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认识声现象 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认识声现象 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3.1 认识声现象
【知识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速的大小。
3.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小鼓、音叉、烧杯和水、玻璃钟罩、电铃、抽气盘
观察PPT图片。
教师提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它们都能发出声音。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什么是声?声来自哪里?它是如何传播和接收的?
一、声的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边说话,边体验。
学生回答: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教师演示:用棒槌敲击音叉,将叉股插入水中(或观看PPT)。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水面荡起波纹。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人说话、唱歌是声带的振动发声的;蚱蜢“唱歌”是翅膀的振动发声的;钢琴是琴弦的振动发声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例题讲解:
【例1】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立即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声音通过手传导到别的地方了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车铃时,手使车铃的振动停止,因此发声也停止。
【答案】B
二、声的传播
把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会出现水波。用槌击打鼓面,鼓面周围的空气会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
1.声波:声音产生后,在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叫作声波。
学生观察并思考:把一个电铃放入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我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会有什么发现?
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我们听到的铃声会怎么变化?
2.介质: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
(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气体、液体和固体传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3.声具有能量,并且可以传递能量。
例题讲解:
【例2】下图是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但他们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可以直接对话。
【答案】B
三、声传播的速度
学生讨论交流:百米赛跑时,在终点计时的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声速。
1.声速的物理意义:表示声传播的快慢。
(1)声速的大小等于声波每秒传播的距离。
(2)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2.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1)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变大。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不同,声音向着低温方向传播更容易。
例题讲解:
【例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幅度无关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即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B选项说法不正确。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且介质温度保持不变时,其传播速度保持不变,即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振动幅度均无关,A、C选项说法不正确,D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1.人耳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播放PPT动画……
2.频率
(1)定义: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
(2)单位:赫兹,符号是Hz。
3.人的声带,能够产生64~1300Hz的声;人耳能听到20~20000Hz的声。人不能听到低于20Hz的声和高于20000Hz的声。不同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也有较大差别。
例题讲解:
【例4】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min内振动了90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解析】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f==15Hz,在人能够听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外,故人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答案】15 不能
1 认识声现象
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从学生触摸喉结、观察实验现象入手,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动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对归纳声速大小的决定因素还不够全面。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人的发声、听声频率范围只要了解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