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五石之瓠一轮复习 教材衔接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课前准备:1、必修下册课本 备考清单 默写本 记号笔2、背诵本文(为上课抽查做好准备)学习人,学习魂,学习都是人上人。复习目标1.梳理巩固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实词。2.积累写作素材,学以致用。学生活动一:学生自主复习课文,结合注释和笔记,识记重点知识点。(15分钟)学生活动二:学生自主完成挖空训练,整理话知识点,并互相批阅。(20分钟)学生活动三:挖掘文本素材,归纳素材运用方向,并学以致用。(10分钟)操作流程:(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文化常识梳理任务一五石之瓠“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在古代:1斗=10升=15斤=7.5千克1石=10斗=75千克题目解说1.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容量单位也各成系统。齐、鲁等诸候国用的是升、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另一系统以周、秦等为主,在秦统一中国后被推广到全国,汉代将其完善称为“五权”,即盒、合、升、斗、斛。一禽容千二百泰,二俞等于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也叫一石。2、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积常识3、下列对文学知识和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B.越人: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C.“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的“贻”意思是赠送,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贻”意思不同。D.“呺然”意为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这里的“然”表示“……的样子”。选C.提示:两句中的“贻”都是“赠送”的意思。过关检温故而知新—课本再回顾任务二“龟”同“皲”,使皮肤皲裂“絖”同“纩”,指棉絮“说”同“悦”,取悦明通假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2.世世以洴避絖为事3.客得之,以说吴王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古义:今义:①表示程度很高②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 ③ 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2. 剖之以为瓢 古义:今义:认为3.何不虑以为大樽 古义:今义:认为。4.越有难 古义:今义:有困难辨古今不超过把……当作把……当作的人。指的是越人发兵侵略吴懂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其坚不能自举也(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聚族而谋之(5)吴王使之将(6)能不龟手一也(7)冬,与越人水战树,名作动,种植。实,名作动,结果实。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大,形作名,大的东西。聚,使动,使......聚合。将(jiàng),名作动,当将领,领兵一,数作形,相同的,同样的。冬,名作状,在冬天。水,名作状,在水上1.请买其方百金。2.能不龟手一也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4.则所用之异也5.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6.夫子固拙于用大矣7.剖之以为瓢8.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統知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省略句,固定句式,或.....或......(1)其坚不能自举也(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举手之劳(3)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不胜枚举、举一反三(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区)(5)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6)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举善荐贤(7)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9)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积实词——举承受,胜任举起,抬起举出,提出兴起,发动被攻占提拔,推举拿尽施行(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三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3)固不如也(《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4)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6)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7)少年固强之(《促织》)积实词——固实在,确实使……稳固,巩固本来牢固地险固的地势顽固坚持,一定(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2)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孔雀东南飞》)(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5)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6)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7)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积实词——实名词,诚实的人副词,确实;实在名词,果实动词,容纳,填塞副词,实际上动词,结果实名词,事实,实际情况积实词—— 方(1)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2)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3)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桓晋文之事》)(4)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5)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6)方首,长胫(《促织》)(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9)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10)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名词,方剂,药方名词,地方,区域名词,方圆,周围名词,边,一面名词,方向,方位名词,方形,与“圆”相对名词,是非准则介词,当,正当副词,始,才副词,正,正在(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5)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五人墓碑记》)(6)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五石之瓠》)积实词——封动词,使……成为疆界;名词,边境、疆界动词,封赏名词,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动词,封闭名词,坟堆;土堆;动词,封赏(1)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五石之瓠》)(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5)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7)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8)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积实词——数数词,几,几个名词,命运定数动词,点数,计算;副词,屡次;名词,数目形容词,细密名词,数量,数目名词定数,命运(1)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統(《五石之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5)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积实词——或有的人有时或许有人有的1.不过数金(《五石之瓠》)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2.过故人庄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7.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积实词——过超过拜访过错犯错误责备过于经过,驰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1.我世世为洴澼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译文: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解析:“洴澼”,漂洗;“统”,同“纩”,丝绵絮;“鬻”,卖;“与”,给。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或: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解析:“虑”,用绳结缀,一说,考虑;“以为”,把……做成;“乎”,于、在。素材挖掘与写作任务三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角度:精神自由 拒绝诱惑 达观乐观 鄙弃富贵 超凡脱俗 顺其自然内心纯净 有用无用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回答孔子关于两小儿辩日的疑惑,但能回答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问题吗 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告诉庄子何为蝴蝶效应、何为平行时空,但可以回答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问题吗 人工智能能告诉哈姆雷特在“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之间应当如何选择吗 纵使人工智能把所有物种起源、生物进化的知识巨细无遗地解答了,它又是否真的能代替我们每个人来回答苏格拉底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摘自2024年新高考I卷高分作文)素材运用—— 持追问之态度,守反思之精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素材运用—— 积累庄子云,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诚如斯言,要想凌寒傲雪,必须打破夏虫之局限;要想海阔天高,必须走出井蛙之围困。如果步入探索之旅时畏首畏尾,对抵达未知之境存疑存虑,就只能让自己被束缚,成为偏见的奴隶。唯有打破常规,勇敢探索未知,方能拓宽自我的人生,为人类文明添一点薪火。步探索之旅,方悟无穷妙趣;达未知之境,才解奥妙真理。(摘自2024年新高考II卷高分作文)素材运用—— 步探索之旅,达未知之境放下顾虑,使得庄子明志于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我们的庄周先生,在面对两位楚大夫的盛情邀请时,没有任何顾虑,而是选择“持竿不顾”,漠然视之。他勇于放下顾虑之心使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他放下顾虑之举又使他入乎其内,独善其身。他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守月亮的树,独自享受着那份逍遥,没有任何顾虑,把持着自己心灵的净土,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而且是那样地刻骨铭心。(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放下顾虑,书写完美人生》)素材运用—— 放下顾虑(1)五石之瓠:惠子得到魏王赏赐的大瓠之种,种出五石的大瓠,却不知道拿它怎么用,庄子转变思路,发掘出其独特的价值: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不龟手之药——宋人有不龟手之药,却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客用百金购得不龟手之药,却因此帮助吴打赢了越国,从而裂地封疆。“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素材运用—— 无用之用 “无用”实为“大用”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判断“无用”和“有用”。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活不明白,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内在修养,哪些东西是追求虚荣;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无用。如弯树,作为木料“无用”,因为“古老”,因为“稀有”,又有“大用”。所以,判断事物有用无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把目光放长远。回望历史,看似无用的“儒家之道”,实为无价之宝。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看似“无用”之事中。随着国学热的提倡、流行和升温,那些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正在成为真正的“大用”。放眼世界,正如莫言所说:“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听到了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还有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 文学、哲学与科学相比看似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文人和哲人,却用文学、用思想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看看身边,只有正确地看待“有用”和“无用”,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真谛。“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 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戴安澜将军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恰恰蕴含着“大用”。我们只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才能真正明白: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