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速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小鼓、音叉、烧杯、水、玻璃罩、闹钟、抽气筒
播放两种声音。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
(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体验: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边说话,边感受。
学生回答: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教师演示(详见PPT)。
教师提问: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溅起水花;小纸屑跳起来了。
教师提问: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鼓面上的小纸屑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水花溅出,说明音叉在振动。
总结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题讲解:
【例1】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立即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声音通过手传导到别的地方了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车铃时,手使车铃的振动停止,因此发声也停止。
【答案】B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演示课本“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
教师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看PPT视频,得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想想做做”,并思考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观察PPT图片,思考声音可以在哪里传播。
学生思考回答: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例题讲解:
【例2】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答案】B
(三)声速
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小资料”,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更快,在固体中最快;相同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例题讲解:
【例3】详见PPT……
(四)回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
1.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
3.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还可以测量距离。
讨论问题: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响亮,这是为什么?
例题讲解:
【例4】详见PPT……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
产生与
传播
  本课从学生触摸喉头、观察实验现象入手,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及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只是学生在归纳声速大小的决定因素时还不够全面。回声方面,特别是对回声测距还不太理解,应用也不够熟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