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知识要求】
1.通过体验与分析,了解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情况。
2.通过体验与分析,了解视角对人眼看物体大小的作用。
3.通过体验与分析,了解物镜和目镜之间最佳成像距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原理,制作一个望远镜。
2.通过实验测量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确定望远镜物镜和目镜之间的最佳成像距离。
手持望远镜3个/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6个/组,剪刀2把/组,瓦楞纸若干,透明胶带
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望远镜,可以借助它看到远处的物体。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功能的望远镜,那么望远镜组成是怎样的?原理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自制望远镜?
(一)项目实施
1.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可以用于制作照相机,方便人们记录美好瞬间,也可以用于制作投影仪,方便人们开会学习,还可以用于制作放大镜,让我们看清物品的细节。望远镜由两块镜片和镜筒组成,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物体的叫物镜。
活动1:尝试用一个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
请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估测字到凸透镜的距离,结合给定的焦距,分析与论证:此时该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为什么成这样的像?
(2)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它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会怎样变化?如何看清楚这个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活动2:尝试将两块凸透镜组合使用,再次观察课本上的字,通过调节物镜与目镜间的距离达到最佳的观测效果,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像。(建议:固定物镜,前后移动目镜,观察成像情况)
活动3:请学生尝试交换物镜和目镜,再次观察远处的物体。
请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镜和目镜分别对应凸透镜的哪种应用?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2)人眼使用望远镜看到的像比人眼直接看到的物体大还是小?
(3)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感觉物体被放大了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放大。用望远镜看物体,物体不是真的被放大了,而是人看到的像近了,视角大了,所以感觉像变大了。
2.设计简易望远镜
教师提问:如果要制作一个望远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凸透镜做物镜,什么样的凸透镜做目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归纳:
(1)确定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放大倍率=。
(2)物镜和目镜的选择。由放大倍率可知,制作望远镜时,需要满足焦距的需求,此外物镜的直径要比目镜的直径大一些。所以,应选择焦距较长、直径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焦距较短、直径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
(3)设计镜筒。为了便于调节物镜与目镜的距离,以适应视力不同的人观测,整个镜筒做成两节,一节是物镜镜筒,一节是目镜镜筒。目镜镜筒的外径等于物镜镜筒的内径,使得目镜镜筒既能插入物镜镜筒,又能贴得比较紧,便于前后调节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
3.制作及调试望远镜
(1)制作步骤:
①如下图所示,分别用瓦楞纸包裹物镜、目镜,制作镜筒。
②根据测算的最佳距离,确定镜筒的长度范围。裁出凹槽,作为目镜和物镜前后调节的轨道。
③将两个镜筒嵌套在一起。根据需要,调整目镜镜筒的粗细,以便实现共轴调节。
(2)试用与调整:通过对镜筒长度的调节,改变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在望远镜中看到远处物体清晰的像。
(二)展示交流
向其他同学展示你的成果,介绍你的制作方案,分享你的收获。
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1.项目提出
2.项目分析
3.项目实施
(1)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2)设计简易望远镜
(3)制作及调试望远镜
4.展示交流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望远镜成像原理,为制作望远镜扫清障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制作,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培养学习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