污染压力。
【材料四】
水文化:流淌在文明长河中的精神基因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沉淀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渗透于哲学、艺术、民俗等领域,成
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水是思辨与智慧的载体:道家以水喻“道”,《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借水的柔
顺、包容,阐释“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赫拉克利特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借水的流动性
阐释“万物皆流”的辩证思想。
水是审美与情感的表达:《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秋水烘托相思之愁;宋词“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借长江壮阔抒怀历史沧桑。
水是生活仪式的文化编码:傣族泼水节以泼水互祝吉祥,水成为驱邪纳福的媒介;威尼斯狂欢节的水上巡
游,展现水与城市生活的交融;中国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格局,将人居与水生态融合,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念。
(1) 根据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 分)
A. 大禹十三年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以堵治洪,驯服洪魔。
B. 水有高比热容特性,当人体产热增加时,汗液蒸发、吸收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C. 丹东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均值的 1.6 倍,因此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D. 儒家以“上善若水”比喻君子德行,体现水文化的哲学内涵。
(2) 班级开辰主题为“人与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的相关内容,补全下面发言。(2
分)
第一小组:中国古代关于水的传说中,有的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念,比如①______。
第二小组:是的,在古人的生活中也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②______。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黄军
①八月的风裹着高粱地的甜腥气,漫过东北黑土地的田垄。王庄的土路上,车辙印被两水泡得发胀,老榆
树的叶子蔫巴巴地垂着,蝉鸣在闷热里拖得老长,像一声喘不上来的气。
②村口的磨盘旁,顺子媳妇正踮着脚往树上拴红布条。她男人三天前跟着抗联队伍走了,临走时塞给她半
块冷硬的苞米饼子,说等高粱红透了就回来。可眼下高粱穗才刚染上点胭脂色,远处山坳里的枪声却越来
越密。“老天爷保佑,让他平平安安的……”她喃喃着,手指被粗糙的麻绳磨得发红。
③午后,日头毒辣得像要把地皮烤化。孩子们躲在草垛后面,用树枝在地上画坦克。十岁的石头忽然把树
枝一扔:“我爹说了,等打跑了小日本,就给我买个真铁皮车!”话音未落,西边天际腾起一股黑烟,是
邻村李屯的方向。顺子媳妇端着一盆浆洗的衣裳从屋里冲出来,朝着黑烟的方向望了半晌,突然把木盆掉
在地上,水花溅湿了她打满补丁的裤脚。
④傍晚,抗联的交通员老周猫着腰钻进顺子家的柴房。他的棉鞋上沾着血泥,怀里紧紧抱着个油纸包。“嫂
子,快,把这个藏到炕洞里!”顺子媳妇撕开油纸,里面是用油布裹着的几页密电码。她刚把东西塞进炕
洞的砖缝,院外就传来皮靴的跺地声。老周猛地吹灭油灯,抄起墙角的柴刀,顺子媳妇却一把将他推进柴
大堆:“你躲好,我去应付!”
⑤门“哐当”一声被踹开,三个日本兵端着刺刀闯进来。为首的小队长用刺刀挑起顺子媳妇的圈裙:“抗
联的,哪里去了?”她攥紧衣角,指甲掐进掌心:“太君,俺们种地的,啥抗联不抗联的……”话音未落,
刺刀“噌”地划破了她的鬓角,血珠滴在蓝布褂子上,像绽开一朵小桃花。这时草垛里突然传来窸窣声,
石头举着弹弓冲出来,泥丸“啪”地打在小队长的钢盔上。
⑥“八嘎!”小队长调转枪口,顺子媳妇尖叫着扑过去抱位他的腿。老周趁机从柴火堆里跃起,用柴刀劈
倒了一个日本兵。另外两个士兵慌乱中开枪,子弹擦着老周的胳膊飞过,打碎了窗台上的粗瓷碗。屋外传
来密集的脚步声,是巡逻队听见枪响赶来了。老周一把将顺子媳妇推向后门:“带孩子走!往东山坳跑!”
⑦跑出村口时,石头回头见自家的草房燃起了火。火光里,老周举着顺子家的铡刀冲出门,喊叫声被淹没
在枪声里。八月的风卷着火星往高粱地里窜,穗子被烤得“噼啪”作响,像无数双被点燃的眼睛。顺子媳
妇拉着石头在田垄间狂奔,脚下的泥土被露水打湿,又被滚烫的泪水浸透。
⑧远处的山坳里,突然响起一阵沉闷的号角声。那声音贴着地皮滚过来,惊起一群栖息在高粱地里的野雀。
顺子媳妇猛地停下脚步,侧耳听着那越来越近的号声——那是抗联的冲锋号。她抹了把脸上的血污,把石
头往怀里紧了紧,回头望向燃烧的村庄。八月的黑土地上,高粱秆在夜风里沙沙作响,像千万个不屈的灵
魂在低语。
⑨当第一缕晨光染红天际时,顺子媳妇带着石头走进了抗联的营地。她的蓝布褂子上凝结着血痂,头发里
还沾着草屑,却挺直了腰杆,把藏在衣襟里的密电码交给了队长。营地外的高粱地里,有战士正在掩埋牺
牲的同伴,新插的木牌在晨露里闪着光。一只花蝴蝶从坟头飞过,停在刚抽出的高粱嫩叶上,翅膀上的斑
点像极了昨夜溅在她褂子上的血滴。
⑩八月的乡村。正在血与火里孕育着新的黎明。高粱穗在硝烟中渐渐成熟,每一粒饱满的籽实里,都藏着
一个关于坚守与抗争的故事。
(原文有改动)
(1) 文中描写了多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表现都体现了“抗争”的主题,请完成下面的表格。(2 分)
人物 抗争表现
顺子媳妇 帮老周藏密电码,勇敢应对日军搜查,最终将密电码送到营地。
老周 ① ______
石头 ② ______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八月的黑土地上,高粱秆在夜风里沙沙作响,像千万个不屈的灵魂在低语。
(3) 第⑦段中写道“顺子媳妇拉着石头在田垄间狂奔,脚下的泥土被露水打湿,又被滚烫的泪水浸透。”请
分析“泪水”中包含了人物哪些情感。(3 分)
(4) 小说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老周是抗联战士的代表,在他身上你能体会到抗联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 分)
(5) 请体会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有怎样深刻的含义。(3 分)
八月的乡村,正在血与火里孕育着新的黎明。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
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
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平,故名“春
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
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
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
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
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
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今》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
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
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
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
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
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
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
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
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回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
“春汤”。俗言“春汤灌肱,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
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
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
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於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
“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
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
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
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春分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哪些。(3 分)
(2) 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 分)
(3) “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一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4) 请结合下面三句古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判断哪一诗句对应的节气是春分,并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判断
依据。(2 分)
A.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B.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C.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11.作文:从下列选题中任选其一(45 分)
(1)有人说:“幸福就像猫的尾巴,猫儿努力寻找,却不知道它就在身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成
为一种幸福,也许某天一个转身,你便会看见幸福。
请以“转身,看见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 600 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海伦 凯勒幼年就又聋又哑,但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以顽强的毅力面对生活,达到了一个远超
常人的人生高度;苏轼仕途坎坷,连续被贬,但他在逆境中保持了乐观、豁达的心态,终成一代大家;北
山愚公没有被困难吓倒,带领子孙锲而不舍地挖山,终于感动天帝,移走了大山……
这些人物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例,结合你的生活、学习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
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 600 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狡辨”应写作“狡辩”,“模样”的“模”应读作“mú”;
B.正确;
C.有误,“倔强”的“倔”应读作“jué”,“相辅相承”应写作“相辅相成”;
D.有误,“沼泽”的“沼”应读作“zhǎo”,“消声匿迹”应写作“销声匿迹”。
故选:B。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
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
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
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第一个空,选择关联词语,与前句中的“不是”搭配使用的应为“而
是”,这样就排除了 BC 两个选项;第二个空,供选词语中“耳目一新”与前句中的“常读常新”意思上有
重复,所以应选“获益匪浅”,这样就排除了 A;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为 D.把 D 选项词语带入句子中通读
验证,最后确定正确答案为 D。
故选:D。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
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
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
.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句③画线句:“深邃思想的胚芽就会在心中茁壮成长”主语:“胚芽”(“深邃思想的”是定语,
修饰“胚芽”,需去掉);谓语中心语:“成长”(“茁壮”是状语,修饰“成长”,需去掉;“就会”
“在心中”也是状语,需去掉)。因此,句子主干应为“胚芽成长”,而非“胚芽茁壮成长”。
故选:C。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
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从来没有绝望过”说法有误,全身瘫痪且双目失明后,保尔曾陷入深度心理危机,一度产生自
杀念头。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名著常识的识记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
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
派等。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做有心人,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答案】【小题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庇”的书写)
【小题 2】气蒸云梦泽
【小题 3】寂寞沙洲冷
【小题 4】落英缤纷
【小题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解析】答案: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庇”的书写)
(2)气蒸云梦泽
(3)寂寞沙洲冷
(4)落英缤纷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
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采葛》中“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而非比喻修辞。
故选:B。
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诗句是做题关键。
7.【答案】【小题 1】C
【小题 2】①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②怎样才能脱离这样的艰辛呢?
【小题 3】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小题 4】【甲】文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不懂
的地方。这启示我们要通过自我努力和与他人共同学习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问。【乙】宁越通过努力学
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启示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
B.不同,辛劳/使……劳累;
C.相同,都是“所以”的意思;
D.不同,不足/值得。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食,吃;旨,甘美。句意: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②重点词:为,做;免,免除。句意:怎样才能脱离这样的艰辛呢?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如今宁越凭着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吗?据此可
知,应断句为: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可知,【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由此,可得到启示:要通过自我努力和与他人共同学习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问。
根据【乙】文关键句“莫如学”“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
周威公师之”可知,宁越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改变了命运,这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答案:
(1)C
(2)①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②怎样才能脱离这样的艰辛呢?
(3)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4)【甲】文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
方。这启示我们要通过自我努力和与他人共同学习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问。【乙】宁越通过努力学习改
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启示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
自我反省;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有一句
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宁越是中牟这个地方的草野之民,整天在田间耕作,觉得十分辛苦,就问他的朋友:“怎样才能脱
离这样的艰辛呢?”朋友答道:“学习,苦读三十年就可以发达。”宁越说:“让我用十五年走完这段路
程吧。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睡觉,我不睡觉。”就这样,他苦读十五年,成了周威王的老师。
箭飞行的速度很快,但射程超不过两里地,因为它会停下来;人用双脚走路的速度很慢,却可以到达几
百里以外,因为脚步没有停下来。如今宁越凭着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诸侯的老
师,难道不应该吗?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学生需在平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复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
素养。做题时,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
8.【答案】【小题 1】B
【小题 2】大禹治水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驯服洪魔;②中国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格局
【解析】(1)A.有误,选根据材料一“大禹临危受命……摒弃‘堵截’旧法,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
开渠引流。十三年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终驯服洪魔”可知,大禹是用疏导之法治水,不是“堵治
洪”;
B.正确;
C.有误,材料三提到“在旱季,部分山涧溪流断流,农村地区的小型水库蓄水量锐减”,说明丹东市也存
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并非不存在;
D.有误,根据材料四“道家以水喻‘道’,《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借水的柔顺、
包容,阐释‘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可知,是道家以“上善若水”比喻相关理念,不是儒家。
故选:B。
(2)①材料一中大禹治水摒弃“堵截”旧法,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开渠引流,最终驯服洪魔,这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所以①处可填“大禹治水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驯服洪魔”。②材料
四提到中国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格局,将人居与水生态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这
在古人生活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所以②处可填“中国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格局”。
答案:
(1)B
(2)大禹治水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之策驯服洪魔;②中国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格局
本文是以“水”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句子补写。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
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
自己的见解。
9.【答案】【小题 1】①为保护密电码与日军搏斗,掩护顺子媳妇和孩子撤离;②举着弹弓打小队长,吸引
日军注意力
【小题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秆沙沙作响的声音比作千万个不屈的灵魂在低语,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高粱秆在夜风中发出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所蕴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烘托了顺子媳妇内心的坚定与不屈
【小题 3】“泪水”中包含了顺子媳妇对老周牺牲的悲痛,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担忧
等复杂情感
【小题 4】老周身上体现了抗联战士英勇无畏、舍己为人、忠诚坚定的精神品质。他受伤后仍坚持送密电码,
面对日军搜查毫不畏惧,与日军搏斗,最后为了保护顺子媳妇和石头,让他们先走,自己留下战斗
【小题 5】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八月的乡村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后,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未来。它象征着中国
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孕育的胜利和光明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①结合第④段“傍晚,抗联的交通员老周猫着腰钻进顺子家的柴房。他的棉鞋上沾着血泥,怀里紧紧抱着
个油纸包。‘嫂子,快,把这个藏到炕洞里!’顺子媳妇撕开油纸,里面是用油布裹着的几页密电码”以
及第⑥段“老周趁机从柴火堆里跃起,用柴刀劈倒了一个日本兵。另外两个士兵慌乱中开枪,子弹擦着老
周的胳膊飞过,打碎了窗台上的粗瓷碗。屋外传来密集的脚步声,是巡逻队听见枪响赶来了。老周一把将
顺子媳妇推向后门:‘带孩子走!往东山坳跑!’”可知,老周为保护密电码与日军搏斗,掩护顺子媳妇
和孩子撤离。
②结合第⑤段“这时草垛里突然传来窸窣声,石头举着弹弓冲出来,泥丸‘啪’地打在小队长的钢盔上”
可知,石头举着弹弓打小队长,吸引日军注意力。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⑧段“八月的黑土地上,高粱秆在夜风里沙沙作响,像千万个不屈的灵魂在低语”可知,这句话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秆沙沙作响的声音比作千万个不屈的灵魂在低语。这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高粱秆在夜风中发出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所蕴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这种声音也烘托了顺
子媳妇内心的坚定与不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情感状态。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⑦段“跑出村口时,石头回头见自家的草房燃起了火。火光里,老周举着顺子家的铡刀冲出门,喊
叫声被淹没在枪声里。八月的风卷着火星往高粱地里窜,穗子被烤得‘噼啪’作响,像无数双被点燃的眼
睛。顺子媳妇拉着石头在田垄间狂奔,脚下的泥土被露水打湿,又被滚烫的泪水浸透”可知,这里的“泪
水”是顺子媳妇在狂奔时流下的,它包含了多种复杂的情感。首先,是对老周牺牲的悲痛,老周为了保护
他们而英勇战斗,最终可能牺牲,这让顺子媳妇深感悲痛。其次,是对日军暴行的愤怒,日军的侵略和暴
行给乡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顺子媳妇对此深感愤怒。最后,还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担忧,战争
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顺子媳妇对此深感迷茫和担忧。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他的棉鞋上沾着血泥,怀里紧紧抱着个油纸包”“嫂子,快,把这个藏到炕洞里!”可知,老周受
伤后仍坚持送密电码,体现了他忠诚坚定的精神品质;结合“老周趁机从柴火堆里跃起,用柴刀劈倒了一
个日本兵。另外两个士兵慌乱中开枪,子弹擦着老周的胳膊飞过,打碎了窗台上的粗瓷碗”可知,老周面
对日军搜查毫不畏惧,与日军搏斗,体现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结合“老周一把将顺子媳妇推向后门:
‘带孩子走!往东山坳跑!’”可知,老周为了保护顺子媳妇和石头,让他们先走,自己留下战斗,体现
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5)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第⑩段“八月的乡村,正在血与火里孕育着新的黎明”可知,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八月的乡村在经历血
与火的洗礼后,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未来。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这种
精神所孕育的胜利和光明。尽管战争给乡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和放弃,而
是勇敢地抗争和奋斗。这种精神将孕育出新的希望和未来,让乡村在血与火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
(1)①为保护密电码与日军搏斗,掩护顺子媳妇和孩子撤离;②举着弹弓打小队长,吸引日军注意力。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秆沙沙作响的声音比作千万个不屈的灵魂在低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
粱秆在夜风中发出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所蕴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烘托了顺子媳妇内心的坚定与不屈。
(3)“泪水”中包含了顺子媳妇对老周牺牲的悲痛,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担忧等复
杂情感。
(4)老周身上体现了抗联战士英勇无畏、舍己为人、忠诚坚定的精神品质。他受伤后仍坚持送密电码,面
对日军搜查毫不畏惧,与日军搏斗,最后为了保护顺子媳妇和石头,让他们先走,自己留下战斗。
(5)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八月的乡村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后,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未来。它象征着中国人民
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孕育的胜利和光明。
八月的东北乡村王庄闷热异常,顺子媳妇的丈夫随抗联队伍离开,她在家惴惴不安地期盼丈夫归来,午后
邻村出现状况,傍晚抗联交通员老周送来密电码让她藏好,日本兵随后闯入搜查,危急时刻石头用弹弓攻
击日本兵,老周趁机反抗,后让顺子媳妇带孩子逃走,他们逃出时村庄燃起大火,老周冲出门与敌人战斗,
最后顺子媳妇带着石头走进抗联营地并交出密电码,八月的乡村在血与火中孕育着新的黎明。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文章一般侧重对人物外貌的某一主要特征进
行描写,从而揭示人物性格。2.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3.注意人物行动的描写。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动是统
一的,行动细节的分析是把握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4.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的思
想品质。5.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
定的影响。注意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尤其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6.从故事情节和
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人物在诸多冲突中的行为、心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7.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人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而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10.【答案】【小题 1】春分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吃“春菜”;吃汤圆、喝汤面;酿“春分酒”
【小题 2】引资料,说明了春分前后“春社祭神”这一祭祀活动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小题 3】“据说”不能删去,它表示这一说法是流传下来的,并非经过科学验证的确定事实,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小题 4】A 诗句对应的节气是春分,因其“日月阳阴两均天”符合春分昼夜均分特点,“玄鸟”“桃花”
与春分物候一致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由文章第⑤段“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
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
的习俗……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
国大部分地区……谓之‘春分酒’”可知,春分特有的饮食习俗包括:吃“春菜”,如广东开平用野苋菜
与鱼片煮“春汤”;吃汤圆、喝汤面且将汤圆插在田边“帖雀子嘴”;酿“春分酒”,如浙江於潜的“春
分酒”。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由文章第④段“《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
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可知,该段主要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荆楚岁时记》
中关于楚地春社祭神的具体记载,具体、权威地说明了春分前后“春社祭神”这一祭祀活动的情形,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由文章第⑥段“‘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可知,“据说”一词不能删去。“据说”表示这一
说法是流传下来的,并非经过科学验证的确定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若删去,就变
成“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 诗句对应的节气是春分。文章第①段提到春分“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与“日月阳阴两均天”中“阴
阳两均”相符;第②段提到春分“初候玄鸟至”“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与“玄鸟不辞桃
花寒”中“玄鸟至”“桃花”的意象一致。
B 诗句不对应春分。“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意为白天最长,夜晚开始变长,这是夏至的特点,与春
分“昼夜时长相等”不符。
C 诗句不对应春分。“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描绘了有露水、天气转凉高远的景象,更符合白露等节
气的特征,与春分“气温回升较快”“甘霖滋润,万物勃发”的特点不符。
答案:
(1)春分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吃“春菜”;吃汤圆、喝汤面;酿“春分酒”。
(2)引资料,说明了春分前后“春社祭神”这一祭祀活动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3)“据说”不能删去,它表示这一说法是流传下来的,并非经过科学验证的确定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A 诗句对应的节气是春分,因其“日月阳阴两均天”符合春分昼夜均分特点,“玄鸟”“桃花”与春
分物候一致。
本文围绕春分这一节气,从其名称由来、三候特点、农事活动、祭祀习俗、饮食习俗及游戏活动等方面进
行了详细介绍,展现了春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特征。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
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