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汽化和液化 教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汽化和液化 教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知识要求】
1.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
2.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火柴、钟表
我们知道,水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大自然中,冰、雪、露、雾、霜的存在,表明三种状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各种物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这些变化又有哪些特点?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如打开装酒精的瓶的塞子,你会闻到酒精味;湿衣服晾晒后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有缓慢汽化成水蒸气的现象存在。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怎样才能让衣服干得快?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讨论并归纳总结: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情景中,哪一个过程涉及物态变化(  )
A.一个铁块放在火炉中被烧红了
B.玻璃杯被打碎了
C.橡皮泥由方形被捏成了圆形
D.阳光下的小雪人“流汗”了
【解析】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不变,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A选项中铁只是被烧红,但其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不涉及物态变化。B、C选项中,玻璃杯被打碎了、橡皮泥由方形被捏成了圆形,物体的形状改变了,但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不涉及物态变化。D选项中,雪人“流汗”是水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涉及物态变化。
【答案】D
二、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呢?
2.猜想与假设
水沸腾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实验器材:酒精灯、陶土网、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秒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1)组装器材要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2)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水中,不能接触烧杯的底部或侧壁。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观察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和现象。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温度的值,填入下表中。
时间t/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t/℃
水中气泡情况
  思考以下问题:
(1)沸腾前,对水加热,水温如何变化?你还发现了其他什么现象吗?
(2)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发生的现象如何?
(3)停止加热,水温又如何变化?此时水能否沸腾?
5.分析与论证
沸腾现象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4)受热停止,沸腾也停止;液体沸腾的条件包括两个:一个是温度达到沸点,另一个是能够继续吸热。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图4-2-4,分别在坐标纸上设温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上描出各点,画出水在沸腾前后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对水沸腾图像的分析:
(1)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2)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例题讲解:
【例2】“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下抽掉正在燃烧的木柴。运用物理学知识对此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解析】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使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二是保证液体继续吸热。在“扬汤止沸”过程中,被扬起的水向周围空气散发一部分热量,温度降低,再倒回锅中,使锅中水的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沸腾现象停止;但由于锅下热源继续加热,锅内的水又很快达到沸点,沸腾现象继续发生,因此“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是把热源抽掉,液体因沸腾的条件被破坏而终止沸腾,因此“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答案】D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汽化
  这堂课中学生的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知识要求】
1.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
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液化现象及液化的方法。
2.探究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实验。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火柴、钟表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那么相反的过程能不能实现呢?这种又叫做什么物态变化呢?
一、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水烧开时,水蒸气从壶嘴喷出,水蒸气是不可见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小水珠。平常看到的“白气”就是由这些小水珠形成的,而不是气态的水蒸气。用玻璃片可以接收由小水珠形成的水滴。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1)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成小水珠。
(2)除降温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能使它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发生液化。如雪糕周围的“白气”、雾、露等。
(2)压缩体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一部分气体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氧气瓶里的氧气等。
3.液化的优点:使气体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例题讲解:
【例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
C.秋天,早晨草木上露珠的形成
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冰
【解析】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不是液化现象;湿衣服变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不是液化现象。
【答案】C
二、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找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另一支不包。如果这两支温度计在同一室温下,示数一样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液体汽化时吸收热量。
先用温度计测出小烧杯中的水温;再将试管放入小烧杯中,让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会液化为水。过一段时间,再测量小烧杯中的水温,它的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
阅读课本“信息浏览”,了解火箭发射降温系统。
例题讲解:
【例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解析】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开始时温度计的示数为20℃。当把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酒精会从温度计上吸收一部分热量,故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最低,但由于此时温度计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温度计又会从空气中吸热,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
【答案】C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1.液化
(1)概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将学生带入液化的知识中,可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随着教学过程一步步深入,学生对液化和汽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回答,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解释汽化、液化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