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导入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天才无数。四岁让梨的孔融,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天才少年——王戎。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王戎不取道旁李《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一部聪明人的故事集王戎(234年—305年),晋朝名士,出身魏晋高门琅玡王氏,长于清谈。“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听读课文王戎 不取 道旁李王戎 七岁,尝 与诸小儿 游。看道边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 苦李。”取之,信然。zhéyuējìngzhū诸小儿很多小朋友古今很多好朋友诸好友很多同班同学诸同学众、多加一加:讠+者=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jìng折腾zhé折zhē折枝zhéshé折本争着跑过去只有折枝释义:压弯树枝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定取之,信然的确如此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他,指“王戎”李子李子认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尝试翻译,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翻译王戎7岁时,曾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尝诸游曾经众多嬉戏玩耍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子折枝竞走唯李子压弯树枝争着跑过去。 竞:争逐;走:跑。只有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翻译: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读:王戎几岁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诵: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读:看到道边的李树怎么样?诵: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读:大家都是怎么做的?诵: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读:王戎说了一句什么话?诵: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读: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诵:取之信然。我问你答读合作探究1.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王戎为什么不去?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3.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王戎不取道旁李》带给了你什么启示?1.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王戎为什么不去?王戎认为,李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综合全文思考并回答问题: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边,如果这李子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了,没人摘的话,就一定是苦的,不好吃。3.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聪明有主见。4.《王戎不取道旁李》带给了你什么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看视频背文言文你们喜欢连环画吗 相信你一定能看连环画背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像王戎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