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4.5 光的色散【知识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2.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教学重难点】1.光的色散及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2.色光的混合。三棱镜、白纸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中美丽的彩虹图片,启发问:彩虹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雨后才能出现彩虹?除了雨后能看到彩虹,你还在哪看到过彩虹呢?(一)光的色散实验:将三棱镜正对一束太阳光,并将白纸放在另一侧,观察白纸。教师提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总结: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2.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教师讲解:1.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2.白光是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是单色光。例题讲解:【例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下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解析】太阳光经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白色的光屏是不透明体,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而红色的光屏只能反射红光,其他的色光均被红色光屏吸收,所以不能看到七彩光带。【答案】色散 不能【例2】下列诗词能反映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池水映明月 B.彩虹舞山涧C.潭清疑水浅 D.起舞弄清影【解析】池水映明月是指明月在水中的倒影,水中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属于光的色散,故A选项错误。雨过天晴时,天空常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而成的,太阳光经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B选项正确。潭清疑水浅是指由于光的折射,看到水底形成的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选项错误。起舞弄清影是词人与自己的清影(月光下词人清朗的身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清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答案】B(二)色光的混合结合课本“色光的混合”内容,归纳总结:1.三种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彩,三种色光等量叠加是白光。2.红、绿、蓝为色光的三原色。3.色彩丰富的电视画面就是利用了色光的混合原理。例题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红、蓝、绿三个单色光源射出的光照射到白色的屏幕上,在重叠的四个区域中,呈现白光的是( )A.区域1 B.区域2 C.区域3 D.区域4【解析】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把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等量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白光。【答案】C(三)看不见的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看不见的光”相关内容,归纳总结:1.红外线:在光谱的红光之外的辐射。物体温度升高,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应用: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2.紫外线:在光谱的紫光以外的光。应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可以用来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识别钞票真假。3.红外线和紫外线,肉眼都是看不见的。例题讲解:【例4】关于红外线、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以下的物体不发出红外线B.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紫外线C.医院经常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来进行消毒D.温度越低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解析】一切物体都可以发出红外线,而紫外线只有在高温物体发出的光中才有,低温物体发出的光中几乎没有紫外线。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遥控器等。【答案】C第5节 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3.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彩虹入手引出新课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光的色散有直观感知;根据光谱的顺序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合而成。教师将七种色光画在白纸上,使学生看出三棱镜对七种色光的折射程度;通过动画及图片得出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合成其他的所有色光;通过学生阅读归纳总结得出几种看不见的光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