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复习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屈原列传》复习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2.总结被动句,归纳一词多义属、疾
3.学习屈原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 人穷则反本
③靡不毕见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⑥屈平既绌
同“罹”,遭受
同“返”,返回
同“现”,显现
同“旨”,意图、宗旨
同“浊”,污浊
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⑦齐与楚从亲
⑧乃令张仪详去秦
⑨厚币委质事楚
⑩亡走赵,赵不内
被发行吟泽畔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同“佯”,假装
同“贽”,见面礼
同“纳”,接纳
同“披”,披散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今年的下一年
②颜色憔悴 色彩
③形容枯槁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⑤又因厚币用事者 办事
⑥厚币委质事楚 钱
⑦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无理狡辩
⑧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不孝顺
第二年
脸色
外貌,模样
委婉得体
当权
礼物
说假话
没有才能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称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
动词,称述、称说、说
动词,称赞、赞扬
动词,声称
动词,称作、号称
(2)疏 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②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
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④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⑤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
动词,远离
名词,奏章
动词,撰写
形容词,稀疏
动词,疏通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7、举酒属客
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9、以兵属蒙恬
10、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11、天下属安定,何故反邪?

连接,接连
跟着、跟随
正值、恰逢
刚刚
委托、交付
撰写,写作
嘱咐,请托
属于
掌管
类,辈
劝请,劝酒
自少通敏,为学长于史,深究前代治乱往复所由,以达于当世之务。
他从小通达聪明,学习方面对历史擅长,深刻探究前代安定动荡反复的缘由,以对当代事务通晓。
巡抚欲兴师剿之,属先生缮奏章。
巡抚想要出兵镇压,于是委托陈先生撰写奏章
2024年上海卷《陈东庄先生传》
高考链接:
1.顷襄王怒而迁之
2.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4.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v.放逐,流放
v.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迁灭:v.灭亡
v.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迁P20
v.变更
2. 疾p16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2)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4)岂其愤世疾邪者耶(《卖柑者言》)
(5)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
(6)举疾首蹙眉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7)疾痛惨怛。
(8)必为有窃疾矣
(9)寒暑不能使之疾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2. 疾p16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a.大;强;劲疾
(2)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n.小病、轻病;病,重病。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a.快;迅速
(4)岂其愤世疾邪者耶(《卖柑者言》)v.痛恨、憎恶
(5)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v.妒忌;嫉妒
(6)举疾首蹙眉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疾首:头痛; 蹙额: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7)疾痛惨怛。 n.病;疾病。
(8)必为有窃疾矣 n.毛病;缺点
(9)寒暑不能使之疾 n.生病;患病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a.敏捷
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周尧卿)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隆平集·儒学行义》)
(2)(2020·全国III) 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②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晋书·王彪之传》)
(3)(2020·江苏)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奁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外大母夫人行状》)
(4)(2020·北京)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资治通鉴》)
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周尧卿)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隆平集·儒学行义》) v.生病,染病
(2)(2020·全国III) 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疾:病。时疾:季节性流行病。染易:传染。易:染,传染。身:自己。虽:即使。
翻译: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②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晋书·王彪之传》)
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三十万钱(定语后置)给他治病买药。(3)(2020·江苏)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奁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外大母夫人行状》) n.疾病
(4)(2020·北京)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资治通鉴》) adj.快速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明道德之广崇
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
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⑦蝉蜕于浊秽
⑧惠王患之
a.作n.忠臣
蝉,n.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a.作n,污秽的境地
意动用法,以……为患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秦,虎狼之国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为天下笑
⑤方正之不容也
判断句,无标志词
被动句 标志词:见、被
被动句 标志词:为
被动句,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
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⑥不凝滞于物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⑨被发行吟泽畔
⑩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自(两个,均为宾语)、为(动词)、佐(动词)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无标志词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被动句 标志词:于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二、典句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
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尹子兰)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然而都效法屈原委婉得体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三、名句默写
1.《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屈原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其文约
其辞微
其称文小而其
能无怨乎
举类迩而见义远
指极大
4.《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列传》中,写屈原洁身自好且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______”。
推此志也
自疏濯
蝉蜕于浊秽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淖污泥之中
文化常识——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eg: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
放:由京官改任地方官,或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文化常识——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
左除(降、转):降职。eg: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eg: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罢:免去,解除官职。eg: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eg:“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免:罢免。eg: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去,罢免。eg: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缚鸡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材中的好故事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的故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烛之武退秦师》《屈原列传》《苏武传》《与妻书》
《记念刘和珍君》《我与地坛》
《阿Q正传》《哦,香雪》
1. 触动心灵与启迪智慧:
屈原在《离骚》中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展现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寻。将此融入作文,可论证好的故事能通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启迪读者,让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2. 改变个人命运:
屈原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史诗。他因忠诚爱国却遭谗言流放,最终投江明志。其命运的轨迹虽以悲剧收场,却以故事的形式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如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应困境,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践行使命。借此可深化故事对个人精神塑造的力量。
3. 展现民族形象:
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品格被凝练为端午习俗与文化符号,成为民族气节的生动写照。在作文中运用此例,可凸显好的故事如何将个人精神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展现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1. 素材堆砌,缺乏分析
问题:部分学生仅简单叙述屈原投江的情节,未与“故事的力量”主题建立关联。
示例:“屈原被流放后投江,他的故事流传至今。”
改进: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影响力,如“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化作‘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精神宣言,触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气节’的认知,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
2. 角度单一,挖掘不深
问题:局限于“爱国”角度,未能拓展到故事对个人、民族的多重影响。
改进: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如屈原《离骚》中对理想的追求如何启迪后人突破困境;端午习俗中包粽子、赛龙舟的故事如何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文化认同。
3. 语言平淡,感染力不足
问题:表述直白,未体现故事的文学性与情感张力。
改进:鼓励学生引用《楚辞》原文,或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增强感染力。如“屈原的故事是一曲穿透千年的绝唱,是一颗照亮民族精神星空的恒星,是一座镌刻着‘虽九死其犹未悔’信念的不朽丰碑。”
“脚步不寻常,灵魂吐芬芳”。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特殊之处,皆是独一无二,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忠君爱国、高洁不屈的故事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他的故事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写作运用:
借故事之力 铸青春之盛
泱泱华夏,有数不胜数的好故事。好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还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基。吾辈青年当不断学习好故事,借助好故事的精髓,谱华夏之章,铸青春之盛。
学习好的故事,可改变命运。
范仲淹从小立志不做名医,就做名相,养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气度,才有了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屠呦呦致力于治疗疟疾,她翻阅历史古籍,与团队合作,制出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国内,使国内升起了一朵朵“蘑菇云”。袁隆平院士执着于“禾下乘凉梦”“杂交水滔覆盖全球梦”,最终让梦想化为现实。反观,汪精卫在“恐日症”与“软骨症”的驱使下,卖国求荣,遗臭万年,遭人唾弃。 上述好的故事告诉吾辈青年,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坚定的志向,不能做像汪精卫之类软骨头的人。
学习好的故事,可启迪心智。溯回历史的雪泥鸿爪,浸染岁月的丹青水墨。东吴大将吕蒙早年好带兵用武,不喜读书,孙权劝告他多读书,可以让他具备一代将才的胸襟城府和文韬武略。吕蒙开始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注重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若干日后,鲁肃见到他都对他刮目相看。夺取荆州后,吕蒙严禁将士们骚扰民众,更不许拿用百姓的任何东西。而不像项羽攻打咸阳一样烧毁阿房宫,残杀百姓。读书养性,让吕蒙削减了他的蛮勇之气,多了关注民生的儒将风度。吕蒙的故事昭示,读书学习可以让人明晓大义,造就完全人格。可见,好的故事,可以让青少年们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学习好的故事,接续中国力量。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闻名于世。现代中国也有四代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畅通世界。嫦娥1号的发射成功,G-20的中国处方,蛟龙号的再度下潜,5G世界的到来,中国芯片的问世,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中国人奋斗的结晶,都是中国人励志的故事,彰显了中国智慧,闪耀了中国力量。
“铁肩担道义”,吾辈青年,应当从好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妙手著华章,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