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齐桓晋文之事》复习一轮复习 教材衔接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课前准备:1、必修下册课本 备考清单 默写本 记号笔2、背诵本文(为上课抽查做好准备)学习人,学习魂,学习都是人上人。复习目标1.记住“衅钟”“钧”“庠序”“孝悌”等文化常识。2.积累并记住文言实词“舍、就、爱、恶、独、权、抑、构怨、殆、申”等重要词语的含义。3.识别文中特殊句式并能翻译。4.积累写作素材。文言重点准识记任务一先学一 读背课文自学提示:自由读背《知识清单》“挖空训练”及课本笔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重点句子翻译),8分钟后,检测读背情况。岔开提问,转谈王道“保民而王""以羊易牛"是"不为",非"不能""推恩"正面晓谕,指明方向提出话题正面劝导引出"大欲",指出危害"辟土地,朝秦楚""后必有灾"以战为喻,主张施仁"反面论述破其“大欲”“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阐述措施引出主张阐述措施齐桓晋文之事明结构(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______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_____。(2)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____涂钟行祭,叫作“衅钟”。(3)中国:古代指_____地区。(4)四夷:四方的______民族。(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____代称庠,____代称序。(6)黎民: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民,民众,百姓。后泛指______________。道德谦称少数血中原周殷普通平民百姓勤积累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王说,曰:…… 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⑦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悦”,高兴同“肢”,肢体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同“途”,道路同“矣”,表示确定语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同“斑”,斑白、花白明通假①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⑥然后从而刑之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辨古今古义:......的原因古义:从而推广到古义:推广到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中原地区古义:接着就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老吾老……;幼吾幼…… ③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⑤朝秦楚 ⑥以一服八⑦然后从而刑之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使动用法,使……朝见使动用法,使……臣服名词作动词,处罚名词作动词,穿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懂活用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 ③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④牛何之 ⑤夫子之谓也⑥然则一羽之不举⑦是乃仁术也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被动句,标志词:见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判断句,标志词:乃知句式词语 例句 意义(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⑤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⑦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吝惜、舍不得疼爱、爱护同“ ”,隐藏喜爱积实词爱护喜爱,喜欢羡慕,欣赏(2)度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②度,然后知长短 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⑥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⑦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揣测丈量谱写、作曲限度计划度过次(3)及 ①今恩足以及禽兽 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③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⑤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涉及、推及等、等到比得上至、到和(4)疾 ①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④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⑤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憎恨劲疾,指声音宏大痛心疾病同“嫉”,嫉妒(5)举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④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 ⑤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⑥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⑧举天下豪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⑨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举起拿、把尽攻克、占领成功列举察举、举荐整个,遍施行即学即练巧检测任务二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①王说,曰……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①为长者折枝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A项①“说”同“悦”;②“颁”同“斑”。B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刑”同“型”。C项①“枝”同“肢”;②“罔”同“网”。D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B项古今义均表示“对某一方面花费力气”。A项古义,不说;今义,暴虐,没有德政。C项古义,莫怪;今义,没有不同。D项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C.则牛羊何择焉(区别)以御于家邦(治理)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过)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长久)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陷害)√解析:超:跃过。莅:统治。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何爱一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寡固不可以敌众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度,然后知长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A项均为“吝惜,舍不得”。 B项丈量/揣测,估计。C项本来/险要的地势。 D项憎恨/痛心。5.下列各项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权,然后知轻重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欲辟土地,朝秦楚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A.①④/②③⑧/⑥/⑤⑦B.①⑦/②⑥/③⑧/④⑤C.①⑦/②③⑧/④⑥/⑤D.①④/②③⑧/⑤⑦/⑥√①⑦都是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⑧都是名词作动词;④⑥都是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名词。6.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莫之能御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①②是宾语前置句;③是被动句;④是状语后置句。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节选自《孟子荀卿列传》)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夫子罕言利者”,“者”是标志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多怨”,招致很多怨恨,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B.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是地方乡学。D.孝悌: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解析:应是商代叫“序”,周代叫“庠”。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他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他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他不肯布施恩德。(得分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为”,因为;“明”,名词,视力、目力)(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才在心里痛快吗?(得分点:“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兴”“危”,使动用法;“甲兵”,代指战争;“构怨于诸侯”“快于心”,介宾短语后置句;“与”,同“欤”,吗)重点虚词——句末语气词 (翻译要翻译出语气。)(1) 乎:表疑问语气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2) 焉:表陈述语气 是以后世无传焉表疑问语气 则牛羊何择焉 (3)也:表判断语气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表陈述语气 莫之能御也表疑问语气 何由知吾可也 (4)哉:表疑问语气 是诚何心哉 (5)矣:表疑问语气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表陈述语气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 与:相当于“欤”,表疑问语气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课本素材深挖掘任务三在教材中提炼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对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在名句中选择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了岁月的回声。在名句中选择回望历史,车马碌碌,行于黄沙古道,那是孔子风尘仆仆周游列国,为了社会有序和谐安定。面目黧黑,首如飞蓬,那是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愿世间“黯淡刀光剑影,远去鼓角铮鸣”。人前人后,循循善诱,那是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坚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他们的一言一行交相辉映,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纵使千年风沙也掩埋不了其光华。高考链接作文题目:《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示范:坚定信念,并非固执己见,而是尊重初心使命。明代大儒王阳明有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不仅要立志,更要完志。广州起义中,林觉民深知这是一场没有退路不能回头的冒险,却仍然为了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舍生取义。国家与爱情,他决绝地选择了国家,不仅是因为从小扎根于心底的抱负,更是因为他深爱着陈意映。所谓国破家亡,他不畏惧死亡,但是他怕国家走向灭亡,人民流离失所,更怕爱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纯真的爱情,也推动着他为国报效的爱国之心。正如他所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黄花有幸埋忠骨,汉白自可铸丰碑。孟子行走在战国的历史中,试图点燃自己去照亮阴翳;苏武行走在北海的湖畔旁,手持光秃旄节,心中怀的始终是对国家的使命和气节。文人自有风骨,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写作示范勇进如同沙场上一杆长枪划破苍穹,红缨燃烧荒原,助人突破桎梏,奋袂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贤者也。”当"明知此事要躬行”之时,奋勇而上冲破逆流,不惧他人之敌视或冷笑可谓有贤有勇之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仿佛可见孙中山振臂高呼:“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天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鲁迅奋然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不顾外人的冷眼相视,同孟子一样于汹涌的时代洪流中发出自己心声的呐喊,只为国家摆脱危难。逆流而上,奋袂而行的声音,振聋发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