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学之道》复习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学之道》复习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大学之道
一轮复习 教材衔接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课前准备:
1、必修下册课本 备考清单 默写本 记号笔
2、背诵本文(为上课抽查做好准备)
学习人,学习魂,学习都是人上人。
复习目标
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的常见文言实词(善、得、治、明等)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规律。
3.注意挖掘积累写作素材,落实教考衔接。
学生活动一:
学生自主复习课文,结合注释和笔记,识记重点知识点。(15分钟)
学生活动二:
学生自主完成挖空训练,整理话知识点,并互相批阅。(20分钟)
学生活动三:
挖掘文本素材,归纳素材运用方向,并学以致用。(10分钟)
操作流程:
(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大学之道》中,说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情景默写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积成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情景默写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积成语 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温故而知新—课本再回顾
任务一
《大学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几个核心特点:道德修养与个人完善,儒家强调个人应当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追求道德完善和个人品德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提出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递进关系,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基础。
内容回顾
你了解哪些践行了大学之道的名人案例 你自己又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蔡元培:明明德,蔡元培作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体现了对学术和自由的崇高追求,为后世树立了道德典范。
亲民,在北大校长期间,他推动教育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亲民之举深受师生爱戴。
止于至善,他不断追求教育的完美,提出并实践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重视科学研究、提倡思想自由等,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你了解哪些践行了大学之道的名人案例 你自己又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修身”典范
明明德:提出“致良知”,认为人人皆有光明德性,需唤醒内心良知(如剿匪时教化民众)。
亲民:任地方官时兴办社学、减免赋税,推行《南赣乡约》改善民风。
止于至善:一生追求“成圣”境界,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八目实践:格物致知:龙场悟道,格竹求理;诚意正心:强调“破心中贼”;修身齐家:家训《示宪儿》教子“谦和立德”;治国平天下:平定宁王之乱安定社稷。
你了解哪些践行了大学之道的名人案例 你自己又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张桂梅——教育扶贫的“修身济世”
修身:身患重病仍坚守教育一线,以钢铁意志办学。
齐家治国:创办华坪女高,助2000名贫困女孩升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齐家”扩展为“济众”)。
至善追求:“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彰显教育者的至善境界。
《大学》的终极生命力不在故纸堆,而在“日用常行为间”。作为当代青年,应将儒家“三纲领八条目”的宏大智慧,内化为修身准则,外显于日常言行。“格物”在解题的专注中,“诚意”在无人时的自律中,“亲民”在对他人的微笑中。
当你以“修身”为轴,在每件小事上明辨本末、知行合一--便已在脚下铺开一条“止于至善”的人生之路。
你了解哪些践行了大学之道的名人案例 你自己又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
古义: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辨古今
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懂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真诚)
使动用法,使……获得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知止而后有定
③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欲致其知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判断句,判断标志:是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③在止于至善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在于至善止”)
知句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4.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
5.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7.春和景明,水波不兴(《岳阳楼记》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10.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1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屈原列传》)
12.明火执仗【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
多指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积实词——明
1.动词,彰明;形容词,美好的
2.形容词,明亮
3.形容词,英明,高明
4.动词,照亮
5.第二年
6.形容词,严明,英明
7.形容词,明媚,明丽
8.名词,智慧。
9.名词,眼力,视力。
10.明白,清楚
11.阐明
12.点燃
1.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3.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4.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6.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9.这人我看着面善(《红楼梦》)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1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积实词——善
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
名词,好事,善行
动词,通“缮”,修治,擦拭
动词,交好、友善
副词,好好地。
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
善于;擅长
形作动,喜爱,羡慕
动词,熟悉
使动,做好
名词,琵琶师
积实词—— 修
动词,修养
撰写、编纂
动词,修理、整治
身高
动词,修建
动词,整治、治理
形容词,高、大
形容词,美好
修正,修订

表示,表达
1.先修其身(《大学之道 》)
2.掌修国史
3.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6.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竹修林(《兰亭集序》)
8.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9.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
2.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家齐而后国治
4.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5.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壁之战》)
6.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7.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8.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积实词——治(10年7考)
动词,审理
动词,治理、管理
形容词,国家安定、太平
动词,整理,备办
动词,训练、整顿
动词,对付、抵御
动词,医治
动词,追究、惩治
动词,研究,讲究
1.在止于至善
吾至爱汝(《与妻书》)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知至而后意诚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登泰山记》)
5.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程度副词,最、极
动词,获得,得到
与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抵达 ,到达,来到
周到
积实词——至
素材挖掘与写作
任务二
素材提取:修身、道德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也是大人之道。从修身,到修世;从内省,到致知。时代变迁,但人性的光明永在,道德的光辉永存。
运用示范: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来源于《大学》。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人如果天性胜过修养就显得粗野,如果反过来就会显得浮夸,只有把天性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新序》中记载的“季札挂剑”故事,也是古人“重然诺”、严于修身的千古佳话。
在儒家经典《大学之道》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慎始敬终,才能行稳致远。
慎始敬终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要求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关注开始和结果,也要关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让我们牢记慎始敬终的道理,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篇章。
素材运用——慎始敬终,行稳致远
君子诚之为贵。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各行业各领域的巧手工匠们正是践行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要求,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素材运用——诚实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吾辈青年应当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有益于国,共圆大同!研制青蒿素救治疟疾患者的屠呦呦,钻研杂交水稻解决广大群众粮食问题的袁隆平,将生命献给高原的钟扬,在平凡岗位上作贡献的张秉贵……他们的一生其实都在各自的领域付出、进取着,这其实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放眼于社会、国家,这就是他们的“修齐治平”。
素材运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
素材运用——修身治国平天下
教考衔接训练
任务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教考衔接
材料二:
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今足下以此为疑, 盖深惜暗投其珠耳。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
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之门,务为优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技法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 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
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讲问辨诘,朋友之职也。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则感责善之德深矣。 (节选自许谦《答吴正传书》
【注】1.延平:字愿中,号延平,传二程之学于朱熹。2.中流之一壶:典出《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比喻可贵难得。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的字母。(文言文断句)
务为优侗A宏阔之言B好同C而恶异D喜大E而耻小F延平皆不之G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指得到,与《劝学》“神明自得”中的“得”词义相同。
B.庶人,指平民、百姓,唐以后逐渐为“民”“黎庶”等所取代。
C.学者,材料二中指求学的人,与现在所说的“学者”词义不同。
D.目,指条目,与《论语》“请问其目”中的“目”词义相同。
教考衔接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追求笼统宏达的言论,喜欢相同的意见而厌恶不同的观点,喜欢宏大的想法以追求小细节为耻,延平不赞同他(这样的行为)。
“优侗宏阔”是“言”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优侗宏阔之言”作“务为”的宾语,其后B处断开;“好同而恶异”与“喜大而耻小”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故选BDF。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处事合宜/得到。句意: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
B.正确。
C.正确。求学的人/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句意:本来就是求学者学习道理的纲领。
D.正确。句意:这样,那么那些只把握主要内容、舍弃具体细节的人。/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故选A。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在古代即“大人之学”,“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B.许谦认为获取知识,力行实践是需要靠自己努力的,与他人无关,所以他迟迟没有回信。
C.延平认为,儒家学说的特点是理只有一个,但它所处的位置、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
D.《大学之道》把“致知”作为“八目”之一,许谦则进一步强调了要“知行合一”。
教考衔接
B.“许谦认为获取知识,力行实践是需要靠自己努力的,与他人无关”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可知,迟迟不回复的原因还包括觉得自己见识不高,又有所顾虑,怕说错话。 故选B。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修身”的具体做法。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至于”,直到;“壹是”,一律,一概;“以……为”,把……作为。
(2)“诵”,诵读;“求”,推敲,琢磨;“其”,自己。
4.(1)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2)(我)正要一句一句地诵读,一字一字琢磨、推敲,竭尽我的能力,还是唯恐自己做不到。
5.①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
②正心诚意。③知行合一。
5.①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材料一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明确指出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只有探究了事物才能获得知识,这是修身的基础步骤。
②正心诚意。材料一论述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表明想要修养自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而要端正心思,就得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强调了正心诚意是修身的必要前提。
③知行合一。材料二指出“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意思是圣贤之学包括知与行两个方面,要想有收获,必须依靠自己努力践行,突出了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修身要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材料二:
我的才学远远比不上您,您写信向我求教,大概是让昏庸懦弱的我警醒反省,鞭策鼓励驽钝怯弱的我,我说的话真不值得理会的。收到来信后,准备回复,但是再三阅读,最初心里很高兴,惕然担心起来,所以迟迟不用书信回复,是有所顾虑(怕说错话)。现在您因为我不及时回复而怀疑交情,深深感到好像明珠暗投,找错了对象。(所以)我暂且用从老师那里听来的道理来回复您。
以前文公(朱熹)刚刚拜在延平门下,追求笼统宏达的言论,喜欢相同的意见而厌恶不同的观点,喜欢宏大的想法以追求小细节为耻,延平不赞同他(这样的行为)。不久后(延平)说:“我们儒家的学说,用来区别于‘异端’的地方,是理只有一个,而理所处的位置或路径会有不同。不用担心理不一致,所担心的是位置、路径不一致。”朱熹对这句话的感触颇深,所以他对事物采取细致观察的方法,从而达到与外物的神妙契合,写书、创立自己的学说,没有不是依循这个道理的。您信里所提及的程颐的“立德修身须用敬畏的态度,求学的目的在于致知明理”两句话,本来就是求学者学习道理的纲领。然而,所说“致知”,求其之所以“知”的道理,因而想获得“知”的真谛,不是守着“致知”二字而已,不是说明白一个理而不探求理所处位置、路径的种种不同。朱熹所写的书,大概数十万字,大大小小,精密、粗疏,宇宙本源、天地万物,含蓄、显露的规则道理,没有不提及的。(我)正要一句一句地诵读,一字一字琢磨、推敲,竭尽我的能力,还是唯恐自己做不到。这样,那么那些只把握主要内容、舍弃具体细节的人,多少有点像是佛家的空谈了。最近求学的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这些人怎么可以还追随着他们的步伐呢?
而且我又听说:圣贤人的学问,就是“知”和“行”两件事情罢了。讲说、讨论、辩难、责问是朋友的职责。至于获取的“知”如何付之行动,跟他人无关,则只能靠自己努力。我虽然愚钝,但是对这两件事也是有所追求的。您对这两者的研究,是沉潜其中,反复推敲,专研其中,并亲身实践,日日都有所得。承蒙您来信告诉我,您的教诲实在可贵难得,我更感受到您劝勉我从善的心意非常深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