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响度与音色 教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响度与音色 教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2.3 响度与音色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dB)。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4.了解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发声原理。
【教学重难点】
1.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2.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鼓、纸屑、示波器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一、声音的强弱——响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视频。
教师提问: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强有弱。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又叫做音量。
2.振幅:声源振动的幅度。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3.用波形比较振幅: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3-3,试说出两者的振幅大小。
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振幅小,响度小;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幅大,响度大。
4.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是dB。
5.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声音的响度不但与振幅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例题讲解:
【例1】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  )
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解析】听诊器的基本原理是心、肺内部的振动经固体(听诊器)传播,通过橡皮管传播到耳朵;且声音在橡皮管内传播时减少了分散,增大了(传入人耳的)响度,使医生清楚地听到病人体内的声音。
【答案】C
二、声音的品质——音色
教师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仔细聆听,说出声音是由什么乐器发出的。
1.音色: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又叫做音品。
2.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
例题讲解:
【例2】在音乐会上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荷塘月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人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
【答案】B
  三、管乐器和弦乐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内容,总结归纳:管乐器是通过激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来产生声音的;弦乐器是通过摩擦或弹拨琴弦来产生声音的。
2.3 响度与音色
响度与
音色
  由于本节课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大部分同学对声音的三个特征都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但依然有部分学习困难者混淆声音的三个特征,特别是对声音的高低和强弱的混淆。这就影响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运用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声现象时出现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