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5.4 升华和凝华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知识要求】1.了解升华和凝华。2.能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4.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情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铁架台、烧瓶、碘粒、酒精灯、玻璃片、干冰、烧杯、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问:美丽的雪景是怎样形成的?一、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教师演示课本“碘的物态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教师再提问:温度低于0℃时,晾在户外的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衣服上的冰发生升华,变成了水蒸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它是在窗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例题讲解:【例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冰块受热最终变成水蒸气B.小露珠在阳光下消失C.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室外也可以晾干D.冬天洒在室外的水结了冰【解析】冰块受热最终变成水蒸气,是冰块吸热先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共经历了两种物态变化,不属于升华;小露珠在阳光下消失,是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洒在室外的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固现象。【答案】C二、升华和凝华中的吸热和放热教师演示课本“干冰升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烧杯中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阅读课本,总结归纳: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例题讲解:【例2】人工降雨常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来实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从固体变成气体,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解析】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答案】升华 凝华三、多姿多态的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冰、水、水蒸气是水的三种状态,水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四、地球上的水循环阅读课本图5-5-5,归纳总结水循环的过程。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云的生消演变是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体现。来自云层的降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水源之一。五、保护水资源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知道我国是缺水的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4 升华和凝华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升华和凝华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这两节内容是前面几节内容的延续,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被看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由于六种物态变化之间容易混淆,故需要逐步引导,弄清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对自然现象的形成,教师讲得过多;所以,最后两个知识点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知道全球存在水资源危机,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