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知识要求】
1.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米尺、三角板、卷尺、游标卡尺
1.请你目测一下课本的长、宽,比较它们的长度。
2.请你目测一下黑板的宽,写下来和同学比较一下,你们写的一样吗?
思考:为什么你和同学的目测结果不同,到底谁的正确呢?
(一)长度的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得出: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2.其他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nm=0.000000001m=10-9m 1μm=0.000001m=10-6m
例题讲解:
【例1】下面长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3cm=23cm×10-2m=0.23m
B.65mm=65÷(10cm)=6.5cm
C.41cm=41×10dm=410dm
D.16m=16×10dm=160dm
【解析】将单位代入运算,最终单位为“cm·m”,故A选项不正确。“65÷(10cm)”的实质是“”,最终单位不是cm,故B选项不正确。1cm不等于10dm,该选项中的进率是错误的,故C选项不正确。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二)长度的测量
1.认识刻度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教师提问:什么是量程?什么是分度值?
学生回答: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教师提问: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完好。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米尺、三角板,并写出它们对应的量程及分度值。
教师出示游标卡尺,让学生了解此种更精密的长度测量工具。
例题讲解:
【例2】详见PPT*……
2.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正确使用刻度尺”内容,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
二放: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学生实验:见课本“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如果一个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了,能不能用它来测量长度?
学生思考回答:……
例题讲解:
【例3】详见PPT……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长度和距离。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2)单位间的换算: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长度的测量
(1)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看、放、读、记”。
  本节课首先从目测黑板及课本的长、宽引出测量的必要性,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然后主要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归纳总结知识点,提高了学生阅读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时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动手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在实验过程中请一些测量方法存在错误的同学上台演示,并让其他同学分析其错误。有个别学生在测量作业本时,不会将作业本平铺在桌面上,而是将其直接放在书上,导致作业本长度不平直;还有些学生将刻度尺放在作业本的中间位置进行测量。这时如果老师及时告诉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就一下子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观。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误差
【知识要求】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秒表的读数。
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秒表、电子秒表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钟表和时间的相关知识,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测量工具还有哪些?
(一)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归纳:
1.单位: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3.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停表(教师出示秒表及机械停表供学生观察)。
教师讲解秒表的读法:
1.先看表盘,若表盘上有对应的单位,则该表盘指针对应的示数即为该单位的示数,指针在两个数字之间时,取小不取大。
2.若没对应的单位,一般表盘大的对应的单位小,表盘小的对应的单位大。
3.若秒表盘同一刻度处代表两组数字,说明秒针转一圈代表30s,则要分析分针指针是否过半格。若不过半格,秒针应按小于30s的数字读,若过半格,则秒针应按大于30s的数字读。
例题讲解:
【例1】右图所示的秒表中,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s,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min,此时秒表的示数为    s。
【解析】秒表的读数规则是大圈表示秒,小圈表示分,故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30s,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分针指的是1min多点,读作1min,大表盘秒针指的是13s,因为分针的指针没有过1.5min的刻度,直接读出显示的秒数(13s),所以秒表的示数是1min13s,合73s。
【答案】30 15 73
(二)误差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误差”内容,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而错误是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讲解:
【例2】详见PPT……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误差
1.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秒表、钟表)。
(2)时间单位。
2.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以及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如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错误可以消除。
  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先让学生回忆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走一圈所代表的时间,再利用投影仪模拟显示,让秒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各指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正确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关注每位学生,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