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周 中职同步作业周周练晨读在线1.成语识记【滥竽充数】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理直气壮】 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力挽狂澜】 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出自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历历在目】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出自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两全其美】 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流离失所】 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出自《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流连忘返】 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略胜一筹】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处数语,略高一筹耳。”【满载而归】 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出自明·李贽《焚书·又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2.素材诵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心。说起童年,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说到童心,会想起各种各样的好奇,那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童年还期望着长大,于是学爸爸敲针做钓钩,学妈妈堂前拜新月。后来啊,在期盼与好奇当中,我们一天天长大,但是童年的光辉,却照亮了往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于是我们有了勇气,醉卧沙场;有了雄心,九天揽月;有了感恩之心,报得春晖。3.名句默写(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用玉声鸟鸣表现乐音清脆,用花朵泣笑表现乐声时而悲抑时而欢快,变化多端、极具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善于运用典故以及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在他的笔下,李凭高亢激越的箜篌声具有惊天裂石的力量,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通过对月宫中情景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李凭所弹奏的箜篌声所具有巨大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凭箜篌引》中,与《滕王阁序》“纤歌凝而白云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表现美妙音乐有“响遏行云”之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提升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江渚(zhǔ) 悠(yōu)然 嗔(chēn)怪 眼花缭(liáo) 乱B.河滩(tān) 浸(qīn)湿 贩(bǎn)卖 雕栏玉砌(qì)C.阑(lán)干 巷陌(mò) 凝噎(yē) 乍(zhà) 暖还寒D.匾(biǎn)额 歇(xiē)息 簇(cù)拥 放涎(dàn) 无礼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纯粹的竟技活动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缺乏了美感和荣誉感。B.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时,又时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C.推开淹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人们在歌唱。D.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在上映前就成为了吸睛之作,但最终还是刹羽而归。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读者的阅读________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急匆匆的节奏,平民化的社会,急需的不是精神的________和接受,而是放松和表达。这可以用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作为代表来看,________迷惘的一代,还是垮掉的一代,留给我们的精品实在是太少了,我们能够记住他们________的口号,细看他们的作品却仍显得单薄。A.期待 净化 无论是 振聋发聩B.期望 美化 即使是 振振有词C.需求 绿化 尽管是 振奋人心D.兴趣 强化 不管是 震耳欲聋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报道:"我国空气净化器性能测评结果宣称的'去除甲醛功能'基本无效"。B.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C.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D.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宣告中国大运河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是因为它的节奏造成的。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C.“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读者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而且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D.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地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饱含的爱国情怀,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奋斗精神,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7. 下面是××中学学生会向即将离校的2021届高三学生发布的一则倡议书。请在横线上补出空缺部分。要求内容合理,语言准确连贯,有感染力,不超过80字。文明离校倡议书亲爱的高三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学生会向全体高三学生发出如下文明离校倡议:(1)安心复习,为高考做好最后的准备;(2)遵守校规校纪,爱护教学设备、公共设施和学校的一草一木;(3)积极配合学校相关工作安排,如期办理好各项离校手续。衷心祝愿全体高三学生决胜高考,鹏程万里,前程似锦!学生会2021年5月30日二、阅读理解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C.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D.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B.文章引入“孝”的话题后运用古代典籍进行例证,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原是一体。C.文章在谈论中国古代推崇“孝”道时,援引了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的案例,令人警醒。D.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B.《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很重要的内容。C.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洗脚根本就不是孝,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D.“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明理精进【读故事】父子骑驴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着!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大道理: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学道理】不要一味地埋怨环境带给人的诸多不便,其实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谁处于那个位置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聪明的人会努力去改造罢了。【参考答案】晨读在线1.略2.略3.名句默写(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4)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5)老鱼跳波瘦蛟舞巩固提升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B【详解】本题考查把握重要字的字音的能力。B项,“浸湿”的“浸”应读“jìn”,意思是“泡,使渗透”;“贩卖”的“贩”应读“fàn”,意思是“商人买进货物再卖出以获取利润”。故选B。2.B【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项,竟技——竞技;C项,淹没——湮没;D项,刹羽——铩羽;故选B。3.A【详解】根据第三个空,只有“无论是”和“不管是”能和后面的关联词“还是”相呼应,因此可排除B、C两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振奋人心:使人们振作奋发。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因此选A。4.B【详解】A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因为此处引语被当做完整独立的话语来用,故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C项,“提出了”后面的冒号应去掉。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后的词语,这个动词之后是不能使用冒号的。D项,“世界文化遗产”应添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并起到强调作用。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式杂糅,“因为……造成的”杂糅,删去“造成的”或“因为”;C.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后面分句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大堰河”这一源于生活的形象应先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进而受到深刻的美的教育。因此改为“让读者不仅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而且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D.不合逻辑,“畅通与否”与“重要筹码”两面对一面,可将“与否”删去。故选B。6.A【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先理解名句的含义,理解其内涵再进行衔接。①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体现的是爱国情怀;应填入一、二空;②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体现的是奋斗精神;应填入三、四空;③句“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一声许诺。表现了诚信的可贵;应填入五、六空;故选A。7.【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倡议书的正文一般包括: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此题要求填写正文的前半部分,应写清楚高三学生即将离校这个背景和请同学们文明离校的要求,题干已经明确了时“即将离校的2021届高三学生”。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生动,感情饱满,富有感染力。【答案】时光飞逝,岁月如歌。几天以后,你们将进入考场,为新的征程奋战。三年来,你们在校园里留下了拼搏的身影和青春的足迹。相信离别之时,你们也定会给母校留下文明的身影。二、阅读理解1.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孝”是指“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原文第一段说“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前后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项,“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错,原文为“《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选项将存疑的内容直接定性了;C项,“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孝的几种表现“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几种表现都是并列关系,没有说到“物质养老”是“最底层要求”,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2.B【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思路及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B项,“最后指出忠孝原是一体”错,“孝”和“忠”不是一个概念,原文信息为“‘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故选B。3.C【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C项,“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洗脚根本就不是孝”表述错误,“根本”一词过于绝对,原文说“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只是提出一种疑问,这种行为里面也不一定不含有孝的因素,只是方式有一定的争议性。故选C。【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