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施蛰存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纪念傅雷施蛰存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热衷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⑩1966年8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9月10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爱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结合选文,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家屋施蛰存①我于1911年随父母从苏州迁居到松江,搬入了同街四〇三号的俞姓屋子。这就是我如今怀念着的,已被敌人炸毁了的屋子了。②这所屋子坐西朝东,每到夏季,上午则前半间非常之热,下午则后半间又晒满了太阳,人住在屋子里,就像被蒸烤着一样。然而我在这屋子里舒服地住了二十余年。③与我关系最密切的,是那间书斋。书斋的陈设很简单,统共只有一桌数椅,并旧式书箱而已。靠窗子的一部分,还安置着一架母亲的缝纫机。差不多每天晚上,母亲的机声,父亲的算盘声,我的读书声,和妹妹们的嘻笑声,互为应和。父亲常常引曾国潘的话,“入其室,有读书声,纺绩声,儿童笑乐声,其家必兴”,觉得很满意;有时他还嘲笑自己,说惟有他的算盘声不很典雅。但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我们的读书声,纺绩声,笑乐声,始终都没有把家兴起来,反是他的算盘声维持了我们的生活,直到现在。④我应该提起那十二只旧式书箱。这十二只书箱是父亲从苏州搬来的,其中都贮藏着中国书。对于这些书籍,我都一例地加以爱护。十余年来,我已养成了一个爱书之癖,每有余资,辄以买书,在新陈代谢之余,那十二只书箱的内容,已经成为比较的齐整了。虽然说不上是藏书家,但在我却已是全副家产了。上海战事【注】发生后不及两个月,我就离舍了它们,只身走天南了。现在我对于书籍的损失,都不胜其惋惜,我希望它们不至同归于尽。⑤书斋外边的院子是我和妹妹的乐园,从前曾经有过一株碧桃、一株石榴和一架葡萄,因为培养不得其法的缘故,碧桃和石榴先后都萎谢了。至于那葡萄呢,是为了它吸引了几尾蛇来,所以终于也被伐去了。在父亲四十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们曾从邻家去折了一枝蔷薇花来插在花瓶里,不料那枝花竟在瓶里生长起来,一个月之后,我们发现他已经长满了一瓶子的须根。母亲很高兴,以为这是一个好朕兆,就把这枝花种在院子里的墙边。至今已有十八年了,虽然因为我们不善栽培,花开不肥,但是在每年四月间,它总开出一片繁花来。⑥现在我想起我的卧室来了。那屋子原是我父母的卧室,我就睡在他们的后间。每晚九点钟光景,我退到自己房里去睡觉。这睡觉,大多数的日子是假的,因为我怀里早就藏好了一二卷书。我把油灯移在桌子边上,使它更近一些床,于是我伏在被池里看书,若是在寒冬之夜,其趣味更为隽永。有时父亲或母亲觉察到了我尚未真的睡觉,便敲着板壁催我,我虽然答应了,可是事实上,卷帙不尽,总是不肯睡的。⑦我家的客室是不会给客人以好印象的。第一个使来客感到不舒服的是那一堂太古旧的几椅。我们未尝不知道这一套几椅是不能再使用的了,然而我们不忍撤除它。父亲常常提起这一套几椅的来历,说是祖母怎样怎样艰苦地购置了这些家具。可是现在在暴日轰炸之余,这些几椅想必也都毁坏得不能用了。以后我们当然可以购置新的家具使用,然而这些足以昭示一家之历史的纪念物,却非后人所得见的了。⑧我的家屋,尽管它在我看来有多大的意义,多少的感情,可是在整个松江县城中的万家屋瓦之下,它又是多么渺小的地方啊!当我离去松江的时候,我还坚信我的家屋是不至于毁灭的。可是现在这渺乎其小的三间矮屋,竟然光荣地牺牲于敌人炸弹之下了。在人家眼里看来,尽管这牺牲是如何之渺小,如何之轻微。可是我的缱绻之情,却不是旁人能体会得到的。《采薇》之诗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又曰:“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我虽然未尝不知道,但若有人因此就要责备我不务其大,那却是不甘受的了。一九三八年四月五日(有删改)【注】上海战事:指1937年淞沪会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回忆的方式介绍了书斋、院子、卧室和客室等家屋的相关事物。B.从作者对家屋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其家庭重视诗书与传承的家风。C.本文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极具文采,叙述不多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D.结尾引用《采薇》之诗,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又增添了文化底蕴。3.第②段“然而我在这屋子里舒服地住了二十余年”中的“舒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第③段到第⑥段的内容简要概括。4.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但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我们的读书声,纺绩声,笑乐声,始终都没有把家兴起来,反是他的算盘声维持了我们的生活,直到现在。(“反是他的算盘声维持了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2)至今已有十八年了,虽然因为我们不善栽培,花开不肥,但是在每年四月间,它总开出一片繁花来。(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本文与链接材料在抒发家国情怀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链接材料: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阅读《画师洪野》,完成下面小题。画师洪野施蛰存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②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的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份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蜉蝣,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6.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设置悬念,引起人们对画师洪野命运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引起下文对画师洪野的叙写。C.我对画师洪野性格的“完全中意”与他在艺术上不被人接受形成对比,增强悲剧意味。D.凸显画师洪野的殷勤,坦诚直率的性格特征,也展现了作者和洪野画师的友谊。7.洪野在得知“我”喜欢《黄昏》这幅画后,他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那么,你认为“我”的“趣味”是什么呢?8.请说说“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中加点词语“寂寞”的含义。9.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10.作者在结尾说:“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概括洪野画师性格中的伟大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雨的滋味施蛰存①你试想一想,古来有多少诗人,写下了多少充实着情感美、音调美的咏雨的丽句给我们!你如果说他们也不曾在雨中发现过新鲜的滋味,则他们又何苦如此不惮烦地雕琢出这些艺术品来呢?所以你如能更细心地反省一下,你姑且将对于雨的不快意的感情丢开;你再考究一番生活的艺术,你要能假设你生活在雨中——不论是濛濛的微雨,潺潺的淫雨或滂湃泱漭的骤雨,也安闲恬静地如在云淡风轻的春日与天高月白的秋夜一般。如此,你便能不由得从你自己的心里体验出雨的精微的滋味,更从此你可以恍然于古人何以这般再三再四的将雨写入他们的诗句了。②假如你愿意,假如你有闲暇,让我们在此时先冥念一会儿,雨的滋味究竟是如何的鲜活,我们应当用如何适度的方法去领略它,不也觉得有些风趣么?③我们还是顺着时序想过去罢。现在新年是过了,元宵灯也收藏起来了。再过些时,不就是清明节了么?说到清明节,谁不会记起《千家诗》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一首绝句呢。好,你想罢,清明节的雨岂不是杜甫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么?你看它如雾如烟,甚至如简文帝所说加上一些斜照便如游丝一般地轻轻地摇曳在陇亩间、在原野上、在花丛中、在屋外,它把现实的景物濛濛得成为幻象的,你从这烟雾般的雨丝中看青青的杨柳,你只能见得她轻盈婉约地在曼舞低颦,你决不能分辨清她的一枝一叶。④清明节之后的雨,恐怕要说到那使人感触的落花雨了罢。此时候,花也老了,雨也不似从前的怕羞了,于是我们的亡国君王不觉地感世伤时,含着两眶热泪,唱了一阕千载以后犹有余哀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落花时的雨,其感人的美处,几乎被这一首绝唱完全说尽。你倘若能向花间去徘徊一刻儿,看看这“满地落花红带雨”的情景,再将这首词儿低低的唱一遍,此后再想一想多愁多病的美人林黛玉葬花时的心情,再把她的《葬花词》唱一回,怕你不要没来由的觉着眼泪要夺眶而出么!⑤夏季,除了梅雨而外,便要推到六月的骤雨了。骤雨,通常总是被人咒诅的,因为每个人都怨恨它的暴力,好好的在街上或旷野赶路,它会猛然地把你打得淋漓尽致。然而骤雨却并非绝对的是一个煞风景的朋友。它一样也能让你体会出一阵不尽的美味。再称颂它一句,它能给予我们的情绪却与春雨梅雨相异。春雨梅雨能充分的使我们感到惆怅甚而至于伤心,然而它却能给我们以快感,所以春雨梅雨是一种抑郁美,它却是畅美;或是说前者是优美,后者便是壮美。……⑥由以上所解析的雨的滋味,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句:雨能给予人们以各种情绪,而这种情绪之因雨而冲动显然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即客观的与主观的。我不敢说在这里我用“客观”和“主观”两个名词是否妥当,但在我的鄙意中却以为有如此说的可能。我的意思乃是说我们本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情绪在冲动,但因感应了雨之色或音而生此情绪,如此,即是我所谓客观的。我们本来自己心中充满着某一种情绪,但因为雨之色或音之感应而使心中的情绪愈紧张愈浓厚或愈深沉,如此,即是我所谓主观的。⑦你所欣赏的雨,不论是在欣赏它的音或色,不论你的情绪是适合于哪一种方式,它一样地会迷恋了你。你最先身在雨外,逐渐地沉醉在它怀抱间,没入在它灵魂中,终至你与它合体了。你耳中所听的雨的音,是雨的情绪亦即是你的情绪;你眼中所见雨之色,是雨的情绪亦即是你的情绪。你能觉得你和雨达到了两相忘的境界,你不知愁的时候是你在愁亦是雨在愁;喜的时候是你在喜亦是雨在喜。至于雨,假如它能有知觉,当你既已和它合体了之后,它也不辨还是因你愁而它亦愁呢,还是因它自己愁而使你亦愁;它也不辨是因你喜而它亦喜呢,还是因它自己喜而你亦因之而喜。⑧如是,你的领受雨的滋味实已达到了超乎言说的境地——一个梦的世界了。⑨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它是不可缅想不可回忆乃至不可捉摸的——在雨的时候,其实也捉摸它不分明,恰如在做梦的时候,人决不能捉摸到梦的滋味。在领略得到的时候是不能捉摸,在领略它之前后,又不容你缅想和回忆,此所以成其为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也。(节选)11.结合文本,说说作者笔下“雨的滋味”是怎样的?12.赏析句子,品味语言。(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13.最后一段说“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在领略得到的时候是不能捉摸”,这是否矛盾?说说理由。14.结合文本,试想面对“风”你该怎样表达才能让你的生活充满诗意呢?答案1.(1)①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②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③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2)“踱”本义为“慢步行走”,前一个“踱”具体地描写了已接受批斗的“我”慢步去看望傅雷时的情形,隐含着“我”既担心傅雷先生的安全,又担心“我”的来访会使性格刚直的傅雷先生心生不快;第二个“踱”,具体描写出了“我”在发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鸦雀无声时,为傅雷先生暂时的安全既欣慰又担心的情状。(3)赞美了傅雷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傅雷先生深切的怀念;希望后来者学习傅雷作为知识分子崇高的品格。(4)工作勤奋;对艺术精益求精;家教严格;具有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详解】(1)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围绕傅雷的“怒”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第③段,“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可以概括为: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第二次是第⑨段,“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可以概括为: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讨论的是学术问题,然而傅雷在论辩中发怒。第三次第⑩段,“大约在9月10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可以概括为;“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踱”本义指慢慢地走。“我就踱了回家”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看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我”心中担心傅雷,但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所以心情矛盾,脚步才会放慢。可据此作答。(3)本题考查对文段蕴含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敬重傅雷刚直不阿的崇高品德,第 段“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所以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的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永远为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扬。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根据文章第②段“我书架 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可知其专注学术、硕果累累。根据第④段,“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可知他工作勤奋;根据第⑥段在谈论翻译时,“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可知他对艺术精益求精;根据文章第 段“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可知其望子成龙,家教极严;根据文章第 段“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可知其刚直不阿,具有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2.C 3.家庭生活和谐美好;满足爱书之癖;体会种植花果之乐;享受寒夜读书之趣。 4.(1)战乱年代,美好的事物难以“兴家”,世俗的经营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饱含无奈与感慨。评分说明:句意理解3分,作者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2)“总”表现蔷薇花每年不论何种情况都会如期开放,突出其生命力顽强,表达作者对蔷薇花及小院的怀念。 5.本文间接抒情,在叙述家屋被毁及往事的文字中,融入眷念小家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链接材料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誓死捍卫故乡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导语】文章以“家屋”为载体,回忆书斋、院子等生活场景,用平实语言勾勒家庭温馨与个人癖好。家屋被毁的遭遇,借《采薇》诗与细节叙述,将个人眷恋、战争悲愤与家国之思交融,于日常叙事中见深情,于细微处显时代伤痕,含蓄而有力量。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如第③段叙述书斋中的家庭生活、第⑤段讲述院子里植物的经历等,语言平实自然,并非“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极具文采”;故选C。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③段“差不多每天晚上,母亲的机声,父亲的算盘声,我的读书声,和妹妹们的嘻笑声,互为应和”可知,家庭成员的声音交织成和谐的生活乐章,父亲还引用曾国藩的话表达对家庭氛围的满意。由此可知,“舒服”体现在家庭生活和谐美好。结合第④段“十余年来,我已养成了一个爱书之癖,每有余资,辄以买书,在新陈代谢之余,那十二只书箱的内容,已经成为比较的齐整了”可知,作者能自由购置书籍,精心打理书箱,将书籍视为“全副家产”。由此可知,“舒服”体现在满足爱书之癖。结合第⑤段“在父亲四十岁生日的那一天……至今已有十八年了,虽然因为我们不善栽培,花开不肥,但是在每年四月间,它总开出一片繁花来”可知,作者一家在院子里种植蔷薇,见证其从插枝到开花的过程,母亲还将其视为好兆头。由此可知,“舒服”体现在体会种植花果之乐。结合第⑥段“每晚九点钟光景……若是在寒冬之夜,其趣味更为隽永”可知,作者常藏书本在卧室,寒冬伏在被中读书,即便被父母催促也舍不得放下书卷。由此可知,“舒服”体现在享受寒夜读书之趣。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③段“但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我们的读书声,纺绩声,笑乐声,始终都没有把家兴起来,反是他的算盘声维持了我们的生活,直到现在”可知,父亲期望家庭因“读书声,纺绩声,笑乐声”兴旺,可现实却是靠代表世俗经营的“算盘声”维生。由此可知,战乱年代,理想中美好的事物难以实现“兴家”的愿景,反而是世俗的生计手段支撑着家庭,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2)结合第⑤段“至今已有十八年了,虽然因为我们不善栽培,花开不肥,但是在每年四月间,它总开出一片繁花来”可知,“总”强调了蔷薇花每年四月都会开放,不受“不善栽培”“花开不肥”等条件影响。由此可知,“总”表现出蔷薇花生命力的顽强,也表达了作者对蔷薇花及小院深深的怀念之情。5.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理解。结合第⑧段“可是现在这渺乎其小的三间矮屋,竟然光荣地牺牲于敌人炸弹之下了。在人家眼里看来,尽管这牺牲是如何之渺小,如何之轻微。可是我的缱绻之情,却不是旁人能体会得到的”可知,作者未直接呼喊家国大义,而是通过叙述家屋被炸毁的事实,以及“缱绻之情”的个人感受,将对小家的眷恋与“敌人炸弹”引发的家国之痛交织。由此可知,本文以家屋为载体,在回忆生活细节(如书斋、院子、蔷薇花)与感慨家屋被毁的过程中,间接流露对故土的眷恋和因战争失去家园的悲愤,暗含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结合链接材料“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可知,作者以“我必须”“我愿付出一切”等直白表述,直接倾诉对故乡的誓言,情感如潮水般喷涌。由此可知,链接材料通过呼告、誓言式的表达,直接展现誓死捍卫故乡的决心,情感浓烈奔放,极具感染力,侧重对家国大义的直接呐喊。6.A 7.“我”对写意山水的含蓄典雅的有意境的中国画的喜爱。 8.洪野并不十分有名,他自安淡泊,终其一生不过是一名中学教师,洪野虽然有才华但是他的画风得不到广泛的接受(不被人注意),他是一个孤独的忠诚于艺术的画家。 9.作者理解洪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理解他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但却不能理解他的“画风”和对人生的选择,作者对社会难以容纳洪野这样的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10.①殷勤率直(坦率真诚)②不慕虚荣,甘于寂寞,安于淡泊③慷慨大方,重情重义④心地善良,同情苦难者⑤追求自由(独立,自由的人格)⑥感情细腻,善解人意。(答出四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第①段“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凸显画师洪野的殷勤,坦诚直率的性格特征,从下文叙述的内容特点都与这句话有关,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对画师洪野的叙写,从结尾处“他的画不受人赞美”可知,这句话与下文形成对比,但没有设置悬念,引起人们对画师洪野命运的思考的作用;故选A。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③于段中“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的内容可知,“我”的“趣味”是对写意山水的含蓄典雅的有意境的中国画的喜爱。8.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词语具体含义。“寂寞”的本义为孤独冷清,从第①段“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可知,洪野并不十分有名,不愿在上海担任功课,从“这样的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可知,他自安淡泊,终其一生不过是一名中学教师,他虽然有才华,但是他的画不被人注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孤独忠诚于艺术,只能自己在创作中探索,形单影只,凄凉无比,表达作者的同情之意。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结合④段中“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的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的内容可知,作者理解洪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理解他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结合⑦段中“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⑧段中“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的内容可知,不作者能理解他的“画风”和对人生的选择;结合⑨段中“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份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的内容可知,作者对社会难以容纳洪野这样的人感到无奈和悲哀。10.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第①段“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可知,洪野殷勤、率直。从第③段对于《黄昏》这幅画,“我和他的意见融合”“我懂得你的趣味了”,表明他感情细腻,善解人意。从第④段“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可知,他安于淡泊,不慕名利。洪野把《黄昏》这幅画送给我,表现了他重情重义,慷慨大方;从第⑧段“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可知,他心地善良,同情苦难者,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11.①春雨的滋味是朦胧、温柔、羞怯的,让人沉醉迷恋。 ②落花雨的滋味是伤感的、惆怅的、抑郁的,耐人寻味。③夏雨的滋味是畅快淋漓的、豪壮的,催人振奋。总之,雨的滋味是鲜活的,是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 12.(1)运用了反问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人的诗句恰切自然,语言典雅,体现情感美和音调美,富有表现力,增添文章的朦胧诗意。让人产生恬淡、喜悦之情,营造出喜雨的氛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反问增强语势,更加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明微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全文增添典雅醇厚之感。(2)本句从静态描写的角度,写了春天杨柳的色泽青润。从动态描写的角度,写了雨中杨柳随风舞动的曼妙。生动表现杨柳拂春风、沐春雨后愈加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作者喜爱春雨的微润与静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13.(1)不矛盾(2)理由:①“雨时才能领略”与上文“和雨达到两相忘的境界”相呼应,写出“领略”只有在雨中感应了雨的色与音,由外至内沉醉雨的怀抱,灵魂才能与之产生共鸣。②这种情绪体验,是超乎言说的境地,如梦幻般难以捉摸,是内心活动是精神享受,强调了“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所以说“领略得到的时候不能捉摸”。③这两句话富有哲理,前后关联,具有逻辑性,作者借对雨的滋味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内心的宁静与晓畅的追求,在结尾处落笔引人深思,深化主旨。 14.提示:①思考“风”的内涵有什么,②面对什么样的风,生活态度该如何,③用诗词表达内心感受及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现诗意。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结合第③段中“我们还是顺着时序想过去罢。现在新年是过了,元宵灯也收藏起来了。再过些时,不就是清明节了么?说到清明节,谁不会记起《千家诗》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一首绝句呢。好,你想罢,清明节的雨岂不是杜甫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么?你看它如雾如烟,甚至如简文帝所说加上一些斜照便如游丝一般地轻轻地摇曳在陇亩间、在原野上、在花丛中、在屋外,它把现实的景物濛濛得成为幻象的,你从这烟雾般的雨丝中看青青的杨柳,你只能见得她轻盈婉约地在曼舞低颦,你决不能分辨清她的一枝一叶”的内容可概括为:春雨的滋味是朦胧、温柔、羞怯的,让人沉醉迷恋;结合第④段中“清明节之后的雨,恐怕要说到那使人感触的落花雨了罢。此时候,花也老了,雨也不似从前的怕羞了,于是我们的亡国君王不觉地感世伤时,含着两眶热泪,唱了一阕千载以后犹有余哀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落花时的雨,其感人的美处,几乎被这一首绝唱完全说尽。你倘若能向花间去徘徊一刻儿,看看这‘满地落花红带雨’的情景,再将这首词儿低低的唱一遍,此后再想一想多愁多病的美人林黛玉葬花时的心情,再把她的《葬花词》唱一回,怕你不要没来由的觉着眼泪要夺眶而出么!”的内容可概括为:落花雨的滋味是伤感的、惆怅的、抑郁的,耐人寻味;结合第⑤段中“夏季,除了梅雨而外,便要推到六月的骤雨了。骤雨,通常总是被人咒诅的,因为每个人都怨恨它的暴力,好好的在街上或旷野赶路,它会猛然地把你打得淋漓尽致。然而骤雨却并非绝对的是一个煞风景的朋友。它一样也能让你体会出一阵不尽的美味。再称颂它一句,它能给予我们的情绪却与春雨梅雨相异。春雨梅雨能充分的使我们感到惆怅甚而至于伤心,然而它却能给我们以快感,所以春雨梅雨是一种抑郁美,它却是畅美;或是说前者是优美,后者便是壮美”的内容可概括为:夏雨的滋味是畅快淋漓的、豪壮的,催人振奋;结合第⑨段中“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它是不可缅想不可回忆乃至不可捉摸的——在雨的时候,其实也捉摸它不分明,恰如在做梦的时候,人决不能捉摸到梦的滋味。在领略得到的时候是不能捉摸,在领略它之前后,又不容你缅想和回忆,此所以成其为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也”的内容可概括为:雨的滋味是鲜活的,是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12.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1)结合“清明节的雨岂不是杜甫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么?”的内容,由“杜甫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人的诗句恰切自然,语言典雅,体现情感美和音调美,富有表现力,增添文章的朦胧诗意。同时,形象地体现出清明时节小雨的微润与静谧的特点,让人产生恬淡、喜悦之情,营造出喜雨的氛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另外本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给全文增添典雅醇厚之感,更加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明微雨的喜爱与赞美。(2)结合“你从这烟雾般的雨丝中看青青的杨柳,你只能见得她轻盈婉约地在曼舞低颦,你决不能分辨清她的一枝一叶”的内容,由“从这烟雾般的雨丝中看青青的杨柳”可知,采用了静态描写,写了春天杨柳的色泽青润;由“她轻盈婉约地在曼舞低颦”可知,采用了动态描写,写了雨中杨柳随风舞动的曼妙;本句动静结合,描写杨柳的色泽美、姿态美,生动表现杨柳拂春风、沐春雨后愈加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作者喜爱春雨的微润与静谧,表达了作者内心愉悦、闲适的心情。1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⑦段中“你所欣赏的雨,不论是在欣赏它的音或色,不论你的情绪是适合于哪一种方式,它一样地会迷恋了你。你最先身在雨外,逐渐地沉醉在它怀抱间,没入在它灵魂中,终至你与它合体了。你耳中所听的雨的音,是雨的情绪亦即是你的情绪;你眼中所见雨之色,是雨的情绪亦即是你的情绪。你能觉得你和雨达到了两相忘的境界,你不知愁的时候是你在愁亦是雨在愁;喜的时候是你在喜亦是雨在喜”,第⑨段中“雨的滋味惟有在雨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它是不可缅想不可回忆乃至不可捉摸的——在雨的时候,其实也捉摸它不分明,恰如在做梦的时候,人决不能捉摸到梦的滋味。在领略得到的时候是不能捉摸,在领略它之前后,又不容你缅想和回忆,此所以成其为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也”的内容可知,“雨时才能领略”与上文“和雨达到两相忘的境界”相呼应,写出“领略”只有在雨中感应了雨的色与音,由外至内沉醉雨的怀抱,灵魂才能与之产生共鸣;结合第⑨段中“在领略得到的时候是不能捉摸,在领略它之前后,又不容你缅想和回忆,此所以成其为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也”的内容可知,这种情绪体验,是超乎言说的境地,如梦幻般难以捉摸,是内心活动是精神享受,强调了“微妙超言说的好滋味”,所以说“领略得到的时候不能捉摸”;结合全文来看,这两句话富有哲理,前后关联,具有逻辑性,作者借对雨的滋味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内心的宁静与晓畅的追求,在结尾处落笔深化主旨,引人深思。所以,并不矛盾。14.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某种“风”,进行叙述。例如,面对春风的温柔,联想到生活的什么状态,相关诗句运用,表达内心情怀,体现这种态度或做法让生活充满诗意;面对秋风的萧瑟,联想到生活的什么状态,相关诗句运用,表达内心情怀,体现这种态度或做法让生活充满诗意;面对朔风的凛冽,联想到生活的什么状态,相关诗句运用,表达内心情怀,体现这种态度做法让生活充满诗意,或者赞颂不畏严寒等高贵品格,体现诗意情怀。示例:春风,带着湿润的芳香气息,轻轻的吹,吹在身上,感觉不到冷,反而感到暖暖的。春风像棉絮一样轻软温柔。是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吹向水面,水面露出了它的笑纹,春风吹向杨柳,杨柳舞起轻盈的步伐,春风吹向了我,我的悲伤和忧愁全部被它带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