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兼 爱一轮复习 教材衔接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课前准备:1、必修下册课本 备考清单 默写本 记号笔2、背诵本文(为上课抽查做好准备)学习人,学习魂,学习都是人上人。复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学生活动一:学生自主复习课文,结合注释和笔记,识记重点知识点。(15分钟)学生活动二:学生自主完成挖空训练,整理话知识点,并互相批阅。(20分钟)学生活动三:挖掘文本素材,归纳素材运用方向,并学以致用。(10分钟)操作流程:(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文化常识梳理任务一1.墨子在《兼爱》中将圣人治理天下比做医生治疗及疾病,认为必须要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好它的句子是:“ , , 。”2.墨子在《兼爱》中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认为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不互相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皆能够孝敬慈爱,那么“ 。”3.墨子在《兼爱》中认为,诸侯之间相攻是因为“ , , 。”4.墨子在《兼爱》中举出了君臣、父子、兄弟三种混乱的情况,并点出了混乱的根本原因:“ ”,并以此类推盗贼也是如此的句子: , 。情境默写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焉能攻之若此则天下治 诸侯各爱其国 不爱异国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亦然 5.《兼爱》中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论证假若天下的人都能够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且用反问的语气自答: 。6. 墨子鼓励人们要相爱,不要互相仇恨,这样才能天下大治,他说:“ , 。”7. 墨子在《兼爱》篇里说,圣人治理天下,不可以不考察天下大乱产生的根源:“ ? 。”情境默写犹有不孝者乎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1.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现小孔成像)、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不满其烦琐的“礼”,创立了墨家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有“非儒即墨”之称。2.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3.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积常识4、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候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至明、清皆废除。诸候: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周制,诸候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更治理,王、候仅食赋税。5.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圣人:古代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至高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积常识温故而知新—课本再回顾任务二当通“尝”,尝试亡:通“无”,没有有,同“又明通假(1)当察乱何自起(2)故不孝不慈亡有(3)故盗贼有无1.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今义:医生2. 起不相爱 古义:今义:互相爱慕3.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古义:今义:房子、房间4.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今义:家庭5.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古义:今义:学生,徒弟6.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 古义:今:爱慕的人辨古今古代贵族等级的名称,亦为官职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互相亲爱、友好。家。卿大夫的封地。弟弟和孩子爱护他人;懂活用1.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2.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3.视人身若其身,谁贼4.故贼人以利其身5.故亏父而自利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名词作动词,偷盗,抢劫名词作动词,祸害,害使动用法,使……得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1.此所谓乱也“……也”表判断 句意: 这就是所说的混乱。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判断 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务的人。3.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者,……也”表判断 句意: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4.起不相爱省略介词“于”“起(于)不相爱”句意:因为人和人不互相爱惜引起的。5.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何自”应为“自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6.子自爱,不爱父。宾语前置,“子爱自,不爱父”句意: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父自爱也 即“父爱自也”兄自爱也 即“兄爱自也”君自爱也 即“君爱自也”知句式1.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韩非子》)3.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4.贼爱其人,不爱人(《兼爱》)5.淫侈之俗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6.其太子丹阴令荆轲为贼(《荆轲刺秦王》)7.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积实词——贼残害,伤害杀害敌人,仇敌强盗,劫夺财物的人祸害,祸患刺客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1.恶施不孝(《兼爱》)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齐桓晋文之事》)2.恶衣恶食(《论语》)3.货恶其弃于地也(《礼记》)4.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5.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6.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7.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9.怙恶不悛【怙:依靠,仗恃。悛:悔改。坚持作恶、干坏事,不肯改悔】积实词——恶怎么粗劣憎恶怎么 /憎恶,憎恨厌恶,痛恨丑,劣,不好的wū,疑问代词,什么坏人,恶人(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5)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兼爱》)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积实词——察动词,仔细看,观察;动词,察举;动词,了解,弄清楚;动词,明察,辨别清楚;动词,考察;体察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②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③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④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谏逐客书》)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⑥世世以洴澼为事(《五石之瓠》)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司马谏议书》)⑧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积实词——事事务做事实践、从事侍奉,为……服务侍奉职业办(事)/事情事故,事件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2.国与国不相攻(《兼爱》)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诗经 灵台》)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5.伐以治我国,攻必倍《墨子·非攻下》)6.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 先进》)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积实词——攻治疗攻打,进攻制造,加工研究,学习通“功”,功绩指责;驳斥1.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3.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6.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7.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8.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10.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积虚词——焉于是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不译代词,他兼词,于此,在那里。怎么用于a.后,相当于“然”……的样子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句末表示肯定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1.我世世为洴澼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译文: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解析:“洴澼”,漂洗;“统”,同“纩”,丝绵絮;“鬻”,卖;“与”,给。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或: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解析:“虑”,用绳结缀,一说,考虑;“以为”,把……做成;“乎”,于、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的“攻”是“治疗”的意思,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攻”的意思不同。B.“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是“伤害,残害”的意思,与《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中的“贼”意思相同。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虽”的意思不同。D.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解析:B。A正确,治疗/学习,研究;B错误,伤害/祸患,祸害;C正确,即使/虽然。D正确。过关检B2.(2023新高考1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选B。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B3、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室”的意义相同。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选A。“同源同义”错误。墨子主张爱的无差别,儒家讲爱的差等观,在出发点、落脚点和救世方法上有异。4.《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答案]B【解析]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素材挖掘与写作任务三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角度:敢于担当 责任使命 追求和平见义勇为 善用智慧 注重实践注重节俭 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是人生智慧的体现。自古为了名利赴汤蹈火的人不胜枚举,而最终能够担当重任的却屈指可数。那些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智慧者,终将一无所获,也就担当不起家国重任。不禁遥想墨子,那个坚持为民请命的男子,奔波四十余天,面对已在赶制武器的敌国,赤手空拳的他该怎样应对才能担当起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墨子本不是莽撞之人,他用智慧与公输般论战,九守而无一败,又用智慧与君王谈判,终于打消了敌人攻宋的企图。智慧使墨子成就了一世美名,而墨子也正是用智慧担负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所以,担当绝不是在危难之时贸然逞匹夫之勇,而是运用智慧去担当压在自己身上的使命。素材运用—— 敢于担当墨子有言:“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这句话是说名气不会白白地产生,荣誉不会自己产生,所以要功成名就,名气和荣誉不可以弄虚作假,反过来修身也是一样的。胡海岚的名气就是因为荣誉的存在。她虽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话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她认为“名气”不重要,所以,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谦虚内敛,越是看淡名气。素材运用—— 看淡名气,保持一颗平常心《兼爱》中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庄子称赞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回望墨子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墨子认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血缘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素材运用—— 博爱墨子实现兼爱的方法就是“交相利”。“交相利”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告以教人。”就是让那些有力量的人赶紧去帮助别人,有财产的人努力地分给别人,有道术的人尽力教导别人。而当我们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利”之时,别人也会诚心诚意地帮助我,我们也就得到了“利”。看到这儿你不得不承认,墨家真是个梦想家,太爱做梦了。想要做到“交相利”,那除非是世界大同了,不可能,不可能。但“交相利”也不是要人只爱国家,爱天下,不爱自己。这也是墨子的高明之处。墨子也认识到,如果一味地否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其“兼爱”理论必然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在“交相利”中,墨子真正反对的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而这些“损人利已”行为带来的后果就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素材运用—— 利人与利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人,爱亲人胜过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已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着实,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人众的兼爱。素材运用——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