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关注航天科技领域的重大事件,增强民族自信心。◎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审美创造:揣摩、品析本则消息语言的简洁性。【教学重难点】1.厘清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概括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突破性进展。2.结合背景理解“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深层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课前准备】新闻知识的材料、本则新闻的写作背景资料、有关空间站的新闻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目标】1.准确提取新闻要素,掌握新闻语言特点。2.分析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提高新闻阅读能力。3.培养每日读新闻的习惯,从航天成就中汲取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如今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一步步实现了航天梦想的伟大跨越。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汲取奋进力量。教师板书课题: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1)知识链接教师以课件出示的形式,补充新闻基本常识,让同学们了解新闻标题的特点。①正题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②引题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则消息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此课内容做准备。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他们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2)辨一辨形近字。(3)解一解词语。获悉:得到消息知道(某事)。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学生1抢答:何时:6月17日9时22分学生2抢答:何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学生3抢答:何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学生4抢答:何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学生5抢答:如何: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学生6抢答:何故: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预设1:标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航天站预设2:导语: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预设3: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预设4:结语: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从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预设1:“首次”说明中国人在太空探索中又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巨大成就。预设2:“自己的”充满了自豪与骄傲。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预设:黑色字体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和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真实可信。3.作者用词真实、准确,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勾画语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学生:“准确”“顺利”表现出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趣,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新成就。学生勾画语句: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学生:“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勾画语句: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学生:“首次”突出了这一事件在我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意义。教师补充:天和核心舱:总长16.6米,舱体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22.5吨。核心舱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五、深读新闻,合作探究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消息准确性的特点。教师:在这则新闻中,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预设:消息的真实性: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一句,清晰地交代了信息来源,点明这是出自权威部门的可靠消息,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②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如实记录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任务的各环节情况。例如,“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详细且如实地描述了飞船入轨后的操作、对接的具体时间、对接模式、对接对象以及交会对接所花费的时长等关键信息,是对真实发生的航天任务流程的客观呈现,充分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①文中多处运用了精确到分钟的时间描述,如“6月17日9时22分”“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用精确的时间记录准确还原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各环节的具体节点,让读者清晰地知晓整个任务流程的时间脉络,也从侧面反映出航天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②使用了如“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入轨状态设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专业的航天术语,精准地传达出具体的航天操作、设备及相关技术概念等内容,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让读者能基于准确的概念理解整个航天任务的情况。③合理使用限定词,如“约6.5小时”中的“约”字,既体现了对实际情况的尊重,符合航天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客观不确定性,又能相对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交会对接时长这一关键信息,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体现了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课堂小结1.这则新闻特写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请你们概括此文的主题。这则消息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发射过程、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2.这则消息有着明晰写法,我们去体会它们的写作特色吧。教师提示:结构清晰合理,逻辑连贯顺畅。预设:这则新闻开篇的导语部分点明了核心信息,清晰地交代了消息来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核心事件,让读者迅速抓住关键内容;紧接着主体部分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飞船入轨后的状态设置、交会对接情况、航天员进入核心舱的过程以及后续工作计划等内容依次展开叙述;结尾处对后续工作简单提及。整个结构层次分明,逻辑关系紧密,符合读者阅读新闻时获取信息的习惯。教师提示:重点突出明确,详略安排得当。预设:这则新闻聚焦关键事件,紧紧围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这一主体的相关任务展开,将笔墨着重放在对飞船发射、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以及后续在轨驻留要开展的相关工作等重要环节上,对于一些背景性或者常规性的内容则作简略处理,让报道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了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能够聚焦于这些关键事件,清晰把握此次航天任务的重点所在。七、随堂检测,当堂反馈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请同学们阅读《嫦娥六号携宝归来——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一文,回答问题。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搜集最新的航天科技成就,为其写一则消息。附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聚焦新闻核心要素,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梳理“六要素”、解析标题结构并品味“首次”“自己的”等关键词的情感力量,基本实现新闻文体认知与民族自豪感的双重渗透。但受限于课时,在新闻结构的深入拆解(如标题与导语的信息关联)及“空间站建设历程”的背景延伸上稍显仓促,部分学生对“首次进入”的历史突破性理解仍停留在文字表面,未能充分展开对中国航天事业长期奋斗的情感共鸣。后续可优化教学节奏,通过可视化时间轴串联关键事件、设计“关键词替换对比”微任务,在有限课时内既夯实新闻知识基础,又强化航天成就的情感体悟,让学生在掌握文体特征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的里程碑意义。【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此课扫清障碍。2.默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3.速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