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3.2 探究乐音的特性【知识要求】1.了解声音的特征。2.会用波形比较频率和振幅的大小。【教学重难点】1.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与其关系。2.区分声音的特性。两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把钢尺、一面小鼓我们周围的声音千差万别,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作乐音。同样是乐音,也各不相同。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强,有的弱。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呢?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实验探究:参照课本图3-2-3,先拨动绷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绷紧的粗橡皮筋。哪根橡皮筋振动得快?哪根橡皮筋的音调高?参照课本图3-2-4,将一把尺子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有什么关系?2.影响因素: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快,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声源振动慢,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声音低沉。声音是一种波,用示波器或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实验:声波的波形。归纳总结:实验显示,高音调声音的波形比较密集,声音频率较高;低音调声音的波形比较稀疏,声音频率较低。3.人耳对音调高低的感觉主要与频率有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音乐中的音阶相关知识。例题讲解:【例1】右图所示的是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竹管内的空气柱 产生的,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用嘴对着孔吹气时,竹管内的空气柱就会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当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吹奏时,竹管内发生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答案】振动 音调二、响度1.定义:物理学中,听觉上感到的声音强弱程度叫作响度。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轻轻地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再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比一比,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实验:声音的强弱。归纳总结:响度是与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关的。振动幅度大,响度就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就小。2.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声音的能量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越到远处能量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例题讲解:【例2】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A.音调 B.频率C.响度 D.音调及响度【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关。大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答案】C 三、音色教师演示实验:声音的音色。观察示波器中笛子、二胡和扬琴发出的声波的波形有什么不同。1.定义:声音的特色叫作音色。2.影响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例题讲解:【例3】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解析】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接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增大声音的大小(响度)来使人听得更清楚。【答案】音色 响度2 探究乐音的特性探究乐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征是区分声音的主要参考,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领会声音的三个特征。比如,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可在课堂中补充用硬纸片划疏密不同的木梳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能够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特别是音调与响度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之后的练习中还要加强学生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最后用声波的图形来总结归纳声音三个特征的不同点,使学生对怎样区分声音有更为全面的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