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1.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登泰山记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第一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登泰山记2.画出本段中所介绍到的地形图。登泰山记2.画出本段中所介绍到的地形图。汶水济水日观峰泰山古长城1.开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两水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此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的-日观峰,这是“点”。②作者用粗笔勾勒泰山轮廓,线条清楚,为下文叙述登泰山路线和日观峰作铺垫。3.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登泰山记(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qì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3.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登泰山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3.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3.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登泰山记(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姚 鼐 在 《 登 泰 山 记 》 中 描 写 泰 山 上 白 雪 皑 皑 、 雪 光 明 亮 的 两 句 是 : “ , 。4.作者详写了登山过程的第2段,请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登泰山记(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5.画出本段中所提到的登山路线图。汶水济水日观峰泰山古长城6.根据课文内容,在指定位置填写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泰安汶水济水山巅泰山古长城南麓中谷西谷中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高峻瑰丽的泰山夕照图,抒发了作者赞美与愉悦之情。7.登顶之后,所见的景致如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描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句子,请赏析。“负”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加以拟人的写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写出雪山的亮度,又加以比喻的写法,描绘出出日光和雪光相互辉映的效果。(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ǚ。8.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景观。9.请赏析泰山日出变化图(手法+画面特点、词语效果等)(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调用视觉、触觉等感官,运用拟人、比喻及色彩点染等手法,描绘了一幅瞬间变换、绚丽壮美的泰山日出图,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赞美之情。9.请赏析泰山日出变化图。(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10.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突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11.翻译全段并概括段意。山上石头很多,泥土很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松树多,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第四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表现泰山苍劲静寂之美,凸显作者历尽艰险,终得奇观的志趣。一、字词句知识1.词类活用积累卡片词语 例句 解析西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东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限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烛 明烛天南 名词用作动词,照耀2.多义实词词语 例句 解析限 越长城之限 名词,界限,文中指城墙崖限当道者 名词,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动词,阻隔皆不可限以时月 动词,限制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名词,限度道 道皆砌石为磴 名词,路道少半 动词,走,走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词,道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名词,原因,道理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万户侯岂足道哉 动词,说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连词,和及既上 介词,等到皆不及往 动词,赶得上乘 自京师乘风雪 动词,冒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动词,乘坐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介词,趁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 名词,尽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尽兴初极狭,才通人 副词,非常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名词,最困苦的地步南极潇湘 动词,望尽屋极有窗以达气 名词,顶点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有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有人3.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解析判断句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者,……也”表示判断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省略句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省略句 生石罅。 “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复循西谷。 “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余始循以入。 “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XU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一、梳理建构: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词类活用是学习文言文时常遇到的现象,在《赤壁赋》《登泰山记》中也存在不少词类活用现象,请对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名词的活用情况作一梳理、分类,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说明活用规律。①西望夏口 ②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 ⑥顺流而东也 ⑦济水东流 ⑧汶水西流 ⑨明烛天南 ⑩崖限当道者(1)名词用作状语:______________①②⑦⑧⑩释义 ①向西;②向东;⑦向东;⑧向西;⑩像门坎一样。规律 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①西望夏口 ②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 ⑥顺流而东也 ⑦济水东流 ⑧汶水西流 ⑨明烛天南 ⑩崖限当道者(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______________④⑤⑥⑨释义 ④渔,打鱼;樵,砍柴;⑤攻占;⑥向东进军;⑨照耀。规律 a.补语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位于补语之前,且句中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便作动词用。如④。b.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便作动词用。如⑤⑨。c.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⑥。①西望夏口 ②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 ⑥顺流而东也 ⑦济水东流 ⑧汶水西流 ⑨明烛天南 ⑩崖限当道者(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________③释义 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规律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