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中的编码》单元设计单元解析(一)核心理念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崔允漷(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生活中的编码”主题,整合《姓甚名谁识编码》《记录时间学问大》《东西南北话定位》《交通编码花样多》《物品编码易管理》五个课题,形成“认识编码本质→探索多领域编码→应用编码思维”的完整学习链。通过解析姓名、时间、定位、交通、物品等场景的编码逻辑,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编码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编码是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对信息的有序化处理。姓名编码解决“个体唯一标识”问题(如学号、身份证号);时间编码实现“过程量化记录”(如公历、时间戳);定位编码完成 “空间精准描述”(如经纬度、坐标);交通编码保障 “系统有序运行”(如车牌、公路标牌);物品编码优化 “资源高效管理”(如条形码、二维码)。五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既独立承载不同场景的编码规则,又共同构建“编码 = 规则 + 信息 + 应用”的核心认知。教材以生活场景为线索,将编码知识与跨学科内容融合:姓名编码关联社会学(身份识别),时间编码融入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定位编码结合地理知识(经纬度),交通编码渗透安全意识(交通规则),物品编码链接管理学(分类逻辑)。这种设计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既降低编码的抽象感,又让学生体会 “编码是生活的隐形语言”。(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多种编码,对编码有模糊的感性认识。例如,他们熟悉自己的学号、身份证号(部分学生见过家长的身份证),在超市见过商品条形码,乘坐公交时接触过公交线路编号,也能理解时间的基本表示方式(如“下午 3 点”“周一”)。此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可能遇到过重名现象,会通过“大小”“班级”等特征区分,隐约意识到编码需具备“唯一性”,这为理解编码的核心特征奠定了基础。此外四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兴趣浓厚。教材中“姓名、时间、定位、交通、物品”等编码场景均来自生活,符合其认知水平,能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简单归纳能力,如能对比不同公交站牌的差异、发现条形码的数字规律,这有助于他们在“情境闯关”等活动中主动探究编码规则。此外,部分学生可能接触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如 Scraino),对“角色、坐标”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为学习定位编码中的坐标操作提供了便利。(四)新课标要求1.认识编码的概念与功能,理解姓名、时间、定位等生活场景中编码的作用。2.掌握常见编码的基本规则(如身份证号结构、公路标牌含义),能解读编码中的关键信息。3.了解编码在信息管理中的价值,学会设计简单编码解决实际问题(如班级物品编码)。4.养成关注生活中编码的习惯,遵守编码相关的社会规范(如车牌使用规则)。5.在实践中感受编码技术的应用价值,培养用编码思维分析问题的意识。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理解编码的定义:由符号、数字等按规则组成的“信息标识”,能举例说明生活中5类编码(如学号、公历日期、经纬度、车牌、条形码)。2.掌握核心编码规则:姓名编码: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结构;时间编码:24小时制与12小时制的转换,公历月份天数规律;定位编码:经纬度的“度数”表示法,Scraino 中 X/Y 坐标的含义;交通编码:国道(G)与省道(S)的标牌区别;物品编码:条形码前3位代表国家(如690-695代表中国)。3.能设计简单编码:为班级图书角制定包含 “类型 + 序号” 的编码规则(如“故事类-G001”)。4.通过“解码身份证号”“分析公路标牌”等活动,培养从编码中提取信息的能力。5.在对比不同编码规则(如农历与公历)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编码的共性(唯一性、简洁性)。6.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校园活动编码方案”,提升规则制定与实践应用能力。7.感受编码对生活秩序的保障作用(如交通编码避免混乱),养成关注编码细节的习惯。8.了解我国自主编码体系(如北斗定位编码),增强科技自信与民族自豪感。9.在设计编码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编码的核心特征(唯一性、规则性、信息承载性);2.掌握姓名、时间、定位、交通、物品编码的典型规则;3.能解读生活中常见编码的含义(如身份证号中的出生日期)。难点:1.区分相似编码的差异(如国家高速与普通国道的标牌);2.设计编码时兼顾“信息完整”与“简洁易读”(如用字母缩写表示类别);3.理解编码与信息技术的关联(如二维码的数字加密原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设计思路创设“编码小侦探闯关记”大情境,以“破解生活中的编码谜题”为核心任务,通过五关进阶串联单元内容:身份码破译关(第 1 课):作为“身份侦探”,解析身份证号、学号的组成,设计能区分重名同学的班级编码。时间码解码关(第 2 课):化身“时间侦探”,对比公历、农历的优缺点,用编程计时器记录活动时长。空间码定位关(第 3 课):成为“空间侦探”,用经纬度描述家乡位置,在 Scraino 中用坐标控制角色移动。交通码解读关(第 4 课):担任“交通侦探”,识别公路标牌与车牌信息,设计校园周边临时停车编码。物品码管理关(第 5 课):争做“物品侦探”,分析条形码与二维码的区别,为班级物品设计管理编码。通过“情境闯关 + 角色体验”,让学生在解决“破译-对比-设计” 等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对编码的系统认知。(二)学习情境学生对生活中的编码已有模糊认知(如知道学号代表自己),但缺乏对规则的深入理解。基于此,创设阶梯式问题链:基础层:“为什么每个同学的学号都不一样?”(理解唯一性)进阶层:“为什么公路标牌有的写‘G’有的写‘S’?”(区分规则差异)拓展层:“如何给班级图书设计编码,让找书更快?”(应用编码思维)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知识” 转向 “主动探究规律”。(三)单元任务框架(四)学习任务说明《姓甚名谁识编码》任务基础任务:拆分身份证号“37082720150618XXXX”,找出出生日期(2015 年 6 月 18 日)和地址码(370827 代表济宁市鱼台县)。进阶任务:为班级3名重名同学设计编码(如“张宇-男-3组”编码为“ZY-N-3”),说明规则。《记录时间学问大》任务基础任务:将“下午 3 点”转换为 24 小时制(15:00),对比“公历 2024 年 2 月”与“农历正月”的天数差异。进阶任务:用 Scraino 计时器记录“整理书包”的时长,精确到秒(如“45 秒”)。《东西南北话定位》任务基础任务:在地图上找到“北纬 36°,东经 117°”对应的城市(济南),在 Scraino 中将角色移到坐标(100,50)。进阶任务:设计“校园寻宝”坐标图,用(排数,列数)标记 3 个藏宝点(如 “(3,2) 代表第 3 排第 2 列”)。《交通编码花样多》任务基础任务:区分“G30”(连霍高速)与“G101”(普通国道)的标牌颜色(绿底 vs 红底)。进阶任务:为校园周边 3 个临时停车位设计编码(如“校门口-X1”“图书馆-X2”)。《物品编码易管理》任务基础任务:观察商品条形码,找出代表国家的前 3 位(如“693”代表中国)。进阶任务:为班级图书角设计编码,用“类别字母+序号”表示(如“科普-K005”)。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个人作业:制作“生活编码手册”,收集5个不同领域的编码(如身份证号、公交站牌、图书编号),用表格分析其组成规则。小组作业:以“编码改变生活”为主题,用 PPT 展示1个因编码优化而效率提升的案例(如超市扫码结算 vs 人工记账)。家庭实践:和家长一起解读家庭住址编码(如“XX 路15号3单元201”),说明每部分的含义。单元整体评价设计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编码解读能力 能准确提取身份证号、公路标牌等编码中的关键信息(如出生日期、道路等级) 课堂提问 + 作业分析规则应用能力 能设计符合 “唯一、简洁” 原则的编码(如班级图书编码) 作品评价 + 小组互评技术操作能力 能熟练使用 Scraino 坐标和计时器(如移动角色到指定位置、记录时长) 操作测评合作表现 在小组设计活动中能提出编码规则建议(如用字母缩写表示类别) 观察记录创新意识 设计的编码有独特性(如融入班级特色符号) 教师点评(注:采用 “星级评价”,5星为最优,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单元教学反思需关注学生对“相似编码差异”的辨析困难(如国道与高速的G编码),可制作对比表格贴在教室,标注颜色、数字位数等关键区别。Scraino坐标操作中,部分学生易混淆X轴(左右)与Y轴(上下),可设计“坐标跳格子”游戏(如喊坐标学生站对应位置)强化认知。编码设计易出现“规则模糊”问题(如类别划分不清晰),可提供“编码设计 Checklist”(是否唯一?是否简洁?是否包含关键信息?)。文化渗透可更自然,如在时间编码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短视频,在定位编码中介绍“北斗导航的中国编码体系”。可增加“编码发展史”拓展环节,对比古代编码(如烽火台信号)与现代编码(如二维码),感受技术进步。《生活中的编码》《姓甚名谁识编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姓甚名谁识编码》是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的内容,属于信息科技中“数据与编码”领域的基础课。本节课聚焦姓名编码这一生活场景,通过探讨姓名标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理解编码的概念、作用及设计规则,为后续学习身份证编码、学籍编码等打下基础。教材以“借书卡编码识别”为切入点,结合重名现象、身份识别困难等实际问题,逐步引出编码的定义、组成要素及应用场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问题探究—知识讲授—实践应用”的逻辑展开,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本节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编码的基本知识,更能培养其用编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二、设计理念生活化情境驱动:以“识别无名借书卡”“区分重名同学”等真实场景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编码的意义,避免抽象概念的枯燥讲解。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小组讨论“重名带来的麻烦”“如何设计唯一标识”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编码的核心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文化与技术融合:在讲解姓名编码时融入姓氏文化、身份标识演变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编码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信息素养。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讨论、设计、实践中的表现,鼓励个性化编码创意。三、教学目标1.理解编码的概念,知道编码是用于标识的“有规律的符号组合”,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编码(如学号、借书卡号)。2.了解编码的基本组成(汉字、字母、数字等),掌握设计简单编码的方法(如包含特定信息的班级学号)。3.通过对比不同编码的优劣,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优化意识。4.了解身份证编码、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安全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编码的定义和作用(唯一标识、信息关联)。2.掌握简单编码的设计方法(包含关键信息、规则明确)。(二)教学难点1.理解“编码长度与信息量的关系”(如短编码信息有限,长编码可包含更多细节)。2.设计既简洁又能区分个体的编码(如兼顾“易识别”和“信息完整”)。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借书卡图片”“身份证号码结构”“重名同学场景”等素材。实践材料:每组一份“班级同学名单”“编码设计表”(用于设计小组编码)。教具:实物身份证卡片(隐去敏感信息)、学校借书卡、学号牌等。网络环境:确保学生机能访问图形化编程软件(用于拓展活动)。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张“无名借书卡”的难题(5 分钟)出示情境:展示一张只有编码“20230408”的借书卡,提问:“图书馆发现这张卡片,没有姓名,如何知道是谁的?”引发思考:引导学生猜测编码可能包含的信息(如“2023”是年份“04”是班级“08”是学号),引出“编码”概念。揭示课题:“像这样用符号标识信息的方式就是编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姓甚名谁识编码’,解开更多编码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编码的“标识功能”,自然导入新课。(二)新知探究:为什么需要编码?(10 分钟)问题 1:姓名够用吗?展示数据:“我国常用汉字约3000个,14亿人口若只用姓名标识,会出现什么问题?”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如班级有2个“王勇”),列举重名带来的麻烦(点名混乱、信息错误等)。问题 2:如何实现“一人一标识”?自主思考:“除了姓名,还能添加哪些信息区分个体?”(年龄、班级、特征等)案例分析:出示身份证号码:分析“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的结构,说明其唯一性。展示学籍号:如“20210105”(2021 级 1 班 5 号),理解“编码包含特定信息”。总结概念:编码:用于标识的“一组有规律的符号”(可由数字、字母、汉字组成)。作用:唯一标识个体、关联信息(如学号关联班级和姓名)。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案例理解编码的必要性和核心要素。(三)实践操作:设计“班级同学编码”(15 分钟)任务布置:场景:“四年级一班有45名同学,分5个小组,需设计一套编码标识每位同学,要求包含‘班级、小组、序号’信息。”规则:编码长度不超过8位,符号不限(数字、字母等),需说明设计规则。小组合作:步骤 1:讨论编码结构(如“班级代码+小组号+组内序号”)。步骤 2:填写“编码设计表”(示例:“410301”表示“四年级1班3组1号”)。步骤 3:验证编码是否唯一,能否快速关联到具体同学。展示评价:每组派代表讲解编码规则,其他小组提出优化建议(如“用字母‘A-E’表示小组,更简洁”)。教师总结:好的编码应“规则明确、信息完整、易于记忆”。设计意图:通过真实任务让学生应用编码知识,在合作中深化对编码规则的理解。(四)拓展延伸: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7 分钟)生活中的编码:出示图片:借书卡、运动员号码布、快递单号,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如快递单号关联地址和收件人)。技术进阶:简单介绍“生物识别编码”(指纹、人脸),说明其“唯一性更强”的特点。图形化编程拓展:演示“角色重名时系统自动添加数字编码”(如 “角色 1”“角色 2”),理解“计算机中编码的自动生成规则”。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感受编码技术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五)课堂总结(3 分钟)知识回顾:编码的定义、作用、设计原则。升华思考:“编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未来你还想设计什么编码?”(如 “图书编码”“物品编码”)。作业布置:观察家中的编码(如门牌号、银行卡号),记录 3 个并分析其含义。优化课堂设计的“班级编码”,在班级群分享。七、板书设计课题:姓甚名谁识编码什么是编码?定义:有规律的标识符号(数字、字母等)(副板书:学生设计的优秀编码案例)八、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情境贴近生活,学生参与度高,能结合自身经历讨论重名问题。实践任务难度适中,小组合作有效,多数学生能设计出合理的编码。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对“编码长度与信息量的关系”理解不深,可增加“短编码 vs 长编码”的对比练习。拓展环节时间较紧,可提前准备“编码应用”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技术魅力。可结合“图书分类编码”开展跨学科活动,让编码知识与图书馆实践结合。(共14张PPT)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编码》姓甚名谁识编码汇报人:WPS老师在学校图书室发现了一张借书卡,上面只有一串编码,但没有姓名,你有没有办法知道这张借书卡是谁的呢?这就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 姓甚名谁识编码。导 入 新 课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姓名对人进行标识。像“姓名”这样用来进行标识人的一组有规律的符号称为编码。编码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符号组成。思维导航新 知 讲 授我们的姓名由姓氏和名字组成,长度一般为2~4个汉字。我们常用的汉字约为3000个,如果用它们给我国的14亿多人口命名,会出现什么问题 新 知 讲 授可能出现的问题1.重名率过高2.身份识别困难为确保每个人拥有唯一的标识,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新 知 讲 授新 知 讲 授例如我们有两个王勇,我们可以根据两人的年龄或身体特征,在姓名前加“大”或“小”来区分。如果我们逐渐扩大地域范围,会有更多个“王勇”出现。那么需要添加多少特征才够用,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其实呀,在咱们身边早就有解决办法啦!比如在学校里,每个同学在学校里都有个与姓名对应的学号!新 知 讲 授新 知 讲 授学号是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分配的一个编号,一般用于编排考场、在线学习的账号等,如20210101、20210207、202106012。学号是怎么编码的呢?新 知 讲 授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居民身份证号码对居民进行编码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我国,居民身份证号码不仅能够定位到唯一的个人,还通过号段的组合包含了许多个人信息。就连咱们学的图形化编程里也有编码哦。如果添加重名的角色,系统会自动加上数字,比如 “角色 1”“角色 2”,这样就不会混淆啦。新 知 讲 授请打开图形化编程软件,添加 3 个人物角色,用自己喜欢的规则给他们起中文名字,保证不重名。比如可以用 “班级 + 姓名”,或者 “特征 + 名字”。练 一 练1.知道了什么是编码的定义2.明白了编码和作用:唯一标识、信息关联。3.掌握简单编码的设计方法。课堂总结编码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其长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境应用需求选择恰当的位数,并用合适的符号(汉字、字母、数字...... 表示信息,位数越长编码能包含的信息量越大。编码的目的是作为唯一标识、建立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识别和管理,如居民身份证号码、运动员号码、借书证号码等。小秘笈下课汇报人:WP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姓甚名谁识编码》 教学设计.docx 《姓甚名谁识编码》课件.pptx 《生活中的编码》单元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