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2.2 声音的特性
【知识要求】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了解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教学重难点】
1.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与其关系。
2.区分声音的特性。
钢尺、音叉、铁架台、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
先从蝴蝶飞行及蚊子飞行视频启发学生。(详见PPT)
思考: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而能听到蚊子的声音?
(一)音调
实验1:(详见课本“想想做做”)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约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约尺长的三分之一),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教师提问:什么时候振动更快?哪种声音听起来更尖?
学生回答:钢尺伸出桌边更短时,振动更快,此时声音听起来更尖,即音调更高。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并归纳总结: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2)频率:物理学中把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作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频率是描述发声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题讲解:
【例1】详见PPT……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小资料”,归纳总结:
(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
(2)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
教师提问: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
学生讨论回答: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小于10Hz,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为500~600Hz。
例题讲解:
【例2】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min内振动了90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解析】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f==15Hz,在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外,故人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答案】15 不能
(二)响度
实验2:教师演示或让学生观看PPT视频。
教师提问:声音大小不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
教师提问: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提问:老师上课时,前面的同学与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大小相同吗?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前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更大,说明了声音的大小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例题讲解:
【例3】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关。大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三)音色
小活动:请一位同学闭上眼睛,坐在后边的同学说出一句话,闭上眼睛的同学要能辨认出是哪个同学的声音。
音色: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不同,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教师提问:音色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
学生回答:音色是由发声体材料、结构决定的。
教师讲解课本图2.2-5的三种波形。
声音的波形图可反映出声音的三个特性:波形的疏密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调;波形的振幅(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距离)可以反映声音的响度;波的形状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色。
例题讲解:
【例4】在音乐会上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荷塘月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人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
【答案】B
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乐器发声及其音调的决定因素:
1.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弦乐器:靠琴弦的振动发声。音调是由琴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决定的;琴弦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
3.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音调是由空气柱的长短决定的;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4.打击乐器:靠物体本身的振动发声。音调是由物体本身的大小(或质量)决定的。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常考的知识点。先从日常中的蚊子与蝴蝶飞行时的区别引出本节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方面,主要是采取实验让学生自己真正领会声音的三个特性。能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特别是音调与响度之间的区别,也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之后的训练中还要加强学生对音调、响度的理解。再用声波的形状来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点,使学生对这三个特性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